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从兵法上来说,在襄阳阻敌比在江夏更有利。
另外,汉京现在比较空虚,他们这几万人马,如果远离汉京,万一北边李绩尉迟恭打过来,他们也还能及时回防保护汉京。
刘政会却只是冷笑几声。
“郡王,陛下旨意是令我等立即兵江夏,阻击李。郡王却说要守襄阳,这是何意?”
李高迁也道,“离京之时,陛下已经拔了三万兵马与我等。到襄阳后,我们又调集征召了不少兵马,如今已有五万余众。李不过万余人,难道吴王还惧怕李不敢迎战不成?”
“或者说,郡王另有心思?”
李靖被几个人一唱一和的堵在那里,他淡淡的道,“我只是就事论事,从用兵角度上,提出更合适的建议。既然陛下有旨令我等南下江夏,那我自然遵守。”
刘政会笑笑。
“很好,既然吴郡王也以为李可破,那我们就兵吧。请大帅即刻下令兵,兵进江夏。”
李靖扫了一眼帐中诸将,“传令下去,出兵江夏。”
九月。
山南节度使、吴郡王李靖率兵五万,乘坐着征召的大小船只,顺汉江而下,直趋汉江口重镇鄂州江夏。
大军乘船顺河而下,行进迅,很快抵达江夏。
到达江夏城后,接到军情,李行进也十分迅,已经到达江南西道的洪州。
“李依然还是那支兵马,一百条船,除去船员外,还有战士八千。目前刚到洪州,在洪州港休整。”
刘政会听报,笑道,“李如此托大,那是自寻死路。他这么点兵马,也许与我们交战?我看,咱们也不用等他来了,咱们直接先致人,直接挥兵东进洪州,灭了他。”
其余几人也都认为胜券在握,准备抢先进攻李。
“诸位,莫要小瞧了李。李用兵,向来稳健,他至今还未曾败过。”李靖提醒大家。
刘政会望着李靖,“大帅又有何建议?”
李靖劝告他说,“李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无把握之仗,他出兵,还从来没有败过。他既然敢只带着八千人来,那就说明他是有赢的把握的。提醒大家一点,李不是没有兵,他若想要多带些兵,就是三五万都没问题。”
“可李却只带了八千人来,为何?自然是有其依仗的,我们不能大意。”
李思行不满的哼了一声,这位太原元谋功臣当年跟李靖一样,也是隋末时在河东为官的。只不过当初李靖跟他们不和,还曾想跑去江都告他们来着。
“大帅也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李不理会他的冷嘲热讽,依然道,“李是常胜将军,手下也皆精锐骁勇。眼下他们疾而来,这是救援之军,恐怕锐不可挡。我们应当暂且把船停泊在汉江内,不与李交锋。等他们士气衰弱,然后出击决战,一定能击破敌军。”
“还有呢?”刘政会问。
“我建议,我们还可以派人去联络这附近各州的蛮夷部族,许以好处,让他们派兵前来相助。这些蛮夷,只要有好处,则可放心使用,不用担心临阵倒戈。”
“不,我们兵强马壮,却避而不战,这是怯敌。”刘政会摇头。
李靖平静的道,“我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你们都反对,我保留意见。我会向陛下上呈我的意见的。”
刘政会却不以为意,“大帅若是怯敌畏战怕了李,那没关系,大帅可以统一支兵马留守江夏,某亲自率兵前往洪州灭了李。”
李不反对,“我言以至此,将军依然要执意出战,那么本帅随你,祝你好运。”
当天,刘政会率五万兵马离开江夏,前往洪州进攻李,只给李靖留下了五千人马守江夏,就连这五千人马,他也并没相信李靖,还让李思行留守统领这支兵马。李靖其实依然没有半点实际兵权。
本来刘政会还打算带李靖同往洪州,后来又担心李靖阵前搞鬼,便干脆把他留下。





唐朝好地主 第1021章 会猎于吴
江南西道,洪州。
紧邻赣江的洪州自汉建城,数百年展,已经颇具规模。因处于长江中游,尤其是这几年朝廷将都城自关中长安迁到山南后,紧邻着汉江入长江口不远的洪州,也变的越繁华兴旺。
洪州港也成为一个很大的内河港口,洪州和鄂州江夏、荆州江陵城一样成为长江中游商业重镇外,也还是船舶制造中心,长江汉江上跑的许多船,都是在这里制造。
虽还不如扬州、登州的繁荣,但李相信这里用不了多久,也将突破十万人口大关,成为大唐又一重镇。
有长江赣江水利,这就是天然优势。洪州有造船业,也有运输业,李家的景德镇也在这不远,李家的瓷器如今成为内销外销的大单商品,基本上都要经洪州港出去。何况,江南西道还是个产粮区。
李率勤王军一到洪州,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和登州、扬州这些新兴的商业城市一样,这里的保守势力不如新兴的工商势力。李家程家等这些新贵们在这边实力很强,在他们的带动下,这里有大量新兴的工商业主,这些人,李觉得可以称为新兴的资本家了。
贞观新政,对这些人来说,是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都非常支持,没有开放的工商业展,就没有如今兴旺的贸易,他们也赚不到这么多钱。甚至没有贞观新法里的摊丁入亩,他们也无法雇佣到更多的工人。
工商税务方面,虽然税似乎多了,但有名目的税多了,没名目的捐费等少了,大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甚至商人们如今地位也提高了许多。
洪州城里。
秋风瑟瑟,草木已经枯黄,树叶飘零,预示着冬季到来,贞观三年就要过完了。
江西宣抚衙门,正举办着一场宴会。
江西宣抚设宴迎接李勤王军到来,江西的军政界、工商界也都一起前来迎接,同时今天还是一个工商界为勤王军举办的募捐会。
李其实不差钱,勤王军也不差粮。
他的船队里,有专门的粮船军械船,上面满载着粮食军械。不过大家如此热情,李还是很高兴的。
“刘政会、李高迁率五万步骑,乘着一千余条大小船只,刚离开江夏,正向洪州杀来。”宣抚使姓郑,荥阳郑氏一族的。跟李说来也是亲戚,而且他能来洪州当宣抚使,其实也是依靠的李的人脉关系。
宣抚使如今虽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但朝廷如今天下二十余道,宣抚使做为文官,比起京中部衙的主官们还是低了一些的。
李推他出来做江西宣抚使,其实也算是互惠互利。毕竟洪州也算是新兴资本家们的一处重要据点,李还是希望有自己人关照。
“五万,人数倒还真是不少。”李对五万这个数字,没有丝毫的畏惧。这么些年过来,他也算是一个沙场老将了,清楚的知道,打仗不靠数量。
“卫国公没来?”
“卫国公好像领兵镇守江夏。”
李却是知道为何李靖没来的,说到底,李渊不信任李靖,又想用又猜忌,于是,最后李靖虽然挂名统兵,结果却会生如眼下这种刘政会统五万兵来攻,李靖却率五千兵在后方守城的可笑事情。
不过这样也好,李靖不来,他更有把握。
如果李靖来了,李不真要慎重应对。李靖可不是等闲之辈,用兵大家。太上皇空有李靖这样的名将,却不敢真正使用,这还怎么能赢。
郑宣抚使叹道,“李靖居然投了太上皇,真是让人想不到。”
“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已。”李替李靖开脱了一句,他相信李靖不是真心投太上皇的。不过不管怎么说,李靖也够倒霉了。
玄武门之变时,他找人联络李靖支持李世民,可李靖却保持中立。事后,好不容易李世民才打消成见重新重用他。结果呢,这关键时候,李靖又掉链子了。
这次平乱之后,估计李靖就真要彻底的在家休息了。
可一不可再,李世民不会再信任李靖了。
“赵国公可有把握击败刘政会?”郑宣抚使有些担忧的问,毕竟李只有万余人,对方却是五万。“某还可以调集几千兵马,另外还能召集青壮助守洪州。”
“卫国公既然没来,那么刘政会兵再多,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我会与刘政会大江决战,一举破敌的。郑公,只需关上洪州城等好消息就行了。”
郑宣抚使走后,李独自端坐厅中,他给自己沏上壶新茶,慢慢啜饮。
一万对五万,数量悬殊,但李不是轻敌自负。
这会是一场水战,他会告诉刘政会,什么叫水战。水战可不是在水上,乘船作战就叫水战。刘政会的五万人,根本不是水师,他们是步骑,甚至有一半多都是新兵。
刚征召的民夫、工匠、少年们。
许多人连坐船都晕,更别提水上作战了。
船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渡河工具,却不是战斗武器。
一杯茶饮完,一人悄然而至。
“是关于李靖的情报吗?”
“是的,有暗影对李靖的调查结果,还有李靖给赵国公的一封回信。”
两军交战在即,谁也想不到,李却能找上李靖,给他写信。而李靖也给李回信了,如果刘政会知道,肯定不会那么自信的前来了。
李一直相信李靖不会看不清形势的去投李渊,他不过是因为家人被李渊控制,没办法而已。
看完李靖的回信。
李轻笑几声。
“李靖给刘政会他们提出的几条建议,是完全正确的。若刘政会采用此法,那我们还真的要被拦在江夏而不得进了。可惜啊,刘政会他们却听不进去。”
看完这封信,李已经彻底心中安定。
“来人。”
王玄策走了进来,“老师,有何吩咐。”
“风起了,我们该启航了,传令下去,明天一早,我们的舰队离开洪州港,驶入彭泽。”
彭泽,也名彭蠡泽、鄱阳湖,是洪州与江州之间的一座大湖,连通赣江和长江。
李已经把战场设定在了这里,彭泽,就将是他的狩猎场。




唐朝好地主 第1020章 神仙打架
李靖站在江夏城头,看着刘政会的舰队顺江而下。
一千多条大小战船,载着五万步骑,以及大批的军械粮草。舰队的船帆,摭天蔽日,看起来确实声势浩荡。
李靖看着他们,长长叹息。
“大帅为何叹息?”
李靖摇头,“我叹息神仙打架,池鱼遭殃。今日这千船齐发,万军南下。可他日,又能有多少人再回来?”
太上皇的复辟,那就是神仙打架。柴绍、罗艺等人奔走其间,各怀私心。真正倒霉和无辜的是那些普通的士兵,他们何其无辜。柴绍等人还是自己选的这条路,可这些兵却没的选。
上面的将军校尉一下令,他们就得遵守,否则军法无情。不管什么叛乱,其实普通士兵是被裹胁利用的,他们随波逐流,如风中飘零的落叶。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李靖和李超一样,用兵,是把握全局。放眼全局,然后谋一点。而刘政会虽也是太原功臣,但他却还只知道盯着眼前,连个一角都看不到,如何谈全局。
“刘政会连李超的依仗自信在哪,就匆匆带着五万兵马赶去洪州,他除了蠢就还是蠢了。”
那校尉是李靖的家将,算是他的义子。按北朝以来的惯例,许多将领都有家将,甚至把家将收为义子。这些假子既是他们的学生,也是他们的护卫,还可能是部曲,对他们自然是忠心可靠。
“那大帅知道李超的底细依仗何在吗?”
城头凉风习习,李靖背负双手,在城头漫步。
“李超肯定有依仗,但他的依仗是什么,我现在还不知道。不过我隐约猜测,可能与李超的这支舰队有关。据说李超之前在辽东劫掠如入无人之境,靠的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一支贵族私掠船护卫,那些护卫都是他训练出来的,而且他的船还装了不少火炮。”
李靖估计李超是准备用水战来对付刘政会。
“大帅,如果太上皇肯信任大帅,将南路兵权尽皆交予大帅,大帅会全力拦截李超吗?”
李靖没回答,他放开缓步,背着手在城上走着。
义子还在后面问,“如果大帅真与李超决战于江夏,谁胜谁负?”
“你读过李超的三十六计吗?”李靖转头问。
义子愣了下,大唐校尉以上的军官,只怕没有人没读过李超的三十六计了。孙子兵法,李超的三十六计,还有李靖的六军镜,这都是必读的。甚至李超的那本三十六计被讲武堂列为必读兵书之首,比吴子、六韬、蔚缭子这些古兵书还重要。
李林是读过李超的三十六计的,这本书字数越多,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无数的实战例分析,各方面的全面分析一场战争。
“读过,写的很好。”李林老实道。
李靖微微一笑,“李超的这本三十六计写的很好,全有详实的数据做依据。李超还有一本兵书,但写成之后,只有皇帝和极少数人看过,并未公开发表,叫做战争论。”
“战争论?”
“嗯,这本书探讨战略与战术、进攻与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他在书中的结论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
那已经是更高层次了,跳脱出简单的攻防战斗。
“按李超的战争论来说,我们与李超的交战,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当然,如果只计较战斗的得失,以这五万余兵,对阵李超一万余人马,若我守他攻,则此战可打和。若我主动进攻,则败多胜少。”
李林愣了一下,没想到李靖居然会公然承认他打不过李超。
“这怎么可能?”
“战争是综合的考量,可以说如果是两个用兵本领差不多的人,那么其实考量的就是开战之前的准备,是开战时机的选择,是军队的后勤补给,兵员素质,训练情况等各方面。”
李超给义子分析,李超兵虽少,但他的兵是自己训练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实战经验。而自己的兵呢,多方拼凑,许多都不是兵。这是一支乌合之众,兵越多,后勤补给压力越大,指挥通讯越发不灵敏。
最关键的是,他们是在长江一线决战,李超手里有一支先进的水师舰队,这是能带来决定性作用的重中之中。
如果在江夏防守,有城可依,那李靖有把握打和。可如果主动去进攻,则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李林,指挥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兵法、谋略,这些也都是要建立在一支训练有素,装备齐全,补给充足,士气旺盛等情况下的,基础越好,谋略能发挥的作用子民越大,堂堂正正的用兵,才是王道。总想着以奇计得获,那是行险,且极容易失败的。”
······
鄱阳湖。
这是在洪州和江州之间的巨大湖泊,连通着赣江和长江。
刘政会行进很快,那只一千多条船组成的大舰队,通过江州,向鄱阳湖进入。
“刘帅,我们堵住李超了,他们被我们堵在彭泽了!”一名校尉兴奋的向刘政会禀报。
站在甲板上,迎着江风,刘政会很得意。
“李超肯定没料到我们会这么快就赶到了江州,哈哈,这下,他就成了瓮中之鳖了,休想从我手心里跑了!”
“刘帅,我们要在彭泽湖里与李超水上交战吗?”李高迁有些担忧的问道,“他们虽然船不少,可却没几个真正的水师啊。这些船,还多是在汉线一线强行征用的商船渔船,大大小小都有,除了那些船员,他们的五万人马,可没几个在水上打过仗。”
“怕什么,我们有一千多条船,五万兵马。李超才多少条船?一百条船,一万余人马,不论是船只还是兵员,我们都远超他们。”
“派出快艇,寻找李超船队的遗迹,一旦发现,立即来报。早点灭掉李超,我们也早点完事。”
不管他水战陆战,他也都是个战,五万人打一万,还不是手到擒来?在湖里决战更好,李超败了跑都没处跑,刚好一网打尽!




唐朝好地主 第1023章 愤怒的李世民
肃州,酒泉。
河西走廊西端最大的一座城池,西汉时,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打败匈奴,将其残部逐到玉门关外,后来把几十万人迁来居耕,因此地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
午后。
酒泉城中的肃州州衙中。
李世民埋头看着刚送达的中原情报。
从高昌城撤军后,李世民率军一路东归,经玉门故关到墩煌,从墩煌到玉门关,再到酒泉。
大军日夜兼程,一路急行,已经走了一千二百里。
但距离中原依然遥遥无期,一路上越来越多的中原情报送到,可局势并没有朝预期的方向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了。
“太上皇夺紫微宫,皇后被围,夺罗艺之剑自尽,剑透胸腹,重伤几乎,急救得还。”
“太上皇迫长孙皇后写信招太子打开东宫之门,皇后不肯,太上皇摔死皇九子李明。”
“皇九子母杨氏疯,投井自尽。”
“太子独自一人出东宫。”
“马周等奉太子令,继续坚守东宫。”
·······
“太子出宫前诏封李为天下勤王讨逆兵马大元帅,统领天下勤王兵马,晋赵郡王,加太傅,兼江南节度使节制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浙江东路,浙江西路、福建路、湖南路六路军政。”
·······
李世民静的让旁边的侍卫们心里害怕。
皇帝已经保持这个姿势大半天了。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闻讯赶来,“陛下,汉京又有消息到了吗?”
皇帝终于抬起了头。
“玄龄,无忌,这几封情报应当早就到了的,而且上面的消息明明都隔了不少时间,为何却迟到今天才到,而且是一起送到?你们给朕一个解释?”
两位宰相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李世民一掌重重的拍在桌上,“你们到现在还想瞒着朕到什么时候?”
“还有什么是朕不知道的,一起说来!”
长孙无忌早就料到皇帝看到这消息后,会是如此愤怒的。“陛下,我们只是担忧陛下看到消息后太过愤怒伤心,所以暂时压下,没敢送来。”
“好了,朕知道你们一片好意。但朕也还没有脆弱到连现实都不敢面对,朕不是杨氏,就算天塌下来,朕也要第一个先知道。”
房玄龄对皇帝道,“暂时只接到这些消息,皇后受了重伤,但目前已经抢救过来,暂未有大碍。太子殿下出了东宫后,被太上皇软禁在一处偏殿中。东宫里马周等人,还在坚守,目前还未被攻破。”
“还有就是太子离开东宫前,以监国太子身份下诏给李等,让他们起兵勤王,给予他们调兵大权。”
“这些朕都知道了。”李世民长叹一声。
父亲复辟,他的皇后妃嫔还有皇子公主们,一个没跑的全都落到太上皇的手里了。他之前还以为太子把皇后他们全接到东宫去了,可是现在,简直是晴天霹雳。
皇九子被太上皇摔死了,他怒。虽然他知道那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太上皇摔的时候却是当他儿子摔的。
摔了一个李明,下一个摔谁?
李世民恨不得现在就飞回汉京,愤怒,出离愤怒。
“太子太心软了。”李世民气道。本来他在高昌时,还称赞太子见机快,处理好。可是现在呢,太子居然主动的出了东宫!
“简直是愚蠢!”
长孙无忌为自己的外甥辩解,“太子仁孝,心地纯良,不忍皇后和兄妹们处于危险之地。”
“愚蠢!”李世民继续骂,反正他现在心里就是一股火。怎么看怎么觉得太子愚蠢,最是无情帝王家,当初他玄武门之变后就不该心软的,要不然也不会有今日之变。
承乾是他的太子,是他的储君,将来要继承皇位,继承大唐帝国的。可却如此心软,将来如何继承这庞大的帝国。
“陛下,太子毕竟才十岁。他要如何选择?难道陛下想让他不顾皇后和诸位皇子公主们的安危吗?”
李世民咬牙,“对,他应当坚守东宫不出。”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说不出话来了,他们觉得现在的皇帝有些偏执,正在气头上。也许冷静下来后,又是另一种想法了。太子若是在东宫不出,或许皇帝又会觉得太子无情冷酷,不孝等等。
“陛下,太子出宫前的几个布置还是很不错的,留守朝廷还守着东宫。太子还给李等出了勤王诏令,授予他们相机处变之权,起码地方上不会再生什么大乱子了。”
李世民想到太子的这些安排,心里也有些赞叹,可却又觉得太子过于随便滥赏,居然给李等九将封王。
他订下的规矩,异姓不得封王呢?
还有这八大节度使和一个京畿防御使,这些权柄给的太大了。
不过太子的诏令已经出,承乾是监国太子,他出的诏令又经过了中书门下和翰林院,玉玺和中书门下之印都有,可以说,那诏书就是有合法性的诏令了。
就算他是皇帝,没有正当理由也不能收回的。
“这里到长安还有两千余里,长安到汉京也还有八百里。加起来还有三千里路,大军行进太慢了。”李世民已经等不及了,他要马上回汉京。
1...426427428429430...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