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维斯特帕列
“复杂的就不说了,我们能生产温度计么?能生产听诊器么?能生产合格的医用酒精么?能生产医用纱布么?”沈隆都没提那些难度比较大的,只拿出了几样最基本的医用工具和药物,可就算是这些民国也做不到。
“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些外国都能生产,我们找外国人买不就行了?可买东西是要钱的啊,我们有这么多钱来买么?”而且就冲现在这局势,就算国家有钱,那也是先买枪买炮准备打仗,那还会给老百姓买药啊。
沈隆叹了口气,开始做最后的总结,“我记得在物理课堂上,有一句经常出现的话,叫‘在理想条件下’,也就是说讲述某些公理的时候要先忽视空气阻力等常见的问题,只分析理想条件下的情况,但在实际应用中,空气阻力等因素却是无法忽视的。”
“这句话放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样,我也承认西医的确比中医更加科学,未来发展潜力更大,但也不能忽视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现在并不具备废除中医中药的基础,贸然废除中医中药只能造成悲剧性的后果。”
演讲结束了,在清晰的数据面前,那怕是最死硬的反中医人士也都无话可说了,是啊,西医固然先进,但废除了中医,那些老百姓怎么办?在培养出足够多的医生,本国能生产出足够多的高质量药品、医疗器材之前,废除中医中药都是不现实的。
沈隆演讲完毕之后,就把演讲稿整理出来,刊登在了《大公报》、《申报》等主要报刊上面,舆论顿时为之哗然,清清楚楚的数据让原本觉得和自己无关的普通人也紧张起来,现在国内就这么点西医,要真废除中医中药了,我得病了怎么办?
许多文人都纷纷撰文支持沈隆的说法,对王大燮展开批判,什么不接地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的话接踵而至,让王大燮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民国政府也正式答复,宣称“前此部定医学课程,专取西法,良以歧行不至,疑事无功,先其所急,致难兼采,初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除厘定中医学校科程一节暂从缓议外,其余各节应准分别筹办”,同时开始允准民间设立中医学校。
表面上中医似乎免于被消灭的危机,但实际上他们的表态仍不脱教育部门的思维,且一边允许民间设校传授中医,一边又拒绝制定正式的中医课纲规范和准许中医注册登记,形同让中医资格与地位处于灰色地带。
中医界因此不屈不挠地继续抗争,要求教育部得列入中医课程,但教育部门却当做没听见,而那些留学归来的西医还有一些文化界人士则是极力地反对。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第2283章 解剖课(2900月票加更)
究其原因,是因为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数千年的骄傲被粉碎,但凡是睁眼看过世界的人都为中西方巨大的差距而感到震惊,随即产生了这样一些想法,中国什么都是落后的,必须全面推倒向西方学习,废除中医全面实施西医还算是好的了,还有人说汉字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想要发展就必须全面废除汉字。
这些人也不想一想,且不说这种事可不可行,就算是能办到,那全面废除汉字又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中国有没有这么多钱来完成这一工程?别的不说,单单印刷拼音教材就要花多少钱?在加上建学校、聘用老师……把北洋政府所有收入都砸进去也不够啊。
还有,那些老百姓又该怎么办?少数有钱人家的子弟可以去学校学习拼音,等他们学成之后,老百姓怕是连他们说话都听不懂,这样社会必然会出现断层,他们还怎么管理这个国家?还怎么维持正常的社会交流?
回到废除中医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得出来,支持废除中医的大多都是王大燮这种去过外国的,而少数则是俞樾这种被中医误诊过的,周树人对中医的憎恶也来源于此,但有一说一,中医误诊,那西医就不误诊了么?梁启超对此一定深有体会吧?
光凭一些误诊案例并不足以决定中医的命运,那些国外归来的留学生见识过了国外的发达,回到中国来看什么都不顺眼,全然忽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只觉得照着发达国家的办法来就完事儿,这样中国马上就能好起来,这无疑是搭建空中楼阁。
废除中医就是其中之一,西医是比中医更有发展潜力,也的确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但贸然废除中医,那么多老百姓怎么办?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可是容易扯着蛋的。
记得后世网上有人发帖子,把民国政府一些高官的学历一一列举,什么康奈尔的博士、剑桥的硕士、耶鲁的博士等等,乍看起来似乎是学识过人,在哪来和我党那些泥腿子相比,似乎想借此来表达对民国的向往和对我党的不屑。
然而他们都无视了一个问题,如果那些人真牛逼的话,为什么最后获胜的不是他们呢?除了那些历史书上写烂了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人学多了西方的学识,却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换句话说就是不接地气。
而那群人则能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事实为基础,闯出一条新路来,一个扎根群众,一个浮在表面,谁输谁赢也就成了注定的事情。
类似这样的人后世也不少见,但凡是网上看了那么一点儿西方世界的信息,就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藏一样,觉得中国也应该这么办,然而他对中国在这方面究竟是什么情况还没有搞清楚呢,人家有先进的地方的确值得学习,但也要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不能盲目地学。
哎,废除中医这事儿还得闹腾好几次呢,光吵架毫无意义,民国只会动嘴皮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还是脚踏实地做点真正有用的事儿吧!
和废除中医一事的争论相比,今年发生的另一些事情更有意义,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协会联合在长沙开办了湘雅医学院,华西协和医学院也在今年创办,日后的四大天团有两个都诞生于今年。
湘雅医学院的院长自然就是颜福庆了,在成立之前他特意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刊登了广告,号召有志于医学的学子报考该学校,并专门给沈隆写了信,邀请他前去参加开学典礼,沈隆送了贺礼,不过本人没去,现在的交通太不方便,去一趟就得耽误好长时间,实在是有点太浪费了。
要想废除中医的话,成立湘雅医学院和华西协和医学院这样的学校,倒是比王大燮的行为有效得多,高质量的医学院多了,培养出来的优秀西医多起来,让更多人能体会到西医的优势,那么日后中医的影响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小。
在沈隆所处的那个年代,虽然中国依旧有中医,依旧有为数不少的中医学校、中医院、中医医师,但大多数看病还是会更倾向于西医,这一成果可不是王大燮那样用嘴说的,而是建立起一所所医学院、一座座西医医院慢慢积累来的。
沈隆这边同样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说起来还真有些搞笑,王大燮他们使出拿不上台面的手段想要废除中医,但在对西医的接受上却依旧受老观念的束缚,民国都成立好几年了,全国各所医学院里,依旧只能使用解剖模型给学生们上课,尸体解剖依旧被视为大逆不道。
沈隆还有其他医学院的代表屡次给教育部门提议,要开设正式的解剖课,却被他们拿出诸如死者为大是中国的传统之类理由再三否决。
这精神分裂的也是够厉害的,为啥废除中医的时候你们就不提中医也是中国的传统了呢?你既然想发展西医,为啥连最基础的人体解剖都不允许?不熟悉人体结构,怎么能培养出来合格的西式医生?真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是怎么想的。
经过沈隆和汤尔和等人的不懈努力,最近北洋政府终于颁布了允许尸体解剖的总统文告和内务部令,早就提前做好准备的沈隆马上宣布,京城医学专门学校设立解剖学实习室,并准备亲自给学生们上第一节解剖课。
为了扩大影响,推动解剖课在中国的普及,沈隆和汤尔和还邀请了政府以及医届的代表来学校参观这节解剖课,并邀请了记者来拍摄采访。
沈隆不经意间又小小地改变了历史,将中国第一次公开解剖课的记录留在了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而在原来的历史中,这一荣誉是属于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的,现在却被他给抢了先。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第2284章 遗体捐献(3000月票加更)
解剖学传入中国的时间其实比较早,早在1850年,合信所著的《全体新论》便在广州出版,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由于传统风俗的影响,直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尸体解剖仅有区区几例而已,而且大多都是外国医生在他们主持的医学校里完成。
伍连德和沈隆在东北抗疫期间,倒是进行过几次解剖,但那些都是特例,而且解剖的大多都是外籍公民的遗体。
反观日本那边,解剖课早就成了医学校的标配,真不知道王大燮在日本到底了解到了些什么东西,光知道废除中医,却不知道把这种基础课程加起来。
而在原来的历史中,继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医学专门学校之后,中国第三所公立医学院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在北洋政府颁发文件之前就进行过一次公开解剖,吸引了上百位国内外人士到场参观,该学校教员周威和汪尊美成了国内公开解剖第一人。
如今这项荣誉归了沈隆,他向政府提出申请,得到了一名重犯的尸体,迅速运回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然后邀请新闻媒体、中华医学会会员、政府机构代表等各界人士前来参观,消息传出之后,报名者众多。
沈隆和汤尔和精挑细选了一百多人到现场参观,其中大多数都是本校的学生,这毕竟是一节教学课程,没有学生像什么样子?
解剖现场被放在了学校的小礼堂当中,尸体置于容器中放在一张长桌上,旁边摆着解剖工具和各类药品,视野最好的位置大多留给了学生,旁边则贴着来宾席的纸条,京城的外国医生、新闻媒体的记者、政府的官员以及中华医学会的会员代表都挤在了这里。
解剖开始之前,沈隆先带着学生们默哀了一分钟,然后讲道,“从这位遗体捐献者的躯体上,我们可以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感受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这具遗体是我们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我们的‘无语良师’,故我等应该以尊敬老师的态度来对待这具遗体。
将遗体捐献者尊称为大体老师是后世的传统,这也是医学伦理的一部分,沈隆随即宣布,“尽管这位遗体的贡献者在生前犯下了诸多罪孽,但是他今天却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所以为了感谢他的贡献,我将在学校内设置一座纪念碑,刻上他的名字,此后本校所获取的遗体也都应享受此种待遇!”
这番话让那些脸色有些不好看的来宾有所缓和,随即沈隆开始了解剖,他一边解剖一边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全程全神贯注,完全无视了那些来宾的存在,学生们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听得格外认真,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划动,努力记录下沈隆说得每一个字。
有些格外优秀的学生,还在笔记本上勾画出了人体器官的素描草图,以此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这也是沈隆教他们的。
“刀客特白的解剖手法非常熟练,我绝对不相信这是他第一次解剖!”人群中,几位协和医院的外国医生小声议论着。
“他和刀客特伍曾经在东北解剖过鼠疫患者,或许是在那时候练习的。”另一位比较清楚沈隆经历的外国医生答道。
“区区几次解剖经历完全不可能练出这么熟悉的手法,除非他是天才!”刚说话的那位医生摇头道,然而事实上沈隆之前还真没干过几次这么刺激的活儿,主要是他的身体掌控能力远超常人,再加上透视眼的作用,才让他可以高水平的完成解剖教学。
那几位来自《大公报》等主要媒体的记者,经历过刚开始的震惊之后慢慢恢复过来,开始绕着解剖台游走,时不时拍摄几张照片。
沈隆做完前几步之后,将位置让了出来,让几名优秀学生依次登场继续完成剩下的工作,医学学习光靠看是远远不够的,不自己多上手,是没办法成为优秀的医生的。
这些学生刚开始很不适应,毕竟这种血淋淋的场合实在是太吓人了,不过等接过手术刀,他们的眼神就变得专注起来,手也渐渐稳定,按照沈隆的吩咐下刀,划动,用钩子将刀口拉开,露出了里面的内容……
张孝骞作为优秀新生代表也获得了体验的机会,不过他才刚刚入学,操作的只是最简单的步骤而已,他完成也很不错。
只是沈隆还有点遗憾,如果换成裘法祖就更好了,张孝骞的主要贡献领域是消化病,而裘法祖可是“中国外科之父”,其刀法精湛,被医学界成为“裘氏刀法”,真想见识见识这位大师的刀法到底能达到什么境界。
只是这位现在还没出生呢,他要到明年年底才会出生,他的资料倒是比钟世藩的要全一些,家庭出身什么的沈隆这边都有记录,将来等他长大了,可以去浙江大学附属高中做个演讲什么的,顺便把他拐过来。
解剖告一段落之后,沈隆就宣布这次的公开课结束,将尸体重新保存好,又换了一件衣服,沈隆出来接受记者们的采访了。
记者们最关心的自然就是解剖课和人死为大的传统相冲突的问题,沈隆用外国的例子来进行说明,解剖课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如果不开设这门课,中国的医学水平就迟迟不能赶上国外,这都是为了全体中国人的利益。
当然,光靠这些是无法说服那些顽固的保守派的,于是在采访的最后,沈隆放出了一个大炸弹,“解剖课所需的尸体数量不少,仅仅依靠死囚犯远远无法满足全国这么多学校的教学需求,所以必须要有新的尸体来源。”
“我在这里宣布,等我死后,我将把我的遗体捐赠给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用于解剖、制作标本,供研究教学使用!”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无论是学校的学生还是到场的嘉宾都惊呆了!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第2285章 第一人(3100月票加更)
“求科学之真理,以遗体供牺牲,利人利世,先觉先知,大哉!白校长乃是吾医学界破天荒第一人也!”汤尔和当即盛赞。
记者们也纷纷举手提问,“白校长,您说的是真的么?您真的打算把自己的遗体捐赠?这些也可以发表在报纸上么?”
“我这次还特意请来了律师。”沈隆叫过一名京城有名的律师,让他拿出早已草拟好的合同,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一式两份,一份留给自己,另一份则交到了汤尔和的手中,“这份合同将保存在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的档案室里,在我离世之后,学校将拿着这份合同来取我的遗体。”
“白校长,您这么做,置自己的孩子于何地?连父亲的遗体尚不能保全,此乃大大的不孝啊!”当然也不是没人反对,一位还留着辫子的医者大声问道。
“这是我的主张,却和他们无关!若是以某区区残躯,能让更多学生的医术有所进步,能救治更多病患,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比埋在地下任由腐烂要好得多!”这个你就别担心了吧?等我要挂的时候,绝对能混到必须要火化的级别,那还用担心这个啊。
“刘处长,白校长这种举动合乎法律规定么?民国政府对白校长的举动如何看待?”记者们又转而询问起在场的政府官员来。
“额,这个……这个么!”那位刘处长顿时感到一阵儿头大,这么难的问题你问我干嘛?这是我能随便表态的么?他只好用囫囵话应付过去。
在场的老师还有犹豫,毕竟保全尸体下葬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尽管有人有所心动却也难于马上下定决心,但学生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正是十八九二十出头正冲动的年龄,听到沈隆这般说顿时激动不已。
于是马上有人站出来表示支持,“校长,我也愿意把我的遗体捐给学校!律师先生,能否帮我起草一份合同,我马上签署!”
“也算我一个吧!多帮我起草一份合同!”响应的人还不是一个两个,律师露出为难的神色,看向沈隆,帮沈隆起草这份合同他已经承受很大压力了,沈隆还好些,他毕竟是能自己当家做主的成年人,这些学生要是签了,日后家长打上门来可怎么办?
沈隆抬手让他们暂且安静下来,然后说道,“众学子的奉献之心我已经知道了,不过捐献遗体兹事体大,切不可仓促做出决定!再者说了,诸位都还年轻,距离需要捐赠遗体的时间起码还有三五十年,何必这么着急呢?”
哎,如果正常情况下,他们的人生道路的确还非常漫长,只是如今时局动荡,将来还有无数劫难落到中华民族身上,在场的这些学生又有多少人能寿终正寝呢?
学生们暂时被沈隆安抚住了,到场的来宾也纷纷告辞离开,记者们忙着回去发新闻,官员们回去讨论今天的事情到底该如何处理,医生们也得回去消化今天的收获,沈隆也没有留他们吃饭的意思。
一是请这么多人吃饭可是要花不少钱的,还不如把这笔钱留在更有用的地方;二来么,沈隆估计刚看过解剖的他们怕是也没啥吃饭的胃口,所以就没提。
第二天,《大公报》等主要报纸就报道了这次的解剖公开课,并浓墨重笔地描述了沈隆宣布捐赠自己遗体的举动,他们把合同的照片登在了报纸上。
沈隆因此也成了中国第一位捐赠自己遗体的人,比原历史提前了二十年,而在原历史中,近代中国第一个立下遗嘱,志愿病理解剖的人是余子维。
余子维早年是个中医大夫,后来“每觉旧医理论支离,缺乏科学之根据,遂决心学习新医”,于是东渡东瀛留学,在东京慈惠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并结识了孙中山、徐锡麟等革命党人,立志改变中国的积贫积弱。
归国后余子维先后创办了江西军医学校、永嘉县儿女卫生学院,矢志不渝地推行医学教育。
1932年5月,长期困扰余子维的胃病再次大发作,开始考虑安排后事,他与亲朋好友商议预作遗嘱,并叮嘱他的孩子余继敏,“吾死后必须实行病理解剖,以遂吾志,汝切记之!”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仍然念念不忘实行解剖,立下遗嘱。
这份遗嘱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志愿病理解剖同意书,对中国医学发展的意义非同一般;1933年2月24日凌晨,余子维离世,当天下午,他的遗体就在温州大南医院施行了解剖,肝胃病脏做成病理标本,赠送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做学术研究之用。
这件事在医界和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余云岫盛赞余子维“吾医学界破天荒第一人也”。翌年,全国医师联合会第三届代表大会通过《请全会表彰余子维先生以奖励病理解剖案》,决议将余氏遗体解剖之日作为病理解剖有志会纪念日,并将《医事汇刊》1935年第四期命名为《余子维先生纪念专刊》加以纪念。
颜福庆为专刊题词“以身作则”,名医金鸣宇题词“求科学之真理,以遗体供牺牲,利人利世,先觉先知。大哉!先生精神不死”,他们均对余氏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
受余子维志愿精神的感召,医界人士不时追随效仿,国民政府军医官金守钦在弥留之际,嘱以遗体解剖,骨骼为标本……将尸体送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解剖;中医师叶古红于死前三日,曾手书遗嘱,请两友证明,赠中央医院解剖,供全球学术之牺牲,于逝世第二日,由中央医院检验主任康熙荣大夫在该院施行解剖……
其后还有汪企孙、谷镜汧等人捐赠遗体,供解剖科研使用,只是由于传统的原因,就算到了后世,愿意捐赠遗体的人也都不多,沈隆希望自己的这一举动能让这样的人变得多起来,那他也没白辛苦这一回。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第2286章 城市实验
不过传统的惯性实在是太大了,别说外面的人了,就是回到百草厅之后,沈隆都迎来了家人的质询,就连出洋留过学的白景武也不例外,“老七,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也不和家里人商量一下啊?你让敬业、敬功他们将来怎么办?”
“是啊,老七,这传出去也不好听啊,知道的是你一心促进医学发展,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兄弟几个逼得你连祖坟都进不了呢!”白景泗也着急啊,他在警察厅里可是听到了不少闲话,那是说啥的都有。
很少有人相信沈隆是真正想做这件事,倒是有人怀疑到他们兄弟几个头上了,说白景怡、白景武、白景泗他们觊觎白家百草厅的家业,不让沈隆掺和百草厅的事儿,要不然白家老七做生意这么厉害,为啥不让他管着百草厅?
于是白家老七一气之下和白家兄弟几个闹掰了,竟然连祖坟都不想进了,玩出了这一套,听得白景泗差点没给气死,我们兄弟几个的感情可是好着呢。
“这些人脑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沈隆也是无语了,“有这个精神多去街上巡视两圈儿,多抓几个坏人不行么?我看他们都是闲的!这些话不用理,过一阵儿也就过去了!”
“景琦,你捐了……捐了遗体,那我将来怎么办啊?”黄春也有些不理解,她还计划将来和沈隆一起合葬呢,这也是白家人的传统,白家子弟都会和正室埋在一起。
“好啊你个老七,白家是怎么亏待你了?你不愿意接手家业也就罢了,现在竟然连祖坟都不愿意进,我将来下去了,怎么和你爷爷说?”二奶奶也生气了,沈隆废了好大功夫才把全家人安抚下来,简直比一连解剖三具尸体还要累。
这就是如今中国解刨学所面临的窘境,沈隆都承担了这么大的压力,别人就更不用说了,可以预见的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捐献遗体也只能是个人行为。
不过好在,沈隆这么些年的教导终究没有白费,几个孩子还是很理解他的,白敬业这小子就说了,“爸,我理解你的做法,现在中国的医学和国外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没人这么做,中国永远也不可能赶上外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