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承乾听的不是太明白,但大致意思还是听清楚。
“明白了。”
李超在商州暂停,没有急着去邓州。
商州离邓州很近,两州相邻。不过因为一个大灾年即将到来,打乱了原来一切的布置。以前李超计划五年建新都,那是有一个计划的。可现在建都只是次要,主要是防灾。一切都要围绕着防灾救灾来,就连建都,也成了安置流民的一个以工代赈的法子而已。
现在李世民也不在意五不五年建成汉京了,李世民只在意,能不能防住这三十年一遇的******。
李超现在进入商州,初入山南,他这头一炮必须打响。
在商州如果不能开门见红,筹不到粮食,那接下来只会更难。无论如何,商州这一炮都必须打响。
李超坐在县衙里,却也不急。
一切都要慢慢来。
千金市骨,该表的态也表了,该下的命令也下了。现在,就看商州这些大户地主们的表现了。
新丰会馆杜立等粮商积极卖粮给官府后,倒也起到了不少的作用。
一时间,不少人来向衙门卖粮,主动申报存粮数量,态度积极。
这家几百石,那家几百石,一天下来,也凑了十来万石。
刺史高兴的手舞足蹈,不时的过来邀功,李超却只是微微一笑,并没太激动。
商州虽然是个耕地少的州,八山一水一分田,但也有那么大的,何况这里因为紧靠着关中,一直以来,都有大量的粮食集中在此转运,这里有许多粮食的转运粮仓,粮食绝不少。
昨天新丰会馆一个行馆就拿出了十八万石粮食,今天商州那么多的地主大户商人们,才拿出来十来万石,还不如一个会馆。
李超不用看具体的账本,也知道这远远不如商州超额粮食的一半数量,别说一半,他估计三分之一、五分之一都远远不到。
不过这个结果,也在李超的意料之中。
光是恩,没有威,谁会畏惧呢。
那些来卖粮的估计只是一小部份,甚至这一小部份人里,只怕也并没有按规矩把超额的一半拿出卖给官府,隐报瞒报少报,花招肯定是有。
“刘刺史,你再派出衙吏,四处通知,让各乡里正们也都下乡宣告。本相和太子殿下会在商州再呆一些天,希望大家能够精诚团结,如实按朝廷的规定,把超额的存粮一半,都拿来卖给朝廷。朝廷不会忘记大家这次的表现的,该表彰的会表彰,到时改减免税役的也会减免。可若是以为朝廷好骗好欺,不按令和买或者隐瞒少报,这个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勿谓某言之不预!”
刺史听到这充满着杀气的话,额头有点冒汗。
他一个老官僚了,当到州刺史也算官不小了,论年纪,更能当的上李超的爹。他在仕途宦海几十年,可站在这个年轻的使相面前,却总感觉心中紧张。
人的名,树的影。
李超的年纪虽轻,可这却是玄武门首功之臣啊。玄武门,谁不知道真相就是当今宫变废了太子软禁了皇帝,然后夺了帝位。玄武门首功之臣,那就是宫变的首谋了。这样的人物,岂是一般人?
何况还曾在陇右打服吐谷浑,在朔方一战灭掉中原最后一个反王。
“请相国放心,某一定加紧督促。”
“把卖粮的帐本留下吧。”
该要出手的时候李超从不会含糊,他出京的时候,就知道,不会有那么的顺利,到时总少不了有人要以颈试刀的。
来的时候,李超带来了李家产业中的不少专门的账房,目的就是专门查账对账。而且李超还有柯庆这个顶尖刺客。
柯庆不但能刺杀,也一样是打探消息的好手,他一手训练的那支杀手小队,这次就跟随着李超。
一个商州就这么大,大户豪强们也就这么多,谁家有多少田地,哪家有多少存粮,这个其实都不是什么机密之事。
柯庆只要带着他的小队出门转两天,李超就能把商州的这些富豪财产状况摸的一清二楚,更别说是粮食这种大宗的物品了。这可不是金银首饰,上了百石,那就是十几万斤,往哪里藏?
何况还是几百几千石这么多。
现在李超给这些商州豪强们一个七天的最后通牒时间,七天内,算是他们的最后机会,也是柯庆他们给李超收集一份确切的商州豪强存粮资料表的时间。
七天后,到时李超就会对照着柯庆报上来的表格,然后一一来比对那些商州土豪交上来的粮食。
谁如实交粮了,谁少交了,谁没交,到时就会一清二楚。
“七天,刘使君,你让人跟商州的这些大户们说清楚,还有七天时间。七天之后,我和太子就会前往邓州。但是走之前,对于商州的大户们,该表彰的会表彰的,如果有人敢糊弄某和太子,那么后果自负!”





唐朝好地主 第621章 新太子-党(感谢情情情癫万赏!)
当天,商州刺史主动上报家中存粮数字,并把家中一半存粮如数上缴官仓。粮食倒不多,也就百来石粮而已。这些粮主要是商州刺史的职田以及他家在商州购置的田产所得,商州刺史是外籍官员,在商州的田产情况很明显。
百来石粮,有心人一算就知道这是严格按朝廷的标准缴的粮食数量。
刺史都一斗不少的和买了,其它人自然也得考虑考虑清楚。
刘刺史白天把粮卖了,晚上太子就召他共同用晚膳。跟太子一同用膳,刘刺史感觉脸上很有光。
饭间,刘刺史向李超请求道,“相国,下官有个不情之请,还希望相国能够答应!”
李超一边抖着绿豆凉粉,一边道,“什么事?”
刘刺史支唔着说出请求,“我有个幼子,今年也十八了,文不成武不就,一直跟在我身边,可奈何我疏于管教,到现在成天胡混,没个正路。属下想,相国能不能把犬子收在身边,充做相国之亲内,让他也能上个正道。”
刺史都是三四品官,算的上是地方高级官员了,一般他们的儿子,都是可以直接承荫入仕的,就是凭着父亲的品级直接有出路。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儿子年少时,可以送进国子监读书,读到十七八岁出来,直接进三卫五府的亲勋翊中担任侍卫。
几年后,就可以外任了,然后就凭本事凭资历慢慢升。
当然,门荫也是有限制的,一个官员能够荫几子,都有限制,和品级爵位有关。
刘刺史的儿子较多,有的儿子早就承荫入仕了,这个在身边的是小儿子。而且是个婢生子,母亲连妾都不是,算是奸生子,地位较低。但刘刺史喜欢这个儿子的母亲,连着也很宠爱这个小儿子。
小儿子没资格直接到国子监读书,也没资格进三卫五府。
这次看了李超这么年轻,却如此的威风之后,刘刺史便想把儿子弄到李超身边当差。宰相是有帐内和亲事的,这些帐内亲事,都是由品官之子担任,算是一种服役,也是一种出身。能在王爷、宰相公侯身边担任帐内亲事,那也是一种资历,表现好的直接就有机会得到举荐任官,一般情况下到了年限后,也会有考核机会,出仕的机会很大。
而且谁都知道,做帐内亲事,得看跟谁。
跟对人,前途无忧。
若能跟着李相国,他这儿子哪怕出身再卑贱,也还是有保证的。
李超停下筷子,认真的道,“他品性如何?”
“人虽然没定心性,但品性很正,就是平时爱呼朋唤友,爱管闲事。特别是仗着学过武艺,有些拳脚本事,所以好打抱不平。平时跟上洛城里的一帮少年,还结社相伴,很不让我省心。”
这么一说,李超倒是对刘刺史的这个儿子有些在意了。一个好打抱不平的热血少年,武艺还很好。
“他学武的吗?”
刘刺史道,“以前也跟我学过文的,书是读过不少,但读书没什么天赋,倒是学武艺很有天赋,骑马射箭马槊钢鞭,样样皆精,尤其射箭,百步能穿杨。”
“那他有意从军,沙场建功吗?”
“他就是有这种想法,整天就是骑马射箭,呼朋唤友去打猎,天天想着去投军呢。”
张超点头,这样的少年还是不错的。
“成,这个事情好办,不过我觉得如果令郎真如刘使君所说的一样有志且勇武,我倒愿意推荐他到太子殿下身边做一个侍卫。以后如果表现好,补一个东宫内卫也不错的。”
对于李超来说,这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情,但对刘使君的小儿子来说,这却是极大的待遇了。
太子的侍卫,哪怕不是亲勋翊三卫五府里的,那也是前途无量啊。
幸福来的太突然。
“太感谢李相国了。”
李超笑道,“小事儿。”
“这可不是小事儿,对犬子来说,那可是天大的事了。”
李超道,“一来他是刘使君之子,二来也是他品性好武艺高,当然,到底行不行,还得待他见过太子再说的。但只要他真如刘使君所说的一样,人品好武艺高,那么这样的有为青年,我肯定会向殿下大力举荐的。”
“多谢相国。’
“不说那客套话,若是他能入太子青眼,那以后让他忠心为太子护卫就好。”
刘使君马上明白李超那话中之意,李相国那是为太子拉拢他了。他自己宦海几十年,也不过一个商州刺史,历经几朝,风风雨雨,在朝中也没有什么过的硬的靠山。
现在当朝第一宠臣李相国亲自他向抛枝示好,还是代表着太子殿下来拉他,刘晔感觉自己真有点受宠若惊了。
做为地方官员,他平时想站队都还没机会呢。
况且,投太子又不是站队。太子是储君啊,皇帝的嫡长子,有李超这个当红宠相做丈人,又有长孙无忌那个皇帝心腹做舅舅,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那是异常的稳固啊。谁能动摇的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太子现在虽然才七岁,但地位稳固,现在加入太子阵营,这有什么值得担忧的。
天大的好事呢。
刘晔的底线李超是查过的,商州刺史刘晔,出身其实还是不错的,荆州江陵人,曾祖父曾是南梁的吏部尚书。他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时曾为萧铣政权中的中书侍郎,降唐后出任商州刺史。
在给萧铣当侍郎前,还当过西梁小政权的官,后入隋又做了隋朝的官。
总之是宦海半生,浮浮沉沉,是个还算有才能比较耿直的人。
出身后,才能强,除了运气不好外,刘晔是个不错的人。
李超看中这人的品性和才能,又加中他原是南梁降官,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背景,不是哪个山头的人,李超这才有意替太子承乾拉拢他。
承乾虽是太子,但也一样需要经营自己的势力。虽然太子结交势力,是很被忌讳的,但真的傻傻的什么都不做,那样的太子是当不长久的。
只要不越过那道红线,有些事情皇帝也不会那么太严厉。
品德不错,又有能力,还没有圈子的人,替太子示好拉拢拉拢,这是很有必要的。
扶保太子上位,对于李超对于灞上李氏家族来说,这都是一荣共荣的事情。
李超出手拉拢刘晔,刘晔那是二话不说就愿意了。
他觉得刘晔出身不错,才能不低,可殊不知,刘晔等许多世家出身的官员,更加羡慕李超。白手起家啊,短短几年,居然就已经名震天下了。




唐朝好地主 第622章 洞若观火(感谢陈志扬万赏!)
灞上李家,新兴豪门啊。
他们能有今天,靠的是千年世家、百年世家的传承和影响力,是错综复杂的联姻,是家学的传承,可他们有如此好的出身,奋斗大半生,也不过是得个男爵子爵甚至是个刺史侍郎之类的,那还已经成就非常好的。
许多名门出生的,甚至连个刺史都混不上呢。
可看看李超,白身到国公,寒门庶族到如今的新兴豪门,更让他们暗暗佩服和羡慕的还是李超的允文允武,功绩都是实打实的。
人家打仗每一仗都漂亮非常。
人家不但能打仗带兵,还能写诗修史编书,甚至发明雕版印刷,办报纸,发明出更好的纸和墨,这些,都是能名留青史的啊。
他们做不到,李超却全做到了。
这样一个妖孽一样的人物,不但能写书能打仗,人家还会站队。
玄武门之变,就是一场豪赌。
李超不顾太子的万般拉拢,却一直支持着秦王,最后更是为秦王出谋划策了玄武门之变,一举帮秦王逆风翻盘,也彻底的让李超两个字,成为新朝中最红的重臣,红的发紫。
在刘晔这种世家出身,可半生沉浮的地方官员们看来,李超的拉拢啊,替太子殿下的拉拢啊,不接受才是有病!
李超拉着刘晔跟承乾一起离了码头,到丹江上钓鱼。顺便也让刘晔把他儿子给带上了,刘晔的儿子叫刘大刀。
一个吓死人的名字。
“草民刘大刀拜见太子殿下,拜见李相国。”
李承乾本来对于带着刘晔跟他儿子有点不太乐意,有外人在,他就得装,装起来就不自在不舒服,还是跟李超在一起好玩,无拘无束,李超也不会在意那些虚的。
不过听到刘大刀这个名字,承乾来了点精神。
“刘使君为令郎取的这名字吗?”承乾问。
刘晔汗颜,瞪了儿子一眼。
他好歹也是南阳刘氏出身,南阳刘氏,那可是汉室皇族啊。南阳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刘发是景帝之子,封长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份迁河南南阳一带,其中一支,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家族。
因此南阳刘氏,那可真正的是名门大族啊。刘晔怎么可能给儿子取名大刀,他给儿子取的名字叫纲,刘纲。
可惜这个儿子有点离经叛背,打小让他读书,结果读到现在却成了整天骑射打猎。给他取的名字刘纲他也不用,反而给自己取了个名叫刘大刀。
刘大刀长的高大帅气,眉眼间有几分刘晔的影子,但比起刘晔来高大的多。甚至刘大刀还有几分胡人的感觉,一问才知道,原来刘大刀的生母,正是一个突厥女婢。可能正是因为母亲血统的缘故,刘大刀比刘晔更加的高大,性子也更加勇武彪悍。
喜欢舞刀弄枪,更喜欢骑射打猎,还喜欢打抱不平。
“李相国,小的最爱看半月谈上的隋唐英雄传了,山东秦二哥那是我偶像!”
刘晔再听不下去了,一巴掌拍在他后脑上。
“齐国公的名讳也是你能乱叫的?没大没小,还不快给李相国陪罪。”
臭小子,居然敢叫秦二哥。秦琼可是本朝大将,三十六世封刺史之一,关内道大都督,兵部侍郎,还是长公主驸马。
而且还是李相国的义父呢,你当着李相国面喊秦琼秦二哥,你岂是自认是李相国的叔了?
刘大刀确实有点乱来。
但李超还挺喜欢这家伙的,李承乾明显也很喜欢。
“好了,令郎是个洒脱的性子,虽有些不羁,但年少嘛。”
刘大刀打蛇随棍上,“谢李相国宽容。”
“既然你喜欢自称大刀,那我就叫你大刀了,你性子跳脱一点没什么。但如果你打算以后跟着太子殿下,做太子殿下的侍卫,那你以后可得记住一条,太子的安全重于一切,包括你自己的性命,你能为太子殿下挡刀挡箭吗?”
“别急着现在回复,好好考虑,等下我们回去的时候你再答复,不论你如何选择,都没关系。”
河上钓了半天鱼,每人都有收获。
不过最让人惊奇的还是刘大刀。
刘大刀根本不用钓杆,他直接用弹弓打鱼。丹江水清,到河上,有时都能直接看到鱼游。刘大刀撒一把饵料,等鱼浮上来吃食的时候,他直接拿弹弓就射。
他的弹弓很普通,只是用的不是弹子,而是短镖,不大,但后面绑着线。
一镖弹出去,直接刺中鱼,然后扯着线往回提就行了。
飞镖也就比一根棉签大上一点,可刘大刀一弹一个准。
没一会,他就捕到数条大鱼。
跟他一起钓鱼,真是半点乐趣都没有。
在船上,李超亲自做了一锅水煮鱼片,然后吃完了就回城了。
这顿饭过后,刘晔就成了太子的人了,刘大刀也成了太子承乾的侍卫。目前还没有品阶,算是个普通的打杂小弟,给承乾鞍前马后的拎包效力。
刘晔成了自己人后,对于李超来说,更加方便了。
商州的大户豪强、地主粮商们的粮食存量,他都知道的很清楚。
李超带来的账房们和衙门里的胥吏们强强联手,第一天对账过后,马上就查出了许多问题。许多之前送来粮食的大户,都瞒报少报了。
对于刘晔报上来的结果,李超只是翻看了下帐本,然后就道,“把上面的这些,按上面的名字,把他们的帐抄送给他们。”
胥吏当天便把这些送给给了各家。
各家接到帐本一看,上面有着一笔笔数字。既有自己家实际有的存粮,也有他们自己报的数量,还有他们和买给朝廷的数量,甚至连他们家粮食的储存之地都标注的明明白白。
各家一看到这些,哪还有不明白这李相国的意思。
这是让大家自己把真实的欠粮补交上来。
李相国洞若观火的本事,让大家惊叹。而李相国的处理方式,让大家松了口气的同时,又暗暗火大。
这是一点都不肯放过了,非要拿走一半粮食啊。
超额的一半粮食,一粒都没能少,这种态度,让他们恨的牙痒痒的。不交,可李相国一切尽在掌握。交嘛,又肉疼的很。




唐朝好地主 第623章 惩罚(感谢我为小白而来万赏!)
大户地主都喜欢囤积粮食,哪个家里没个几百几千石粮。普通人家,可能无隔夜之粮。一般自耕农,三年之耕才有一年之储。而那些大户,尤其是那些地主,却往往囤积很多粮食。
粮食就是财富,特别是在如今这种动荡不安的年月,粮食囤的越多越心安稳。
现在李超开口就要拿走他们差不多一半,所谓和买,自愿买卖,他们当然是不愿意的。
“李相把我们的粮都收去,他自己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啊。不如,咱们给李相送点礼”
商州不少人已经给衙门送粮,连商州刺史都带头让官吏们和买粮食,不少粮商也都向衙门里送了粮,但依然还有些人没有动作。
到现在还没有拿出粮食来的,莫不是商州最大的这些地方豪强们。
有人提议给李超送些钱财。
但这个提议被人马上否决了,李超如此年轻,官高爵显,他缺钱吗?不说李超爵位高封田多,谁不知道李超是个点石成金的高手,李家产业短短几年,遍布天下啊,那赚钱的速度,能羡慕死无数的百年、千年豪门。
就连崔郑这样的五姓豪门,都跟在李家后面一起赚钱呢,朝中多少宰相公侯家也跟着李家一起赚钱,李超会缺钱。
从来就没有听说李超会收什么财礼,因为他根本不缺钱,所以用不着为了点钱财礼物,而坏自己的名声,就算是李家经营的产业,都是那种既赚钱又赚名的好生意。
“李相国不收钱,他身边的人总不可能也不收钱吧?”又有人提出了新的主意。李超确实有钱,可他身边的人不可能个个这么有钱。李超在外,也是要靠手下人来做事的。
许多人都习惯送礼这种做法,宁愿给某个官员送些钱,也不愿意给官府缴税纳赋,在他们看来,给私人钱,那是结交关系,营建人脉,钱花出去了看的见摸的着,给官府钱,那就是扔水里都砸不起一个泡。
这些地方豪强之所以在地方上一直强横,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在地方上的势力,还有与地方官府的关系。
商州有名的地方豪强们,也多是相互联姻的关系,这地方上的情况其实和朝中的情况很相似,朝中的勋贵们相互联姻,地方上的豪强也一样是相互联姻,而且他们还是世代联姻,关系更密。
他们同进退,共守望,一荣共荣一损俱损。
面对李超的和买,决定周旋到底。
送钱这样的事情他们向来办的娴熟。
刺史刘晔对于手下的掌控能力还是不错的,这边送了钱,他那边就得了消息,亲自赶来见李超。
“他们送了很多礼吗?”
“礼确实不薄,而且送的多,州中官吏基本上都有一份。”
崔琰也过来禀报,说他们这边也有很多人收到了商州豪强们送的礼物。
两边一对,李超发现这些豪强们确实出手大方,对李超来说,这些礼物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商州官吏,以及他带来的那些官吏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钱。
“我马上让人把钱都退回去!”
“退什么,既然他们送了,那就留下吧。把收到的礼,都到你我这边登记一下,然后这些就算是太子殿下给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费了。”
那些豪强们送礼,送的还不少,这完全够的上行贿了,官吏们收受,那就是受贿。不过李超也知道,水至清无鱼,不论是他带来的人,还是这本地的官吏们,他们也是要养家糊口的。
送来的钱财,李超一句话,那就能从受贿变成太子的打赏,性质就不一样了。
官吏们收的同一笔钱,也就从脏钱变成了直接的赏赐收入。受贿,那就会让他们拿钱手软,会替豪强们说话。但领赏,他们就不用站豪强那边了。
1...268269270271272...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