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也没什么,这不年终了,各家产业也开始上交年报表。今年我们的好多合伙人都变动了,因此今年的账要麻烦一些,还得专门给新合伙人做份详细的财务报表,让他们清楚他们手里的股份,知道他们的收益等情况。”
十三娘问,“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吧?”她知道李家许多合伙人被砍了头,那些人手里的份额现在到了朝廷的手里。
“十三娘,我最近有个想法。这些年我们家经营的产业不少,合伙人也多。现在我觉得有些过于杂了,我打算把一些产业转让出去。”
“转让出去干嘛,我们又不缺钱。”崔莺莺不解。
“也不全是转让套现,我是打算置换。比如,我们把我们的香皂、肥皂这块产业,给崔家,然后转换崔家手里香水这块的份额。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一些不是太重要的产业置换出去,然后增强一些产业的份额。”
崔莺莺想了想,她一边揉捏着丈夫的肩膀一边道,“你说的这些我不太懂,但我觉得没必要。我们当初这些产业找人合伙经营,也不是缺本钱,还是考虑着多拉人合伙,这样人脉更广,同时大家一起赚钱,能够有个同盟。大家一起赚钱,才能共进退的。”
“哈哈哈,夫人你说的对,我倒是一时想差了。也罢,就继续这样吧。”李超笑道。
李家现在经营的产业极大,完全独家经营的有,与人合伙的也多。钱庄、当铺还以邸店、商行,贸易船队、商队等,此外加工制造业也做的很大,制茶、酿酒,甚至是钢铁铜,造船制车涉及方方面面。
原本李超还想着,置换一下,重点经营几个项目,其余的给别家。但是现在想想,似乎也没必要。





唐朝好地主 第1067章 不速之客
一大早,有不速之客到来。
李世民居然带着长孙无忌微服私访,两人穿着一袭白袍夹袄,似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没带护卫在身边,大内高手们也都化妆成普通人散布四周。
两人到了李家门前,也不直接进来,却蹲在李家门前的那石牌坊前盯着看,好像是两个关中来的没见过世面的。
那样子,引得越王府的大门家丁起疑。
正当家丁队头准备出来赶人的时候,秦琼、程咬金和牛进达、苏定方几个来了。老牛刚从西域回来,是来进京朝集的。向各衙报道,在兵部考核过后,马上跟着老哥几个来李府。
结果哥几个在石牌坊前刚一下马,立即就看到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差点吓尿。这两位,蹲那干嘛?
李家的石牌坊很大,皇帝特让人修的,李家的这条横街上,一东一西两街口立着两座牌坊,皇帝还特别下过旨。
路过李家的这两个牌坊前,将军下马,宰相下车。
“陛下,魏国公,这是?”
李世民看到马上挂着一把金斧子的程咬金过来,很自然的站了起来,“哦,朕闲来无事,上街来逛逛,正好逛到这里,瞧着李超家这牌坊挺气派的,就多看了两眼。”
“哦,确实挺气派的。”老程也装作打量了几眼,“比我家的那个气派多了。”
李世民瞧了秦琼几个一眼,“你们这是?”
“哦,文远的妹子过些天就要出嫁了,我们过来帮忙啊。”程咬金道。他这个中军大都督本应驻守洛阳的,不过眼下腊月嘛,各地的宣抚刺史都督的都要进京朝集,他当然也就不用再来回折腾,等过了元宵节,才会返回洛阳上任。
镇北大都督苏定方,安西都护牛进达,也都是如此。
秦琼因为现在升任枢密副使,因此倒是没关系,反正现在朝廷休沐制度改变,从原来五天一休,改成了五天两休,刚好一周休两天。
“魏征倒是挑了们好亲事,儿子娶了李超的妹妹,这天下多少人羡慕啊!”李世民甩甩衣袖,笑着说道。
程咬金呵呵笑道,“魏征可不如陛下啊,陛下可是与文远结了两门亲呢。”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
旁边长孙无忌也微微而笑,他长孙无忌一样跟李超结下了姻亲。他的女儿,许给了李超的儿子。细算算,李超结的姻亲真的都是朝中重臣啊。
长子娶长乐公主,长女嫁太子。
然后还与太原王氏、博陵崔氏,另外又与孙伏伽、还有他长孙氏结亲,两个妹妹也是先后与宰相魏征和宰相房玄龄的公子结亲。
再加上李超自己与清河崔、荥阳郑、范阳卢氏结亲,李家的这张姻亲网真是强。
李超听管家禀报说秦琼程咬金他们来访,出来见客,结果却在花厅里看到一身白衫的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在,不由的意外的愣了下。
“我和无忌微服闲逛,刚好逛到你家门口,碰到叔宝和咬金他们来做客,我们也就跟着来了。”李世民笑道。
对这种理由,李超也不知道说啥。
秦琼他们今天来,是来添妆送陪嫁的。
做为李家关系极好的几家,尤其秦琼还是莲娘的义父,当然出手不会小气。每人送一个百亩地的庄子,还各送了几间店铺,以及许多家具绸缎瓷器等。
李超知道几家条件好,秦程他们如今都是郡王,牛进达也是国公。俸禄不低,奖赏也多,加之他们跟着李家一起做生意,这生红可不少。这些添妆虽厚,倒也不算让他们出血,因此大方的收下。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正好碰上,这个时候当然也得有所表示,于是乎两人一人拿了一个庄子出来凑了份子。
因为有皇帝在,这气氛未免就没有那么轻松。
李世民也感觉到了,喝了会茶,便干脆跟李超谈起了正事。
“文远啊,朕打算明年的科举进行一次全面调整。朕之前看过李家招募领地的书生时用的办法,那考试办法真的非常不错。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朕的科举也应当这样,当取消行卷,也进行糊名阅卷。朕想问问你的意见,如何让这科举,更加好的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朝廷所用呢?”
朝廷之前的科举虽然每年一科,录取了许多人才,而且也不断调整,从最初的数十科考试,变成了明经进士科,和其它的专科两类考试。但这科举始终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就是哪怕是明经进士科,也不全靠成绩,而是得看名声,要先投卷给公卿贵族,录取成绩的时候,也是录取那些名声大的士子,而且往往得看家世。
因此最后选出来的,绝大多数,要么就是那些世家士族子弟,要么就是一些诗赋做的好的才子,但这些人往往并不是李世民想要的人。
特别是经历了今年的复辟之乱后,李世民对于那些世家子弟印象大减,他现在更想录用一些寒门小地主自耕农阶层的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是最支持他新法的。
“文远,你几次三番的上表辞去尚书令和同平章事衔,朕也无法强留。不过你如此大才,也不能就这样闲着。这样,你来筹备朝廷的科举改革,明年开始,就采用新的科举制度,也由你来做这主考官。毕竟,武德时第一科科举,就是由你做考官的。”李世民笑着把任务交给李超。
“文远,说说你的想法。科举究竟该如何改革,如何才能选拔出真正朝廷所需的人才?”
李超一直在想着李世民这番话的真正意思。
现在的科举李世民哪里不满意,他对科举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想明白了这些问题,那么他才能提出科举改革方向,要不然,不能跟皇帝的方向一致,那这改革肯定就不能成功。
皇帝需要人才,但并不仅仅是需要人才。科举深层次的目的,还是为了改变如今的取士制度,这意味着皇帝其实是要改变官吏制度。




唐朝好地主 第1068章 安西四镇
屋风北风呼啸,室内却温暖如春。 .
自遥远的西域回到山南的汉京,北风已经不如西域的猛烈了,牛进达听着皇帝和李超他们的问答,却有些心神飘摇。
此前皇帝率军返回中原,他带着几万人马留守西域。有吐谷浑和薛延陀的骑兵协助,牛进达越过天山,在莫贺咄带领下,一路追击力可汗。
力可汗一败再败,已经逃往夷播海附近的碎叶。
如今西域算是平定,曾经依附于西突厥的高昌、龟兹等国先后被联军攻破。
莫贺咄取代了侄孙力可汗,成为了西突厥可汗,并臣服于大唐。
牛进达身为安西都护府,当然并不愿意看到莫贺咄重新控制西域。他的意思是朝廷在西域建立城堡,设立军镇,驻兵移民屯垦,把西域真正的控制住。
他之前就这个问题跟李超谈论过,李超也是对此持支持态度的。突厥等部族,天生反骨。今天莫贺咄降唐,等过个十年八年的,实力强大起来后,肯定又要背叛大唐。因此,大唐一开始就不能给他这个机会。
李超给牛进达提的建议是安西都护府在西域几个关键的地点设立军镇,建立城堡。李超建立先设立四镇,在安西都护府现驻地高昌城之外的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地修长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府统一统领。
这四镇的位置都在天山以南,也最容易控制。控制四镇,让朝廷控制天山以南的同时,也能更稳固高昌等地。
至于天山以北,甚至是葱岭以西,朝廷暂时先不动。
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先交给莫贺咄可汗。
这样做,也是避免莫贺咄立即反叛,毕竟他投靠大唐,那么跟力拼命,为的就是夺得西突厥可汗之位。如果到头来,一无所有,那他肯定要翻脸。先把天山以南、葱岭以西之地给他,也是安他之心。
同时,还可以让他继续跟逃到碎叶去的力可汗势力争斗,大唐在天山以南坐看就好。
李超的这个计划,让牛进达兴奋万分。
如果真的实行了这个计划,那大唐就不仅仅是占据一个高昌,而是占据整个天山之南了。他这个安西都护府,到时肯定会提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统领高昌,兼领四镇。
西域可并不穷,天山之南更是守着丝绸之路的两条路,天山南路和天山北路,北路是墩煌到高昌至龟慈往西。
南道则是墩煌到且末、经疏勒经葱岭往西。
大唐控制了四镇,也就控制了丝路,这也是相当重要的。
而李超的计划是很长远的,一旦大唐在安西四镇都站稳了脚,到时就能进一步发兵往天山之北了,到时天山北的碎叶,葱岭以西的吐火罗等地,都可以拿下。
恢复汉之西域。
不过这个计划,朝中支持的人并不多。许多人甚至都不觉得有必要发兵到万里之遥的西域去。
但在西域呆了一段时间后,牛进达觉得非常有必要。
他相信皇帝也会支持这个计划,因为皇帝亲自到过西域。
正如大唐控制河套,在漠南分封一样,如果朝廷控制西域,那么西突厥也就不可能再强盛起来,不能再威胁大唐。
不过此时,皇帝却在跟李超谈论着科举改革之事。
牛进达坐在那里一杯茶一杯茶的喝着,却听的很枯燥无味,他听不明白。
眼下的取士制度不是很好吗?
勋戚官僚子弟都可以门荫入仕,多数勋戚贵族和官僚们的子弟,都是从侍卫当起,品级低点的官员子弟则从亲事、帐内做起。做足资历后,就有机会铨选入仕,一开始往往是当个小军官,或者小文职,慢慢的往上升。
文武是可以转换的,如果立下战功,升职也快。
而此前,朝廷的官吏制度改革,让官和吏已经打破了那道界线,吏可以升官。且朝廷的国子监毕业的生员,可以参加吏员考试,通过成为吏员,然后做的好,就有机会往上升。
现在朝廷又要搞科举改革,还要怎么改?
李超仔细思虑了许久,终于把握到皇帝的意图。
“陛下,臣以为,科举取士很重要。但现今的科举考试制度,确实不太能适合朝廷需求。臣以为,要改革科举,要几个重要的方向。首先,科举取士的数量得增加,如果一科只取几人,那根本无法满足朝廷的人才所需。其次,考试得有针对性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因此专科考试虽然有其需要性,但朝廷取士的科举考试,还应当是明经进士科,不过为了让考试更加有适用性,臣请求以后只开进士科。”
“考试内容应当为经义、诗赋、策问,既要考儒家九经经义,也同时要考诗赋,并且还要增加时事策问。这样,才能保证选出来的士子,是最优秀的。”
李世民捏着下巴,“考经义、诗赋、策问?这等于把明经和进士合在一起了?这就是之前李家考试的内容吧,嗯,不错。”李世民是详细研究进李家之前考试的内容的,觉得这种考试内容更考验士子的学问。
以前朝廷科举,有明经、进士等科。明经主要就是考经义,而且一般是把儒家的几大经典分开考,每个学生可以通一到两经,也就是只考他所学的经。因此,大家族出身的子弟一般考明经科较容易,只要钻研一两本经就好了。
而那些没有家学的士子,一般考进士,进士科主考诗赋,这个比较考才能。
但现在李超的科举内容却是经义、诗赋一起考,还要加考策问。并且经义是考九经的内容,不是一经两经。
总的来说,难度大大增加。
“臣提议将科举考试分级,分为三级考试。县试、道试和会试、殿试。科举每三年一届,第一年县试,所有身家清白的读书人,都可在原籍报考,在本县参加县试。县试通过者,既有秀才。”
“第二年,各道的秀才,可参加道级统一考试,本道通过县试的秀才统一考试。通过之后,就为举人。”
“待第三年春,举人们集中在京参加会试。考中者,既为进士。中取的进士们最后到金殿参加陛下亲自主持的殿试,最后由陛下选出一二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并给其余进士排名。”
“臣建议一届进士起码录取三百以上。”
“考中进士者,送国子监学习行政一年,然后授官下放。考中秀才、举人者,也有为吏资格,可直接参加吏员考试。”
李世民越听越觉得这个三级考试似乎很不错的样子。
秀才、举人、进士,一级级的考,最后金殿考试,他亲自点选状元。
“嗯,很好,文远,你回头写个详细的科举章程给朕!”
牛进达听到他们总算谈完了,摇晃了下脑袋,让自己打起精神来。
“陛下,臣有一事进奏。”
李世民谈好了科举改革,心情正好,笑着对老牛道,“有话不妨直说。”
“陛下,臣请求朝廷设立安西四镇,于龟兹、于阗、疏勒、焉耆设立军镇,建筑城堡,驻派士兵,并移民屯垦,将天山之南,永久的纳入大唐疆域。”牛进达高声道。




唐朝好地主 第1069章 天花
黎明即起,闻鸡起舞。
天刚亮,李超起床,吻别杜十娘,洗漱,更衣出门。来到院里,却发现家里的一群小萝卜头,正兴奋的跟在老爹后面练着枪。
李超也让孩子们跟着自己跑步、蹲马步、练枪。可每次,他们都不情不愿,喊疼喊累。
“你来晚了!”
老爹看到李超穿着练功服过来,停下手里动作,笑着对他道。
“这些家伙还是跟祖父最亲。”
“是你太严厉了。”老爹招呼几个小家伙们休息,让他们自由活动。老大李璟主动的给爷爷送上毛巾,惹得老爹哈哈大笑,伸手揉着他头上的短发。
“孩子确实是隔代亲,李越就跟我没这么亲。”老爹说起幼子,不太满意。在他看来,李越比起李超天差地别,又任性又顽皮,尤其是因为妻子七娘的宠爱,变的有点无法无天。他有时发脾气揍一顿,结果七娘还要跟他吵。
“还是璟儿他们听话。”老爹望着一群兴奋的在一起追逐着的孙儿们感叹道。
老爹是昨天才刚到的汉京,一家人从辽西赶来,路上走了一个多月。老爹倒是已经习惯了燕北的领地城堡生活,看着一片荒芜的地方,慢慢的城堡立起,屯庄建起,看到一户户的领民落户,看到一家家商家在城堡开业,看着越来越热闹的领地互市,老爹越发的喜欢那里。
不过大女儿要成亲,老爹还是放下了领地的一切,全家赶回汉京。
“老爹你的气色变的更好了,好像又年轻了几岁。”李超赞叹道。
“在燕北那里,山青水秀的,确实挺好。”老爹笑道。他感觉自己确实焕发了第二春,生活一天比一天有奔头,除了小儿子不太听话外。
“越郎还小嘛,其实啊,越郎是七娘老来子,肯定比较宠他的。若是你们舍得啊,就把他留在汉京,我亲自管教,包准两三年时间就让他变成个好郎君。”
老爹目光看着李璟他们,“我相信,璟儿几个年纪小小,可已经被你教导的很好,虽然有点怕你,但比越儿懂事多了。”他感叹着道,他倒是愿意把小儿子留给李超教导,长兄如父,李超来教肯定是好的,只是怕七娘不会同意。
七娘大女儿马上要出嫁了,小儿子才三岁,也算是老来子,宠溺些正常。
“你明年还留在京城吗?”老爹问。
李超摆了个马步,然后认真的扎着。
“嗯,明年肯定得留京。”
“不是说陛下已经接受了你的辞相吗?”
“辞相是辞相了,但明年还是不能离开京城的。”李超笑着答道,表面上的理由当然是李超得留京负责科举改革的事情,但实际上,是李世民现在不愿意他离京。
为什么不让,也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当然还是要观察观察。
“京城也挺好的,有时间多跟璟儿他们相处,教育儿女也很重要。”
李超点头,“是啊,多些时间陪陪妻妾儿女,多享受天伦之乐,确实挺好的。”
“老爹,明天我给家里孩子接痘,到时让越儿也一起接痘。”李超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听到李超提起此事,老爹有些犹豫的问,“接痘真的有用吗?”
接痘,也就是接牛痘。
这是李超提出的一种预防天花的办法。
天花,是一种相当厉害的疾病。早在晋代时,著名药学家葛洪就在《肘后备急方》中有记载,“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随结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
这算是较早的记录,但天花却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在后世的时候,天花早被灭绝了。
但在唐朝,天花却是一个让人闻之变色的传染病,说可怕,是因为这种传染病死亡率极高,达到三成以上的死亡率。
而且传染性极高。
运气好的,活下来后,也会成为一个大麻子。
这种病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若是好了,则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疤,就是麻子了。
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而且无药可治。
这种病不但让人留下麻子,而且死亡率、传染率极高。
因为天花主要是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就能传染,因此在古代这个防治手段不够的时代,传染性更高。
孩童尤其难抵抗天花。
孩童得天花后死亡率极高。
不过天花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得过一次好了后,就再不会得,终生免疫。
天花一直以来都是不治之症,但李超以前听说过在天花疫苗出来之前,有人用牛痘来预防天花。
牛痘也是一种痘,挤奶工很容易得上牛痘,牛痘也会在手上起水痘,甚至流脓。但比起天花来,牛痘却只是一种轻型病毒,不会致死,甚至对人影响不太大。
后来有医生让人故意接种牛痘,然后等牛痘一好,就再也不会感染上天花了。这一办法,可以说是后来很长时间里预防天花的一种特效办法,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李超很早前,就开始找人试验这种办法。
只不过一开始是在动物身上试验,后来才慢慢的转到人身上。
毕竟这是一种从未有人听说过的办法,还治的是一种不治之症的天花。
因此可以说,这个试验也是小心翼翼,持续观察的。
直到如今,经过几年的实验观察,李超才决定给自家的孩子们接痘。孩子这么小,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出痘。而一旦发作,高达三成以上的致死率,让李超担忧万分。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痘,但发痘概率还是很大的,且自己不发,但也容易被传染。主动的接上牛痘,发过牛痘之后就能终身免疫天花病毒,不惧传染。李超觉得很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们都接上,他甚至打算让家里的成年人也接上,毕竟天花不是只有小孩子才会得,哪怕二三十岁也一样可能得。
“老爹,这种办法已经用过几年了,凡接过牛痘的上百人,不论老少,至今都没有一个人得过天花。”李超向老爹保道。




唐朝好地主 第1070章 敢为天下先
“听说了吗,李要给自己的儿女接牛痘,说是接了牛痘之后,就再不怕得天花了。道。
“嗯,臣妾也早听闻了。这事情都上了时报了,据说李研究此法已经三年,三年来先是在动物身上,再到人身上,接过牛痘的人不下百人,可却没有一人得过天花。这么说来,看来此法确实有用的。”长孙又给儿子李泰添了碗粥。
李世民若有所思。
“如果这个接痘真的管用,朕打算让青雀他们也接痘。”哪怕是皇宫之中,天子的儿女,有着宫廷御医,有着无数的天材地宝的药材,但一旦遇上天花,也只能束手无策的祈求上苍保佑。
1...440441442443444...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