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第三更送上!谢谢兄弟们的打赏和月票,谢谢。更完这一章,还有111章!
褚遂良登门的时候,李超正在厨房做饭。
虽说李超如今都是挂着平章事、兵部尚书衔的朔方镇节度使,一方封疆大吏,实力地方诸侯。但做饭那是李超的爱好,谁也管不着。
唯美人和自己的胃不可辜负啊。
其实美食也不需要太多花样,不一定要多么的复杂,也不一要多么稀有的食材。对李超来说,去繁就简,回归朴实简单,反而是真正的享受美食。
灵州出产的水稻,糯米。
灵州虽地处西北,可这里却盛产水稻,灵州的米一直都是贡米。质地纯正、洁白晶莹、滑润柔软、香甜爽口,软糯好吃。
据说灵州稻米,营养都比一般的大米高的多。
舀几碗灵州糯米,淘洗干净,放过淘锅,架上土灶,烧火煮。
李超把米架上锅后,就开始去准备其它食材,而郑婉言则头上包着帕巾,腰上系着围裙,坐在灶前烧火。
很难想象一个五姓七宗出身的名门千金,居然这样一副农家小妇人的装束,坐在火灶前烧着柴火。
可郑婉言就这样做了,而且并不像是在做秀,李超自认为看人还是较准的。郑嫁言真的很认真,而且看的出很享受这种夫妇一起做饭的感觉。
砧板上摆着几样食材。
胡萝卜、胡葱
古代的蔬菜品种其实很多,诗经里面,记载的蔬菜就有二十多种。到了秦汉时期,据说主要食用的蔬菜有五种,葵、藿、韭、葱、蒜。
葵以前称为百菜之主,唐时也还有,称为寒葵或寒菜,不过口感较差,营养也一般,现在吃的人较少,种的也不多。藿,则是大豆苗的嫩叶。
大豆苗的叶子并不好吃,还不如豌豆嫩苗好吃,豌豆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豌豆荚和豌豆嫩苗,都是极新鲜好吃的。
尤其是现在有了铁锅有了炒菜之后,这豌豆荚、豌豆苗可都是快炒素菜中极受欢迎的。
其实古代的蔬菜品种,都有自己的历史,总结起蔬菜历史,也相当一部另类的史书。
比如姜,最早称为南夷之姜,这种如今最常见的食材是由南方的少数民族培育出来的。葱呢,是齐恒公伐山戎带回来的战利品,称为戎葱。
后来又有了新品种胡葱,胡葱也就是大葱,茎叶粗短,根若金灯。
胡葱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除了胡葱,还有胡蒜、胡荽、胡椒、茴香等,这些带着胡字的菜,大都是在汉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
胡蒜,就是后来的大蒜。胡荽,其实就是香菜。
历史上,中国的餐桌上的果蔬,胡系列的还有胡瓜、胡豆、胡萝卜等。
莴苣原产西亚,是隋朝用重金从外国使者手里求得,故又称为千金菜。
菠菜则是从泥婆罗国传入,也称**菜。紫甘南,也一样是隋时传入。
除了这些胡字辈的蔬果,历史上还有番字辈和洋字辈的,比如番茄洋葱等,一般来说,番字辈的,主要是由两宋元明时由番船带入,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木瓜等。
而洋系列的,洋葱、洋姜、洋芋、洋白菜(卷心菜)等,则我是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隋朝的时候,有不少胡菜,但没有番菜、洋菜。
当然,古代中国百姓也培育了不少菜种,比如白菜、油菜、茭白、韭黄。
李超爱做饭,但许多后世普遍的食材蔬果这个时代,在唐朝却没有。
西红柿、洋葱、红薯、花生、土豆、辣椒、卷心菜、西葫芦、花菜、甘蓝、苦瓜,这么多的食材都是没有的。
最让李超痛心的是,辣椒这么重要的菜,也没有。
没有辣椒,多少菜都做不了,虽说他也开发用茱萸替代,但却还是无法达到辣椒的效果。西红柿蛋汤也吃不了了,酒鬼花生、盐水花水也没的吃。
连苦瓜都没的吃。
好在没花生还有蚕豆、绿豆、刀豆、豌豆、扁豆等。
地三鲜吃不成了,没土豆和青椒,可起码茄子在晋代就传入了中国,杨广就最爱吃茄子,还钦命为昆仑紫瓜。
现在初夏季节,比起冬春时,蔬菜还是不少的。
把胡萝卜先切片再切条然后切成丁,把熏制的极好的灞上火腿,取一块下来,洗净后同样切成丁。
如红砖一样漂亮的火腿,散发着好闻的气息。
一边切,李超就忍不住直接捡起一根塞嘴里嚼了起来。上好的火腿其实早就熟了,不用再加工都能吃,咸中带香。
把胡葱切丁,再切了几根小葱,切成珠。
几样配菜切好,李超洗了手,坐灶边跟郑婉言聊天。
一边生火煮饭,一边聊些诗词歌赋,特别有格调。
饭煮开,李超把饭捞起来,放入木甄之中再蒸。先煮再蒸,虽然有些麻烦,但这样蒸出来的饭,却极外的清香爽口。
把饭捞出来,放入甄中,同时把切好的胡萝卜丁、火腿丁还有胡葱丁一起抖入饭中,再加了点猪油。
盖上盖子,架在锅里水中,继续蒸。
“真香!”
不用多久,当一阵阵浓香散发出来的时候,这一锅火腿糯米饭,也算是蒸好了。
端起甄,揭开盖子,蒸汽跑出,带着浓香扑面而来。
“大帅一定又在做火腿糯米饭,真香啊,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啊!”崔琰在外面高声喊道,大笑着进来。
郑婉言对着崔琰行了一礼,叫了声表哥。
“表妹好。”
崔琰现在跟李超也习惯了,都不用李超招呼,直接就去端碗,还直接拿了一个装汤的盆,抄起勺子就上。
装上一大盆饭,然后还不忘记抓了把切好的小葱,撒在上面。
低头猛嗅。
“太香了,我先开吃了!”
李超擦了手,拿了两个碗,给自己和郑婉言一人装了一小碗。
晶莹的糯米饭中夹着红色的火腿和胡萝卜丁,还有青翠的小葱,青白的大葱。
不用加盐也不用加其它的作料,火腿中的盐份渗透到饭中,猪油融化浸入饭里,让这碗饭又香又好看,晶莹油亮。
夹起一筷子,吃一口,想两口。
崔琰埋头一阵猛吃,一口气吃了小半盆。
“哦,忘记说了,褚遂良来了,就在花厅侯着呢。”说完,他继续埋头猛吃。
郑婉言笑道,“崔表兄好像半个月没吃过饱饭一样。”
“哦,实在是三郎做的这个饭太好吃了,吃的我都想流泪啊。”
听说褚遂良来了,李超笑着道,“不是说先领他去休息两日吗,怎么直接领这来了?”
“我是按你说的转达了,可这位却非要先来拜见你这个上司啊。我一路观察,发现这个褚遂良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傲啊,挺和气的啊。一到灵州,立马就赶来见你。这看起来,不像是来找茬的啊。”崔琰道。
“你以为坏人还会在额头上刻坏人两个字吗?同理,如果是来找茬的,那么他就更不会把心思表露在脸上了。”
“我去,这小子居然还想来找茬,想玩阴的啊。我去收拾他!”崔琰就要放碗。
“坐下,好好吃你的火腿饭。咱们不管他是来玩阴的,还只是来做事的,我们都好好待他。不一定要急着出手,可以后发制人。在这朔方,任谁想跟我们玩,我都能奉陪。”
李超又拿了个桶,装了一小桶火腿饭,然后拿了双筷子。
“走,去见见。”
崔琰端起碗,又打了一碗火腿饭,然后跟郑婉言道个别,跟在李超后面。
花厅。
褚遂良正坐在那里,厅里也没仆佣奴婢,他坐这里好一会,也不见一个人出来,甚至连个婢女来倒杯茶都没。
就干坐那里。
脚步声传来,褚遂良转头。却看到李超腰上寄着围裙,手里端着一个饭桶。
一股好闻的香味传来。
“褚馆主,好久不见了。怎么一到灵州,就过来了。都中午了,还没吃饭吧?我刚好在做火腿饭,一起吃点。”
李超把饭桶放到桌上,直接给他打了碗火腿饭送到他面前。
看着递到面前的饭,褚遂良迟疑了下,还是接了过来。来的路上想过千百遍和李超见面后的情形,却从没有想过,会是这样的。
“饭好香。”褚遂良最后只憋出了三个字。“饭里加了从灞上带来的火腿,这可是最正宗的灞上火腿,熏制了一年时间,还是用果木熏制的,肉更香。而且这腌制时用的盐也不一般,用的就是这朔方夏州产的青盐,青白粒大,腌肉味道最佳。快偿偿,看合不合口味。”
褚遂良扒拉一筷子,嗯,真的很好吃。
糯米饭的绵软,火腿的咸香、胡萝卜的脆甜,还有胡葱小葱的香,混合一起,成了一碗如此美味的饭。
“好吃。”一路过来,今天还没吃午饭,褚遂良确实饿了,饭太好吃,吃起来就有些不顾形像了。
“好吃就多吃点,这里还有呢。”李超细嚼慢咽,一边还不忘指了指饭桶。
一口气吃了三小碗,直到肚皮都撑了,褚遂良才终于放下饭碗。
“真的很好吃,特别香。”
李超早吃饱了,他虽好美食,但吃饭一般只吃七分饱。
“糯米饭要香,除了火腿得选好,还得加上胡萝卜丁和胡葱丁外,还有一个小秘诀,那就是得加一点猪油。”
褚遂良面色古怪,“刚才这饭里也加了猪油?”
“当然,要不然怎么会这么香。”李超笑道。
褚遂良听说加了猪油,面色不太好看,猪油,那是上不得台面的啊。可一想到自己刚才吃的那么高兴,还吃了三碗,他又说不出啥了。
这火腿糯米饭,怎么感觉就跟李三一样呢。
好吃,但又让人心里总有些嗝应。(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479章 推心置腹(为断泪伤盟主加更!)
第四更,为断泪伤盟主加更,谢谢断泪伤盟主壕赏!
“李相公,某要向你道歉,当初不该在朝堂上置疑你的战绩,还说要弹劾你,是某错了。”吃了李超的火腿糯米饭,褚遂良觉得李超还是很有善意的。
“这是某的一卷字,上面录了李相公的几首诗,聊表歉意。”
褚遂良的道歉还是很有诚意的,毕竟还拿出了自己写的字,尤其还是录的李超的诗。
李超接过,摊开。
褚遂良的字是真的很好,比起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几人的字更上一层楼。据说李世民就非常喜欢褚遂良的书法,还曾授他为侍书之职。褚遂良本来字就写的好,还跟虞世南学过师,再后来钻研王羲之的书法,终于自创一派,成为当今书法名家。
历史上,褚遂良后来可是和虞士南、欧阳询、薛谡并称为初唐四大家的书法宗师。
李世民最喜欢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结果许多人都送来赝品邀功。但所有赝品,无一能过褚遂良的法眼,他能鉴别出真伪。
现在这位书法界的大拿,亲自抄录李超的诗,做为道歉之礼,确实非常有诚意了。
“如此好的字,我可舍不得推辞。这字我收下了,至于说道歉之事,其实过了。你我同殿为臣,各司所职。我在边疆征战镇守,你在朝中辅政,你对我的战绩捷报有所怀疑,也是正常,毕竟确实有些不同寻常。这属于对事不对人,我并不会因此就记恨于你。”
“我相信,褚馆主是对事而没对人的,对吧?”李超手里拿着那副字,笑呵呵的望着褚褚良。
褚遂良当时弹劾李超,当然不全是对事,也有对人的意思。但现在自然不好说出真话,只得违心的点头。
“那就是了,都是为了国事而已。如今褚馆主来到灵州,成为朔方镇节度副使,以后可就是我的佐贰副官,咱们以后可得精诚合作,不能辜负了陛下对我们的期望不是。”
褚遂良见李超收下了字,还说出了这番话,不由的松了口气。这次来到朔方,可是打算好好干出一番成绩的,若是跟上司不合,他想在这做里有所做为太难了。
“多谢李相国。”
李超笑笑。
褚遂良肯放低姿态道歉求和,李超也没必要咄咄逼人。到了他们这样的级别位置,已经没有什么纯粹的朋友和敌人了。
“褚馆主,你一路过来,相信也看到了现在灵州城的一些改变。对于这些举措,你有什么看法吗?”李超问。
虽说他可以不再追究褚遂良在朝堂上攻击他的事,但他还是希望这位新的搭挡,能够跟自己是站在一边的。尤其是对朔方的一些政策上面,比如两税法工商税法的支持,要是褚遂良跟自己的理念不通,到时这副手整天跟自己做对,那这种人哪怕再道歉,李超也一样不能留的,还是得想办法踢走。
尤其是如今,他要出征宁远,还准备把这个家留给副使来当。
有些事情,可以不计较,但有些事情,却不能让步。
褚遂良坐正了下身子。
“相国,来的路上我确实仔细观察过,这一路来,看了许多,感受很多。我看到了灵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了百姓安居乐业,看到了工商兴旺。相国,灵州的变化,很大。但都是好的变化,非常的好。”
这个开头,李超很满意。
李超亲自给褚遂良倒了杯茶,“不用太在意我的面子,把你真实的看法说说,都是为公。”
“我总结了一下,相国在灵州做了好几件事情,第一,清理户籍,搜括人口,清丈田地,更换契约。然后就是调整了税制,在租庸调外,又新颁布了两税制和工商税法,这些看的出来,都是针对灵州的富人,以及工匠商人的。”
“没错,灵州虽富饶,但这里也是我们防御突厥的前沿,同时也是将来收复河套的基地,现在朔方有五万府兵还有五万乡兵,养着十万兵,可需要不少的钱粮。哪怕这五万府兵不需要额外的军费,分给他们田地就好,但开支依然不小。”李超也很认真的跟褚遂良交心。
“朝廷的家底相信馆主也是知道的,陛下拿不出多少钱粮来给我们,最终还得靠我们自给自足,想办法替朝廷分忧。但光靠收点租庸,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丁纳粮两石,一万丁也不过纳两万石粮,这也是我改税的初衷,不改税,灵州虽富,可我们节度使衙门却还是得穷。不改税,养不起十万兵,更无法修城建堡,加固防线。别说反攻收复东套,就是守住现在的成果都难。”
打仗打的就是钱,府兵虽说不用发薪俸,但现在是战时状态,府兵集结起来,驻防、训练,这开支可是相当大的。还有那些乡兵,也是一样。
每天的钱粮流水一样的出去,还时不时的得给点赏。
在古代,朝廷绝大多数的税赋,都用于军费开支。比如北宋之时,军费开支甚至占到七成以上。
就靠灵州的那点租庸,要支持这么多的兵马,要构筑一条千里防线,太难。
“相国所说的我也明白,朝廷现在也确实没钱,处处都要花钱。河北、河东、关中、陇右,也一样的都要加强防御,东南等地,也要防止做乱。朝廷穷啊!”褚遂良虽在中枢时间不长,但对朝廷有几分家底还是挺清楚的。
战后百废待兴,连年用兵,加上封赏功臣,朝廷确实穷。
“只是这两税法加上工商法,能够筹集到多少钱粮,足够支撑朔方用兵吗?还有,此税法,可能得到当地大户工匠们的支持?”
“他们一开始当然也是不愿意的,但我提出了一些较不错的互利方案,因此现在倒也还能推行下去。”
李超说了自己要在这里兴建一些加工作坊的事情。
“还是相国高明,手段了得。如此税改,居然也还能得到本地豪强同意支持。”
“不过是利益交换而已。他们也是有好处,才会答应的。”
加工业,总比单纯的农牧业要赚钱的。而且现在李超还拿出了唐渠计划,这可是上百万亩的水浇地,有节度使衙门规划,他们同样能参与进来。
这些人有钱有人,修个什么十里二十里渠道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却能一下子拿到一两千亩的水浇地,短期看投入大。但考虑到田地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那么长远来说还是很划算的。
当然,灵州收复了,那么回乐城做为关中、陇右、河西甚至是河套之间重要的一个中转站,这可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且既是外贸之路,也是内销之路的重要中转地。
回乐城的商业潜力巨大,完全可以和洮州一样建立一个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甚至不会比洮州规模小。
这么大的市场,当然会有许多人想要分一杯羹。
朔方节度使只要运作的好,从里面赚钱,并不难。难的只是观念的一个转换,这个时代的官府,都不怎么会去直接参与这种事情,更多的只是个旁观者,收收税就好了。
李超希望褚遂良是个比较开明的官员,希望是个能支持自己理念的副手。
接过李超倒上的一杯茶,褚遂良喝了一口。
“这散茶倒也挺不错的,红色的茶汤,红茶。陛下挺喜欢喝这种散茶的,冬季喝红茶,夏季喝绿茶,听说这咱散茶是新茶采摘后炒制而成,而不是如茶饼一样蒸的。炒菜此前也是李相公传出的,现在又有这炒茶,还真是了得。”
“一般般吧,其实现在真正喜欢喝这种炒茶的人并不多,传统的茶汤喝法更多。”
“刚开始确实有些不习惯,可多喝几回,慢慢的就觉得不放各种佐料的茶汤也一样很有味道。”褚遂良手握着茶杯,慢慢的转着,斟酌着语句。“相国,我刚到灵州,对于许多新政还不是很了解,但听相国一番话,却能听出相国是一心为国,同时也是为民的。我从心里是支持相国的这些新政。只是我这方面经验不足,以后还要相国多多指点。”
久久是短短时间的考虑,褚遂良已经打定了主意。支持李超,支持他的这些有些大胆的变革,他看的出来,李超的这些举措虽然大胆,但却有很大的成功性。一旦实行开来,朔方这里确实是会大变样。
要想衣锦还乡,风光的再回长安,回到朝堂,他褚遂良必须得拿出非常惊人的政绩。而李超的这些计划,若成绩了,他这个副手也能分好大功,足够他风光还朝了。
“哈哈哈,馆主如此支持某,某非常高兴。我近日就要亲率兵马前往攻打宁远,把这个灵州的北门拿到手中。灵州家里,就要交给馆主来主持,当前第一要务,就是主持唐渠的开发,这可是能增加灵州百万亩水浇地的大项目,我就把它委托给你了。”
褚遂良吃惊的瞪大眼睛。
“相国,这样重要的事情还是得由你亲自主持啊。”
“褚馆主莫要推辞,咱们同心协力,一起努力就是,我这人向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我认定你是有心一起为大唐为陛下治理好朔方的,那么我就不会对你有所保留。”
这番话,说的推心置腹。虽说褚遂良刚到灵州,之前还攻击过李超。现在这番话,让他也并不完全相信。可这姿态,却是相当高的。
听了,确实有些感动。
“既然大帅如此信任某,那某也只能全力以赴,暂时接下此事。若有遇不明之处,我会写信向相国请示的。”
“好,就这么说定了!”(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480章 借刀杀人
“相国留步。”褚遂良站在门口拱手。
李超点点头,“那我就不送了,回去好好休息,不急着马上开始做事。我给你三天时间,让自己休息好,并熟悉这里。”
“时间紧迫,任务重,相国交给我的这副担子不轻啊,不敢休息三天,我今天休息半天,明日一早就来衙门报道,开始工作。”
这副工作狂的态度,李超很喜欢。
两人告别,李超返回节度使衙门后院,李超如今就居住在这座衙门里。不过后院很大,整个牙城,其实都相当于是节度使衙门,节衙后院,也差不多是一个独立的宅子。
“大帅真的相信这个褚遂良?”苏定方跟在李超身侧,对于在朝堂上尖锐攻击老师的褚遂良,他是没有半分好感的。
“以后得叫褚副使,他可是我们朔方镇的二把手了。”
“什么二把手,只要他敢跟大帅你眦牙,我们立马能把他挂树上晾起来。”
李超从刚才的接触来看,褚遂良也是个想做事的人,而不是那种一心只想着斗来斗去的人。只要是肯做事的人就好办,李超也不会真相信自己有什么王霸之气,一抖气势就能让褚遂良臣服什么的。
那种事基本没可能。
褚遂良好歹也是做到了黄门侍郎的人,这次虽然是栽了跟头来的朔方,但也不会简单。说不定他心里,还一直想着搞个大新闻呢。
不过李超也不能只顾着斗争,毕竟朔方搞好了,才是最重要的。对褚遂良来说,这也是他的目标。朔方这边出政绩了,褚遂良是副使也一样有好处。
可以说,两人还是能够存异求同的。至于说褚遂良是不是要搞他的大新闻,这不要紧,毕竟只要是进入仕途官场的人,都会明白这种事情,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一切还是利益说话。
“先把唐渠的事情交给他,看看他的做派。”
唐渠很重要,但相对于整个朔方镇来说,那又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朔方九州,唐渠只是其中一州灵州下的一个项目。
李超其实现在是把褚遂良当成了灵州的一个长史来用。
1...212213214215216...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