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但李家的这些客人,依然惊动了六扇门。
每来一个客人,六扇门的人就要震惊一下。
最后,看着李家那份客人名单,这些人不安的层层上报。
王承恩收到报告的时候,看了一眼也不由咋舌。摇了摇头,他还是如实的禀报给了李世民。
“今日李超父亲入京,秦琼等上门做客,嗯。”李世民翻看了几遍,然后没什么表情的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王承恩躬身退下。
李世民又拿起了那个折子,看着上面这一个个人名,李世民长叹一声。他发现,李超比他人缘还好。
这上面的武将,全都是朝廷顶级大将。两个副枢密使,三位大都督,更别提还有诸多大将军、大都护、都护。
这也是如今大唐的兵制武将制度之下,若是唐初,这么多王公大将都跑到李超家吃饭,李世民今天晚上别想睡着觉了。
如今制度下,文武分离,军队的统兵、调兵等权也是分离的,武将没有那么大的权力。
但话说回来,看着这些名字,李世民依然是压力极大的。
“这个李超啊!”
李世民摇头,只要自己当皇帝,倒不怕李超,他能压制的住这个妖孽。可问题是,李超比他还年轻啊,又是太子岳父又是太子老师,名望如此之高,财富如此之巨,这样的人,将来肯定能扶保太子继位,但是以后呢?
若将来自己大行之后,承乾能驾驭的住李超吗?
李超会是王莽、杨坚这样的人吗?
可李超现在的表现,根本没有半点错的地方,以李超的声望,他若没有点硬实的证据,也不敢轻易的动李超。这可是不当初清洗那些复辟党,他清洗复辟党,勋戚派没有谁不支持。
可要清洗李超,就绝不简单。
师出无名,李超这样的重臣,是不能随便动的。
而以李超的名望,他的关系,也不可能随便诬陷。牵一发而动全身,看看他手上这张单子,就知道了,除非李世民有胆子把这些人全清洗了。
可是可能吗?这些人是贞观朝的国柱啊。
再说了,这上面,也仅仅是李超那张关系大网的冰山一角,这些都只是顶级的国公,文臣里那么多宰辅都跟李家关系紧密,李家的姻亲故旧遍天下,这句话可不是说说完的。
最后,李世民拿起那张密奏放到灯前,付之一炬。
上东区,赵王府。
今天三十多个王公赴宴,但大家却只是喝酒聊天叙旧,根本不谈半点国事。
鲁郡王、中军大都督程咬金拿老爹打笑,“老铁枪这棵老树现在是迸发第二春了啊,这几年,小妾是纳了一房又一房,孩子也生了一个又一个。如今几个娃了?五男四女?”
“哈哈哈!”
罗士信也不客气,“你少算了几个,应当是六男六女才对,你怎么能把文远忘了呢。”
席上也没有女眷,老爹倒也只是跟着笑。他这几年在辽西封地,确实过的很舒爽。七娘给他生了一儿一女,又帮他纳了五房妾侍,这几年他老树发新芽,一连生了五男四女,可以说,临老了,又开枝散叶了一把。
现在洛国公领拥有数万人口,当初那座小堡外围又建了一堵城墙,城内就有三万多人口了。
城外还有集市,村庄呢,一片兴旺好不热闹。而老爹去岭南投资兴建的那座港口,如今也一天比一天热闹。
现在老爹红光满面,感觉越发年轻了。
“老程你也别说我,你娶清河崔氏女为续弦,还老牛吃嫩草呢,你那妻子比你儿子处默还小一岁呢。说我纳妾,你纳的妾更多,都十几房妾侍,儿子有二十多个了吧?”
老程也不害臊,反而得意的道,“那是我老程有本事。”
安西大都护牛进达却在拆他的台,“论生孩子本事,老程你可比文远差不多了。人家文远现在一妻十二妾,十八个儿子,二十一个女儿,你比的过文远吗?”
程咬金不服气的道,“我老程忙啊,常年在洛阳,一呆就是四年。能跟文远比吗,他在汉京呆了三年,你见他看什么事了没?天天除了跟妻妾生孩子,就没干别的了。”
在家哈哈大笑。
不过李超倒觉得,自己其实也不算生的多。
一妻十二妾,这三年他也只再纳了两房妾,还是皇帝赏赐的,不能不纳。
这么多妻妾,其实一个人也就平均三个孩子。真不算多,普通的农民,一辈子也能生十来个,不过他们一般养不活这么多,疾病以及贫困,孩子们小的时候更容易夭折,要么也是营养不良饿死。
有的家庭因为养不起,还会溺婴,尤其是对女婴,可谓人伦惨剧,但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如今还算好了,有朝廷的专门拔款,也有皇后和崔莺莺他们的慈善救济会的拔款,地方上修建了不少育婴堂、孤儿院,专门收养这些弃婴。
李家的条件好,孩子生的多,却没有夭折的。这也是别人羡慕的,就连皇帝,都夭折过好几个孩子,李家却一个都没。
普通人家养不活太多孩子,又没节育手段和知识,只能生到不能生为止。
李家条件好,孩子生再多都不怕,只会嫌少。历史上孩子多的都是那些条件好的,比如汉朝的中山王,比如明朝的一位郡王,都是生了一百多个孩子。皆因为他们条件好,生的起也养的活。
李渊李世民父子也都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女儿还有一堆。
说来,其实在座的这些王公,哪个家里不都是孩子一堆。只不过这些家族,一般把孩子分的比较清,儿子跟女儿是完全不同的,嫡子跟庶子又不一样,而婢女生的婢生子更是连家族的名都没有,他们只算是奸生子,甚至跟随母亲的身份属于奴隶。
没有继承权。
连尊严都没有。
李超没有婢生子,他有一个外室平阳长公主,跟她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也只有儿子认祖归宗,还得崔莺莺认做自己所出的嫡子,算是有了一个身份。但另两个女儿,却没进李家。
平阳也舍不得她们,这两个就是私生女了。
李超都觉得,有必要上奏修改一下大唐的婚姻法了,良贱不婚这条他不去触犯,但生了孩子还是应当给予保障的,尤其是这些孩子们的地位,他们应当也能得到继承权,哪怕只得到部分的继承权,起码得让他们成为家族一份子,而不是一个奴隶吧。
“文远,听说明年真的要征辽了,这消息准确吗?”安西大都护牛进达问。
这其实已经算是人尽皆知的消息,大家都很清楚,征辽肯定不能再拖下去了,明年肯定要打起来。
李超笑笑,不置可否。
“老牛,你在西域当你的大都护,管辽东干嘛。”
老牛却是放下酒杯,“我这次回京朝集,想奏请陛下批准,明年对天山北用兵,一举灭掉咥力,还有莫贺咄!”
“莫贺咄不是挺恭顺的吗,怎么惹着你了?”程咬金问。
“恭顺个屁,这个王八蛋吃里爬外,这几年手下实力见涨,就开始图谋不轨了,我得到消息,咥力山穷水尽已经投靠了莫贺咄,而莫贺咄暗中与波斯人达成了协议,向波斯借兵,要夺回西域,现在他们摩拳擦掌,正在集结兵马呢,随时都能打过来。我准备来个先下手为强,先一步灭了莫贺咄和咥力,不让波斯人进来!”





唐朝好地主 第1158章 陨落(谢谢上来混混的五万飘红打赏!)
酒至半酣,大家聊的很开心。
忽然管家进来,“郎君,宫里来人。”
李超皱眉,大半夜的宫里来人做什么。
“蔡国公要不行了,陛下请赵王马上前去蔡国公府。”宫里来的是一个年轻宦官,每到天黑,皇宫就会宫门落锁。不到万分紧急的事情,是不会开宫门的,哪怕是重要的奏章,也只能通过宫门上的一个小口子递进来。
夜里要开宫门,得有重重手续,外面的人一般进不去,里面的人也出不来。不是十万火急的要事,一般都只能天亮之后再说。
但今天晚上,皇帝却派人出宫过来。
蔡国公要不行了。
李超喃喃念了一遍,酒意也立马醒了大半。蔡国公,那就是侍中杜如晦,这些年来,与房玄龄一直都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杜如晦的身体早就出问题了,还是李超弄了个偏法,才让他又撑了好几年。
但现在,说不行就不行了,突然就倒下了。
“赶紧带路!”
其它一众王公,听说杜如晦不行,也都要跟着过去看看。杜如晦在朝中人缘也是极好的,虽然担任宰相多年,但对谁都十分客气。哪怕是秦琼程咬金这些武将们,也多少得过杜如晦的一些照顾。
大家拿外衣的拿外衣,戴帽子的戴帽子,大厅里一片混乱。
等李超他们骑马赶到蔡国公府的时候,杜如晦已经气若游丝。
他的胸膛起伏的厉害无比,嘴巴张的巨大,可却似乎总喘不过气来,脸色也已经全黑了。一群御医在旁边忙碌着,可已经是无用功了。
李世民坐在床边,手紧握着这位老伙计的手。
李超过来,看到杜如晦的手臂和小腿,都已经肿的厉害,这种情况,懂医的人都知道,这已经是大限到了,药石无医,回天乏力了。
本来一直大喘着气,闭着眼睛的杜如晦突然睁开了眼睛。
杜如晦的叔父、兄弟、儿子、侄子、女婿们都齐声喊他。
杜如晦转动脑袋,一个个认过去,叫着他们的儿子,然后目光收回来,看到李世民。
“陛下!”
“杜相,朕在这。”
杜如晦又看到了李超,“文远。”
李超也走到床边,杜淹拿了一张椅子给他。
“杜相,我是文远。”
杜如晦对着他笑了笑。
“本来我这病早几年就死了,都是文远的那个偏方帮我多吊了几年命。今天大限到了,我也没什么遗憾了。我出生时,是前朝开皇时,那也是个盛世啊。可年轻时却经历了隋朝的崩溃灭亡,我年轻时就追随陛下,百战开国,又玄武门之变才助陛下得天下,不过要说到最自豪的,还是自玄武门到如今,九年时间。我们贞观君臣,却做到了别人几十年上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如今四海承平,国富民强,我此时去了,也再无遗憾了。我开皇盛世来,今贞观盛世去。”
杜如晦越说越精神,眼睛放光,说话也流利许多。
可李超却知道,这是回光返照了。
“杜相,大唐有今日之盛世,你功不可没,你是贞观贤相!”李超握住他的手,“杜相,还有什么要跟陛下,跟杜构杜荷兄弟俩说的吗?”
杜如晦笑了,很洒脱,面对生死,他没有留恋。
“人皆有一死!”
“陛下,贞观必将更加强盛,可惜老臣不能陪陛下走下去了,臣先走一步。”
李世民也不由的眼中闪过泪花,这么多年的老伙伴,打仗的时候,他是幕僚是军师是后方的保障。夺嫡的时候,他又是谋主,当他终于夺得天下,他又是自己最好的宰相之一。
“朕应当让你在家休养的,你为朝廷操劳过多,才有今日啊。”
杜如晦只是摇摇头,“陛下,论能力,臣远不及玄龄,也不如文远,我去后,朝中有这么多贤臣,我不担心朝中之事。”
“文远,杜构杜荷这两个小子,打小也是跟着你读书的。我知道,这两小子没什么天赋,而且不肯用心,尤其是杜荷。我去后,希望文远能够代我管教他们兄弟俩,莫让他们走上邪路。”
李世民握着杜如晦的手道,“你的蔡国公爵位和领地,朕会让杜构全部继承。至于杜荷,他是朕的驸马,朕会关照好他的。朕今天特赐杜荷襄阳郡公之爵!”
李超也对杜如晦道,“杜相放心,他们都拜过我为师,我肯定好好教导他们。”
杜如晦最后叫来了自己的叔父杜淹还有自己的兄弟杜楚客,交待了几句。
说着说着,杜如晦的眼睛流下两行泪水,然后停止了呼吸。
“哥!”杜楚客大声叫道。
可杜如晦已经无法回应了,只有那无神的双眼,还有张大没合拢的嘴。
李超伸手帮杜如晦合上眼睛,再帮他把嘴合上。
李世民握着杜如晦的手,声音哽咽,落下泪水。
“如晦,朕还想要你为朕辅政三十年,还想让你将来再扶保承乾,你却先朕而去啊。”
众人都低下头。
杜家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后事。
李世民和李超他们都从屋里出来,到大厅就坐。杜家人开始给杜如晦擦洗身体,换衣服。
李世民神情有些憔悴,半夜出宫赶来杜府,为一个老臣送最后一程,这也只有李世民了。这份君臣情义,让所有在场之人都感动万分。
李超也不由感叹,皇帝确实就是这么一个比较有情有义之人。对于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十分有情。就如当年的侯君集,也是一心要保。
“文远,如晦走了,你来做侍中吧。”李世民突然道。
李超愕然,然后摇头。
“陛下,这不合适。”
程咬金他们这个时候才上来跟李世民见礼,李世民点头,“世事无常啊。”
杜如晦其实还挺年轻,此时不过五十几岁,却说走就走了。
杜楚客捧着一道表章过来。
“兄长早知道大限将至,早已经拟好了遗表。”
李世民接过,杜如晦的遗表里全是劝谏李世民的话语,对自己的家族子弟,都没有提及。李世民看了,忍不住再次落泪。
“朕要追封如晦为汝南郡王!”
死后追封为王,这在大唐也还是头一回。
杜如晦突然去世,让整个朝堂都为之哀痛。
李世民下诏,追封杜如晦为汝南王,辍朝七日。令杜如晦长子杜构继承杜如晦爵位,改封莱国公,赐封杜如晦次子杜荷为襄阳郡公,杜如晦的封地,全部由杜构承袭。
原本李世民已经选好了他去封禅时留京辅政的四位大臣,可现在还没公布,杜如晦就先去了。
御书房。
“如晦走了,朕如断了一臂。”
李世民神色很憔悴。
“诸卿,你们说由谁来接任侍中之职?”
人走了,可朝堂还得继续。
侍中之职,相当重要,这是朝廷三令公之一。按如今的制度,侍中之位仅次于中书令,还在尚书令之上。
之前尚书令已经空缺了四年,不能侍中再空缺。
“朕之意,由文远来接任侍中之职。”李世民把目光投向李超。
李超坐在那里也不说话,听了皇帝点名,起身摇头谢绝。
李世民说了三次,李超拒绝了三次。
“臣举荐高相接任侍中之职。”
高士廉老成持重,又是皇后的舅父,还是比较让皇帝放心的。
李世民想了想,觉得不太妥当。因为他已经准备让长孙无忌出任尚书令一职,总不能再让高士廉做侍中吧。
一个妻兄,一个妻舅,如果两人分任尚书令和侍中,这就不太适合了。
最后,长孙无忌拒绝出任尚书令,认为自己威望资历不足。于是最后高士廉出任尚书令,长孙无忌继续任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而马周出任了侍中一职。
这一决定,却是让满座的重臣们都惊讶无比。
连马周自己,都没有料到他会出任侍中。
他眼下的官职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右庶子。中书省次官调任门下省长官,这一步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马周的中书侍郎也只当了三年,此前他做了一年的尚书省右仆射兼户部尚书。
论资历,马周远不如长孙无忌。
可现在,却升的比马周快多了。
马周拒辞不受,李世民不接受。
于是几次之后,最后还是就此定下来。
房玄龄为中书令,马周接替杜如晦为侍中,而高士廉也终于出任了李超辞职后就此空缺了四年的尚书令一职。
李超还是没有出任实职,但有个太师衔,依然能够随时受诏出入宫廷禁中,与天子坐而论道,甚至参加御前会议,是个不是宰相的宰相。
“文远,朕这里也还有一个差事要交给你。明年正月,就是新科举的第二次会试了。上一次贞观六年的会试就是由你主持的,明年的第二科会试,朕依然点你为主考官。”
贞观六年举行了第一科改革后的科举会试,那一科李超亲自主考,录取了五百名进士,五万秀才,最后选出了五百进士,可谓是百里挑一。
时隔三年,明年就是贞观九年了,第二科就又要开始。
科举主考官只是一个临时差事,而且也是很荣耀的事情,李超倒也没拒绝,当即接下。




唐朝好地主 第1059章 汉京留守
自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真正确立下来。而封禅泰山,也被视为是一件极大的盛事。
李世民一直以秦皇汉武为目标,泰山封禅也是他的梦想。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于是,凡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
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祇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厚恩以报地。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
因此,非有大功绩的帝王,一般也不敢说封禅泰山。
华夏以来,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
封禅不是想封就封,封禅的条件极难具备,所以古时虽帝王无数,但真正能够封禅者却寥寥无几。
封禅需要条件,按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的说法,需要凤凰来仪,麒麟现身,还要有比目鱼出海。
当然,封禅最重要的条件,是天地祥和、万物茂盛、百姓安居。
无其德而行其礼,是欺天灭祖,一般没有功绩的皇帝也不敢去封禅。
不过如今贞观八年,大唐立国虽才十几年,但天下确实是四海承天,天下富民,百姓安家乐业。
封禅的条件已经达到,李世民迫切的想要封禅。不仅仅是要感恩天地,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帝位更加名正言顺,希望让他的帝王,成为奉天承运,是天神的属意。
魏征反对封禅,因此李世民才问他,我功不高德不厚吗?
封禅已经得到朝廷支持,朝廷开始为封禅做准备。从山南的汉京去泰山封禅,道路且长,这一趟甚至比此前皇帝亲征西域还要劳师动众。
封禅不仅皇帝要去,这次还要带皇后去,也算是前所未有,另外封禅百官肯定要去的。一路上,车驾浩荡而去。
好在西运河已经开通,从汉京到泰山下,差不多可以一路水路舟船过去。
“汉京水门出发,白河过方山垭口入沙河,再到蔡水,然后至汴水,再经济水,直到衮州乾封县,便到达泰山脚下。”
御书房。
房玄龄向李世民禀报着封禅的路线,水路既快捷也轻松许多。
李世民趴在沙盘前,看着房玄龄规划的路线。
汉京、新野、方城,过方城山,出方城垭口进入河南地,进入汝州沙河,向东过许州进入豫州北,再进入陈州项城,在那里沙河与蔡河相汇,下游就是颍水。而此时直接向北沿蔡水上溯,直到汴州开封。从那里再向东进入四渎之一的济水,一路向东。
这条线路,从汉京出发先一路向北,再一路向东,再向北,再向东,很曲折。但再曲折,有这条水路,也比陆路快上数倍。
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打通方城山垭口后,把白河与沙河一连,然后就把整个南北的水路都连通起来了。
黄河、蔡水、汴河、颍水、淮河、白河、唐白河、汉水、长江,湘水、赣江。
连通入了整个水路网。
李世民都不得不承认,太子修的这西运河,一点也不比隋朝修的大运河差。
“船只怎么安排的?”
封禅的队伍很大,会有数万人马,这么多人坐船,还要带上不少物资,需要很多船。
“工部和将作监计划打造一批龙舟。”
李世民摇头。
“没有这么个必要,朕去趟泰山,哪里有必要专门打造一批龙舟?大唐水运繁荣,商船也多。可以征调一批商船,算是朝廷租用就是。”
房玄龄倒没料到这点,想想也不错,如果造几百条龙舟耗时费力。直接租用,倒是很快能凑齐这么多船的,如今大唐拥有许多家船运商号,有专门跑黄河的,有专门跑长江的,也有专门跑河河、运河的,更有专门跑海上的。
船只也分为各式各样的,有海船,有江船,有汴船等等,适应于各种不同的河流运输。一些大的船行,江河湖海都跑,哪都有他们的船队。
如李记航运,就是如此。
皇帝封禅用船,都不需要到处征调,找排名前十的船行调船就足够了。
“让无忌去打前站。”李世民安排道。
几万人马出行,几千里路程,这一路上安全、补给等肯定要作好准备。让长孙无忌带支兵马先前打前站,也是必须。
地方上还得负责接待呢。
“玄龄,坐。”
李世民招呼着房玄龄坐下,欲言又止。
1...476477478479480...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