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为什么?
因为如今的科举主要还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辅助方法。朝廷虽不用九品中正制,但隋唐之时,选仕取人,主要还是凭家世。
特别是门荫制下,那些贵族和官僚子弟更是凭父亲的官荫直接出仕。不论是进三卫五府做侍卫,还是做品子,或者是去做亲事、帐内等,这都是入仕之途。
尤其是唐初的官员文武不分,可以相互转换的,贵族子弟以武职入仕,慢慢的就能再转换,限制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占据着朝堂位置的诸公,那都是现在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为何要大力推动科举呢?科举那不过是个辅助手段,甚至可以说是给那些关东士族、江南士族,给那些不在朝的大族们一个也分杯羹的机会而已。
真正期待依靠科举入仕的是哪些人?
寒门?不是,真正想靠科举进入仕途,也进入大唐政治舞台的,是那些关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他们想要打破关陇军事贵族们对政治的垄断。他们不像关陇军事贵族们那样,在军界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他们掌握的是学术权,如果扩大科举,那么他们当然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至于寒门阶层,甚至是那些小地主、自耕农阶层,他们在这方面的资源远远不如那些掌握经学的士族们,科举,当然是远远不如士族们利益大的。
就连李超,他现在都是既得利益一员,靠着现有的门荫制度,他几个儿子刚出生,就有了爵位,将来长大点,自然更不愁入仕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连李超都没去触碰文制举,因为真去碰了,那绝对是得罪了整个当权的利益集团,而且还是跟自己过不去。
何必呢!
郑善果虽然如今也是既得利益中的一员,但他出生关东士族,五姓七宗中的荥阳郑氏,他们这种千年士族门阀,是真正掌握经学,掌握学术权的学术寡头之一。
如果把科举制度深化扩大,荥阳郑家绝对是得利者。
可惜他提了个开头,李超却只是笑笑,而丝毫没有接茬的意思!





唐朝好地主 第591章 灭国神将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
离靶一百零五步。
王玄策屏息净气,神色淡定的缓缓拉开弓。弓是步用长弓,牛角弓,牛筋弦,配上长箭,瞄准一百零五步远的长垛靶。
靶子很大,足有三丈之大。
不过靶子虽大,但要射中靶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距离太远了。足足一百零五步,大唐五尺为一步,要在五十多丈外射中靶中,并不容易。不说其它,光是要射这么远,就得需要很大的力气。
如果都射不到一百零五步,你射术再精又怎么样?
相隔了一百零五步,三丈大的靶子也显得很小了。
李超的面前摆着考生们的资料。
“王玄策,二十二岁,河南道洛阳人,现任融州黄水县令。”
一个文官,来考武举,这若是放在明清时期,那是不敢想象的,就算是在宋时,也不可能发生。那个时候的文人地位已经远远的优于武人了。
但在唐初,这却是件很寻常的事情。
唐初的文武分界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军功贵族们在朝中的地位是极高的。关陇贵族,就是群军事贵族,他们唐初的朝中是占着垄断地位的。军功贵族们也并不是只是会带兵打仗,他们多数也是能文能武,出将入相不在少数。
不过最让李超惊讶的还是这个年轻考生的名字。
王玄策。
王玄策,历史上贞观时曾经一人灭一国的那个儒将?史载,贞观之时,王玄策出使天竺,结果到达印度的玛卡达国的时候,却发现本来与唐朝交好的西拉迪提亚国王已经去世,取而代之的是篡位的大臣阿尔裘那。
阿尔裘那把出使的王玄策使团都关了起来,王玄策和副使逃出,一路逃到了泥泊尔。当时尼泊尔与吐蕃松赞干部联姻,和唐朝一样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部。于是王玄策以松赞干部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兵七千,杀回印度。
他自命为总管,打着大唐的旗号,向阿尔裘那复仇,击败了四倍于已的敌军,并攻破了阿尔裘那的王城,俘虏了篡位者,救出了使团,帮助原王室复国,然后押着阿尔裘那回到大唐。
虽然其实当时他灭的只是印度的一个邦国,而且也不是全国,只是攻破篡位者的都城,俘虏了篡位的国王,但依然了不起了。
当时的印度,是戒日王统一印度,但这是个跟秦朝一样的短命王朝。建国606年,统一于620年左右,但在647年就解体了,跟隋也相差不了多少。
而且戒日王统一印度北方之前,当时北部也是一片混战,后来戒日王以佛教传播,让北方的城邦们停止战争,加入到了他的统治,但各个城邦其实还是很有实力,戒日王的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封建城邦制,有三十多个藩国,玛卡达国就是其中之一。
王玄策他们是去见戒日王的,因为前一次出使的时候,玛卡达国王与唐使交好,才会卷入内讧之中,最后惹出了这一次的一人灭一国的传奇经历。
事实上就是王玄策灭的是戒日王朝的一个城邦藩属国,而且只是破了都城,但这依然足够让人惊叹了。毕竟,印度那可是距离大唐万里之遥,异国他乡,王玄策靠借来的兵灭掉了篡位大唐友好邦国的乱臣,然后保盟友复国,救出使团,多牛啊。
但此时看,王玄策却还只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已。
不过能在这个年纪,就已经担任了一县县令,也非常了不得了。
李超认真的观察着他。
一箭射出,场上一阵欢呼声。
“正中靶心!”
李超带头鼓掌。
“文远挺看好这个考生的!”郑善果问。
“此人气宇轩昂,很是不错。你看这场边如此多的人围观,可他却不急不缓,很难得啊。有大将之气质,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更何况,这人还是一个在职的县令。”
这次的武举,朝廷既让各卫各道推荐七品以下武官参加,也允许百姓自己报名参加。
只有触犯律令者、工商之子、州县衙门小吏,这几类人不得参加考试。其余的良民、官员,都是可以的。
王玄策是个七品官,但不是武官,却是个文职县令,这也有点稀奇了。
这次的考试,虽说是个武举考试,但朝廷依然还是比较偏重于技艺的,对于文略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因为李超的目标是讲武堂招生,而这次讲武堂招生,目标又是为军队培训一批低级武官。
正因为只是为培养低级武官,因此没有说去考什么兵法策略经典等,考的还是以技艺为主。低级军官,毕竟还是要冲锋在前的。
等将来开设中级班时,到时可以增加兵法策论谋略方面的试题,现在,则没需要。
不过如果考生能文允武,当然是最好的了。
一个二十来岁就当上县令的人,这文化水平肯定不低,而现在百步之外能中靶,这说明技艺也是优秀的,这样的人,当然能入李超法眼。
他现在已经能确定,这个王玄策,肯定就是历史上那个一人灭一国的大唐使者王玄策了。
射箭每项要求射九箭。
能中五箭就为上等。
王玄策射出第一箭之后,开始一箭接一箭的射出,中间没有什么停顿。
九箭皆中,而且全是正中红心,这是上上的最好成绩。
“文远的眼光果然不错,他还没射箭,你就已经看好他了。九箭全中,厉害。”
百步之外能九箭全中,充分的说明王玄策的力量足够,而且箭术很高。
步下平射长垛靶结束,然后是步下平射移动靶,再是步下筒射长垛,步下筒射移动靶,再换到马上骑射
射箭考试八个项目,一项九箭,整整七十二箭。
一般的学员,每项中间都要休息一会,恢复臂力。但王玄策却保持着一个很平稳的状态,基本上没有特意的停歇,一个项接着一个项。
最后的成绩汇总上来。
八项全是上上,七十二箭皆中红心。
移动靶比固定靶难射,马上射移动靶更是难上加难,但王玄策却是教科书一般的表现。
“他不但箭箭红心,而且这动作姿势都非常的标准啊。”郑善果以前也是个射箭高手,基本上大家族的子弟,都是文武兼修,骑与射,这是最基本的。
“洛阳王家,虽非顶级名门,但也算是地方豪强了,怪不得能有这么优秀。”郑善果看了下王玄策的资料,赞叹着道。
李超也是充满赞赏之色。
“去把这个考生叫过来,本主考要亲自问他几句话。”李超招来一名亲卫,让他去把刚考完射箭的王玄策叫来。
上午到医院弄医保报销,三点才回,刚码了一章,先送上!(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592章 风靡万千少女
“学生洛阳王玄策拜见主考。
王玄策来到李面前,行礼。李上下打量着王玄策,越看越喜欢。比自己还要年轻一点,身上有股着文士的儒雅,又有着一股习武之人的干练,更兼有一种世家子弟的气质。
“百步穿杨不过如此,你的箭术真称的上是出神入化,不论是力量还是技艺又或者是姿势,都非常的好。”
“相国过奖。”王玄策很谦虚。
李问他,“你既是黄水县令,为何却又来报考武举。黄水县令已是七品之官,而考武举,就算你考上了,也还得数年讲武堂学习以及军中实习,最后毕业任职,也是授以**品武职,弃笔从戎,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二十来岁的文职县令,七品,三四年后,不出意外,肯定已经升迁了。而现在考武举,考上了,那么原职肯定不能再保留,几年之后,反成了**品武职,在一般人来说,肯定不会这样的选择的。
王玄策只是微微一笑,似乎对于这样的疑问早有答案。
“学生很喜欢相国的诗,尤其是其中那些描写边塞的诗。比如那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全血热血沸腾,拍案见绝,心神向往之。还有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还有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王玄策一开始还很淡定,但越说越激动。
李做过的诗,尤其是那些关于边塞边疆的诗,他每都记得,甚至如数家珍一样的背诵出来。
李看出来了,原来自己遇到了一个粉丝。
边塞诗,很特别的一种风格。比如曹操的诗中,也有不少这种大气的,还有杨广也做过这类大气的诗,比如饮马长城窟行,连李世民也跟着做了一。
不过当今,要论这类诗做的最好,甚至把这种诗做出了一种真正的风格,做出了一种极致的,却是李。
半月谈上经常有李的诗,其中不少就是这类边塞诗。
由于半月谈越来越大的传播影响力,使得李的这些诗能够迅的传遍天下。如今每期半月谈一出,许多李的粉丝都争着在找李的诗。
李甚至被喜欢他边塞诗的那些文人们尊为边塞诗宗师。
其实李只是想刷一刷名声,好保住自己的名士之名,又因他常在边地,因此选择这类边塞诗,尤其选的都是唐朝时最有名的边塞诗人的名作,因此使得李现在成了这方面的宗师。
王玄策就是这样的忠实铁粉。
李的每边塞诗,他都给抄录下来,经常诵读,早就烂熟于心,能倒背如流了。每次诗李的这些诗,他都能读的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终于,当他知道了这次朝廷开武举的消息,并听说李是主考官之后,王玄策立马就扔下自己的县令差事,留下官印,直接跑来长安了。
弃笔从戎,收取关山五十州,万里觅封侯,不教胡马度阴山
“好,有志气。”李称赞。
“相国,可以为我写一诗吗,就写你那从军行?”王玄策一脸期待的望着李。
“好。”李也没拒绝,提起桌案上的笔,为他写下这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书赠洛阳王玄策!
“谢相国。”接过那张纸,王玄策跟捧着个宝贝一样。
旁边的郑善果有些无法理解王玄策的这种想法,一个士族出身的年轻士子,还是年轻有为,已经入仕当上县令了,结果却狂热的喜欢李的几诗,而弃官从戎来考武举。
读书人的骄傲呢?
这时,李的亲卫过来禀报。
“相爷,那边有几位考生,说非常仰慕相爷,想要过来拜见一下。”
李抬头,那边确实站在好几个人,一脸激动的样子。但被卫士拦在那里,李位高权重,身份尊贵然,哪是随便人想见就能见到的,尤其是上次生了恶僧半夜潜入李府行刺事件后,皇帝已经特旨,调拔了三百北衙禁军专职保护李,分成几班,日夜不离,李府也一样是日夜保护状态。
更别说,李自己也有家丁也有亲卫。
“让他们过来吧。”
最后亲卫筛选了一下,只放了三个人过来。这三人,也是刚才考试中,与王玄策一样成绩非常不错的。
“学生陈仓县尉,河南汴州刘仁轨拜见相国。”
“学生封丘尉,河北渤海高侃拜见相国。”
“学生淮南扬州上官仪拜见相国。”
新来三人,两个担任着县尉之职,县尉比县令级别低些,但也是许多官员的入仕之职,尤其是许多文科制举的中举进士,一开始往往都是授任县尉的。虽说县尉在地方上,相当是一个公-安局长的职位,有些偏武职。
上官仪没有官身,但他也很特别,他留着短,跟李当年刚来时一样。
三人都很年轻,都是二十岁左右的样子。
刘仁轨长的很高大,高侃很粗壮,而上官仪有些偏瘦。
但是再一细问,三人也不简单,高侃出身渤海高氏,渤海高氏也算是山东士族,还算是个不小的士族,名望挺大。当年北魏末的枭雄,建立了北齐的高欢,正是出自北海高氏。调侃,算是名门子弟,打小学文练武,因此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封丘尉,并且箭术不凡。
刘仁轨,平民出身,但年纪虽轻,却已经当官好几年了。武德初,因名声好,被河南道安抚大使刘瑰征辟,任命他为息州参军,后又改任陈仓县尉。
“你原是息州参军,怎么后来转任陈仓县尉呢?”州参军肯定比县尉职要高些的。
“州中有一武将骄狂放纵屡次违反律法,一次当街行凶之时,我阻拦,打斗之时将他不慎打死,因此贬官。”(未完待续。)8




唐朝好地主 第593章 四猛八大锤
第五更送上,求月票!
一个参军,把一个武将给打死了,怪不得刚才考试时表现这么出色了,没有点真本事,参军这样的文职岂是武将的对手?不过另一方面,也说明刘仁轨很耿直啊,参军敢管级别比他高的武将,还当街对打。
最后打死了武将,只是贬职,说明他刚才没有说谎,确实是那武将的错。要不然,参军打死车骑将军,这可不是贬官就能了的事情。
“如果时光倒流,你现在重新回到当日,你还会出手吗?”李超笑问。
“会!”刘仁轨回答。
李超没说话,继续看着他。
“我依然会上去的,但我会更注意点方式,避免最终那样的结果。”
这个回答就很令李超满意了,实心不改,但能改下行事方法策略,这就很好。
李超很好奇的打量着短发的上官仪。
“你为何是短发?”
上官仪拱手,“学生曾落发为僧,近因见到半月谈上披露许多佛寺之中藏污纳垢,觉得佛寺之中也非净地。因此学生还俗下山,学生也曾诗过相国许多边塞诗,非常喜欢,这次闻讲武堂招生,特赴京参考。”
还俗的和尚,还真是特别。
不过再细一问,上官仪可不是普通的和尚。他爹也是官员,曾是隋江都宫副监,在江都宫变中被杀,当时上官仪因藏匿得以幸免,为求避祸,自行披剃为僧。
李超拿着三人的档案细细看了一遍。
王玄策、刘仁轨、高侃、上官仪。
最长的刘仁轨二十三岁,最年轻的上官仪二十岁,四人都生的仪表堂堂,个子都起码一米八,除了上官仪稍显文弱些,其余三人都很健壮。
但就算上官仪看似文武,却也箭术极佳。
这四个人的名字凑在一起后,李超觉得有点难以置信。
一个王玄策,他已经确定了,那就是一人灭一个的灭国神将王玄策。而另外这三个同样优秀的年轻人,身份也呼之欲出。
刘仁轨,很有可能就是在高宗时期,因救援新罗,在朝鲜半岛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的那个刘仁轨。如果是他,可了不得,这人可是高宗和武则天两朝宰相。
白江口一战可了不得。
当时日军四万二,战船一千余艘,而刘仁轨指挥的唐军只有一万三,战船一百七十艘。两军在百济的白江口展开激烈海战。
这也是中国与日本的第一次战争,刘仁轨沉着指挥,以少敌众,最终,日军一千余艘战船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在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这一次战争,也打破了日本想插手东北亚地区的野心,奠定了大唐乃至以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格局。
第一次狠狠教训小日本的中国大将,李超佩服。
高侃,也一样是高宗和武则天时的名将啊,高侃征伐漠北突厥,稳定北方边疆,还曾与李世绩、苏定方、薛仁贵等一起灭亡高句丽。
至于上官仪,那是上官婉儿的祖父啊,高宗朝的宰相。
李超觉得这三个应当不会那么巧只是同名。
四人都喜欢李超的诗,更崇拜李超在河北孤身入洺州城劝降的胆气,以及率着一群民夫,却凭智谋大破羌贼,吓退吐谷浑大汗慕容伏允,解救出当今皇帝。更只用半月就斩杀了梁师都,一月收复朔方,还与突厥人达成了协议,兵不血刃的把河曲地拿回。
李超的种种,在他们看来,那简直就是惊天地动鬼神之举。
这种被人崇拜的感觉,非常好,李超很享受。这不只是简单的敬畏,敬的不是官阶品级,而是你的行为你的经历。
自己也成了年轻一代的偶像了。
李超坐的是主考官的席位,李世民今天则是坐在另一侧的观看席上。他与宰相们评论着这次武举考生们的表现,看着许多人的优异表现李世民心情大好,很有一种,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感觉。
一转头,却刚好看到李超正与四个考生在那里说话。
“那四个考生是何人?”李世民问。
旁边马上有人回道,“回陛下,是刚才射箭考试中最优的四人,皆是八项上上,七十二箭才中红心的考生。四人为洛阳王玄策,汴州刘仁轨、渤海高侃、陕州上官仪。”
“是刚才那四个成绩最好的吗?”李世民也对刚才射箭考试中的那四个人记忆很深,能取得那样优秀成绩,还那般年轻的人,可不多。
“去把李相国请来,把那四位考生也一并召来。”
李世民本来还以为这四个被李超叫去说话的年轻人,是李家的亲戚什么的,比如崔郑两家的弟子,又或者是程咬金牛进达单雄信等一些李超的通家之好的勋贵亲戚什么的。
李超见到内侍过来传旨,便笑着对王玄策四人道,“你们运气好,陛下要召见你们,一会可别失了礼数。”
“啊!”
四人都有些小意外,十分激动。皇帝召见啊,就算他们四个有三个以前是有官身的,可想见皇帝一面也是没资格的。
“走吧,跟着我后面就行。”
李超带着四人来到李世民那,边上的宰相和大臣们都打量着李超身后的这四个年轻人。
“嗯,气宇轩昂。”
“能得李超青睐,这四个小家伙好运来了。”
“是啊,能被李超看上眼的,都不会差。若能得到李超指点一二,就更加的前途了得了。”
“可不,想那苏烈苏定方,以前也只是窦建德刘黑闼麾下一先锋,可如今呢,自他拜入李超门下,跟随李超以来,那也是屡立功勋,平步青云啊,现在都是朔方道灵州都督、镇北都护了,正三品的边镇大将。”
“还有程牛李崔尉迟那五个小家伙,跟着李相跑了两年,如今不也都是实封伯爵,挂着将军职吗?一个个才都十七八岁年纪呢。”
“那几个家伙,确实是跟着李相国沾了光呢。但要说,真本事也有些的,本就是武将世家了,又跟李军神身边学两年,岂是一般人能比的上的。”
一群大臣们对着过来的四人评头论足,语气里甚至带着点羡慕之色。要是他们家的子弟,也有机会拜在李超门下,跟着李超学文或者学武,账前麾下几年,挣个侯伯什么的都不是难事。
离第五名只差一点点了,大家帮个忙,投月票支持一下!(未完待续。)
:访问网站




唐朝好地主 第594章 猜忌的种子
李世民待李超他们行了礼,挥手,“平身。”
“文远你向来眼光独到,这四人得你面见,只怕不仅仅是箭射的好吧?”李世民笑着道。
李超拱手,“回陛下,此四子都是志向超群之辈,王玄策,本黄水县令,刘仁轨,本陈仓县尉,高侃,封丘县尉,而这位上官仪,原来是一位官宦之后,因故曾剃发出家,如今还俗,有志从戎。这四位,都有为国戍边之心。”
1...259260261262263...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