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这就好比战争时期,敌人围城了,那么城内的人都必须万众一心,把一切共享,保住城不破才是第一。
李超现在让朝廷和买,还是先给那些富户地主们设了一个自留额度的,而超过额度的也才只和买一半而已。
但如果到时事情真到了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李超也保留进一步向富户们和买或者借粮的计划。
不过李超也知道,跟这些地方上的大户地主们和买粮食,可不会容易的。
哪怕京城的宰相公侯们,第一时间响应了,但到了地方上,地方上的豪强们会不会配合?这是两码事。
就算是大敌当前的时候,都有人通敌国呢,何况只是灾情,有的是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
“老师原来是在担心地方上的那些地主豪强们不肯交粮?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到时调集地方上的府兵、衙役,直接上门拉粮,谁敢不交,哼!”程处默觉得这事情很简单。
皇帝都下了诏书,连京中的那些宰相公侯都配合了,地方上的这些地主豪强,他们敢抵抗?
“处默啊,你别太乐观,京城是京城,地方是地方。京中的公侯们响应配合,可不代表地方上的人也会配合。你也别说什么强逼硬夺,这种事情完全用强是行不通的。”
本来现在形势就不好,万一你再弄出一个官逼民反,那岂不更是乱上添乱?
急也急不来,得讲究策略。
毕竟,想要让所有人都跟你一样有觉悟,那是不可能的,越是地方上的地主土豪,越发的只有家没有国。
得想法,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拿出粮食来。
“要不,咱们让朝廷叫这些地主们纳粟授爵?”李感在一边出了一个主意。
纳粟授爵,这不是什么稀奇事情,早在汉代时那就是有的。
反正意思就是一个,出粮食出钱买爵位。这和纳铜赎罪一样,纳铜赎罪就是交铜抵罪。
反正,这都是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准备的。普通人也没钱买官买爵,更没有钱交钱免罪。
官是国之公器,当然不能随便的买。毕竟官职是国家管理天下的,随便拿钱买官,这还不得让他们管的乱套。
爵位有特权,一般尊贵有特权但不管事,因此更多的情况下,还都是爵而不是官。大唐如今的爵位,倒没有以前值钱了。
如今大唐爵位有世袭罔替,有降等世袭,还有终身爵位,既有实封爵位也有虚封爵位,但不管哪一种,都不如从前了。
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名头还是很响的,实际好处不如从前。
一是实封爵位也没有采邑和封丁了,都是换算成边疆的田地,一个实封课丁换十亩地。一户实封换五十亩地。(未完待续。)
;





唐朝好地主 第614章 卖爵(感谢孤单小星星盟主十万赏!)
虚封没有封丁也没有封地,但保留了爵位永业田,虽然地也分在边疆,但田地亩数翻倍。
不论实封虚封现在都没有了俸禄,只有封田和永业田,而且这些田照规矩,也要向朝廷纳税的,虽然一开始赐封的都有免税多少年的恩赏,但以后总还要纳税的,哪怕税比正常的低的多。
不过爵位也还是很吸引人的,除了终身爵不能承袭外,其它的两种爵位都是可以由子孙承袭的。另外,有爵位,还能按爵位等级给子孙门荫。
有了爵位,那么子孙以后就能直接入仕当官,级别越高,能荫的子孙越多,入仕时品级越高。这就是特权,此外还有诸如按爵位品级拥有田地限额提升,比如享受各种等级待遇提升,拥有不纳课等特权,拥有犯罪可输铜减免等等特权。
能得一个爵位,就相当于成为大唐集团的股东了。以后就能坐享分红,代代受惠。对于朝廷来说,封赏臣子爵位,就好比给公司员工股份一样,虽然这是最能拉拢人心的办法,但股份分多了,老板手里的股份自然也就少了,这控制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一旦最后股东太多,老板手里股权太少,那公司就有可能易主。
从另一方面来说,公司的股东太多,那么每年要分红可能也多,这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反正,爵位也是不能乱授的,哪怕这个股份是受限的,也是一样。
一群地主,捐点粮食就想换爵位,你做梦吧。
“那换勋呢!”
“换勋?”
勋也是一种特权称号,拥有勋,也有许多特权的。比如,拥有勋,按朝廷现在新的制度,也一样可以获得在边疆的勋田,数量还是正常勋田的双倍数。
其次,勋官也有视品,就是享受跟官阶品级的相似待遇。有勋,就不是平头百姓了,可以在妻子之外再纳媵纳妾,可以拥有的田产数量上限也提高了,住的房子马车等规格也能提升。
而且儿子也能凭荫入仕了。
这都是特权,别人一辈子都没机会做个官,你的儿子却能因为你的勋,直接就有机会做官。就算是较低的勋,你的儿子也能去做亲事、帐内这些,服够年限后,也有机会直接入仕的,这就是特权。
此外,有勋,就能免课。不用纳课,不用服劳役。
勋官,对于那些大贵族们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哪怕是对于一些大官僚来说,一样没吸引力。但对于那些地方上的一般地主、豪强甚至是富商们来说,这可就非常有吸引力了。
许多地主豪强,在地方上虽然很得势,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地位,想入仕极难,想挤进那个政治圈里更难。
寻常情况之下,他们要么送子弟上战场,凭本事一刀一枪打下军功授勋封爵得官。要么就是参加科举,通过科举入仕。
但如今一来天下一统,打仗立功的机会少。二来科举制度还不完善,并不是真正凭本事中举的,一般的地主豪强跟那些垄断学术的士族高门没有竞争力。
要是朝廷肯弄一个捐粮就授勋的机会给他们,相信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的。
不过李超不太愿意,朝廷肯定也不太愿意。
就算是勋,那也得维持住勋的权力才行。如果滥封勋职,最后勋官的特权肯定也难以维持,最后这东西就不值钱了。
山南东道。
商州,上洛城。
商州做为山南东道的西北角,与关中长安紧邻。商州是关中与山南的重要通道,一面是蓝田关,一面是武关。在很多时候,商州,其实是划在关中的。商州的武关,一直都是长安的西南门户,属于关中四塞之一。
但又由于与关中隔了一座秦岭,使得商州又一直被关中人排斥在外。
多山少地的地理形势,使得商州一直不算太富裕,不过这里因为处于重要的交通道路上,这里的商贸倒是很发达的。沿着丹水,拥有数个很热闹的商镇。
其中商州治所上洛城,就交通便利,商业兴盛。
这里是沟通山南丹水和关中灞水的丹灞道的要点,重要水陆码头。同时从上洛还能向北通往洛南,那里是洛水上游,通往洛阳也很方便。
正是凭着这种便利,使得上洛虽地狭,但商业繁华,街镇兴旺。
上洛城里,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各种商会会馆众多,其中又大多是来自关中和洛阳和蜀中的商人们所建的会馆,各种会馆林立。
还有许多各个行业的会馆,比如船行、车马行、马帮,什么米行、木行等。
商业发达,会馆众多,连带着城里的货栈、客栈、酒楼、茶铺、饭馆也十分多。
自不久前,从长安正式传来要在邓州营建新都的消息后,上洛城里的生意更加火爆,不少商铺价格都上涨许多。
还有不少商人开始在修建商铺。
邓州与长安相距八百里,而两地之间最便捷的通道就是走商州了,过武关经蓝田,最近最便捷。
邓州汉京建成后,长安肯定也是做为西京,变为大唐的陪都的,新旧都之间的要道必经之处,以后肯定只会更繁华。
不过这两天,上洛城里各家茶铺酒楼里,议论更多的还是这个和买粮食一事。
上洛新丰会馆,这家会馆在上洛城里的数十家会馆里,都算的上是很有排场的。这家会馆以新丰为名,最先就是新丰籍在上洛的商人所建,关中新丰籍的商人筹资建立这家会馆,这些新丰商人,多是做粮食生意的。
他们从山南运粮,经上洛入关中,常年做此生意,同乡、同行,让他们在异乡更加抱团,以会馆来团结同乡同行,维护他们的共同利益,打击排斥对手,同时也协调业务,应对同行竞争,联络同乡感情。
会馆还会接纳路过的乡亲、故人,起到照顾乡民联络乡谊之处,这类的会馆,也称为行馆。
新丰会馆,做为一家实力雄厚的粮行行馆,在这次朝廷粮食和买诏令下达之后,自然是受冲击极大的。
会馆大厅上首处,一个长的很富态的中原人,气度不凡,但却穿的是普通的白袍。
白袍,那就是白身,没有丝毫地位。
在唐初,服饰等级森严,并不许乱用。官员依品级服紫绯绿蓝青袍,皂吏服黑,军士服红,普通的庶民只能服白或者灰褐,至于黄,更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厅中,一群新丰籍的粮商已经议论了许久,一个个哀声叹气,愤愤不平。
听着下面人的那些抱怨,甚至越说越过份。
富态中年男子端起茶杯喝了两口茶,然后放下茶杯,咳了两声。(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唐朝好地主 第615章 枪打出头鸟(恭喜qixiaoyege2晋升盟主!)
大家都停下议论,望了过来。
“大家议论归议论,但某些不当说的话还是不要说,祸从口出,大家要小心些,可莫要引火烧身。”
这男子在众人中很有威望,他的话一出,大家果然就都不再抱怨。
一个干瘦汉子欠身,问,“杜兄,这事你还得替大家拿拿主意,咱们总不能任由朝廷挥刀来割啊,这刀真要砍下来,我们谁能承受的住啊。”
“对啊,和买一半,这还不要了我们的命啊!”
“咱们辛苦做点买卖,容易吗?一年到头在外面奔波,都没时间在家,图个什么?不就图点利吗,可本来就本小利薄,现在朝廷还直接这样拿,我们哪吃的消啊。”
一群粮商都望了过来,一开口,又是忍不住一起抱怨。
厅首的这个中年男子虽然一身白衣,可却不是等闲平常商人。做粮食生意的,其实又有几个寻常商人。尤其是做这种大宗粮食生意的人,要从各地采购粮食,又要组织运输。不论是买粮还是运粮,这都得要打点好,得关节通畅,一路有人。
最重要的,得上头有人,要不然,随便哪个人给你出点难题,可能生意就砸了。
因此,这种要求本钱多,路子广的生意,还得靠山硬。一般的地主,也就只能在本州本县做点粮食生意,跨州越道的粮商,哪个都不简单。
这个中年男子,就是如此。他籍贯关中新丰,姓杜,家中世代行商,但到他时,靠上了京畿杜家,新丰杜家和京兆杜家并无关系,真要攀扯也倒能扯得上点边。
因为杜立办事牢靠,给京兆杜家办事表现不错,后来出来做事,表面上是自己独门立户了,实际上他经商的本钱都是杜家的。只不过杜家看的起他,算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生意伙伴,不再是纯粹的杜家管事。
杜立拿着京兆杜家的本钱经营粮食买卖,也靠的是杜家的名头,再加上他自己的能力,买卖做的不错,他每年也能从中分红不少,新丰杜家,倒也算是在新丰的商人中有些名头了。
特别是在这上洛城里,杜立牵头建立的这家新丰会馆,拉拢了一帮同乡同行,平时也很仗义,愿为同乡出头,因此威望很高。
出了事情,大家都愿意来找杜立拿个主意。
杜立早年也是个破落户出身,家里世代商户,到了他这一代的时候,却是一无所有。打小给人当伙计,二十岁开始跟着商队跑四方,再到后来成了商队管事,再到给杜家做事,再到如今也有了自己的一番场面。
他很清楚的知道,做生意,就得有靠山。
普通人做生意,小打小闹还好,一旦做大了,没有靠山,那随便就是被别人割韭菜剪羊毛甚至是杀猪的结果。
说实在的,自打靠上京兆杜家之后,杜立都觉得生意太过简单了,顺风顺水没有什么节外生枝,遇上报上京兆杜氏的名头,谁敢不给几分面子?
京兆杜氏虽比不得关东五姓七宗,但那也千年的关中名门。
京兆韦杜,去天五尺。
本朝,杜氏更是不得了。杜如晦,平章事、吏部尚书。杜淹,御史大夫。杜如晦那是宰相,还管着天下官帽子。杜淹,朝中重臣,言官之首。
杜家叔侄在朝中的显赫地位,杜立可是深有体会,在外行走,越发的通行无畅了。其实这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哪一家有名的大商行大商号,不是那些高门大户权贵勋戚们在后?
这一次,朝廷的诏令一下,杜立也是感觉很不爽。不过他毕竟也是老江湖了,观察了些日子,发现这次朝廷是来势汹汹。
尤其现在李超还就任山南道宣抚使、大都督、汉京营造使等职,李超这个时候出京过来,很明显是不简单的。
杜立目光在众同乡脸上扫过,许久才慢悠悠的道,“朝廷现在只是下了一道诏令和买,具体怎么操作,这个我们还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京中各大家族,不论是宰相家还是公侯家,还是勋戚之家,哪家没有马上响应,没有立即卖粮给官仓的?不说别人,就说李相国,第一个卖粮,一卖就是几万石。”
“相比起来,我们才多少?跟他们比不值一提,论身份地位,我们只是一群小粮商罢了,卑贱商贾。认粮食,我们仓里才多少粮?哪个手里有一万石粮吗?没有吧?所以说,天塌下来,也还有高个子先撑着。若是那高个子,都没有什么意见,我们在一边说有什么用?”
“我们真的就把一半粮食平价和买?”有些商人还是一脸不甘心。
眼看着旱情越来越严重,这谁都看的出来,手里的粮食,那是要节节上涨的啊。留在手里,就能大赚一笔,现在市价和买,哪怕比他们买的价还能赚点。但现在这个行市,不大赚那就是亏钱啊。
“李相国可是个厉害人物,我劝大家还是不要当这个出头鸟。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万一你们直接撞上去了,到时可是谁都救不了的。”
一说起李超,于是厅中人都没人敢再抱怨了。
实在是这李超名头太响啊。
哪怕是他们这些市井中的商贾,又有哪个不知道呢。
“都说李相国这人最好说话,哪怕是对商贾也并无歧视啊。”有人说道。
杜立冷哼几声。
“李相国人确实名声不错,但你以为李相真的就是笑面弥勒佛?李相今年不到三十吧,比陛下还年轻两岁,如此这般年纪,就已经是相国,还是当今第一得陛下宠信之臣,你以为是怎么来的?我奉劝大家几句,不管这个事情怎么发展,大家都还是先老实的静观其变,千万千万不要去当那个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一番商议过后,与会的粮商各自离去,只有几个人没走。
“杜行首,咱们真的要把一半的粮食和买给朝廷?”其中一人问。
“我们可否少报一点上去?”
杜立轻笑两声,“我劝你们还是不要玩这种花招.”
“那真要拿出一半来啊。”那人万万不舍的摇头叹气道。
“些许粮食而已,你那般心疼在意做什么,如果你相信我,那么你这次不但不要隐瞒少报,还最好是马上准备好粮食,等李相国一到,立即就如数把一半粮食拿出来和卖给官府。”
“这?”
“王老弟,若是你能结交上李相国,别说几千石粮食和买给朝廷,就是送,也完全值当!”杜立笑着说道,“想想看,这天下还有几个比灞上李家更过硬的靠山?”




唐朝好地主 第616章 老王(恭喜杨oppa晋升盟主!)
做为沟通长安与山南之间的黄金水道,丹江的水很美。
两岸青山,夹一碧水。
轻舟在碧水中划过,犹豫驶在天空。
李超很感叹这个时候的水质,更感叹这个时候的空气,没有半点污染啊。不会有雾霾,也不会有污水。
李承乾这一路上,丹鱼没有抓到,但钓鱼的本事是节节上涨。他带着他的童子军大队,现在基本上承包了船上的捕鱼任务。
行在船上,吃也在船上。
船工们都是河边本地人,李超租用他们的船只,按市价给钱。船工知道坐在船上的就是当今的宰相和太子之后,说什么也不敢收钱。
李超笑着硬给,最终老农才敢收下。船不是很大,带蓬,下雨也不怕。船舱不大,舱板擦的很干净,一头还有一个养鱼的舱。这个船工就专门在这一段江上行驶,有货就载货,有客就载客,闲时也打鱼,有时还摆渡,反正挺悠闲的,黝黑的皮肤下,是很瘦但却又很健壮的肌肉。
看起来好像五十来岁了一样,可问过之后,才知道只有三十来岁。他家就住河岸边,家里也有地,但地不多,平时由妻子照顾,大的儿子也上船帮忙。农忙之时,则也会回家帮忙。
说到如今的日子,船工还是比较满意的。
“还不错,圣上免了税赋,还均了田地。”
商州山多地少,船工家其实也没分多少地,一大家子人,只有五亩来地。好在他家祖辈都是在丹江上撑船的,撑船也算是祖业。打小跟着上船跑码头,一代代传下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咯,都是如此。”船工很朴实,他觉得现在的生活还是不错的,家里分到几亩地,虽不多,但起码纳完租庸后,口粮还是有的。平时撑船,载货拉客摆渡,再打渔,一家人的生活还能温饱,已经很不错了。
船工做鱼的本事不错。
一般船上人都有手打鱼和做鱼的好本事,也不用什么佐料,没什么高超的花式技巧,简单的煮炖,佐料也只有一点盐,还有一些生长在河岸边上的树和草的叶子。
煮出来的鱼,汤鲜味美,真正只有一个字评价,鲜。
“老师,我感觉老王做的鱼比你的好吃。”李承乾很无耻的叛变了。
李超笑着点头,他并不会否认这点。船工的鱼是河里刚打上来的,鱼本来就好,新鲜。没放什么原料,只放了点盐和河边的香草,保持了原汁原味,没有掩盖点鱼本身的鲜味。
船工的鱼特点就是一个鲜,他也只会这一样做法,但李超却能把鱼做出各种各样的花样,味道多变,李承乾平时吃的多了,自然觉得李超的鱼也一般,不如船工的鱼鲜,但如果他多吃几次,可能又觉得李超的鱼好吃了。
为了教训下这个不孝弟子,李超接下来的几天,把捕鱼和做鱼的任务都交给了李承乾。
鱼好吃,钓鱼也挺好玩,但杀鱼做鱼绝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
鱼吃起来鲜,可杀起来却是极腥的,杀过鱼后,那股子腥味甚至怎么洗都洗不掉。
丹江的鱼很多,但船工的生活却挺简单的,也称不上富足。
鱼,并不能让船工富裕,甚至都改变不了他的生活,他更多的还是靠撑船运货,来赚些钱财过日子。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鱼再好,再多,可也难变现。就算是捕上来的活鱼,要拿去卖,也只能在沿河的几个城镇上卖,但城镇得好几十里才有一个。况且,靠着江,总不缺鱼的,再肥的活鱼,也卖不起价,往往再便宜也卖不出去。
“老王,你平时家里有晒鱼干吗?”李超问。
“晒,住河边上的人,家家户户都会晒一点。不过晒鱼也得看季节,比如说夏天就晒不了鱼,现在初秋,也不行,鱼臭的快,还苍蝇多,一不小心就生蛆。”船工说起鱼,那是再熟悉不过了。
住河边的人常吃鱼,甚至吃腻了鱼。平时吃的多是鲜鱼,有时也会晒鱼,但晒鱼得在冬季,冬季鱼不容易腐烂臭掉,二来冬季苍蝇也少,不容易生蛆。
“一般也不怎么晒,晒鱼不好吃。”干鱼的味道肯定是不如活鱼的,晒起来还麻烦,河边的人,经常能打到活鱼,自然就不会特意的去晒,反正晒了,也卖不到什么钱。
承乾挥赶着闻腥而来的苍蝇,不解的道,“我老师家做的鱼干就很好吃啊?”
“那是腌鱼、熏鱼和烤鱼还有油炸过的炸鱼,你以为就是普通的晒干的啊。就说我家的腌鱼,首先你得是新鲜的鱼,其次你得要用盐,还不能少,少了不行。再一个,除了盐以外,腌鱼还得放一些其它的佐料,比如我家的就放了花椒、酱料、料酒等等,这样才更入味,味道独特,你以为桂花鱼、稻花鱼天生就那味道吗?”
腌鱼的佐料多,固然好吃,可随便一种佐料钱,都不少了,普通百姓哪里用的起这么奢侈的腌鱼方式。
直接晒,什么都不放,这种最简单,但也没什么味道。
还有就是熏和炕干,这两种要好点,多了点味道。
“老王,你说如果现在朝廷向你们收购鱼干,你觉得如何?”
李超觉得丹江的水好,鱼也很多,只是这里的鱼平时卖不出去。明年可能就是大饥荒了,一切能吃的,李超都觉得可以试试。
晒的鱼干难吃,但还是肉呢,比一般粮食还有营养些。
“现在这季节晒不了鱼干啊,天气还太热了。腌的话,盐又贵,划不来。”船工老王回道。
1...266267268269270...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