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他可以预估到,当高句丽灭亡后,朝廷必然开始开发经营辽东,到时侯,辽南这个地方,就会迅速的繁荣起来,甚至能成为跟登州一样的繁华大城。
平白分三分之一的税给李超,这朝廷一年得损失多少?一百万还是两百万贯?
一年又一年,朝廷得损失多少。
“陛下如果真欲换封,那臣以为只能以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之地换。那边气候与辽东相似,土地还更肥沃一些。”
可李世民也舍不得那边。
从鸭绿水到汉江的高句丽故地,可比辽东的山区要肥沃的多。
“辽东朕所欲有,平壤亦朕所欲有!”
“陛下,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房玄龄还是劝说道。
“算了,待先平灭高句丽再说吧。”李世民无奈摇头。
三月。
辽海冰消。
唐军舰队自旅顺不冻港结束休整,直接抵达建安城下。
到了此时,高句丽已经彻底粮绝,据报,建安城里的高句丽人已经把战马都吃光了,现在已经在吃人。
吃人。
这已经是到了最绝望的时刻,可乙支文德还不肯降。但高句丽此时虽然还拥有三十余座山城,有近二十万兵。
但实际上,高句丽小朝廷所在的建安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被切断与外面联系了。
他最近的援兵,就是安市的杨万春。
但就在此时,同样粮绝的杨万春犹豫许久,在与唐军密使谈判多次后,终于决定率军开城投降。
三月十日。
安市城主杨万春率八千人开城投降唐军,李靖也终于夺下了这座啃了两年都没啃下的坚城。
杨万春的投降,让高句丽人最后的一点侥幸也没了。
随着冰消雪化,唐军终于开始再次出击。
面对唐军,一座又一座山城投降。
四月初一。
建安城下,李世民骑着汗血宝马,遥望城头。
“进攻!”李世民冷冷的发出命令。
一排大炮猛烈轰击,阵阵烟火,炮声隆隆,被李世民封为建安侯的杨万春带着几万高句丽降兵,对安市发起猛烈攻击。
战斗打了三天三夜。
建安城里的乙支文德虽粮绝到吃人,可却依然凶悍无比。
若不是有唐军押阵,杨万春的降兵早不知道崩溃多少次了。
不过虽然城下伏尸累累,可三天后,最终还是让杨万春用尸体铺出了一条血路,杀进了建安城。
杨万春入城之后,屠灭了建安城。
当时城里只剩下了三千余人,被杨万春和他的一万余麾下杀光了。他们三天时间,在城下伤亡一万余,几乎是伤亡了一半。
建安城的攻陷,也终于标志着立国数百年的高句丽的灭亡,不是如以前那样败于中原王朝,而是被彻底灭亡。
看着那死寂的城池,李世民转身回了船上。
“把高藏和乙支文德的尸体带走,其余的尸体全烧光。”
战争已经结束。
如何处置高句丽的疆土?
如何处置高句丽的百姓?
在此前三年战争里,唐军实行的是攻下一城,就押走所有人的办法,为的就是防止他们反抗。为了惩罚高句丽人几百年来的入侵,特别是几十年前征辽之战中死去的那些汉家子弟,俘虏的高句丽人都被贬为奴隶,运回中原发卖。
而当年隋朝征辽时被俘虏留下的汉人,确认身份后被送还家乡。
三年,唐军差不多是运回中原一百余万高句丽奴隶,还有一些则逃入深山老林,或者逃去了百济、新罗和靺鞨、室韦。
如今,随着春季战争结束,大量投降的高句丽都在唐军的俘虏营里,有近百万之巨。这些人多数已经饿的不成样子。
魏征提议当安抚这些人,放他们回乡,授给他们田地,编户齐民,以后他们就是大唐的子民。
“臣坚决反对!”马周高声说道。
“大唐对高句丽是灭国之战,如今既然已经灭国,而且此前已经将百万高句丽人发卖为奴,那么就应当一劳永逸,永绝后患。这剩下的百万高句丽人,应当也全部发卖为奴隶,最好都是卖到中原去,这样我们接下来移民过来,就不用再担心高句丽人的死灰复燃。”
魏征讲仁义,而马周讲王霸。
如果用魏征的,朝廷也只是得个名,但既然之前已经都那样做了,这名其实也得不了。况且,大唐是灭国的,大唐是要把这里变为直辖地,不是想在这里实施羁糜制度,也没打算再扶持高句丽人来代管这里。
一劳永逸,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这几个词在李世民的脑海里旋转。
他确实也顾忌名声,但现在不是讲仁义道德的时候。大唐前后费时八年,大战三年,伤亡了数万将士才拿下这片疆域,他有什么理由放手。
“房相,依你之意呢?”
房玄龄道,“臣支持马相国之意。”
“辅相。”李世民又问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也赞成灭高句丽,尽奴其民。
高士廉、宇文士及、褚遂良、岑文本等一个个的宰辅都问过了,多数是赞成马周的意思。
李世民目光最后转到李靖、李绩、秦琼等诸位将帅那边。
无一例外,他们都支持马周。
李世民脸上露出了微笑。“汉宣帝曾说过,汉驭天下有道,王霸道杂之。对自己人民以仁义教化,对外敌以王霸屠灭,胡无人,汉道昌!”
唐朝好地主 第1183章 白袍薛礼和霸气测漏的天可汗
辽东道、建安州。
海上,一条大盖世风帆船上。
泉盖苏文父子几个眼神里充满着不安,他们一直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唐人过河拆桥,当年说好的除去高建武,改立泉盖苏文为王,改号朝鲜。
可是结果,唐人对高句丽是毁灭性的进攻。攻破一城,则尽迁其民。一开始还说是送去中原,可后来他们才知道,装船走的人运到中原,都成了奴隶。在港口,就被发卖一空。据说都被买去各个矿山、种植园、工坊里去了。
建安城破了,乙支文德和高藏都死了。
唐朝连最后一丝机会都没有给他们,百余万高句丽军民,都将送往中原。
没有了高句丽人的高句丽,还叫高句丽吗?
唐人宁愿花费这么大的力气,也要把高句丽人都抓走,这太狠了。
一名唐军士兵走了过来,“到地方了,准备上路吧。”
泉盖苏文父子一行从船舱中出来,外面一排端着长枪的唐军在等着他们。
“有酒吗?”泉盖苏文叹声气。
当初他就不应当答应唐人,这是与虎谋皮,果然没有好下场。
军士拿过来一坛酒,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
独臂的泉盖苏文一口饮下一碗烈酒,面色通红。
“谢谢了,小兄弟,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
“我叫薛礼,表字仁贵,河东人。”
“仁贵小兄弟,看你年纪不大,想不到也早早投身军伍了。”
薛礼摇头。
“我不是官军,我是旅顺港李记卫队的护卫。”
泉盖苏文打量了下这军士的装备衣着,笑笑,“原来是李阎王的人。”
说完,他走到了甲板船舷边上。
“仁贵小兄弟,是要砍头还是什么?”
“种荷花!”
薛仁贵如实说道,种荷兰,就是绑上石头沉海。
如泉盖苏文自己想的那样,大唐确实过河拆桥。高句丽的疆域上都没了几个高句丽人,大唐为何还要立一个朝鲜国王?
这种人,李世民连养都不愿意养,他反倒是比较佩服抵抗到死的乙支文德,还有那死不投降的高建武,哪怕是最后无奈投降的杨万春,都比渊氏父子更让他看的起。
五花大绑,然后挂上石头,一个接一个的被推入深海之中。
几朵浪花溅起,又恢复寻常。
薛仁贵拍了拍手,算是完结了一个任务。
“走了,回程。”
几个相熟的队员笑说着回到旅顺后要去哪喝酒,“仁贵,你去不去?”
薛礼摇了摇头。
“你们去吧,我还要看书呢。”
“你真是个书呆子,考什么武举啊。武举考上了也不过是进讲武堂,出来不还是当兵。我倒觉得在旅顺挺好的。”
“是啊,咱们给赵王做事,和给朝廷做事有什么区别,赵王给的待遇更好呢。”
“就是。”
薛仁贵今年二十二岁,虽然眼下只是个普通的旅顺港卫队巡逻艇上士兵,但他其实没有与队友们说过的是,他祖上也曾阔过的。
他是河王绛州龙门人,他六世祖,还是北魏河东王薛安都。
他的家族,也是河东薛氏氏族。他的六世祖是北魏郡王,曾祖也官至太守,爵封县公。祖父,官至御史中大夫。就是他父亲,薛轨,也曾任隋朝襄城郡赞治。
不过因为父亲早亡,因此家道中落。他少年时,家境十分贫寒。
若不是十余年前,朝廷推行新政,地方大兴教育等等一系列新政,薛仁贵连书都读不起,更别说后来结婚娶妻了。
薛礼小时读了几年免费的小学,然后在家种着家里几亩地,有空时在工坊做些工。妻子柳氏十分贤惠,常劝丈夫要出门建功立业,重振门楣。
两年前,薛仁贵从河东家里出来,本来是想来辽东投军。但朝廷用兵高句丽,都是征召的南北衙精锐,并不招募他这样没经验的。后来盘缠用尽,他又没脸回家,恰逢见到李家辽南封地上招募卫队。
他便应募报名,最终通过,成了李家辽南封地旅顺港巡逻队的一员。
在辽南做护卫,待遇确实还不错的。
只不过薛礼一心想着建功立业,衣锦回乡。如今眼看着辽东战事结束,他最终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准备参加朝廷的武举考试。
朝廷的武举考试是一年一试,从军队和民间选拔优秀的苗子,入讲武堂学习,为军队培训优秀军官。
如果能进讲武堂,就能当上军官,将来就有机会上战场立功。
他甚至想着到了讲武堂,说不定还能得到赵王的亲自教导。据说当年第一次武举考试时,赵王就在考试时直接收了四个学员为亲传弟子。
现在王玄策、高侃、上官仪、刘仁轨四人,都已经成了开国侯了。
多少年轻人心中的崇拜对象。
不过武举虽不如文科那么难,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年一试,可一年也只录取几百人而已。不但要武艺好,还得有文化。
······
旅顺。
皇帝临时驻跸此处。
高句丽已经扫灭,但事情还没完。
东征将士在等着奖赏,辽东封臣们等着皇帝兑现当初的分封。
就连薛延陀、契丹、奚、室韦、霫、新罗、百济、东瀛,都在等皇帝的封赏,甚至最后临阵倒戈归附的一些靺鞨部落,也一样在等着皇帝的处置。
用时八年,大战三年,终于灭亡高句丽,现在大家都准备分一杯羹。
目光扫过御座下的汉蕃众人。
李世民深呼吸几口气。
“八年,八年时间,大唐终于复中国子弟之仇,终于收复汉家旧疆!”
“这皆将士用命,宰辅用心,还有大唐的诸藩共同协力而获得的成功!”
·······
王承恩捧着诏书上前。
“门下:”
王承恩用他那独特的嗓音高声宣唱诏书,先是对东征将士的封赏,长长一串的封赏名单。许多将帅获得加官晋爵以及钱帛赏赐,还有加赐封地的。
连下面的普通将士,也都会有重赏。
又换一份诏书。
这次却是大唐设立辽东道和朝鲜道两个新设道,辽东道西界为辽河,东界为鸭绿江,北界达到粟末水南岸,东北则以后世图门江为界,东北角就是后世的海参崴了。
粟末水就是西流松花江了。这一带,其实是靺鞨部族的粟末部的地盘,他们就是生活在粟末水流域一带。
不过粟末部也早就是高句丽的附属部落了,比起长白山一带的白山部,以及更遥远的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部靺鞨,他们算是熟蕃。
前两年的战争中,他们还一直支持着高句丽人。
现在李世民也不客气,直接把北界划到了粟末河南岸,白水部这次也吃了亏,东北界也划到了他们的地盘。
不过细说起来,这个北界,其实也是过去高句丽人的北疆了。
大唐的辽东道西北就与契丹交界,正北与室韦交界,东北与靺鞨粟末部交界。
朝鲜道与辽东道以鸭绿水为界,东北以图门江为界。而在南面,则依然是以汉江为界。
这个划界,引得百济和新罗的不满,因为高句丽人这些年来一直南侵,三国打打停停,但汉江流域,过去就是百济和新罗的。
现在大唐一个南界以汉江为界,那以前他们被高句丽人夺去的地盘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他们在这次征东之战中,不但出了好几万兵马,还为秦琼的海路军提供了许多粮草。
打到最后,高句丽灭了,他们却半点好处也没捞到。
东瀛也很气。
他们也一样费了很大力气啊,可战事胜利,唐朝爸爸把他们也忘记了。
李世民给新罗、百济、东瀛三国的赏赐,是一个大唐郡公爵位,然后册封他们本国国王之位,再就是大唐以后与他们全面开放通商贸易。
再然后就是赏了一些钱财之类的东西了。
反正这些,三国国王觉得远远不够。
薛延陀、契丹、奚、室韦、霫也觉得没赚到什么好处,他们想要人口。
之前大唐已经运走一百多万奴隶了,现在辽东还有一百来万,他们提出分奴隶、分缴获的金银等。
新罗、百济、东瀛三国也连忙提出同样请求。
总不能让我们白费这么大力气吧。
一百多万奴隶呢,哪怕一家分个十万八万的,他们也觉得可以满足了,若再分些金银珠宝,就很不错了,何况还有牛马牲畜呢。
分人?
李世民心里冷哼一声,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大唐还缺人呢,也不看看大唐的奴隶多贵,牛马倒是可以分,反正现在大唐不缺这些,这些也不值钱。
薛延陀赏奴隶五万,新罗、百济、契丹、奚各赏两万,东瀛赏一万。其它诸部,赏万八千不等,另外在辽东俘获的大量牛马牲畜,也都均分给各家,连收获的许多布匹衣服啊家具啊总之,就是那些李世民看起来是破烂的东西,都归各家分了。
大唐嘛,自然是拥有疆土,以及那百万俘虏了。
李世民话一出,就成了旨意。
几家心有不满,可小胳膊也拗不过大腿。反正,土地是大唐的,人口,更多也没了。
好处就这么多,要就要,不要拉倒。
在这个分脏大会上,天-朝联盟的盟主李世民,无比的霸气侧漏。
上一个敢跟大唐炸刺的高句丽刚被灭国,再上一个敢惹大唐的突厥也已经被灭了,而不久前刚跳出来挑衅大唐的吐谷浑,也正派大唐派军征讨,甚至连远在西方的波斯敢口出狂言威胁大唐,都已经被唐军揍了好几次,割下好几块肉来了。
面对皇帝的霸气测漏,各家代表只能昧着良心表示对这分配很满意。
至于是不是真满意,其实李世民心里有数,但没得让步,也没法让了。
,请用搜索引擎各种小说任你观看
唐朝好地主 第1184章 换封
入夜。
龙涎香在屋中袅袅上升,李世民看着信非常高兴。
他拿着信快步出屋,来到一侧的厅中。
“朕做祖父了!”
“朕有孙子了。”
厅中,一众宰辅们正在商议事情,见皇帝如此兴奋的冲进来,都惊讶抬头。
“恭喜陛下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朕今年不过三十六岁,居然已经做了祖父,哈哈哈。承乾这个小子,还是挺厉害的。朕当年十九岁才生的承乾,这小子倒是十七岁就当了爹!”
皇帝有了长孙,这是天家大事,同样也是朝廷大事。尤其这个长孙还是太子所出时,大家更高兴。
这边朝廷终于灭掉高句丽,那边皇家诞生长孙。
“大吉之兆啊,陛下!”
长孙无忌笑着对自己妹夫说。
“嗯,确实是大吉之兆,这是我大唐复兴的征兆。承乾已经给我那孙儿取小名阿奴,朕得为这孩子取个大名。”
李世民激动的抓着信纸走来走去。
宰辅们也没法议事了,都围着皇帝,恭喜道贺。
“天家长孙,就叫李象吧。”良久,李世民想好了长孙的名字。
李象?
大家都不太明白这个象字取的是何意。
“对,李象,朕下旨册封,就封象儿为朝鲜郡王。”李世民现在已经沉浸在这种兴奋之中了。
自当年玄武门那天凌晨,他披甲佩剑离开秦王府起,亲情离他越来越远。汉京之乱,他两军阵前手刃了自己的亲弟弟,一母同胞的弟弟。乱后,他一口气将自己的那些年幼的异母弟和侄子们,全都赐死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
天家也是孤独的,因为他们也是最无情的。
这几年,李世民跟太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淡薄。
如今长孙的出世,让这位皇帝,心头也有了许多感触和改变。他与太子之间,似乎也一下子没有了那么多事情。
李唐王朝有了第四代了。
皇帝兴奋的说了一会话,又离去了。
房玄龄回到坐位,“诸位,咱们还是来谈谈这棘手的事情吧。这换封,到底该如何置换,才能不引起大家的不满。”
“不管怎么换,封臣肯定不满的。”马周说道。
其实这里在座的,也同样是辽东的封臣,他们大多是有子侄兄弟买了辽东封地的,花了钱,过了八九年,终于能看到要兑现了,可现在却又要换。换到更北更东的地方去,那么偏的地方,谁愿意呢?
但皇帝一句话,必须换,于是宰辅们只能在这里一起埋头研究了。
“抱怨的话就不要说了,当初朝廷搞分封,本意也是以边疆之土地分封给功臣们,以酬谢他们之功,同时又让他们为朝廷屏藩。现在既然辽东、朝鲜都为朝廷所有,这以后就是直辖之地,把辽东分封,自然不合初衷的。”长孙无忌敲了敲桌子说道。
朝廷如今的分封和当初的世封不同,当初皇帝搞世封,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是因为皇帝把宗室和功臣分封在中原各处紧要之地,这不等于把朝廷的要害咽喉,都让别人扼住了吗?
后来皇帝把世封制改成分封在边疆州,但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还是反对,因为世封刺史,可是要管民治事的,而且还是世代相袭,这以后肯定还是要乱套。
最终改来改去,才最终有了如今的这套功臣领主分封制度。
分封的是大唐鞭长莫及,同时又汉蕃形势复杂的极边之地,比如海外的流求、北边阴山、燕山以北的塞外,还有西域山北的那些地方。
朝廷没有那么多精力和力量去控制那么远的地方,但如果采用过去的羁糜制度,则又划不来。羁糜制订不可靠,胡夷叛服不常。
而如果分封功臣,让他们来控制这些地方,既给了贵族们发展空间,同时也让朝廷对边疆也保持着控制。
分封制度到现在也有十年了。
还没有出现过什么乱子,相反,有这些功臣领主屏藩在边,他们招募百姓垦荒屯田,筑城修路,训练民兵等,使得大唐的边境十分安全。
起码,现在还没有谁突破边疆上的领主封地,打到朝廷的直属州县来。
有领主们带头发展边疆,用心经营,朝廷甚至每年还能收回不少税收。比如李家经营的辽南、琉求等领地,每年就为朝廷带来大量的税收。
“我们也讨论了许久,也各自都说了自己的意见,我综合了一下,现在有个初步的想法,跟大家先说一下。”房玄龄向来是办实事的人,不管怎么抱怨,反正事情都得办,因此也就没什么可多说的。
“咱们把辽东的封地置换一下,置换到北面。西线呢,以辽河上游的扶余为界,东线,则以鸭绿水上游的国内城为界,这两点成线做为一个界线。”
“两城以南,是朝廷直隶的辽东道和朝鲜道。而在两城以北,到粟末水这些地方,则做为辽东诸侯们的封地置换地。”
地图上,房玄龄拿笔画出界线。
如果仅从地图上看,其实置换的封地,比原来还要大些。而且原来封地多是辽东山地,而现在置换的地方,却是松嫩平原啊。
当然,现在人不这么想,连房玄龄这个提出方案的宰相也没这样想。
辽东越往北越偏远也越寒冷,这么冷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居住。
交通不理,生活艰难,中原人不适应,那里也只有那些室韦人、靺鞨人生活着,一些野蛮人。
“大家能接受吗?”有人再次问出这个问题。
辽东虽说山多,但起码距离辽西不远,尤其是如今辽南有港口,海运发达,从辽南到登州很近。特别是有辽河还能河运,河运联海运,相对的,还是不错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