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南方不但有暑热,蛇虫鼠蚁也多,喝了生水容易得寄生虫病,吃了些有寄生虫的螺贝也一样。甚至那边的蚂蟥,毒蚊、毒蛇,也是相当多的,如果一个中原人过去,确实容易中招。
“那是个可怕的地方。”程咬金摇头叹道,他感叹自己的封地不在那遥远的岭南之南。
众人之中,李靖是曾经去过岭南的。
他点头道,“岭南确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广州还是个很繁华的港口。多备药品,避开暑热,确实也没有那么吓人。”李靖当年率领唐军一路打到东南,岭南的土著冯盎等率部归附。李靖还做过一段时间岭南道大总管。
不过他觉得岭南那地方确实不好发展。
“其实也挺容易的,发挥出地区的资源特长。”李超道,“比如说程叔的领地是草原,又恰好处于传统的游牧和农耕的交界线上,那么程叔要发展领地,当然不是去垦荒种植,也不是放牧养殖,他不管是种植还是放牧,都是不行的。”
“为何?”
“因为如果你垦荒种植,那边的天气干旱,地又比较贫瘠,则你种粮永远是事倍功半,你肯定比不过中原种植的收成。而那边放牧,同样也不如大草原上的牧民们。因此我才说,你不论种植还是放牧都不行的。”
他喝了口茶,继续道,“但程叔的领地也有自己的优势,优势是什么,就是刚好处于两边之间。因此程叔可以重点发展贸易和运输,发展加工业。就比如我曾经在陇右和朔方做的那样,交易贸易,中原的商品送入草原,草原的商品流入中原,你居于中间,哪怕只是撮合,只是建立一个交易的市场,你都是守着金饭碗的。你也可以做运输,还可以把草原上的商品在你那进行加工,哪怕只是粗加工,都很有前景。把收来的皮子加工,把收来的羊毛加工纺织,等等,这利润,比起你自己垦荒种粮和放牧养殖,可是赚的多。”
程咬金呵呵大笑,“嗯,别说,本来那地在我眼里就是一块一钱不值的荒地,现在被文远一说,我突然觉得我捡了个宝啊。”
“当然,中原多大?如今统计出来的人口可是达到五千余万。如果没有战乱,五千多万人口啊,这是个多大的市场。百姓们需要牛耕地,需要马运输,同样也需要牛羊肉吃。牛皮、羊毛可以做衣服做鞋子,周边的游牧部落也一样需要中原的商品啊,布匹、茶叶、瓷器、铁器、盐、酒、糖等等,如果没有战争、劫掠,而是交易,互取所需,那市场非常大。”
李绩问,“大家都做贸易都做工商,有这么大的需求吗?”
李超摊开双手,“有吗?当然有,事实上,我们都应当睁开眼睛,过去贵族们都喜欢买土地,招纳奴隶佃户,当然顺便也喜欢做点放贷买卖,再弄几支商队,倒卖各地的商品,赚的已经足够多了。”
“但是,这种模式,其实是很落后的。真正要想长远,甚至是既让家族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也让朝廷能够更加富强,过去的这种纯农业的方式是不对的。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新模式呢?”李超抛出一个问题。
但没有人答的上来。
李超笑着自己解答,“种地是需要的,毕竟首先得有足够的粮食,才能养活天下的人嘛。但是,大唐不断拓宽边疆,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而大唐的农耕技术也在变强,我们在拥有更多的畜力,拥有更好的耕具,有更好的施肥育种栽培管理等技术,这让我们的亩产量大大提升,也就是说,我们哪怕是用过去同样多的田,也可以种出更多的粮食了。”
“何况,我们现在有更多的田,有更好的技术,更多的畜力,因此我们只需要更少的农夫,就能种出更多的粮食,以满足天下人的粮食需求。”
“多余出来的人力去哪?”
“应当发展工商业,人之只是需要吃饱,除了吃饱,我们还要穿暖,我们吃饭穿暖后我们还想接受教育,还想过的更好。因此,我们要的就是国家更强大不内乱,也不受外敌侵犯,我们要产出的粮食足够多,还要手里有钱,能买更多的东西,过更好的日子。”
“好了,我感觉我已经听不懂了。”程咬金拍着脑袋笑道。
李超继续道,“粮食充足,只是国力强盛的一个基础的指标而已。国家强盛,还需要哪些?有很多,比如首先要粮食充足,其次,朝廷还得有足够多的铜产出,因为就算现在有纸钞可流通,但大唐的货币根基还是铜钱,没有足够的铜钱,货币就会混乱,天下民生、商业经济也会混乱。”
“其三,还得有足够多的铁产量和钢产量,铁和钢对国家非常重要。因为钢铁是打造铠甲兵器的基本材料,有好的钢铁有足够的钢铁,才能让朝廷的军队保持着良好的装备和极高的战斗力。”
“粮食产量、铜产量、钢铁产量,这是硬指标,必须得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强盛。此外,还有不少软指标,比如说识字率。”
唐朝的识字率是多少?这没有详细的数据,但根据上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差不多得出结果,唐初的识字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左右。
贵族、官僚、地主、部份商人,是识字阶层,甚至贵族官僚地主商人们的女眷,也大多数是不识字的。文盲的数量多的吓人,大唐现在人口总数有五千余万,按这个算,识字的人约有一百五十万。
李超觉得很少,但其实这个识字人口数量,已经让李世民多次沾沾自喜,觉得大唐的文教非常有成绩了。
识字率对国家有影响吗,非常有影响。
文盲就是睁眼瞎,字都不认识,也往往就愚昧不开化,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往往封闭在家乡,根本不出远门,更接受不到外面的事物和信息。
百姓都是愚昧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强盛呢。
就跟魏晋南北朝时代,那些贵族、士族阶层都成了大奴隶主一样,他们都不需要去做别的,弄大量的隐户逃户给自己佃田就好了。国家到处是这些权贵地主阶级,连税赋都不交,百姓都跟朝廷没关系了,国家的丁口远远没有那些豪强们占有的人口多,这国家怎么可能强盛。
历朝君王们最有抱负的一个理想,其实也不过是让天下百姓都成为自耕农,都成为朝廷的丁口。但这种想法根本不现实,全国的人都在家种地,哪怕有这么多地可分,也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全国都普遍是穷人。
光靠种几亩地怎么可能过好日子,光种地,粮食丰收了也不过是谷贱伤农。
发展工商,才可能国富民强,一来朝廷能增加税收。二来,工商发展必然带来技术的进步,到时军队装备等也更厉害。再有,工商发展也会让商品更种丰富,让百姓生活更便捷好过。
李超看他们都一头雾水的样子,也不指望他们马上就能明白这些。但是自己拿下封地以后,肯定会按照这种方法来经营的。
当然,他相信今天程咬金他们听了自己的话后,以后经营自己的领地时,也肯定不会再一味的只是种地养殖了。
有的时候,新的理念并不需要强制灌输给别人,慢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好。当程咬金发现自己搞贸易,做加工业更赚钱的时候,他还会非要去种地养羊吗?
当然不会,程咬金也是个很聪明的人,李超相信他知道怎么选择的。
早晚有一天,贵族们都会变成资本家。





唐朝好地主 第1077章 太子
越王府。 .
承乾满脸笑容的上门,一进门他就把一个箱子给李超。
“这是什么?”
“是陛下给太师还的钱。”
打开箱子,里面全是一叠叠的金券。金券十分崭新,还散发着油墨香味。
“太师,一共八百万,后面还有好多箱。先前向太师借的钱,再加上陛下特别赏赐的,都在这。”
全是大额的金券,一张一百文,一叠百张十贯,一箱子是一千叠共一万贯。八百万贯,整整装了八百个箱子。
这还是纸钞,若是换成铜钱,得堆满李家的院子。
李世民确实大方,不但把先前欠的几百万都给还了,甚至还又赏了大笔钱。不过看着这些纸钞,尤其都是新钞,李超却不由的微微皱了眉毛。
皇帝不会是直接开动印钞机给自己印了八百万贯吧?
“朝廷现在有这么多钱吗?”李超问。
承乾笑了,“父皇说太师见到这些钱,肯定会担心是胡乱加印的。陛下让太师不用担心,这些钱都是能够随时在银行兑现的。朝廷用钱的地方虽多,但现在却不缺钱。”
他这么一说,李超倒是马上想起来,朝廷现在确实有钱。上次动乱,朝廷损失很大,调动那么多军队,开支也大,事后赏赐又多。但皇帝事后雷霆清洗,趁机清洗了无数勋戚官僚士族大地主大商人,是真的一洗到底,杀人流放抄家。
抄没的财产,相当的惊人,那些财产处置后相当于朝廷十年以上的年财政收入。正是有了这笔钱,皇帝才能这么豪气的给李超还钱。
“不过上次抄没的财产中,大部份都是田产、商铺、宅第、工坊这些啊,现金也不多的。”李超道。
“但也不少的,而且商铺、宅第、田产、工坊这些也都在陆续发卖之中。”
“那我就收下这些钱了。”
李超打定主意,回头就让管家拿这八百万金券,却收购朝廷发卖的罪犯家产,商铺、宅第、庄园、地坊,奴隶,有什么买什么,反正这纸钞李超是不太相信的。
实在是数量太多了,八百万贯啊。
要说起来,大唐现在的纸钞流通的很繁荣。
李超开的好头,尤其是严格的控制纸钞的发行量,并保证了李记宝钞的信用后,百姓纷纷接受宝钞,毕竟宝钞使用是那么的方便。
李记宝钞防伪性能高,而且许用便捷,这就好比后世的手机支付一样,太方便了,谁都愿意用。
朝廷设立银行,也开始做存贷业务,并发行了纸钞金券之后,一开始远不如李记的宝钞。但毕竟也是纸钞,又是朝廷所发,在纸钞已被大家接受的情况下,金券的推广很快。
尤其朝廷推行金券比李记更方便,他们印刷了金券之后,直接给官吏们发放俸禄,给将士们发放薪水,甚至官府、宫廷采购的时候,也用金券。虽然发放俸禄、薪水和采购的时候,只是部份用金券替代,但也是相当量大。
好在李世民还是比较听取李超建议的,没搞只出不进。
如今新的两税法推行,夏税征钱,百姓既可以交钱,也可以交钞。官府不拒绝以钞纳税,而且没有折扣这些。正因此,百姓们现在对钞很喜欢,买卖交易方便,而且纳税也方便。
如今中央银行委托李记的印钞厂印刷金券,然后发放俸禄薪水、政府采购用出去,金券在市场流通,最后又以税收的形式收上来。
这是一个很健康的模式。
不过李超一直比较担心的是皇帝和朝廷的节操,万一皇帝缺钱,他会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去超发纸币?李超觉得这个很难,也许李世民眼光较远些,不会乱来,但以后的事情谁说的定。
他们可不比李记,李记不敢乱来,有朝廷监管着,可谁来监管朝廷。
好在这次朝廷大清洗,发了一笔横财,李世民现在府库充盈,倒暂时不用担心这些了。
但李超依然不打算留着这些金券,金券本身又不值分文,因此还是购买朝廷的那些实物财产比较划算,哪怕买些矿山,也不怕砸手里。
承乾却对金券赞叹不已。
“金券真是好东西,如今朝廷印发金券,铜钱金银存于左藏库中,平时发俸禄薪水也方便的多了,地方上的夏税,直接押钞入京,也大大节省运输上的麻烦。”
李超笑着点头。
大唐以前因为缺铜,导致钱荒,一直只能是钱帛兼行,甚至布匹、粮食也充当着实物货币,这对于商品经济来说,当然是极大的阻碍。而如今推行的纸钞,虽然还不是直接的信用货币,但起码在慢慢的改变着钱荒的问题。
毕竟大唐的实体经济问题还是很高的,以前只不过是缺少足够的货币量来匹配这个经济总量,于是才出现各种钱荒导致的问题。
钱钞发俸禄薪水、官府采购,同时朝廷征税税赋收钞,这对整个经济来说,都是巨大的提升。
尤其是百姓纳税用钞,这一条,更是巨大的进步。以前百姓缴纳实物,是非常麻烦的。因为各地的百姓,种植的东西不同,有种粟有种麦有种稻,这就得有不同的征收标准。再一个,各种粮食征收时,也麻烦,百姓得把自家的粮运去官府缴纳,而官府在征粮的时候,不免又会凭白增加许多火耗,最终又增加了百姓负担。
而现在不同了,百姓直接拿着钞到官府交税就好了,税率明白的公示,粮钞转换也都早公示了,按着那公示的数目交就好,不用再担心衙役以干湿啊斗量的时候多少等问题多收粮食。
过去,过方上的衙役是没有朝廷的俸禄的,甚至地方官员都没有直接的俸禄可拿,官员们靠职田、公廨田来做俸禄和办公经费,至于吏员衙役,吏员们靠的是公廨田的钱,以及地方上的一些加派、征税火耗。至于衙役,则大多是一种役,他们是服役的,更没钱。
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导致了地方上的**,因为他们也要生存,朝廷不管,他们手里又有权,当然就自己动手拿了。
而现在,朝廷已经把吏员正式纳入了公务员的体系,他们有了薪水。其薪水,由地方官府支付。地方官员俸禄,由朝廷财政直接发给。
如今朝廷征税,地方税收不再全部押解入京,再由中央调拔地方,而是实行三分之一留州,三分之一缴道,三分之一上供中央的新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的是地方上也有财权,保证地方上能供养官吏,保证地方上不再摊派加收各种费用,减轻百姓负担。
当然,有些税种,则是完全上缴朝廷的,比如关税、各种专卖税。地方上能分到的税,主要还是两税的地税和户税,以及一些工商税收。
这一套其实有模仿后世国税地税分家之意,也正是李超最先提出来的。
“朝廷下一步就是彻底不再征收实物税了。”
李超说道,现在朝廷是夏税征钱,秋税征物。但征收实物还是比较麻烦的,一来耗费的人力大,二来容易出现扰民以及贪腐的问题。
“朝廷不征实物,那如何保证糟粮呢?”
大唐吃官家饭的人还是很多的,这部分人朝廷是要发口粮的,包括官、吏、军队士兵以及宫廷人员等,数量还很庞大,哪怕大唐的府兵不需要朝廷发粮饷,但现在禁军常备军已经达到了八万人马。
光这八万常备军就不少了,何况边疆上现在也常驻军队,是由府兵和禁军轮流戍守,这些守边的士兵也是得由朝廷提供粮饷的。而一旦打仗,需要的粮食更多。
甚至官吏们除了发粮,还得发丝绸布匹绵等实物。
过去,这些都是朝廷从地方征收的实物中拿出来的。现在李超说朝廷以后要全面取消征收实物,那这些怎么来。
“市场经济嘛。”李超笑道,“朝廷征税纳钱,收了钱就可以直接采购。需要什么就买什么,需要粮食就采购粮食,向粮商们发出通知,让他们来竞标。开价最低的商人得标,再由他们自己把粮食运到朝廷指定地点,这不挺好吗?”
“可,可粮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太子想反驳,又找不到什么好理由。
李超笑着道,“粮食确实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因此我们要加强监管,比如制订好粮食保护价格,不让粮商们联手打压粮价,伤害农民。同时,朝廷也可以制订一个最高价,防止粮商哄抬物价,以伤害城镇中购买的百姓。”
“当然,粮食这么重要的物资,朝廷的常平仓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每年以平价购入粮食储备起来。朝廷应当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交通要地,设立大型粮食仓库,以储备粮食,并制订一整套储备粮战争、灾荒之时的调拔、发放流程,这样,各地平时存储粮食,一旦战争或灾荒出现,地方仓库不须要再层层上报审核,就能直接照预定流程调拔、发放粮食。”
隋末之时,朝廷各地的粮仓里储存了许多粮食,可却就是不放粮,结果饥民四起,甚至有些仓库的粮食到了大唐贞观之时都还有陈粮。
这就是粮食制度的不合理。
隋朝每年征粮,征收的粮食一部份运往京城,剩下的也都集中在了运河两岸的几座大型粮仓中。这种做法,并不算好。
朝廷手里确实有粮了,可地方上却空虚,百姓手里没粮,地方州县也没粮,百姓的义仓也根本没多久粮。结果就是一旦发现灾害,地方粮食不足,而那些大仓又得层层上报朝廷,最终错过最佳救灾时机。
李超希望朝廷能够有一套全新的粮食征收和储备机制。




唐朝好地主 第1078章 大前门
汉京。
前门大街。
汉京的百姓如今把汉京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称为前门,正阳门楼,称为前门楼子。在当初汉京的规划之初,内城南门,就被规划为商业中心。
正阳门为内城正南门,有城楼、箭楼、瓮城一体,五洞五券,十分高大雄伟。
正阳门前面的街道,也被称为前门大街,街道两侧是绸缎布匹、珠宝首饰、鞋帽、纸墨书店、酒楼饭店、药铺医馆等一条街。还有各行会商人和各地商人在京修建的许多会馆,因此这里成为汉京最繁华热闹的一条商业街。
除了要维护皇权尊严,规定了青楼、赌坊等不得开设在内城中,因此前门大街没影子,其它许多行业都在这里落脚。不过能在前门大街开店的,基本上都是些高端店面,比如奢侈品,一些什么杀猪卖菜卖鱼的,却是不能过来。
这边的店面也贵的惊人。
但这里的客流量也极大,能在这里开设店铺,都是同行业中的翘楚。甚至在这条大街的左右两侧的后面几条街巷,也都因此变的热闹起来,也遍布商铺。
“卖报了,卖报了,汉京报今日新闻,皇帝陛下赏赐越王八百万贯!”
“开业大酬宾,走过路过都进来瞧一瞧啊,今日小号开业,一律九八折优惠大酬宾了!”
“冰糖葫芦,又甜又脆还酸酸爽口!”
李超和承乾一人一袭白衫,走在这热闹的前门大街上,感受到的是扑面百来的市场气息。
前门大街比普通的街道要宽一些,街道两边还有人行道,各家店铺的铺面装修,甚至都是按汉京府统一规划的,保持了整体风格。不过各家的招牌幌子,却是五彩缤纷的。
酒楼前的杏黄旗,丝绸庄前的彩旗
“迁都才一年,汉京就如此繁华了。”承乾大加赞叹。
“那是因为大家现在手头都有钱了。”
“为何现在大家手头有钱?”太子问。
李超笼着袖子,漫步街边,打量着那一家家的招牌幌子,“为何如今大家有钱?这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当然是大唐结束隋末以来的纷乱,终于一统天下,中原结束了战乱,百姓安定,生活自然就好了。”
“其次,如今大唐威加宇内,北方强敌突厥灭亡,西北的吐谷浑、东北的高句丽纷纷称臣,就是周边的契丹、奚、真腊、南诏、吐蕃等,也无一个敢挑衅骚扰犯边,没有外患,就减少战争,百姓也就负担减轻许多。”
“刚才说的是大的环境,还有许多更细节的地方。比如说,贞观以来,朝廷推行新政,先是佛道整顿,清理出大量的寺观田产,把他们的那些放贷也清理了。大量原来依附于他们的穷困佃农百姓,也分到了田地,更多的人迁移到边地,分田分地。”
“后来两税再次改革,罢除了租庸调,免除了百姓们的丁税,丁役,摊丁入亩,百姓们的实际负担是大大减轻的。”
“再有一个,如今朝廷大力发展工商,各地都热火朝天,百姓们除了死守着几亩地,也终于有更多的赚钱机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纸钞通行,也大大繁荣了商业,你看现在,哪个百姓没有现钱?”
现钱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过去,钱荒。乡下百姓,手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现金。平时货郎下乡,大家也都是拿实物交易,针头线脑的也是拿点粮食或者皮毛换,这其实就大大的妨碍了交易,商业自然不兴旺。
而如今呢,别说这前门大街了,随便到一个乡下去,都会发现乡下的集市也很热闹了。城里的商铺,甚至是些行商,他们会定期到乡下设集,而乡下的百姓,也会在赶集的日子赶到集市,带着他们自己的手工品,或者是粮食、猎物,甚至是自己养殖的鸡鸭等等。
正因为大家现在手里有现金了,所有大大促进了这些买卖。
“钞有这么重要?”
“应当说是钱重要,钱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等价的筹码,大大方便了交易。而钞,是钱的等价物,有信用。钞使用起来却更方便,自然而然的,商业就更繁华,商业繁荣,必然带动手工业,带动加工业带动矿产业,甚至是运输行业、服务业等都因之而带动起来。”
“这好比下棋,一个棋子活了,整盘棋也都活了。”
承乾对于经济这一块学的还不多,他不太理解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但听李超这么讲,似乎也非常有道理。
“一个普通的农夫家庭,在过去,他们没有自己的田地,他们是寺庙的佃户,每年为寺庙佃田,收获之后,要将一半上交给亩里,但因为有庙里的庇护,因此他们不需要向朝廷纳税,也不用服役,他甚至都不在朝廷的户籍之上。”
李超慢慢道来,“这一家人辛苦一年,耕种几十亩地赚到的钱,一半给了寺庙。剩下的是自己的,若是丰年,一家人还有盈余,但也盈余不了多少,因为他们只种粮,也种些桑麻,丈夫带着孩子种田,妻子带着女儿养蚕纺织,一家人的吃和穿,都是自给自足,可油盐酱醋,都是得另需钱的。”
1...443444445446447...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