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账房拔动算盘,从剩下的里面再扣了一成。
这时,程咬金脸上也不由的有些精彩。
皇帝是规定了劫掠的一成归进行所有,但李刚才一通什么经营成本开支项目,一划拉,剩下的才给了朝廷一成做为税收,这实际上等于少给了朝廷许多税了。
“我们这是逃税?”
“不,我们是合理的避税。”李笑着说道,逃税和合理避税可是两回事。身为大唐的子民,当然得依法纳税。但是合理避税,也是为算快争取正当权益啊。
“合理避税,说的好啊。”程咬金一愣,然后哈哈大笑。
“我们还有一个避税方法,就是这些剩下的战利品,我们并不拿出去出售,而是通过内部拍卖,自己分掉。这样一来,我们不需要出售变现,就可以少交一笔交易税。当然,如果内部拍卖后,你们还是要卖掉到手的战利品,还是得向朝廷交税的,但如果你分到手后,不卖,就可以不用交税了。”
程咬金对李竖起大拇指,这些空当李就是能找到。
“就这么点战利品,还卖什么,直接内部拍卖,然后大家分钱好了,我们是内部调剂,当然不用交税嘛。”
不过好几十家呢,这战利品虽不少,但分一分也没多少。
“文远,趁着卑沙城那边还没这么快知道消息,咱们抓紧点,派人往周边再扫荡一遍,把那些高句丽村庄破了,将人都抓回来,还能赚上一笔。”
李当然也不会放过周边的高句丽人,石马津虽然有三千多人,但周边乡下的人口,只会更多不会更少,这可是一大笔钱财,不能浪费了。
唐朝好地主 第975章 李超是把双刃剑,用之当慎
“陛下决定亲征了?”
李问柯庆,这位李手底下的家将队头,也一直是李的秘密暗卫的教头。这几年来,他手下的那支刺客小队,如今规模也越来越大。
队伍大了,人多了,组织也更严密了,当然功能也就越多了。
他们不再只是一支李养的死士刺客,现在更多的是一个情报网。到处安插眼线,收买耳目,布置暗桩。在李宠大的财力支持下,这支队伍越来越大,扩张迅。
如今他们有一套严密和情报体系,有着迅捷的通讯系统。天下四方的情报,源源不断的收集,然后汇总,经过分析后送到李的面前。
李家这几年商业上的迅扩张展,也有他们的很大功劳。
商场如战场,对情报一样极其需要。
当然,当年那些暗杀队员,也并没有放弃,依然保留着,并且数量远当年。这些人分布散置在天南地北,但数量很多。李一旦号令集结,能够拉起一支精锐的死士队伍。
这也是李手里的一张暗牌。
柯庆点了点头,李远在辽东,但李家的那张天网却依然在监视着汉京朝廷的一举一动。皇帝的举动,其实一直在他们的监视之下。通过无数的眼线耳目,李家能第一时间掌握皇帝的动向。
万一皇帝疯,要动李家,李就能够拥有关键的时候来做布置反应。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皇帝要亲征,其实不是什么秘密。之前皇帝就想要亲征西域了,后来被宰相们劝住了,因为朝廷没钱供皇帝亲征。
但现在皇帝手里有钱,兼之高句丽等也被打服,契丹奚等也降服,吐蕃又内乱之中,而统叶护新死,西域正处于群龙无,极度混乱的时候。这个时候出兵,大唐有一劳永逸的解决突厥人的希望。
李世民坐不住,他要西征,他甚至都不愿意委派一员上将代他西征,他要亲征。
宰相们倒是反对过,但这次李世民非常坚持自己的计划,没有人能劝的住。最后还是宰相们退让了,因为他们仔细的考虑过后,现这次皇帝西征的时机确实是不错的,皇帝亲征,并不用冒太大险,但却实能增强一举灭掉突厥的机会。
“诏书已经传下,皇帝将征召十万兵马亲征,另外征诏契丹、奚、室韦、薛延陀、吐谷浑、女国等诸番从征。总兵力将达到三十万!”
“陛下将带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和宇文士及、杨恭仁出征,留杜如晦、魏征、马周、高士廉四位留守辅佐太子监国摄政。”
李点头。
李世民是那种很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大唐一直把突厥视为心腹之患。如今有好机会,他岂会错过。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战,皇帝亲自上阵,足见其重视。
“此战灭西突厥可能性极大。”
“突厥如此强大,真的就要亡了?”柯庆武艺高强,但对于局势并不算多了解。他只知道,几年前,突厥还骑在大唐头上做威做福呢。怎么突然之间,突厥就已经到了这地步了。
“再强大,也经不住内讧。之前东西突厥对立,东-突厥短短几年换了三个大汗,然后内部不稳,终于最后爆内乱,偏偏铁勒人又叛乱,兼之西突厥东进,最终让东部突厥亡了。他们亡的很冤,但西突厥也败的这么快,也一样是因为这内讧啊。若没有内讧,以突厥的强大实力,大唐起码还得准备个五年才有机会收拾东突厥,要是想把西突厥也收拾了,那得十年以上。”
柯庆有些奇怪的道,“陛下亲征,居然没有召相公回朝随征,也没有召相公回朝辅政,这倒是很奇怪。”
这有什么奇怪的。
李丝毫不觉得奇怪。
打突厥,这次朝廷占据各种有利条件,李世民亲征,肯定能赢,那为何还要让李去帅兵,为什么还要让本已经功高难赏的李再获这不世奇功。
至于让他入朝辅政,一来李不会愿意回去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辞相。再者,皇帝也并不一定愿意让李入朝辅佐太子临朝摄政的。
“算了,不用管那些事了,如今局势正好,我们安心的做算快的事情就是了。这次攻打石马津收获不小,我准备再趁胜把青泥浦也给抢了,那里也是很繁华的一处港口。”
柯庆表示赞同。
这次他们船队夺下石马津非常顺利,没有半点抵抗,对外围的扫荡,也很顺利。到现在,甚至都还没有消息传到青泥浦,就更别说卑沙城了。
少数想逃往北报信的人,都被柯庆手下的那支游骑兵截杀小队拦截了。
经过连续几天的扫荡,李的船队,在石马津外围又攻破了三十余座村庄,俘虏了五千余高句丽人。
钱粮财物也收获不少。
李在旅顺港外几十里的海上一小岛建立了一个中转仓库,把缴获的战利品,抓获的俘虏,都先送上了这个岛。
战利品分好后,朝廷的那部份自然得由登州衙门算快组织船来运,而其余的战利品也已经在内部拍卖会后,各自分完了。那些东西,就由各家算快来取了。
“岸上还有不少东西,都是些家具之类的,不算很值钱,但也还能值点钱,可运输起来麻烦。我建议直接卖给登州的商人们,由他们自己来运,我们便宜点卖给他们,也不浪费。”卢高算盘打的很精,连那些没空运输的家具、木料等东西,也舍不得浪费。
“可以通知登州的商人,给他们弄个简单的拍卖,把那些东西打包卖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来运。”
郑安对李禀报道,“姐夫,最近登州港那边又有不少船想加入我们。”
石马津的成功,虽然高句丽人还没得到消息,但在登州港,却已经传开了。听说一次直接就抓了八千多俘虏,还搬家一样的抢到了无数的钱粮财物,那些登州港里的人坐不住了。
他们不想错过这次机会,都想加入到李的船队。
“想加入我们的没问题,前提他得有船有人。另一个加入条件,就是他们得同意我们的约法三章,还有我们的战利品分配方案,只要他们同意这两个,那他们愿来就让他们跟着。”
人多力量大,有更多的人,李也敢更深入,碰上一般的高句丽军队也不用怕了。
“明天,我们打劫青泥浦!”
山南,汉京。
李世民和太子在书房说话。
“朕亲征西域,留你在京监国,朕是放心的。”
“父皇,能让太保回京辅政吗?”
李世民沉吟,“文远现在不愿意入朝为官。”
“可父皇根本没有给太保下诏,又如何知道太保不愿意呢?”承乾问。
“李不想入朝,朕也不想强迫他。有些事情,你还不明白,这里面并不简单。”
“怎么不简单?”承乾对于李,既是师徒也如父子,朝中众臣里,他最信任的就是李,也最认可李的能力。在他看来,有李在朝,他留守监国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只是李世民却犹豫着。
李不肯回朝,他多少能明白其中的真意。李功高勋著,又名望高,财势足,李家一门十四爵,拥有千里封地,大唐第一勋门。
李真正到了功高难赏的地步,若不是他信任李,一般的皇帝早就猜忌防范了。但他相信李对他的忠心,只是就算他相信,可有的时候,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去做。
李能不恋栈权力,毫不犹豫的离开中枢,这是让李世民极为感叹,同时心里也暗暗赞叹的。
李世民不怕李有钱,也不怕他多会赚钱。
只要李不触及到皇权的底线,有点钱算什么。李这样的臣子,皇帝还巴不得他真的放下权力,离开朝堂去赚钱,去经营领地呢。
反正领地再怎么经营,也有诸多条框限制着,又不是汉魏的诸侯国。大唐的领地,可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李愿意放权,那他这个皇帝就愿意让李去赚钱。何况,李赚了钱,他也不亏的,新税法下,李赚的多,他收税也收的多。
“承乾,一个厉害的皇帝,最重要的一点,是用好人。李是人才没错,但李太过锋利,就如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好好用,就会伤到算快。因此,我们不是必要之时,不要随便拔出李这柄剑,还是把他放在剑鞘中收纳好更好些。”
“父皇,我不明白。”
“你现在不明白,但以后会明白的。我知道你亲李,跟他关系好,但那只是你们的师徒之谊。当你站在监国太子的角度时,你得换一种思考方式。”
辽东半岛。
李的船队从石马津离开的时候,已经扩大到了一百八十多条船,拥有四千余人。
当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出现在青泥浦的时候,青泥浦城主没有出城迎接,而是谨慎小心的派人来传话,让船队在港外海上停泊,只许以小船运货入港,并且限制船员数量。
“遇上一个聪明的了。”
“那又如何,凭他那三两百人,也想对抗我们?”程咬金冷笑,“直接冲入港,夺城吧。”
李点了点头,一力降十会,他们确实有这个无视高句丽人的实力。
唐朝好地主 第976章 内相
下一章马上连!求月票!
“国无敌国外患,恒亡。”
汉京,东宫,讲经殿。翰林学士承旨、黎国公温大雅对太子说道。皇帝李世民已经率兵离开汉京,亲征西域。
太子承乾留守监国,四位宰相辅佐。
李世民还安排了一众大臣,每日轮流向太子讲经。既讲儒家经典,也讲治国之道,甚至还讲兵法军事等。
黎国公温大雅,太原温氏三雄中的老大。太原温氏三雄与山东颜氏三雄,并称为此时士族家教最好的两家。其中温氏兄弟最早为李家皇朝效力。
尤其是温大雅,隋时曾任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去世,解职归家守丧。后天下大乱,不再出仕,李渊镇守太原之时,结交往来。起兵后,特聘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典掌机要。
李家打入关中,次年称帝,温大雅被任带了为黄门侍郎,其二弟温彦博为中书侍郎,二人同列朝堂供职中枢,深受皇帝信任。
后来温大雅主动辞职,免人非议,改任工部侍郎,再后来被李世民力邀出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玄武门前后,李世民特安排温大雅出任洛阳,以为外应。
玄武门后,将其迎请入朝,封黎国公。
今年,五十四岁的温大雅被李世民拜为翰林院学士承旨。
翰林院学士承旨,又俗称翰林院长。
这是翰林学士之长,翰林院有六学士,还有诸多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翰林院里学士很多,翰林学士多不兼任,但翰林学士承旨只有一位,且职权很重。
在武德时,初设翰林院,但那个时候,翰林院里的学士,是由太子崇文馆和秦王府里的学士们升任。翰林学士,也基本上兼任其它一馆学士,并另有其它官职。
当时的翰林学士,数量多,且职事不重,也就是一个荣衔。
但很多东西,在贞观朝都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为中心。而现在却成了以中书门下为中心的朝廷,并且新设了枢密院分宰相兵权。
中书省成了权利最大的衙门,中书舍人虽品低,但也因为握有重要的五花判事权而被人称为储相。
在经历了此前李萧瑀等宰相的对抗和辞职后,李世民又对现有的这个中枢结构不满。于是,他再次悄然的调整。
李世民目光放在了翰林院。
翰林院还是原来那个翰林学士院,但官职人数和品级却都大调整。调翰林学士承旨一员,翰林学士六员,还有侍诗侍讲等官员。
他以翰林学士承旨,独承密命。
这个承旨,其实就是相当于在禁中职掌机密,与中书令一内一外,因此现在被人称为内相。
六位翰林学士,则负责起草诏令,分中书舍人之权。
如今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有明确分工,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也称为内制。
中书舍人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而翰林学士承旨,则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宰相之权。
翰林院学士承旨,从二品。翰林学士,正三品。
李世民以这高品级,一下子明确了翰林学士们的重要地位。
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先是被削了兵权,如今又弄出一个内相,也是处心积虑。
承乾坐在那里,看似很认真在听课,其实是在神游物外。温氏三雄颜氏三雄是当代大儒,他承认。但他就是觉得这些老儒们,讲课有些太干枯了。
听李的课,总是很生动。每讲到一处,都会有鲜活的例子,会有大数据分析,让人一目了然,听了会很信服。
今天,承乾向温大雅提了一个问题,“就是税赋,到底是按丁征税好,还是按财富多少征税好?”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不简单。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朝廷向百姓均田,更多的百姓分到田地,然后朝廷在此基本上推行租庸调的基本税制。
租庸调,正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才能实行,因为这个税制的根本,就是近课丁征税,且是固定的税额。这个税额,正是在课丁均田的田亩数上均来的。
因此,如果均田到位,能一丁百亩田,那课丁每亩田摊到的税不高。可如果授不足田,那摊到的税就高,甚至如果没田,也一样得纳那笔税。
在两税法前,富人们就算田连阡陌,拥有几千几万亩地,他们纳的田赋,其实是高限度也是一丁百亩,甚至他们往往还能享受特权,不用纳赋。
李提出两税法,则是不管丁口,而是直接以户为单位,按所拥有的田地数量来征税,百亩起征。过的,都按亩数征收,不设上限。田越多,征的越多。
这租庸调和两税法,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征税思路,并且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黎国公,你觉得按丁征税好,还是按财产征税好?”
太子再次问道。
温大雅踱着步,觉得太子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这是涉及国之根本了。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有了均田制,才有了租庸调制,甚至府兵制也是在这个均田制上建立起来的。
朝廷在中原不断的均田授地,中原田地不足,朝廷又大举移民边疆,开荒拓地,都是围绕着这一基本国策的。
但如果算一笔账,就会现,均田制很难长久满足。就如今,大唐都有一千万户,拥有五千余万人口。其中丁男,也有上千万。哪怕一人一百亩地,其实大唐根本没这么多地可分。
大唐的土地许多还是掌握在地主豪强们的手里,哪怕可以开边疆,也不够。
尤其重要的一点,天下一统,日渐承平。没有战乱,人口会迅的增长,而不会减少,以后土地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用不了多久,均田制度就难以为继,因为无田可授。
均田制如果继续不下去,那以均田制为根本的租庸调税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唐朝好地主 第977章 不作会死
“殿下,如果仅仅从税收方面考虑,当是以土地财产为依据征税更好,但是丁税是朝廷主要税收。”
承乾打断了温大雅。
“黎国公你说错了,如今朝廷的主要税收,来自于工商税、关税、专卖税等,这些一年能为朝廷带来五千万贯的税收,而租庸调加两税,也不过是折粮两千余万石、钱五百余万贯。”
“殿下,丁税不可国废。”
承乾不客气的反驳道,“丁税虽然不少,但朝廷也不用废,可以换一个方式。比如,摊丁入亩,朝廷废除正税后,只行两税法,然后把原来的丁税,折一个额度,摊到天下所有的田亩之中,这样,官府只须向百姓按其田产征两税,同时,再按田亩征一笔摊入田税中的丁税,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摊丁入亩。
这个是温大雅完全没有想到过的,乍一听,似乎确实非常的好。他有些惊讶,年纪经经的太子殿下,怎么能想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
“殿下,租调这外还有役,课丁每年须为朝廷免费服役二十日,无役或不足日则以绢补不足数,称为庸。”
“丁役也可以直接折算为钱,摊在田亩之中。这样,百姓免其丁役。”
“殿下,丁役很重要,朝廷修建许多工程,都需要用役。”
承乾挥了挥手,“百姓折钱,相当于代役钱。丁税丁役都摊到田亩之中,然后随两税征收。朝廷和地方要兴建土木工程,则可以花钱雇役。”
摊丁入亩,代役钱。
温大雅感觉太子这回真是有备而来,而且他开始相信,太子绝对自己想不出这么高深的问题和改革方案。
细思一下,就知道这个新法会引起多大的轰动,就是改变基本国策啊。
之前两税法,还只是正税之外的辅税。
可现在,却是要直接废租调了。
朝廷一年的租调庸有多少?
大唐规定的是每丁纳租粟两石,调则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绫或绢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丁役二十日,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折绢三尺。
这是按丁口来算的,而且是按课丁来算。武德朝时,人口少,且隐匿多。朝廷户籍只有三百万,人口不过千余万,课丁更只有一百多万,因此收的税也少。
但这几年,朝廷各种佛道整顿,搞了许多改革,分田、移民等等,大量人口被清出来。
如今总人口数已达五千余万,户过一千万,男丁达到一千五百余万,就算除去府兵等,课丁也达到一千余万。
按这个课丁数量算,则朝廷一年的租,应当是两千余万石粟,另有调收入一千万匹,绵三千万两,庸有一千五百万匹。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收入,哪怕朝廷这几年有不少的工商等税收,这个钱了不少。
如果搞代役钱和摊丁入亩,实行全新的两税法,则以后百姓在原有的两税法上,每亩地要新增不少税。
对百姓来说,其实是划算的,因为他们以后免了正税,对他们来说,正税更高。一丁就是两石租几丈调和两丈绢、三两绵,加上二十天免费役。
而如果摊丁入亩,他们以后不用再服免费役了,租调这些也全摊到田地里去。是全国的租调庸加起来,再摊到全国所有的田产里,然后两税加上摊丁入亩的这些,就是以后新的税了。
这意味着,田越多的人,摊到的也越多,田少的人,其实占便宜。
普通百姓们的实际税赋,会比以前低,而那些地主豪强们,则税赋在提高。
这就是真正的按田亩征税,谁占有的土地多,谁就多交税。地少,就少交税。公平合理,普通百姓的负担也轻了,同时也有利于打击土豪,加强国家权力。
“此行推行,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毕竟田地多的,都是勋戚官僚豪强。”温大雅自己也是大地主啊,温氏在河东,那也是顶级高门,他家里田地很多。站在朝廷的立场来说,他觉得太子的这个摊丁入亩不错。
但如果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他觉得这个办法很坏。
这是在吸地主豪强们的血,来补平民百姓啊。
“再者,如果摊丁入亩,需要重新清查丈量全国土地数量,还需要普查全国人丁口的数量,这个不简单。”
承乾却不以为意。
“天下什么事情是简单的呢?什么都不简单,但既然我们目标是对的,那有何理由不去做呢?”
“如果天下地主豪强们不配合呢?”
“黎国公,我这里倒是有一个办法。汉武帝时,不是有算缗告缗吗?让商人自报财产,按其财产征税。鼓励百姓告欺瞒朝廷的商人,告有奖。一经查实,将严处商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