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冠绝新汉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战袍染血

    同时,他们也很想知道,陈止会被划分到哪一个郡为太守。

    当然了,他们更奇怪,这样的事,他们都不知道,怎么黄通说起来却一套一套的?要知道,他们这些人里面,不乏那重臣和公卿之子,消息灵通着呢,却也只是接触过一点传闻,不知具体内容。

    莫非真像暗地里传闻说的那样,这个黄通和黄思有血缘联系?但听他之前的议论,是半点也不像啊。何况这百家茶肆,是洛阳的消息流转之地,茶肆后面的背景据说非同小可,但凡洛阳有什么风吹草动,百家茶肆都是第一个知道的,其中能透露出来的,就会经说书人的嘴说出来,不能透露出来的,不是涉及到隐秘,那就是消息还未确定。

    茶肆都没有确定的事,黄通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疑问,是被那个外乡客问出来了:听先生口气,分明已经知道陈君要去哪里的郡了,能否说出来?不过,在下真是好奇,黄先生您又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你这汉子,我好心答你,你居然有心试探于我?黄通笑着说了一句,见周围人的表情,也能猜出他们的念头,也罢,那就说个清楚,省的你等疑神疑鬼,最后传出什么话来,让人误会于吾。

    听他此言,众人顿时来了精神,就等着听个故事了,没想到接下来却听那黄思说出了这么一番话来

    我与黄思,无甚血脉联系,更不是什么来历莫测之人,对朝廷的安排也不知晓,更不知道陈君会被安排到哪个郡中。

    其人话语落下,众人都面面相觑,再看黄通,满脸疑惑。

    这就完了?

    自然是完了,不然你们还以为有什么?黄通看出来众人的疑惑,话锋一转,不过,我虽不知陈君会去那个郡,但刚才的话却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因势而算,推导出来的。

    还是那外来客第一个回过神来,一副请教的样子,问道:愿闻其详。

    这事,还得从大典之前文评的时候说起,黄通大大咧咧的,迎着众人疑惑的目光,侃侃而谈,那时有个说法,叫做三家逼陈,说的是有三个大家族联合在一起,对付陈止,具体是哪几家,我就不明言了,省得招惹麻烦,虽然朝廷不会因言获罪,但大世家可没有那么宽宏大量,我不惧朝廷,但惧大族,再说了,诸位长居洛阳,又岂能不知此事?两位远来,若是不知,也可以去找人打听。

    众人都是点头,外来客与同乡也是一般模样,一直开口的那人就道:此事我等也略有耳闻。

    那就好说了,黄通点点头,继续道:三家之后的事,诸位大概也都知道,因陈止才干突出,一家与之讲和,家中与陈君有矛盾的子弟,被外放江东,一家在品评上得了实利,后来也偃旗息鼓,还有一家,看起来也退了下去,但其实不过潜伏。

    众人闻言,默默点头,他们很清楚黄通话中所指的三家,具体是哪几家。

    却有人疑惑:这和陈君任太守,有何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陈君如今背景也不小,当初还有几卿相助皇上青睐,也不是那么好动的,黄通顿了顿,饮了一口茶,话锋猛然一转:诸位,半年前陈君大婚,你们可曾见过当时之景?连五品秘书监的任命状,都是在那之前颁布的,因为皇上想用这个作为贺礼。

    众人大为不解,怎么好端端的说着三家逼陈,这黄通却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导了陈止娶妻的事上,但众人回忆当时情景,还不免感慨。

    怎么不知?杨家嫁女,可是大事啊!

    对啊,当时陈秘书风头正劲,在洛阳城名望无双,连在诸评上得了称赞的士人,也比不上他啊。

    是啊,杨家小姐秀外慧中,杨公带着她来到洛阳,不知多少俊杰趋之若鹜,想要一亲芳泽,还有几场宾宴,也是因此而起,可惜最后无人能入杨公之眼啊。

    说来也是有趣,那位黄思黄君,本还不至于调动的那么快那么急,就因为皇上想要给陈君一份贺喜之礼,逼着吏部,怎么都要在婚礼前将陈君的调动办妥,以至那黄思狼狈而去。

    那日婚礼,我有幸在场,那场面,锣鼓喧天琴瑟齐鸣,宾客有列卿,亦有重臣,还有诸多公卿,连诸葛家都派人过去,余下的赵家徐家关家等等皆有人来,最后皇上亲临,更是令人意外啊!

    众人提起这个事,又都兴奋起来,一个一个不停的说着,越说越是来劲,连之前的话题都顾不上了,那两个北地来客也仿佛被情绪感染,融入其中,也是满脸欢笑。

    黄通的声音又适时响起:诸位当也知道,以杨氏的强势,比之陈氏强了十倍不止,杨公却愿意将最宠爱的孙女,嫁与陈君,原因何在?

    时下北方世家,有四家势强,称为两王一杨一荀,也称东王西杨,北王南荀。

    东王为琅琊王氏,而那北王则为太原王氏,南荀正是颍川荀氏,至于西杨,指的正是关中的的杨家。

    北方四大家,是相对江左的诸多世家而言的,新汉以南统北,南方世家权重,但帝王为了平衡,又扶持北边士族,北方世家亦有崛起,如那庾家等等皆在此列,而上述四家在曹魏和袁赵灭亡后,靠着深厚的底蕴和正确的站队,迅崛起,比之江左顶尖大族还有差距,但相差不多,在北方更是代表着世家权柄的高峰。

    杨家嫁女,自是影响深远,被传为一时佳话,黄通一问,众人就忙不迭的说道。

    此事,我知,说是杨公曾遣弟子往陈家观诸陈,当时陈家诸子皆于院中,或神情紧张,或口若悬河,或不知所措,唯陈止坐于东廊,抚琴自若。

    那弟子回去与杨公一说,利于一侧的杨公之子大司农杨结,就赞道:东廊抚琴者,何其佳哉!可为我婿!




第三百八十二章 出当为郡守,敌入尚书台
    半年前,陈止娶妻。

    东廊快婿。

    如今,有不少人用这个成语,来形成杨家择婿之事,洛阳之人对此津津乐道,而等婚讯传入彭城之后,彭城之人也如此描述。

    其实,按照规矩和礼法,陈止娶妻还要往彭城走一遭,毕竟那才是他的世族根基所在,但基于种种原因,以及皇帝要亲临的关系,这事最终还是在京城操办了,但彭城诸陈也没有错过机会,陈迟陈边陈迅亲自赶来,与陈永一同作为男方的家长,坐镇婚礼。

    百家茶肆中那人说的,其实就是东廊快婿的典故缘由,这事在洛阳,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连两个外来客都忍不住点头道:我等来时,在路上就听闻了陈君娶妻一事,没想到里面还有这样的典故,真是一段佳话啊。

    不过,也有那心思活络的人,知道黄通一贯以来的作风,心中猜测着,这位擅长分析推算的士人,既然问出这个,要说的很可能就不是众人所知的,或许还有其他什么隐情。

    于是,他们为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不由搜肠刮肚,想要找到其他说法。

    这么一想,也有人想起了不少细节。

    就有一人先开口道:东廊快婿之说,固是佳话,但多少有夸大嫌疑,毕竟杨公的那位弟子,行走的不只是陈家一家,其他各家也曾履及,想来是经过权衡,才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这话一说,也打开了其他人的思路。

    不错,陈君当时的作为,在年轻一辈中,可是无人能比,杨家看上他,也是理所当然的,远的不说,就是刚才谈及的那次朝会上,黄思想要捧杀陈君,当时出面的,不就有大司农么?当时他与陈止,还不是翁婿,之所以出面,定是看重陈止的才学才干,已经动了心思,想要卖个人情。

    对,东廊一事过去很长时间,大司农才出面维护陈止,若他早就觉得陈止可为佳婿,哪还用等这么长的时间?

    我倒是听说,是杨家的那位小姐,在出嫁之前,就已心有所属,而其所属者,正是陈君!杨公宠爱其孙女,据传无有不允,好在杨女知礼,从未有逾礼之议,唯独是对陈君倾心,常有所言,或许因此,杨公与大司农才会下定决心吧。

    我也听闻,说那杨女也是才女,通琴知书,而陈君更是妙人,杨家派人去询问太仆公之意,按两家之势,太仆答应的痛快,随后找了陈君过来,跟他商议,未料陈君却说,此事未可一人决也,于是让人安排,与那杨家女隔帘对话,知道女子心意,又问答几句,方才应允,回来之后,陈君私下里也曾说过,杨女甚奇,自有其意,陈家人方知陈君亦满意此次婚事。

    这后一人说完,见众人看来的目光,又摆摆手道:诸位莫这般看我,我非是道听途说,亦不是随意杜撰,我家与陈氏也有姻亲,是以得知。

    听他此言,众人啧啧称奇。

    黄通更道:我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番故事在里面,还真是一时佳话,不过我要与你们说的,却不是这个,诸位可还记得,我为何会提到陈君的婚事?

    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纷纷回神过来,不少人乃至失笑。

    差点被你糊弄过去,可不是么,不是问起陈君会在哪里为郡守,又想知道你如何得知的么?

    对呀,怎么说着说着,又扯到陈君的婚事上去了。

    杨家嫁女,陈家娶亲,那阵势确实不小,两家一个是大族,一个有国士,到了今日还有人时常提及,我等一说就忘了分寸,也是正常的嘛。

    说着说着,他们的目光又集中到了黄通身上,有心思灵活的,联想前后关系,隐隐有所猜测。

    尤其是两个外乡客,刚才似与众人打成一片,共同欢笑,此时却又收敛笑容,一直开口的那人,更试探性的问道:莫非与大司农在朝堂上,为陈君说话一事有关?

    黄通微微一笑,说道:说有关也对,其实这关键,不是大司农,而是当时对面的那位。

    对面的那位?不就是黄思?

    黄思算什么啊,能和大司农比?说的是黄思背后的那人。

    原来如此,难怪黄闻之前提到三家逼陈的事,莫非这就是后续?陈君去哪里为郡守,还和这个有关?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黄通嘴里说着,将那茶杯的盖子取下,伸出手指在里面沾了沾水,在桌上落下,画了一条水线,跟着在水线的一头点了一点。

    三家逼陈,而陈君才大,是以压不住,于是这三家联盟顺势瓦解

    他这第一个点画完,又抬手落下,在那一点的边上,画出第二点,嘴里继续道:随后,陈君兴诸评,名望起洛阳,行走鸿胪寺与太常府,统筹兼顾,乃成大典,功劳甚大,不可抹杀。

    第二点画完,他顿了顿,又画下第三个点来。

    事后,朝廷商谈匈奴事之余,要论功行赏,黄思上书,说要给陈君讨一个郡守的位置,但诸位也明白,这并非是好意,于是才有大司农大鸿胪太常太仆等上卿出面,阻拦下来,顺势打压了黄思。

    众人不由点头,刚才还替黄思惋惜,但他们也知道,黄思终究是自找的。

    对于黄思身后的那位是谁,众人更是心知肚明,毕竟朝会的最后,那人眼见列卿出面,以至于亲自上场了,却未能如愿,他又怎么会善罢甘休,且不说马政之利,就是这接连被人坏了事,若不找回场子,那威望也要受损,同样会伤及家族根本

    世家之间,除了利益之争,还有名望之争,毕竟不是先秦之时,世家有如一国,现在纵有布置,但还受约束,有汉帝仲裁,有士人监督,人心向背之间,也能让世家的势力此消彼长。

    黄通这时又落下第四个点来,口中说着:在这之后,那位仿佛安静下来,不复再有动作,紧接着就是诸评先后起,洛阳国人景从,陈君名彰,娶娇妻,得五品,可谓人生巅峰,而这秘书监之位,堪比郡守官品,其实已能说明问题。

    秘书监是五品,郡守也是五品,若是陈止外放为官,作为士人出身,又有诸多功劳,那必然是不可能低于五品了,考虑到那次朝会上的争执,他只要外放,一个郡守是免不了的。

    所以,陈君若是外放为官,则必为一地太守!

    待着这话音落下,黄通也将第五个点画完,正好落在那一条直线的末尾。

    言落,众人沉默。

    但很快又有人道:却也未必,五品之官不止郡守,未必就为郡守,再者说来,陈君在洛阳为中枢官,这是清官之路,可以平步青云,他出仕不过一载,已是五品正官,执掌一省要务,更与列卿皆有交情,为秘书监以来,先后相助太常鸿胪太仆廷尉等,那即将上任的新任廷尉张若,与他也有交情,这等阵势,为何还要外放太守?

    众人纷纷点头,然后就朝着说话的人看了过去,这一看才现,也是个熟悉的面孔。

    这是彭城刘家的刘纲,为陈止之友,与陈君有游学之谊,更是世交,他如今在城中也有不小的名声,列卿之中有人欣赏,要请他出仕呢。

    原来是刘君子,有礼了。黄通起身行礼,我知君子与陈君之谊,不敢隐瞒,当初让人上书的那位,想让陈君为郡守,看似举荐,其实有他意,思其所虑,其所选之郡,必是不易立功之地,当今之世,若是郡中太平,就是郡守毫不作为,以黄老之术行之,考评之时,也能得个无功无过,熬些年头,自可晋升,相比之下,边疆的穷山恶水之地,则不同,需要做事,而这事先不说好不好做,但凡做事,就有可能犯错,加上边疆诸族不习礼不知名,时常来犯,所以不光无功,反而可能有过,黄某因此断言,陈君所去之郡,当为这等恶地。

    但我也说了,陈兄未必就会前往,刘纲摇摇头,说出了看法,按着诸多贤臣之路,陈兄大可坐镇京城,徐徐图之。

    黄通叹了口气,说道:若是寻常时候,当然如此,可当时那位在朝堂上未能如愿,被几卿挡住,这段时间也不是毫无作为,这半年多的时间,其人筹谋准备,再次出手,可就不是当时的那般情况了。

    刘纲还是摇头,说道:我知你说的是哪位,但那等人物位列公卿,若要算计谋划,不至于为了陈兄一个小辈,就谋划半年吧?那岂不是平白落了格调?再者说来,陈兄如今背景不浅,也不是那般好欺的。

    众人一听,也都点头,觉得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了,就等着看黄通如何回应。

    却见其人笑道:君子说的不错,那等人物不会屈尊降贵,为了五品之官就谋划半年,所以他所图甚大,我虽推崇陈君,但面对那人,陈君依旧势弱,而那人的半年准备,自然不是针对陈君,因为陈君只是顺带

    说到这里,他忽然压低声音,轻轻说道:近日,蜀地李贼复叛,广汉王点兵,难以兼顾几职,所以尚书台之主的位置,要定了!若无意外,当是那人!



第三百八十三章 立威三件事
    尚书台,以尚书令为,尚书仆射辅佐之。

    秦汉之时,尚书台为九卿之一的少府所统领,不过一下属机构,主管收和保管文书,最初只有六七个人。

    汉武帝之后,尚书台的地位日益提升,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六曹尚书,与尚书令尚书仆射合称八座。

    八座之下,哈有尚书侍郎三十多人令史二十人左右。

    尚书台自崛起之后,权柄时而大,时而小,东汉之后,三国时期,南北三国都受世家九卿的影响,不得不另寻他法,往往一国有招,他国立刻效仿。

    于是,将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就成为了其中的一环。

    随着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慢慢变成了政务中心,其中的政务人员,也是不断增多,增加了职位和人数,因而实力膨胀迅。

    不过,尚书台亦有分割,如那中书省门下省,就算是从尚书台中分权出去。
1...21721821922022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