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陛下不妨直说。”
“封禅泰山,短时间不可能回来,而且你也知道,此次封禅之后,朝廷也将正式征辽。到时镇会在登州坐镇,这一去,快则一年,短则两三年才能回来。汉京这边就交给太子监国,太子年轻聪慧,但毕竟年幼,朕准备挑几位大臣留守辅政,原本我定的是李超、杜如晦
李靖和褚遂良四人。如今如晦已经走了,马周接替了他的位置。这留守辅政大臣,朕倒有些拿不好主意了,你帮我看看。”
房玄龄心里思忖,原本是李超、杜如晦、李靖、褚遂良四人,现在马周接替杜如晦。如果仅仅是换一个人,那么皇帝肯定不会特意拿出来说。
李超、马周、李靖、褚遂良,房玄龄一下子明白皇帝在担心什么了。
马周以前是李超的账房,因此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是李超的人,而李靖跟李超关系也不错,玄武门后和汉京之乱后,李靖都是靠李超保下来的,他们还是亲家,李超的女儿许给了靖的曾孙。而褚遂良,也是李超的旧部,早年跟李超曾有过点矛盾,但后来却成为了坚定的李党一员。
留守汉京四辅政大臣,全是李党,这皇帝肯定不放心了。
哪怕这个李党,也仅仅是下面人说说而已,并不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李党,但李超跟他们的关系确实很近。
“李靖是兵部尚书,此去封禅之后,就是东征开始,陛下身边怎么能离的开兵部尚书呢。臣以为不如换屈突老王爷留下。”
“可屈突通是枢密使。”李世民道。枢密使可比兵部尚书重要多了。
“那就留枢密副使刘弘基将军在京。”
这个人选李世民挺满意,一来刘弘基要资历有资历,有威望也有威望,尤其他还一直是李世民信任之人。
“好!”
房玄龄又道,“马周刚接任侍中之职,臣以为此次也应当让马侍中随驾。”
“那由谁来接替马周留下?”
“右仆射兼户部尚书杨恭仁如何?”
这也是当了十多年宰相的老臣了,李世民也很信任。
“可。”
“褚遂良要换吗?”
李世民点头,“换一个。”
“御史大夫魏征如何?”
“魏征不合适。”李世民否决,魏征的儿子娶的是李超的妹妹,李世民不想留他。
“调魏征为翰林院承旨学士加参知政事衔,授杜淹为御史大夫加参知政事衔,让杜淹留京辅政,调褚遂良为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
李世民思虑了一会,接连调整了几个宰相之职。
房玄龄点头,如此一来,留京四辅政大臣就是:
太师、赵王李超。
同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兼户部尚书、太子少师、观国公杨恭仁。
参知政事、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安国公杜淹。
同军事机、枢密副使、太子少保、夔国公刘弘基。
这四位辅政大臣,关系并不密切,刘弘基是将,杜淹是御史,杨恭仁是后勤,三人还是太子的少保少师少傅,唯独李超地位超然一些,不是宰相,但是帝师。
“给李超加个汉京留守的衔吧,汉京留守辅政大臣,以李超为主。”李世民想了想之后,还是补了一句。毕竟四臣中,就李超不是宰相。名不正则言不顺,总不能让三个宰相听他这个不是宰相的太师吧。
不过汉京兵权归刘弘基,杜淹拥有监督弹劾大权,而杨恭仁则有军械粮草,李超就算加一个汉京留守之职,倒也不用太担心。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
李世民虽不是开国之君,但却让大唐强盛起来的君王。对于此次封禅,他是非常重视的。
“其实朕倒很想把文远一起带走的,只是这汉京也得有人辅佐承乾。”
赵王府。
宫中宣旨官宣读圣旨。
“门下:·····”
皇帝授李超为汉京留守、辅政大臣的旨意,是通过了中书门下和翰林院的。
汉京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可便宜行事。
李超上前接过圣旨,他以为李世民会带他随驾呢,不料李世民居然让他留在汉京,还给他一个汉京留守和辅政大臣之衔。
听说有四个辅政大臣,其它三个分别是杨恭仁、杜淹、刘弘基之后,李超只是笑笑。皇帝和百官去了泰山,汉京留守朝廷反正也没多少事情。朝廷和地方有事,也一样是要呈报给皇帝和随驾的朝廷百官的。
不过,如果李世民在外的时候如果死了,嗯,那李超这个汉京留守和辅政大臣可就不一样了。
唐朝好地主 第1160章 带太子去青楼
刚送走天使,太子承乾来了。
“听说老师为汉京留守、辅政大臣,我高兴的都坐不住。”十四岁的承乾已经跟李超差不多高了,嘴上也有了绒毛,说话的声音也变了。几年来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倒是很健壮,丝毫没有普通同龄少年的高瘦。
太子看上去,倒像是个十七八岁的青年,而不是个少年。
李超倒是很随意的招呼他坐下。
“听说秦王出阁之后,倒还是三天两头的留在宫里?”李超笑问。
迫于太子和大臣们给的压力,李世民最终还是让李泰和李佑提前出宫就第。李世民给两个儿子在内城各给了一栋大宅,已经出阁的三位皇子李恪、李泰、李佑都住一条街上,与李超的府第也就相差一条横街而已。
承乾点了点头,那个胖球弟弟极会邀宠,虽然出阁了,可三天两头往宫里跑,有时更是直接在宫里呆几天才出来。
“这事你也不用太在意,毕竟他现在还小。不过再过两年,到时大臣们就不会容他再这样了。那时不用你出面,就会有许多大臣弹劾秦王的。”
门外一阵欢快的脚步声传来,一群小家伙跑进来。
“过来拜见太子殿下!”
进来的却是李超的儿女们,长子李璟次子李珲三子李珪还有长女夏花,如今都已经八岁,其它大点的孩子也六七岁,小的几个则还在吃奶。
李家的孩子打小倒是比较亲密,没有其它大户里头嫡子瞧不起庶子,嫡庶不和的情况。李超教育下,他们兄弟姐妹们倒是很相亲相爱的。
一群孩子这时才发现原来太子殿下来了,连忙见礼。
李璟李珲甚至还回头朝妹妹夏花娘笑,夏花看到太子本就脸红,再听到哥哥们的取笑,脸更红了。
李超把夏花叫过来,拉到怀里。
“你太子哥哥来了,怎么也不见礼?”
夏花这才来到太子面前,屈身行礼。
小姑娘才八岁,但却也算是长的甜美可爱,头发乌黑,皮肤白腻,还带着点婴儿肥,一双眼珠子十分灵动。
这个姑娘李超最喜欢,觉得她聪明伶俐又活泼可爱。
承乾对着未来媳妇呵呵一笑,倒是很大方。毕竟他已经十四了,夏花才八岁,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而夏花还是个孩子而已。虽然早就明白,这就是自己未来的妻子,他也没有抗拒之意,但也确实没有其它的心思。
说了会话,夏花就跑了,小丫头也是打小被告之将来要嫁给太子的。见到太子哥哥坐那,她就总不好意思,完全没了平时的那股子伶俐劲儿。
李璟几个小子倒是很喜欢太子妹夫的,围着太子身边叽叽喳喳,最后还是李超把他们赶走。
“感觉时间过的好快。”承乾看着自家这些大舅子小舅子们,冷不住道。
李超哈哈一笑,“你自己才十四岁,却弄的跟个七老八十一样的老气横秋。”
“我是大人了!”承乾坚持道。
“你长毛没?”李超笑问。
太子脖子一梗,“早长了,要看吗?”
“嗯,你小子无耻起来倒有几分我当年的风范。来,让我看看。”
这下太子马上怂了,拔腿就想跑。
“别走啊,一会我带你去见识点好东西。”
“什么东西?”承乾抓着腰带,心中还带着警惕。堂堂太子殿下,总不能真让太师扒了裤子看鸟毛吧。
“先坐,急什么,你不是说你长大了吗,那我这个老师当然得带你开开眼界,见见世面了。”
李超按响桌上的铃,马上就有婢女过来。
“换壶茶,再把来十一郎和来十二郎还有裴二郎还有宋大郎叫来。”
过了一会,四个年青人进来。
来家兄弟上前行礼,“拜见太子殿下,见过义兄。”
“裴二拜见太子殿下,拜见老师。”
“宋青书拜见殿下,拜见老师。”
四人对李超称呼各异,来家兄弟,是前朝荣国公来护儿的幼子,后来被秦琼收为义子,再送到李超这里读书。因此打小他们喊李超义兄,而不是老师。而裴行俭,则是前朝裴仁基的遗腹子,当年罗士信跟裴仁基长子裴行俨关系极好。裴仁基父子死后,他找到了裴仁基夫人,把裴行俭收为义子,也是送到李超这里读书,但却是喊李超老师。
来十一郎来恒今年十八岁,来十二郎来济今年十七,而裴行俭今年十四。
宋青书这个学生,倒是这里最年长,可又是诸学文的诸师兄弟中排行最后的。
来家兄弟和裴二,以前也是跟承乾一起在灞上李家读书的,因此倒不陌生。反倒是宋青书虽然已经在京呆了几年,不再是当年交州的那个南蛮子,可是看到太子还是会忍不住紧张。
承乾笑着招呼几个师兄弟坐。
“马上要会试了,你们准备的好何?”
“这次肯定要一举高中进士的。”裴行俭几人中最小,却是最自信。本来贞观四年他们就参加了县试,中了秀才。贞观五年的乡试中,又中了举人。
可贞观六年的会试大比,李超却没让他们参加,说他们太年轻,让他们再多读几年书。
然后明年贞观九年,就是第二次科举大比之年,李超终于同意他们下场了。
今年秋乡试,宋青书也下场考了,高中举人。
现在李超面前的四位弟子,皆有举人功名。
这可是在全国数万秀才之中考出来的,全凭的直凭实料,如今的科举糊名考试,也不行卷,更不论出身门第名气,能中的都不简单。
“这么有信心?”承乾笑问。
李超对太子道,“他们也算是苦读多年,而且跟着我读书,不是读死书。确实是有些真学问的,如今的科举考试也算不是多难。”
一科有几十万人参加县科试,最后取得资格参加县试的也才二十万左右。在经过县试州试院试三轮后,也只录取两万左右,差不多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全国一千多县,平均下来一县录取不到二十人。
而乡试的录取率更低,不到百分之五。
而且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去参加乡试的,还得先参加科试,乡试的资格考试。每年各道的乡试考生人数都是限定好的,不管多少人参加科试,最终只能录取规定数额的人,让他们去参加乡试。
两届科举下来,大唐已经拥有了近十万秀才。
但今年各道的乡试名额只有五万个,一半的秀才,直接就被刷在乡试资格考试那道关下了。
这五万参加乡试的秀才,最终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全国各道一共才录取五千个举人。
举人考进士一样难,两科录取的举人已经有近万个,但今年全国的会试进士录取人数依然是五百个。
而会试名额只有五千,因此会试之前先要涮掉一半。
最终五千参加会试的人中,只录取十分之一。
对于朝廷来说,秀才、举人的名额,都是比较放开的,录取人数较多。毕竟只要没取得进士之名,秀才和举人都没什么实际作用。
秀才和举人也不会有免税免役等特权,顶多是见官不跪,在学校读书能免学费,会发放点口粮。秀才和举人还有个好处,就是如果去当老师或者去衙门做吏,会比较容易一些。
如今一下子拥有一个庞大的秀才、举人、进士阶层,也完全是朝廷有意引导的。一个庞大的士子阶层出现,这些从科举中考出来的秀才、举人们,就算一时考不中进士,朝廷也可以从中选人去官府之中担任吏职,尤其是那些地方基层,极缺人手,而一般人又不愿意去做。
如果如过去一样委派的是地方本土的一些胥吏,又有被他们把持架空衙门的危险。因此现在有这个科举出来的庞大秀才举人阶层后,以后就用他们充做衙门胥吏的支撑。
而朝廷对于做吏的秀才举人们也不限制他们继续科举考试。
现在两次乡试后,全国有近万举人,可以说举人也不算值钱了,最值钱的还是进士,不管每年秀才举人录取多少,进士一科现在都只是录五百人。
这也极大的刺激了读书人,要考就考进士,进士才值钱。秀才举人只能从小吏做起,人家高中进士,在国子监读一年书,出来马上就能从小官做起。
一个是吏,一个是官,区别还是巨大的。
李超的这四个举人学生都非常年轻,其实李超觉得他们再多读几年书去考进士也不迟,可几个家伙都压不住了。
都摩拳擦掌,准备明年会试一举高中呢。
“殿下马上要留守监国,而你们四个也都要参加会议考进士,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但我跟你们说,没有经过一件事,你们就永远算不得成人。走,今天我就带你们过这关!”
承乾似乎一下子听明白,脸上有些不自然。
来家兄弟反应慢点,还没明白什么意思呢。
裴二年纪最小,却最鬼灵,一下子听懂了。
“老师,你真要带我们去啊?”
“对,带你们去青楼!”
唐朝好地主 第1161章 玉人何处教吹箫
夜幕降临,月上柳梢。
李超换了身便服,又让承乾和四个学生也都换上了便服,然后叫了辆马车从后门出发。
坐在马车上,承乾和来恒他们几个,一个个都面上泛红。几个家伙都不说话,或者说有些不太好意思。
来家兄弟十七八岁了,本来以他们年纪,早应当通晓人事了。但因为两兄弟寄住在李家,又只知道一心读书,这方面较迟钝些,也没有人给他们安排,因此到现在也还是个雏。
而宋青书,交州来的南蛮子,这几年在京城也是如饥似渴的读书,甚至在国子监寄宿读书,哪里知道去拈花惹草。裴二则是年纪还小,想去也没人带。
至于太子。
嗯,真没人给他安排这个。也许是皇后比较关心太子身体,因此根本没有给他安排这样的宫女。而太子被盯的紧,身边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手下,自然没人带他。
李超觉得自己身为他们的老师,还是有这个责任,带他们通晓人事的。
今天,就带他们一起集体去大宝剑。
说来如来济兄弟这个年纪,其实已经可以娶妻了。不过越是勋戚贵族,其实娶妻反而稍晚些。不过晚婚,不代表他们就真的光棍,一般来说,大户人家,到了男孩十五六岁的时候,就会给他安排个丫头了。
这个丫头就是给他通晓人事的。
再大些,还会直接纳妾。但娶妻,却不能随便,得讲究门当户对,得讲究这讲究那,因此往往娶妻时已经二十多岁了。
但乡下穷人,则没这么多讲究,都是讲究早结婚的。结的晚了,那就真的只能打光棍了。于是乎,女孩子十二三,男的十四五都开始结婚了。一般十七八岁,都算晚婚了,姑娘如果过了十五还没结婚,已经算是剩女了。
马车缓缓的在街道上行驶,一路向南。
出了内城南门,进入了外城。
最后驶入了那片红-灯区,这里类似于过去长安城的平康里,但规模可要大的多。
这里拥有上千家青楼楚馆,可谓是销金窟。
各种各样的姑娘,各种各样的服务、表演,让这里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
朝廷一年在这里征收的税钱,也是相当惊人的,正因这大笔的课税,才让这片娱乐产业兴旺至今。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这里有半数以上的场子,都是李超的。
当然,名面上李超跟这些一点关系都扯不上,这里的青楼、赌场等明面上都是分散的掌握在无数的东家手里,但暗里,这多数都是暗影控制的产业。
青楼和赌场,一直以来都是最好的情报收集之地。
看着马车外两边街道那一栋栋的高楼,那一盏盏的红灯笼,甚至那门口和楼上那一群群莺莺艳艳,承乾觉得自己脸发烧,喉咙发干,心跳在加快。
他还是头一次来这块被学士们称为污秽之地的城区。
来自波斯的金发碧眼的胡女,温柔可人来自新罗的女子,也有来自东瀛那些娇小玲珑的身材,更有黑的更炭一样的昆仑女奴。
甚至还有的楼里,全是些曾经的犯官家眷,不少公侯夫人,高官妻妾,以及大家千金。
总之,到了这里,会让你眼花缭乱,目接不暇。
这里那些当红的姑娘们身上的衣裳款式、妆容以及他们用的化妆品、衣服等,都是整个天下最时尚的前沿。
那些最有名的楼,真正没有百贯都进不去门,一夜下来没有个几百贯根本出不来。但就算如此,依然有无数的人趋之若鹜。
当然也有一些消费便宜一点的。
不过整个汉京,所有从事这方面的产业,都集中在这一块,并且需要取得特殊经营牌照,敢在其它地方开业,开一家关一家,开一家重罚一家。
不过集中经营也有好处,就是让这里真正的形成了规模,有了规模效应。
“据说现在天南海北好些有钱人,都特意千里迢迢的跑来汉京,就是为了这里的大宝剑!”
“大宝剑?”
“嗯,这里可是有一条龙服务的,不过今天只是带你们来通晓人事,不是带你们来花天酒地的。走吧,就在前面,都已经安排好了。”
李超带太子他们大宝剑,当然不可能安排在那些寻常的青楼,甚至最当红的那些也不行。今天李超带太子来的地方,是一家乐坊。
既然叫乐坊,这里都是弹琴唱歌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年轻的姑娘,会许多乐器。一般来说,她们卖艺不卖-身,也可以说是清倌人,她们不但会乐器,还会唱歌,最有名的那几个,甚至是琴棋书画样样俱绝。
“知道这楼里最有名的姑娘是谁吗?”
“谁?”承乾现在已经有些反应下降了。
“汉京十二钗,十二个二八佳人,她们每人擅长一样乐器,有的是琴有的是琵琶,有的是箫有的是笛,十二钗一起合奏的时候,那乐声美妙的如仙曲。不过要想听十二钗一起合奏,没有几百贯可是请不动的。”
马车到了小楼前停下,立即有人过来。
车夫将一个玉牌递了过去,那人看了几眼后,恭敬的躬身行礼。
“欢迎贵客光临。”
“这是什么?”承乾问。
“那是贵宾牌,这家楼叫瑶台,一般人可是有钱都进不了的。他们只接待贵客,据说第一次只发了十八张贵宾卡。其它人想拿卡,必须得有八位贵宾联名邀请,并且必须得有十万贯以上的资产,才有资格成为新贵宾。”
“别人是巴不得客人越多越好,这家楼好奇怪。”承乾道。
李超笑笑,这其实也没有什么稀奇的,这种经营方式还是李超给柯庆的。这跟后世许多会-所玩的套路是一样一样的,走的是高端路线。
裴二郎眼睛左瞄右看,发现门口站着两个年轻的姑娘迎宾,那衣着,欲摭还露的诱人无比,尤其是门口挂着的那个粉红色的灯笼,朦朦胧胧的,却更添几分感觉。
“老师,你不是说这里都是卖艺不卖-身吗?”
李超呵呵一笑,“一般来说确实是这样。”
既然是入了这一行,所谓清倌人,那也不过是一种营销方式。早晚,这些清倌人,还是会卖的。只不过卖的方式不同,一般是名气大了,最后直接就卖给贵族或者富商做妾了。这种一锤子买卖,其实往往比普通的那种卖更赚。
李超一行六人,李超衣着看似简单的长衫,但衣料却绝对是极贵重的那种,就连那五个年轻人,也一样如此。
大冬天还手持着折扇,又有着贵客玉牌,楼里的管事,也马上认定这肯定是京中哪个勋戚家的子弟过来找乐子了。
“几位官人,今天是想听哪位姑娘的曲啊?”
李超却只是摇摇头,“叫你们这里大掌柜来。”
“官人有事吩咐我就行了。”那人笑着道。
李超却笑着掏出另一块玉牌,“你把这牌子给他就好了,见牌子后他自然就会来见我。”
那管事半信半疑的接过牌子,扫了一眼,却发现玉牌上的号码是零。
零号?
有这个号码吗?楼里最珍贵的贵宾牌不是一号到十八号吗?
难道是仿照?谁这么大的胆敢仿照瑶台的玉牌。
管事马上又把这个念头挥去,他看不透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身份,当下笑着告辞退下。
大管事很快来了。
“这位官人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
李超对这态度很满意。
“把你们的十二钗叫来吧。”
“这···大管事只犹豫了片刻,还是去叫人了。
瑶台的十二钗,是十二个绝色女子,燕瘦环肥各有特色,不但每个人都有一项乐器绝活,而且诗书琴画也是样样精通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