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陈智略皱起眉头,“太子,越王,我们陈家对朝廷向来忠心耿耿,上次广西之乱,这次高州之乱,我们陈家都是积极出兵。朝廷不能卸磨杀驴!”
李超却是摇头。
“过去,你们确实是地方世袭,但如今是大唐,不是梁陈隋。过去的那一套,到今天已经不管用了。如今你们还总是沉浸在过去,那是没有半点好处的。看看宁长真、冯暄、谈殿,看看冯盎!你不想陈家,重蹈他们的覆辙吧!”
陈智略沉默了。
这是赤果果的威胁,也是事实。
时代变了。
大唐不再允许岭南有世袭的割据者。
“我会跟他好好谈谈的,但我不能确保最后他能听从我的。”
“假如有必要的话,我是说假如。假如昨日之平乱功臣,明日变成了叛乱者,那么本王会毫不留情的镇压粉碎他。你应当知道,别说陈龙树有几万私兵,就算加上端州你的几万人马,你们也绝不是朝廷的对手。要击败你们,对朝廷来说不过如同是碾死一只虫子。”
“我的话不是威胁,而是事实。顺应潮流而不应当逆势而行,如果你们愿意听从朝廷的调令,那么陈家依然是岭南的豪族,你们的财产,都会得到保障。莫要为那些自己无法保住的东西,而失去更多!”
陈智略心情复杂的告辞退下。
他来到陈龙树帐篷的时候,发现这位侄子刚发过雷霆之怒,把帐篷里的东西砸的一团糟糕。
见到叔父进来,陈龙树红着眼睛道,“我绝不妥协!”
陈智略将一把打翻的椅子捡起摆正,然后坐下。
“冷静一下,清醒一点,好好的用用脑子,想想你在做什么,想想后果!”
“广西道都指挥使?如果我接受了,下一步是什么?肯定是要对泷州编户齐民,李超会派来官吏全面接管泷州。泷州就不再是陈家的了,我们将永远失去陈州。”
“可也比你拉着陈家陪葬的好。看看冯盎吧,看看宁长真、冯暄、谈殿他们,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没有半点胜算。”
“永远不要挑起一场必输的战争!”
“我不甘心!”
“不甘心又如何,大势所趋。”
陈龙树颓然的坐下,叹气连连。
“无德无耻的唐廷,无信无义的李超!”他咒骂。
“告诉我,你明天会去向李超陪罪道歉,会接受他的调令。”
陈龙树艰难而又痛苦的点头。
唐朝好地主 第1134章 晋王李治
“李阎王在岭南大开杀戒?”
李世民放下奏章,摇头冷笑。岭南的事情一点也瞒不过他,六扇门派出了大量的密探,安插了许多眼线,日夜盯着岭南。不说李超这个不让人放心的在岭南,就光说太子殿下在岭南,也足够六扇门全力以赴了。
房玄龄也早看过这奏章了,“陛下,不过是岭南那些豪首想通过陛下施压,让李三郎收手罢了。”
“收手?为何要收手,文远在岭南做的,正是朕日夜以求的,是中原朝廷千年来想做都不曾做到的。”
改羁糜为直隶,改土官为流官,这过程必然伴随着流血。别说现在流血的并不多,两场叛乱都迅速的平定,就算是真杀的岭南人头滚滚,可不影响到大局李世民都不会改变眼下的态度。
殿中,诸位宰辅们都在暗叹李超真是个了得的。一个岭南,他过去快刀斩乱麻,以铁血姿态,迅速的平定。
铁血,强硬。
没有半点的妥协,退让。
而且李超的铁血强硬,又很有策略。从一入岭南的先平宁长真冯暄之乱,只夺钦合之地,再到一步步增强朝廷在沿海控制,再到对冯家下手。
最后对冯冼收网,一举铲除他们,如今又迫陈家就范。
堪称典范的操作。
现在陈、宁等一些人上奏,说李超虐待功臣,如何如何嗜杀等等,李世民根本就懒得理会。他如果要理会,唯一的可能,只是李超控制不住局面,岭南失控。现在岭南这样的大好局面,他岂会改弦更张?
“陛下,要我说,干脆把宁暄、宁纯、陈智略、陈龙树调入京中好了,授他们一个国公爵位,再给个二品散阶,授个闲职,从此养在京城好了。”长孙无忌很不客气的道。
李超在岭南大刀阔斧的改革,长孙家也是得到了许多承诺的,雷州半岛和雷州港,就是长孙家的好处。长孙家还得到了新安州煤矿和南海铁厂的入股份额,可以说,岭南这块大蛋糕,长孙家分了不小一块。
他当然愿意在朝廷倾力支持李超。
“诸位爱卿,你们对于李超在岭南弄的这个议会怎么看?”
李世民注意到这个岭南议会,发现这个议会也是分成多级,类似于商会。岭南议会包括的是岭南四道,但越南道其实只有一块越南州飞地,因此岭南实际上是三道。广东广西广南,每道下含十余州,岭南议会下有三广议会,道议会下还有州议会,州议会下还有县议会。
每级的议会里的议员,并非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他们如商会一样,是当地推选的,都是汉俚和新移民、工商界有头有脸的人物,甚至朝廷的官员也在这个议会的推选之中。
总之一句话,这个议会是包含汉俚各族,以及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精英。
这么一群人组织起来,还是形成岭南-道-州-县四级,让李世民心生警惕。
这是一个不在朝廷控制之中的组织。
李超向朝廷的奏报中对议会的解释,是目前沟通岭南各方,控制混乱局面的一个对话机制。是岭南从羁糜制到现在直辖制过程中,一个缓冲。
“陛下,臣也研究过这个方式会的设立。这个议会目前来说还是比较积极,对朝廷控制岭南有极大帮助的。”马周道。
长孙无忌却反对,“臣以为这个议会完全没有必要,岭南事务,自然有朝廷的各级官府和官员们管理。现在官府之外,却还有一个议会,算是怎么回事?难道议会要干涉地方政务?”
马周出言,“据臣所知,议会只是沟通功能,并没有侵夺官府职责之事。现在岭南毕竟不比中原,改土归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岭南本就蕃汉混杂,尤其是俚獠势力强大,部族众多。管理比较困难,有一个这样的交流协商组织也比较方便。”
房玄龄则提出,“岭南的各级议会有议长和理事会,不如由朝廷任命各级议长,理事会也由朝廷拔任,这样也对议事实行控制权。”
他的意思,议会做为眼下岭南过渡阶段的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可以暂时保留。待将来岭南局面得到控制后,朝廷再罢除这个议会。
“臣也支持房相的提议,臣补充一点,地方官吏不得担任议员。”杜如晦补充道。
不让官吏担任议员,是立场问题。朝廷的官员,只受朝廷统辖,不能由这么一个民间性质的议会来统领。
同时呢,议会必须由朝廷指派议长和选任理事。
总之,议会可以存在,但必须是在朝廷的领导之下。
李世民沉吟良久,最后也才同意几位宰相们的意见。议会可以设立,但要在朝廷的领导和监督之下。
“这岭南议会的议长,由谁来担任呢?”皇帝问。
众宰辅们都低下头,既然这议会是李超设立的,如今李超又是岭南最高官员,论理当然应当由李超担任这个劳什子议长啊。
可现在皇帝却当大家面谁来担任议长,这意思就很明显了,皇帝不想让李超当议长。
有人提议王珪,也有人提议崔仁师,还有人提议杨师道的。
长孙无忌道,“陛下,以臣之见,议会只设到州一级即可。”
岭南议会管理岭南三道议会,不管派谁来当这个议长,那这是个什么级别呢?总不能比三道的宣抚使还高吧?
毕竟议会也不是正式的官方组织。
而且管理三道的议会,未免有过权柄过大。
李世民点头。
“辅机说的有道理,无需设立岭南议会,只设道州县三级就好。至于三道议长人选,李世民想了许久,最后打算从朝廷选派官员前往,选几位年龄稍长,办事老道经验丰富的官员前往。级别上,就定为三司使一级,道议会与道三司平级,由宣抚使统领。”
“议会的职责划分,还需要要明确一些。各位爱卿具体讨论一下,拿出一个章程来。”
御前会议结束。
李世民回到内廷,更衣后直接去了皇后的宫殿。
皇后刚刚生产,正在坐着月子。不过气色挺好,他进来的时候,皇后正在给孩子喂奶。
“十三郎又在吃奶啊,每次朕来的时候,他不是在吃奶就是在睡觉。”
皇后笑了笑,“小奶娃不就是这样嘛。”
“这小子成天吃了睡,睡了吃,长的倒是真白白胖胖的。”李世民过来逗弄儿子,可李十三郎根本就不理会他。
旁边小胖墩晋王李泰盯着弟弟,还有些羡慕。
“陛下为十三郎想好名字没?”
李世民看着这个嫡三子,眼里含笑。这是他的第十三个儿子,也是现存的第十一子。孩子还不满月,这孩子刚生下来,他就为他取名雉奴。如今越长越讨人喜欢,他盯着安心吃奶的他,“雉奴,不如就取名为治。”
“李治。”皇后念了几遍,觉得这名字不错。她嫡出三子,老大叫承乾,老二叫李泰,现在老三叫李治。
李治吃着奶吃着吃着就睡着了。
皇后忍不住轻笑出声。
李世民从皇后手里接过李治,让皇后整理衣服。
“岭南已经平定,大唐真正的拥有岭南之地。朕很高兴,朕打算给雉奴封王。”
李世民在平定汉京之乱后,一面是加封了勤王八功臣为王,一面又对宗室王爵贬降。如今宗室也不过李泰一个亲王,外加七个郡王。
如今的规矩,就是嫡子才封亲王。李超算是个特例,异姓封王还封了亲王。
自魏晋以来,对于爵位分封,其实是有意按春秋战国时的诸国号来封的,亲王里,以秦晋齐楚四国号最尊,接下来是周、鲁、赵、魏、梁、燕、代、韩、宋、吴、越诸王。
现在大唐仅有的两个亲王,一个是晋王李泰,原封魏王。一个是越王李超,原封赵国公。
“改封青雀为秦王,加封雉奴为晋王,改封李超为赵王!”
李世民沉吟后笑道。
“陛下御极之前就是秦王,封青雀为秦王只怕不妥。”皇后在一边说道。
李世民以前就是秦王,李渊称帝后,封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并未立晋王,也是避杨广曾为晋王之意。
一般来说,李世民称帝前为秦王,那么如果他没有马上立太子,那一般可以封嫡长子为自己称帝前的王爵,比如立承乾为秦王。
要不然,秦王这个爵位是不会再封的。
可现在,李世民居然要把秦王爵位封给嫡次子李泰,皇后不免有些担心,这会不会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
“朕觉得挺好的。”李世民现在很喜欢李泰,觉得这孩子聪明伶俐,虽然有点胖,但孩子小时候胖只会更显可爱。
他觉得李泰很像自己,家中嫡次子,聪明等等。
秦王李泰,晋王李治,赵王李超。
当天,宫里传出诏书,翰林院草诏,然后中书门下宰相们署名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再呈到御前,李世民署名用玉玺。
于是,旨成,诏告天下。
唐朝好地主 第1135章 天命还是巧合
收到改封赵王诏书的时候,李超已经到了交州。
红河在此时称为西道江,交州的州城就座落在红河三角洲的西北部,红河从城边缓缓流过。
这里也是交州最大的内河港,无论从南方到北方,还是从内地到沿海,这里都是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里临近海洋,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丰富,花木繁盛,百花盛开,有百花春城之称。
汉武帝设交趾郡,交州城便在其中。南朝宋时在此设立了宋平郡,治昌国县。隋时改为宋平县,为交趾郡治所。
大唐改设交州,治所迁往宋平县。几年前,李超联合朝中诸多勋戚世家来到交州,在这边发展。
宋平城,也变成了一座新兴的河港城池,城池几经扩建,规模增大不少,别称紫城。交州所在的这片红河三角洲,拥有最肥沃的田地,使得这里成为富饶的粮仓。以交州为中心的广南省,这几年盛产粮食和蔗糖,这里的造船厂和木料也非常有名。
李家等许多大家族早已经在交州赚的盆满钵满,交州糖更是天下闻名,成为内销和海贸的精品。
在上次的协议中,李承乾代表皇家,拿到了钦州旁边的北海港,还拿到了另一个港,就是红河口的海防港。这座红河出海口的重要港口,被承乾取名为海门港,可以预见,这座港口会非常繁荣。
海门港与交州港,一座海港一座河港,必然相辅相成。
交州城里最多的就是糖和米,其次就是木材了。这里的商人,多数是来买糖买米,要么就是买木材的。这里还有糖街和米街,卖的都是糖和米。
李超和承乾漫步在紫城的街道上。
承乾惊讶的发现,这里遍地都是说着汉话的商人,连那些商铺的坐商,甚至是街上的商贩都是操着汉话。这地方,居然比岭南许多地方还更似中原。
“交州是一座内河大港,此处物产丰富,朝廷对这里还是控制较强的,过去与广州相似。尤其近几年,大量中原商人过来种粮种甘蔗,开办糖坊,兼之海贸的兴起,也都让交州更加的热闹。”
交州很多地方都与广州相似,广州有珠江三角洲,交州有红河三角洲,都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兼之河海之利,让这两地有了极好的发展空间。
哪怕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南朝也从没放弃过这块极遥远的交州。交州的粮食,一直都非常重要。
而现在,这里还成了大唐最大的糖产地和糖交易地,并且也成为大唐南方最大的海港。
“糖已经成为交州第一大产业,是地方支柱型产业。”
承乾惊讶,“糖能做这么大?”
“殿下,可别小看糖,糖产业利润很大。中原每年对糖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对冰糖、白砂糖这些高档糖需求很高,我们生产的奶糖、果糖也每年需求递增。另外,糖现在还成为我们外销商品中的重要热销商品,和瓷器、丝绸一样,白糖以及红茶,目前都是我们的拳头外销产品。”
这些都是垄断性的商品,外面根本没有。
天竺人还只会提炼黄黄的白糖,过去已经不要脸的号称白糖了,不知道骗了多少波斯人罗马人的钱了,而当李超的冰糖、白砂糖一出现在波斯湾,立即被他们惊叹的称为冰糖和霜糖,天竺人的白糖再无人问津。如今连天竺人都争相购买大唐的冰糖、霜糖。
其实糖生产并不难,种甘蔗,然后提炼脱色。可有的时候,一些并不难的工艺,只要保密,别人却永远捅不破那层纸。
交州的气候极适合种植甘蔗,这里的甘蔗含糖量也极高。而李超也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榨糖工艺,发明了许多制糖的新机器,加大了榨汁率。产糖量大大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脱色技术,红糖一脱色,变成白糖,立即身价暴涨。
而砂糖提炼成冰糖也一样增值许多,糖和牛奶加工成奶糖,和水果加工成果糖等新产品,更是利润极高。
广南如今遍地都是甘蔗种植园,到处都是榨糖坊,每到收糖季节,交州河港无数的船只进出,运来一担担的蔗糖。然后无数的糖商赶到,收购糖。
交州城里李家的糖厂,也是日夜不停的把收购来的蔗糖进行加工。
整个糖产业,李家控制的就是最关键的白糖加工以及批发。其它的甘蔗种植、蔗糖榨取,以及运输、分销等,都让给了其它人,无数人在分享着糖产业带来的丰厚利益。
“糖和茶还有互补的作用。以前我们外销茶叶,其实销量不大,主要还是因为蕃人对于我们的茶叶不太习惯,过去的茶饼也只有少数人喜欢。后来我们有了炒茶,蕃人最喜欢我们的红茶。”
红茶是发酵茶,这种茶没有绿茶的苦涩,口感要更醇厚一些,这反倒比较符合他们的口味。而当大唐的糖大量运往西方后,红茶配白糖,成为他们的最爱。这种怪口味,不是大唐传过去的。
但在泰西,却很流行。他们甚至除了红茶加白糖,还要加点牛奶。
因此现在李记推出的奶糖,也得到他们的一致喜欢,那些波斯和罗马的贵族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泡一杯大唐的红茶,然后加一块奶糖,这是非常有品味,极其装逼的格调。
“喝红茶加糖加牛奶?”承乾一想到那画面,就不由的打了个冷颤。他不由的想起有些人还喜欢喝团茶,老式的喝法。把团茶弄一小块下来,先碾碎成粉末,然后煎煮,还要加入盐姜等调味料。
那种饮茶法,他喝过两回就不想再试了,没有想到,西方那些人倒是口味更独特。
“交州除了糖,这里的粮食也是产量极丰,尤其这几年大量中原大族前来建立种植园,引入新式技术,推广了新式农具,使得这片富饶的平原粮食产量大增。如今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粮食运往广州、福州、杭州甚至是登州。”
交州让承乾印象深的除了糖和米,就是这里的汉人极多。尤其是这紫城,满大街都是操汉话的汉人,多的让人以为是在中原内陆哪个城市。
“其实这里汉人确实多,但也不全是汉人,还有许多交趾人,不过这些人汉化的比较厉害了,你若只看他们相貌和说话,根本分不出来的。”
街上逛了一圈,两人回府。
他们暂时住在李家的庄园里,李超虽然是头一次来交州,但李家却早在这里置办了许多产业,还有一所极大的庄园,占地很广。
“越王,汉京有使者到,带来了陛下的诏书。”
摆香案,迎圣旨。
来传旨的是一个李超不认识的官员,对李超很客气。
诏书宣读过后,官员将诏书交到李超手里,笑着恭喜,“恭贺赵王升迁!”、
越王和赵王都是亲王,但按如今的制度,王爵当然也是有高低顺序的,秦晋齐楚是诸王之最,然后是周鲁赵魏等。
李超原是越王,现在改封赵王,这实际上是顺序往前升了好多名。
李超封越王前是赵郡王,然后再往前是赵国公,现在由越王改封赵王,不仅顺序往前排,而且也重得了以前赵的封号。
不过李超对于自己改封赵王倒没多大反应,他脑中惊讶的是晋王李治。
历史上李治是皇九子,但此前,李世民纳了齐王妃杨氏入宫,杨氏提前几年生下了李明,李明成了皇九子。然后汉京之乱又被杀了,汉京之乱后,魏王泰改封为晋王。
李超本以为,这个时空应当已经没有了李治。
不料,长孙皇后还是生下了这嫡三子,虽然比之历史上提前了三年生李治。此时的李治已经不再是排行第九,而是排行第十三。
可就算如此,李世民居然还是给他取小名雉奴,给他取名李治,还又给李治封了晋王。
这是什么意思?
李超甚至有点茫然。
难道这是冥冥之中的什么上天注定的东西?
现在李治又出现了,还又成了晋王,难道历史上李治还能当上皇帝?
这不可能,也不应当。
不,并不是回到历史轨迹。
起码,历史上没有一个赵王李超,历史上李泰也没封秦王,历史上的承乾,更不是如今这个聪慧早熟的太子。
那这世界到底是出了问题,还只是一个巧合呢?
“赵王?”那人叫李超怔怔出神,叫了他一声。
李超回过神来。
“多谢王舍人。”李超对他笑笑,那边自有李家人过来送上谢礼。
承乾也过来恭喜李超,“恭喜老师!”
赵王李超,李超只是笑笑。他那封国还没有打下来呢,已经从越国变成赵国了。位于交州西面的赵国,怎么都觉得有点奇怪。
“看来陛下真的很喜欢殿下那位十三弟,出世刚满月,就已经被封为晋王了。”
皇家一般惯例,都是要待皇子起码三岁之后才加封爵位,可李治才刚满月之时,李世民就加封其爵位,并且是一步到位,直接授封亲王。
不简单啊。
唐朝好地主 第1136章 征服
随着改封诏书到来的,还有朝廷对于议会的最终决定。议会保留了下来,但朝廷取消了岭南议会,而只到道一级。
对于这个结果,李超能够接受,这甚至都已经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原以为,这事情会比较难通过,他还想好了要迂回做战,发动京中的关系,做好长期准备。想不到,这么快就通过了。
议长由朝廷选派,议会理事会的理由,也由朝廷在议员中选任,朝廷官吏不担任议员,这几条李超也能接受。
事情总是这样的,不可能全顺着自己。议会能够保留下来,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进步了。朝廷派人来当议长,从议员里选理事,这些都与他无关。重要的是议会得以留存,那些俚酋汉豪,那些地主和工商富人也能够成为议员,这就足够了。
“汉京最近有什么新闻?”李超问王舍人。
“最近汉京倒没什么新闻,今秋各地举行了县试,天下一千余县,录出了五万秀才。”王舍人有些激动的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