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王公公无需多礼。”李泰有些迫不急待的问,“请问陛下是让王公公来接我入京的吗?”
王承恩却摇了摇头。
“殿下,太子殿下现正在南门外,与宰相大臣们一起。陛下让我来通知殿下,让殿下去南门外拜见太子殿下。然后随太子殿下一起去先皇后的山陵拜祭。”
李泰脸上的笑容有些凝住。
太子也来了?
“哦,那本王这就去拜见太子哥哥,然后一起去祭拜先母。等祭拜完,再入宫拜见陛下。”
王承恩返身上马。
李泰因为太胖,自己上不去,公孙武达在后面推着他上马,费了好大劲,才骑上了马。也幸好那是匹大宛良驹,要不然,那么胖的李泰,一般马估计不载不到。
汉京南门外。
李泰一路很受颠簸的总算骑完了这段十里路,赶到了城门外。
下马的时候,因太过疲惫一不小心,给摔了一个狗啃屎,弄的浑身是灰,十分狼狈。
太子承乾笑着走了过来,向他伸出了手。
李泰咬咬牙,还是露出笑容,握住了那只手爬起来。
“谢谢大哥。”
“叫我太子殿下,秦王。”承乾带着笑容,说出的话却很冰冷。
他很清楚秦王今天突然出现在南郊的原因,因此对于这个胖胖的弟弟,并没有半点好感。天家无情,涉及权力斗争,亲情也变的很淡薄了。
“其实你不应当回来的,你看看现在这场面,多难堪。”承乾叹了一口气,对自己的兄弟道,“等拜祭完母亲,你就马上回伊丽吧。”
李泰心里动怒。
“把事情搞砸了的是你,你有那么好的条件,可却没有抓住。现在,父皇召我回来了,大哥,是你自己没抓住机会。”
“是吗?”承乾不屑的轻笑。
“父皇确实召你回来了,但父皇也已经下了旨,今天你就要滚回西域去。”他微微动怒。
“你说什么?”
“难道王公公刚才没告诉你?父皇已经下了旨,今天你就必须离开这里,返回西域。对了,陛下不会见你的,你也别想踏入京城一步。若是你敢逗留不走,后果你自己考虑。”
李泰一脸懵住。
什么意思?
“王承恩!”李泰压抑着怒火向王承恩招手。
“殿下叫咱家?”
“王承恩,太子说你刚才没把话说完,还有陛下给本王的旨意?”
王承恩哎呀一声,“实在抱歉,看咱家这记性,刚才确实忘了一件事情。陛下有口谕给殿下,殿下今日随太子祭拜过先皇后,立即原路返回秦藩,不得逗留。”
“不,这绝不会是陛下的旨意。孤要见父皇,要当面向父皇求证!”
“殿下,老臣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假传圣旨啊!”王承恩叫屈。
李泰那张胖脸已经狰狞无比。
他气的嘴唇颤抖,都要控制不住寄已了。
李承乾在一边笑看着李泰。
李泰越愤怒,越委屈,他越高兴。
他相信自己的这个兄弟,这一路上来的时候,肯定充满幻想。他一心想取代自己成为太子,那自己又何必跟他讲兄弟之情呢。
他倒想看李泰能怎么闹腾,闹的越大越好,到时当着这百官的面,和京城百姓的面,让大家看看这位秦王泰是什么个德性。
李泰最后忍住了。
小胖也明白了形势,自己被坑了。还是被那个爹坑了,他被千里迢迢召回来,结果就是受了这么一通侮辱。
小胖气的想吐血,可眼下他已经没有闹腾的资格。
“走吧,殿下,去祭拜母亲。”
······
“嗯,这就样?”
“不应当有更精彩的吗?”
“秦王真怂啊!”
“太子殿下好大方啊。”
“要是我,肯定先扇他几耳光再说,还想争。”
旁观的人七嘴八舌,但事情确实就到此为止。
宰相大臣们今天团结一致,成功的把秦王拦下了,没让他进京城。
这是一场胜利,是朝廷百官们意志的胜利,他们成功的阻止了皇帝的又一次肆意任为。
秦王李泰随太子去祭拜先皇后,百官们也就散去了。
·······
薛礼把今天发生的这些,如实的禀告柯庆。
这次汉京之行,柯庆是团队的指挥。
“一切如赵王所预料的一样,皇帝就算再如何专制,但也不是无法遏制。宰相百官的大义,能让皇帝也无可奈何。”
薛礼惊叹,“老师真是厉害。”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小子,够你学的了。”
“教头,咱们下一步该做什么?”
柯庆喝着茶水,起身。
“汉京之事已了,我们也该离开了。”
······
日暮黄昏。
京郊。
李泰有些失魂落魄,他站在那里,向太子苦求。
“殿下,让我入宫见父皇一面可好?”
“不行。”承乾冷冷的拒绝。
“就一面!”
“你敢回头踏进汉京的城门,我就敢打断你的狗腿。”承乾毫不客气的对自己的兄弟道,“青雀,还记得我曾经跟你说过的那句话吗?我给你的,你才能拿。我不给你的,你别想着从我这偷或抢。”
李泰咬着牙。
承乾站在兄弟面前,他比李泰要高一些,但李泰起码是他两个的重量。
他拍了拍李泰的肩膀,“孤知道你书读的多,学问也不错。但孤虽书读的没你多,可你别忘记了,孤可是跟随赵王读的书,赵王是天下文坛领袖,你的那点花花肠子就别想用在孤身上。以后有空,记得多运动运动减减肥,瞧你这样子,长的跟头猪一样。就你这个样子,也想当太子?”
他摇了摇头,转身走了。
根本不再管那个已经脸皮都胀紫了的兄弟,那番话很恶毒,可说出来后却很舒畅。这段时间以来,压抑在心头的那股着气,也散了不少。
夕阳下。
胖胖的李泰坐到了地上,他抱着自己的肩膀哭了。
他来的时候无比的激动、兴奋,以为自己将要成为大唐帝国的皇太子。可现在,梦破裂了,还被兄长如此无情的嘲讽。
其实他也才十六岁。
十四岁就被大哥赶去了西域,那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封地。他甚至都没来的及见上母亲去死前的最后一面,他妒忌承乾,就因为是嫡长子,于是打小就比他强。他出生没多久,甚至被父母过继到了叔父的名下。
而承乾却是世子。
再后来,五岁的承乾就当了大唐太子。
他妒忌承乾有李超这样的老师和丈人,他也曾拜李超为老师,可就因为自己不是太子,所以李超不把女儿嫁给他,也不曾真正的帮助教导他。
他甚至羡慕李恪和李佑,起码他们还有母亲。
他恨自己的父亲,也恨自己的大哥,也恨李超,恨朝中百官。
哭了许久,擦干净泪水,胖胖的李泰走向路边的车队。
他黑着脸上了马车,然后冷冰冰的出声,“走,回伊丽!”
中原虽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汉京虽好,却不再是他的家。他的家,在遥远的西域,在天山北的伊丽河谷,伊丽城,才是他的家。
车马辚辚,一路向西。
汉京,皇宫。
承乾接召来拜见皇帝,向皇帝奏禀了今天他与秦王见面,以及祭拜先皇后的情况。
父子俩坐在那进而,却很生份。
李世民叹声气,“承乾,朕接青雀回来,并没有说要废你立他之意。”
“儿臣明白。”承乾很生硬的回答。
李世民还想再说点什么,可却一时不知道要说什么,最后只是化为一声长叹,“唉,你今天也累了,早点回去休息吧。”
“儿臣多谢父皇关心,儿臣告退!”
空荡荡的殿里,李世民心中郁结无比。
“朕是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唐朝好地主 第1201章 广积粮
秋高气爽,黄叶纷飞。
柿子红了,大豆也熟了,灞上李家的农奴和长工们把田里的大豆收割回家,一把把的晒起。
到处都是丰收后的喜悦。
老爹手抓起一把打落的豆子,满意的道,“这黄豆好,大颗、饱满。”
李超和几个把头在估计今年的大豆收成,这些都是夏天收获水稻后的稻田种下的大豆,眼下收获,产量喜人。还是靠水好,下半年鲸鱼沟水库水量减少,但有水车还是给大豆在关键时候浇了水,因此大豆颗颗饱满大粒。
“估计得有两石呢。”一位把头笑道,种了一辈子庄稼,估算起来眼光较准。“以往我们自己家大豆,一亩只有几斗。能出一石的,都是不得了,还是休养过肥力的土地。而我们这地,上半年还种了水稻。”
“我们的地一来肥力足,每年施那么多肥,底肥、追肥都足。而且水也没缺过,产量自然高点,何况我们这豆种,也是特别培育过的。”
李家的地跟别人家不一样,李家种地那是种出花来。有见过每年花大把的钱去培育种子的吗,而且估计也没有哪一家,对用肥有李家这么清楚,每年施加的肥都不知道多少。
人工和本钱都是下的很足的。
“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大豆,到了冬季还能种一季萝卜,咱们家的地一年收三次,好些人家的地是种一年休耕一年,一年也只种一季。可了不得啊。”
“是啊,难得年年还有好产出。”
要是一般的地这样种,早就减产甚至无收了。
“说到底,还是得施服保证地力。如果不施肥,这地是吃不消的。我们每年往地里施多少肥啊,一担一担的往地里挑,还不断的追肥。”一位把头笑道。
“其实关键还是换种。”李超告诉几位把头,“如果我们连着种水稻或粟麦,就容易得病。因此我们要种一季稻种一季豆再种一季萝卜。而且,种大豆还有一个好处,种大豆其实能增肥。”
“这是什么道理?”
也有人道,“我发现好像也确实是这样。”
大豆的根部有豆瘤根菌,能够帮助土地增肥。
“再过半个月,油坊可以开始榨油了。”
李家这几年的油坊也是遍布全国,每到收获季节,大量收购大豆、菜籽、茶籽、芝麻,以前百姓普遍是煮菜炖菜,但这些年,钢铁产量的大增,铁锅的价格下降,千家万户也用起了铁锅,习惯了炒菜,这油的需求也跟着大了起来。
煮菜可以用动物油,但炒菜却需要菜油,用羊油猪油炒菜,并不合适。
需求量的大增,也使得油产业也越来越大,榨油下来的油渣能够做香皂、肥皂,豆饼可以做饲料,也可以做肥田的肥料,规模大,许多榨油剩下的不值钱的东西,便也有了用处。
“陇右河套等地,可以多推广一下油菜,我们可以跟当地的百姓先签定购合同,定好收购价,先预定好。也可以先付一点定金,这样我们的菜籽量就能保证了。关中和河北等地,要多种点大豆。”
这些年,百姓们的生活变好了不少,油盐酱醋糖等这些也变的需求量大增。李家做的油产业,如今也有不少竞争者,对手规模小,但数量多,为了争夺菜籽等原料,李家也只能用定购这种方式了。
“三郎,今年家里的粮食不卖吗?”一位管事问。
“不卖!”
李家算是大地主,拥有大量的边疆封地同时,在中原也有许多的田产。每年李家产出的粮食数量很大,以往,都是卖了。
李家自己也是大粮商,但并不怎么囤积粮食。
不过李超今年不打算再卖掉粮食。
“我们自己建粮仓,粮食储藏起来。”
“三郎,这两年粮食价格很平稳,根本上不去。眼下这个粮价,还是靠朝廷不停的收购粮食,才把价格稳住了。囤积粮食没有必要吧?”一名管事问。
连续几年丰收,加上朝廷拓殖的大量土地,朝廷的耕地数量是连年大增,加上新的农耕技术、水利技术,还有牲畜的数量提高,新式农具、优育的种子等等,让如今大唐不但耕地面积大增,粮食亩产和总产量也是节节上升。
粮食大丰收,对种地的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粮食处于买方市场,供大于需,粮食必然大降价。
好在朝廷有储粮计划,粮食有一个保护价。一旦市场上粮价跌到这根线,朝廷就会以保护价大量收购粮食,然后存储在一个个粮仓之中。
如今朝廷在东西两大运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以及沿海等这些重要的交通线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无数的粮仓,而如汉京、长安、太原、江陵、广州、登州、杭州、交州这些超过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更是从没有停止过粮食的囤积。
这些都是官方行为,为的就是手里有粮心中不荒。就算遇大灾,朝廷也能有粮可拔,并且能保护第一时间在最近的地方有粮可调。
同时,在朝廷的主导下,地方上的社仓和义仓,每年也在增加储粮。
按朝廷的要求,是希望各地的粮仓存粮达到一个可观数字。
什么样的可观数字?
官方存粮需够九年之用。
这也算是如今朝廷粮仓里粮食保存的最长时间了,要保存的更久,只能挖地下粮窖储藏。
反正朝廷有钱,有钱不用留着干吗?
把那些国库里收上来的税赋纸钞,换成一仓仓的粮食,当然值得。
现在做粮食生意,确实没有什么利润可图,再大的粮商,也大不过朝廷。朝廷现在才是最大的粮商,他们手里有的是钱钞。
粮仓遍地,不管哪里需要粮食,他们都能迅速调粮平抑市场。
现在很多百姓都聪明的开始种大豆种油菜种棉花,甚至是种菜,就因为收益更高。
“正因现在粮价平稳,卖不好好价,所以我们的粮食不卖了,自己存着。”李超随口说道。
从田里回来。
老爹问李超,“你积粮做什么?”
话语里充满担忧,老爹是乱世里过来的人,积粮,在他看来这跟招兵买马是一样的。
“广积粮,备灾荒啊。”李超笑了笑道,“反正现在粮价也不高,我们自己也先积他九年之粮再说。”
“现在局面挺好的,不要再起波澜了。”老爹劝说。
“我知道。”
时间已经马上是十月半了。
这也是朝集使们进京的日子,李超身为封臣,自然也得进京。虽然李超不太想进京,可也没理由躲避回京。
“这次回去安全吗?”
晚上夫妻俩个一番亲热后,躺着聊天。崔莺莺对前段时间的事情,还是有些心有余悸。虽然说现在汉京风平浪静,可谁知道年底朝集,又会发生什么呢。
“应当是安全的。”李超枕着自己的手臂。
“这次马周他们也会回京吗?”
马周等一大群高官贬出京后,多是担任刺史这样的职务。说来,也还算是不错,没有背负什么结党、谋乱等罪名,仅仅是以办事不利的理由被贬,而且到了地方还能任正印官。
“马周是刺史,自然要回京朝集,那些被贬为长史、司马、县令等的官员,就不会回来了。”
“三郎,我好担心,这么多人回京,只怕到时又出乱子。”
李超摇摇头。
这次不但是地方官入京朝集,也同时还是议会两院的第一次会议。
谁也不知道,这次会发生什么。
但李超还是觉得,李世民这次不可能再做什么。
有些事情,也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你说好端端的上次陛下发什么疯呢?为什么要贬谪那么多人?”崔莺莺叹气道。
“因为权力。”李超直言道,“太子长大了,却不再对皇帝言顺计从了,太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了自己的一群支持者。而当皇帝发现了这些的时候,惊惶恐惧了。”
“陛下为何要惊惶恐惧,太子是他的儿子。”
“那又怎样?你忘记了当今是怎么当上太子,怎么当上皇帝的?玄武门三天之后,陛下当了太子。可这太子当了多久?不过几个月而已,当他掌握了朝局之后,皇帝也只能退位当太上皇了。”
事情的本质就是这么赤裸的。
太子可以优秀,但太子不能威胁皇帝,不然,就算是天家父子又如何?
越优秀的太子越容易被猜测,皇帝允许太子有一个自己的势力,但这个势力绝不能太强。而此前,承乾强硬通过议会诏令的时候,李世民震惊的发现,宰相们明知这件事情皇帝不会同意,结果最终却还是十七比五通过了。
二十二个在京宰相,站在他那边的才五个!
换句话说,其实这个时候太子已经有了废他的实力了。这才是让他最惊惶恐惧的,这才是他以雷霆之势,冒险一下子罢去了一半宰相,一下子贬谪上千京城官员的原因所在。
皇帝才不到四十岁,他怎么可能真的把权力让给太子。之前说让太子监国,那也不过是太子能听他的话,朝局还在他控制的前提下。
皇帝绝不想真的如李渊一样做个没用的太上皇。
“那你们这次入京岂不是还有危险?”
李超摇头。
“你没弄明白,皇帝虽然猜忌太子,恐惧太子手里的实力。但经过上次之后,太子的势力已经受到了打击,百官们也得到了警告。皇帝和太子,并不是仇敌,皇帝需要的只是太子在他的掌控之中,只要太子威胁不到他,那皇帝并不会对太子赶尽杀绝。”
而经历了上次清洗之后,太子已经威胁不到皇帝了。




唐朝好地主 第1202章 君臣坦诚
不过愿不愿意,李超都得入京,他没的选择。敢不入京,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李超估计李世民真的不会放过他。
有人说皇帝四十不到,就已经有些昏庸了。但李超却绝不会相信这种屁话,恰相反,李超认为如果自己处在李世民的位置,面临此前的那种局势,可能做出的反应更大。
李世民是个明君,但也有逆鳞。
皇帝的逆鳞就是他的皇位,任何人敢威胁到他的皇权,都将触怒皇帝。尤其是这位经历玄武门之变夺位,后来又遭到太上皇复辟作乱的皇帝,在他的心中,这一块是真正触碰不得,一触即怒的。
古往今来多少皇帝猜忌自己的太子,尤其是那些在位时间极长的君主,特别是那种雄心勃勃的君主。
比如汉武帝,比如魏太武帝,比如康麻子。
逼太子造反,甚至废太子、杀太子的,在历史长河中,也绝不在少数。
李世民这次还算是克制的,雷霆之势,但最终雷声大,雨点小。贬了上千人,也没处死一个,更没有打出朋党的标签,事情没做死,留了许多余地。
这次可以算是警告,而算不是什么真正的打击。
尤其李世民的打击很精准,打击的人是一直以来流传的李党,并没打击其它人。而另一方面,又没有动李超这个李党的党首。
在迅速打击贬黜完李党出京后,又通过了太子的那个诏令。
为太子留了颜面,也安抚了大唐的勋贵们。
也正是因此,在这次事件中,集体都沉默失声。
李超没吭一句,李靖秦琼等人也没说话,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甚至都没求个情什么的。大家明白,皇帝已经在克制了,如果连皇帝这点动作都不许,那才要出事。
·····
十一月初。
李超回到了京城,站在汉京城门前,李超凝望了一会。
“太师!”
王承恩从前面走来,“知道今天太师入京,陛下一早就让我过来侯着了。太师,陛下让你回京后先入宫晋见。”
李超皱眉,“一路风尘仆仆,连衣服都还没换呢。”
“无妨。”王承恩笑着道,他站在那不动。李超也只好微微一笑,“劳烦王公公前面带路。”
跟着王承恩入了宫,他却又没直接带李超去大殿,反而带李超先去了浴房。
“太师可以先在这里泡个热汤!”
既来之,则安之。
有宫人引着李超进去更换衣服。
冲了个淋浴,李超围着浴巾来到浴池。
结果发现李世民已经在那了,皇帝也刚洗了淋浴出来,身上围着浴巾。
“文远,来,泡会澡再说。”李世民对着他招手,然后在池边解开浴巾,光着下了热气腾腾的热水池子。
李超也去了浴巾,下了池子。
李世民先挥手让宫人退下,就剩下了两人。
“过来点,离那么远干嘛,放心,朕不会吃人的。”李世民向他招手。
李超笑笑,干脆来了个蛙泳游过去。
“这身手不错。”
“臣以往可是有个外号,叫浪里白条的。”李超也开起了玩笑。
“你外号不是叫拼命三郎吗?”李世民也笑道。
简单几句话,君臣二人倒是关系立即又近了不少。那些拘束生分,少了许多。
水不冷不烫,躺在里面非常舒适。
李世民打量着李超赤着的上身,“你身上倒挺干净,疤都没一个。朕身上却留了不少疤痕,征战多年,也算是留念了。”
1...495496497498499...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