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新汉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战袍染血
不愧是将要接掌山长的人,这城府非同一般,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过来与人结交的。
突然,身边的徐谷低语道:又来人了!人数不少,看这架势,该是那两家书院中的一家啊,不是,居然是致远书院的人,这是诸葛津。
本来这院子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再进来了,所以突然又来了四人,都以为是今天的正主,也就是那两家书院,结果等众人看清楚了,才发现来的人居然是致远书院的学子,为首之人面容英俊,名为诸葛津,乃是琅琊诸葛氏的子弟。
他们在吏胥的带领下,也找了地方坐下来,然后就是给周围的士人见礼。
顿时,院中的众人在意外之后,就开始惊讶起来。
连致远书院的人都来了,四家大书院居然齐聚一堂,不说别的,就说这个阵势,太乐署这次的事,就不简单了。
这致远书院,就是洛阳东边书院之首。
不得了,左岳慎独兼善致远,这四家书院上一次齐聚,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这位新任太乐令,似乎能耐很大啊。
不说别的,单是这份人脉,就非同小可,难怪敢说出那般话语来,也许真有几分可能也说不定。
太乐署这次的事,将四家领头的书院都给召集了过来,这在过去十分罕见,事实上,四家书院过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齐聚一堂,这让与会之人对陈止的影响力,不由重新判断起来。
只是在改变判断的同时,他们却是更加疑惑,为何两家书院的人,连一个露面的人都没有,而且不止是一家,而是两家。
这种情况,绝对是陈止的布置吧,不过我很奇怪,他是什么时候和两家书院交涉的。徐谷眯起眼睛,做出了判断,本来,我们与南山书院都说好了,若是陈止给了他们什么建议,第一时间就要通报过来,结果这三天以来,都没有太乐署的人找来。
他这边还在想着,那太乐署的正堂中,忽然就有人走了出来。
咳,诸位
这个人,居然不是太乐署的官吏,而是陶涯这位江东名士,他的神色略微有些拘谨,似乎是因为骤然看到了这么多人,还有些不自在,只是说了两句之后,就恢复如常,毕竟是大族出身,大场面也见得多了。
首先感谢诸位能够前来,观看此次的品评,我为陶涯,乃是江东人士,受太乐令所托,今日来此主持。陶涯一边说,一边走,来到了院中,坐于一处,在他的身后,又有几名杂役搬着桌子和坐席,摆好了五个坐席。
这番动作,让在场的人疑惑不已。
这就要开始了,可是正主还没有到啊!
诸君的心里肯定十分疑惑,说好是给守拙书院南山书院品评,为何这人都见不到,我就在此聒噪?还请几位稍安勿躁,详细的情况,等下就会给诸位说个明白,现在先请几位大家入席,之后再与诸位说一说,这文评试的详情。
第三百三十二章 高低迷人眼,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伴随着陶涯的话语,被请到的王衍等人一一露面,这院子里的气氛也就逐渐安静下来,为了表现尊重,他们可不敢欢呼,而是正襟危坐,展现自身的礼仪和修养。
尤其是王衍这位前任三公走出来的时候,整个太乐署从里到外,可以说是鸦雀无声,齐齐起身行礼,连其他四位大家,都是起身问候。
这位王家宿老精神矍铄,给众人打了招呼之后,笑呵呵的坐下,看着这眼前的众人,不由感慨道:我大汉有这么多俊杰,真乃国朝幸事啊。
他话说完,又朝着陶涯看去,点头笑道:行了,我等今天来此,是受了陈太乐的邀请,来给他做个见证,品评书院高下的,可不能喧宾夺主。
陶涯赶紧一番谦逊,然后致谢,跟着又转过身子,面向众人,继续刚才的话题。
这五位大家,相信诸君早就有所耳闻,陈兄之前就跟我说过,有幸请来五位,为此次品评之主考,定可令此事顺利
陶涯的声音并不响亮,但语调坚硬,而且颇有韵味,毕竟也是名士,虽然跟随诸葛陈止游学的时候,光芒被二人遮掩,却不是陶涯的能耐太低,而是那两人绝非寻常人物。
现在他出面主持,介绍着王衍等人,诉说着几人的来历功勋,以及文章之妙。
这些东西,其实洛阳城中很少有人不知道,在场的都是书院学子,更是一清二楚,但这并非是多此一举,伴随着陶涯的嗓音,将到来的几位来历,都郑重其事的交代了一遍,不知不觉之中,就有一种严肃凝重的气氛,笼罩院子里,让所有人的心态,都有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本来,很多人就是过来旁观观望,乃至有种想看太乐署陈止笑话的心思,但在这股气氛的影响下,这种心思迅速变淡,转而生出了尊重的念头,也意识到这次机会,有些难得。
虽说传闻中,陈止邀请了几位大家,但大部分都在第二次拒绝了他,可就说这几位答应了邀请的,那也都是难得的人物,能得到他们品评,也是一次机会啊。
这人群中,还有许多是那天来过太乐署的,当时陈止说三天后,解决守拙南山两个书院的问题,然后就会着手解决其他书院的争执,也算是给出了承诺,现在这些被给了承诺的书院学子,一见五位大家,想到那守拙南山这两家书院的人,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得到大家品评,这心里的情绪不由复杂起来,多了一点羡慕,但同样也在疑惑。
这品评的大家都出来了,两个书院的人到底在哪了?
这个疑惑,萦绕在众人心头,他们听着陶涯的话语,不由猜测起来。
这些人不知道的是,那两家书院的人,此刻同样是一头雾水,他们正身处那太乐署的屋舍之中,隔着墙壁,也能听到陶涯的话语声,但站在边上的陈止,却没有让他们出去,而是让他们做好准备。
这陈止,一大早就派人等在书院外,我们一出来,就直接被他们请了过来,却又不让出去,现在品评的大家都入席了,偏偏我们还要等在这屋子里,到底是何用意?孙特看着不远处,正在吩咐和指派人手的陈止,不由嘀咕起来。
原来,他们这三天也是养精蓄锐摩拳擦掌,等着在今天大展拳脚,不光要抓住机会,得到大家品评,更有心将南山书院压下去,若是能顺便让陈止也吃点亏,那就更理想了。
整个书院也为了这个目标进行了动员,那位山长也颇为重视,尽管自己没有到场,但却从诸多门人弟子中精挑细选,连同孙特在内,选了七名最为杰出的门人出来,就想着让他们能在这次事情中,为书院扬名。
只是,当这七名门徒,在诸多同门同窗的欢送中,走上征途的时候,早就等在书院外面的几人,立刻就迎了上来,表明了身份和来意,然后就将一脸懵色的孙特等人拽上了牛车,给接到了太乐署。
值得一提的是,这相迎的人里面,虽然也有太乐署的吏胥,但更多的还是赵家派来的人手,有他们相助,就算是发生了意外,也能保证安全,更重要的是,被迎接的人很难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分出人手去给别人通报。
这一点,那位南山书院的卢仟,体会的最为明显,他和孙特等人的遭遇一样,书院准备许久,还和徐家有过互动,约定了要相互通报,在出门之前,卢仟甚至都做好了计划,但却赶不上变化,等一出门,就被太乐署来的人保护的十分到位,中途卢仟几次试图派人离开,都未能如愿,以至于他们都已经到了这太乐署了,外面的徐谷还没得到消息。
这位太乐令,是有备而来啊。
看着神色从容指挥若定的陈止,卢仟正在感慨着,却见一名吏胥急切的从外面走了进来,在陈止耳边说了两句,后者点点头,跟着转身走了过来。
诸君,到了你们出面的时候了,得益于诸位相助,此次这文评之事,已是传遍全城,几乎无人不知了,省去了宣发费用,如今各方瞩目,连皇上都遣人来此观摩,所以这次虽说只是试举,但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陈止笑着说着,做了一个请的动作,让出了一条道路。
孙特迈步就走,但走了两步又停下来,问道:陈太乐莫非不去?
陈某居中协调,他见对方的狐疑之色,不由笑道,诸位不用担心,一切都已安排妥当,自然可以令诸位满意的。
孙特迟疑了一下,跟着说道:这三日,我也了解陈太乐的生平详情,对你很是佩服,自是信你的。事到如今,已经到了跟前,就算心里还有疑惑,孙特也不会表现出来的,毕竟有五位大家坐镇。
倒是卢仟走过陈止身边的时候,微微顿足,笑道:这前面有五位文章大家,但若说这文章,太乐令您也是不逞多让,莫非不去品评?
我身具官职,不便出面。陈止简单解释了一下,而卢仟也不坚持,点头就走。
看着前面几人的背影,陈止露出笑容,看了一眼手中的安排,笑着自语:不知这次社会实验,能有什么结果,前世的实验,因为乱军到来,未能持续,今生当有不同发展吧。
前面的院子里,陶涯已是将几位大家介绍了一遍,使得现场气氛凝重许多,多了一丝肃穆和威严。
跟着,他注意到脚步声,回头看了一眼,就继续道:下面,就请今日的正主,守拙书院和南山书院的诸君登场,他们这两家书院也是历史悠久,传承众多,那守拙书院起自
而后,伴随着孙特卢仟等人的露面,陶涯就如数家珍的将两家书院的历史传承重要人物,以及几次颇有传奇色彩的佳话诉说了一遍。
这些消息,按理说在场的人也都听过许多次,但奇怪的是,在这种特殊的气氛下,听着两个书院的介绍,不知不觉就生出一种向往之意。
奇怪了,怎么突然觉得这两个书院,都能和咱们左岳书院分庭抗衡了?人群之中,端坐着的齐直,品味出一点不一样的味道。
而徐谷等人,则是疑惑的看着卢仟等人,眉头皱起:卢仟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没有通报一声,难道他们有什么想法不成?
边上,跟着他同来的荀茂也是皱起了眉头,但担心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他看着,对每一个出面的书院学子,都介绍其生平,说着其人的得意事,突然就有不妙的感觉。
看这个架势,我感觉陈止今日之举,其重点好像不是给两个书院分出高下,而是慎独书院作为四大书院之一,历史悠久,他们对今天的是也很重视,派来的荀茂也不是随性之举,里面有着深意,其人更不简单,看出了一点端倪。
与此同时,这人群中就有几人,从怀中取出纸笔,迅速的书写起来,将这一会发生的事,都大概的写了一遍,然后借故暂时离开,将写好的纸张交给了门外等候的人。
随着这些等候之人迅速离开,有关太乐署内发生的事,就传递到了有心人的耳中,其中涉及人数最多的,正是那百家茶肆。
来了,来了!茶肆三楼,摆好了桌椅,众人围坐,有一位中年文人,接到了几张纸条,看了几眼,然后就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且听我言,那太常府内太乐署中,正有一奇事,说是那位入梦公子入主之后,一日偶
随着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嗓音,这楼上的众人,很快沉浸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发现了一点端倪。
怎么这么长时间,正主才刚出来?这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分出高低?
另一边,太常府中,那太常丞孙江得闻消息,不由纳闷起来。
哈哈哈!但太常邓蒙却忽然笑了起来,原来如此,我等都被陈止虚晃一枪,都只注意了分出高低,却没有注意到,他今天铺开的这个摊子!
第三百三十三章 文章出自人手
正当各方都因为太乐署里面传出来的消息,而各有反应的时候,在那太乐署的院子里,这场奇怪的品评还在继续。
这个奇怪的说法,是那位作为品评大家之一的袁荃,在旁听了一阵子后,忍不住说出来的。由于他们五个人本就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因此他的这句话,被众人清清楚楚的听到,但没有人对此表达异议。
因为,随着这场品评的进行,在场的众人都发觉到,这次品评的内容,让他们越发意外,但也越发的吸引他们的注意。
这篇文章,写的是宣武北征的内容,但角度颇为新颖,不是聚焦于兵家沙场,而是着眼于书林文斋,写的是几位经学大家在战乱之时,是如何坚持为学的,利益深远,不知是孙公子你在之前写下的,还是这三天之中写出来的?
此时,经过对五位大家和参加士人的介绍后,品评已经进行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参加品评比试的士子,将他们的文章都拿出来,要展示在五位大家的面前。
不过,在大家观赏之前,先就有那吏胥过来,把文章的内容通读一遍。
这文章的好坏,听起来仿佛是一个主观问题,但在这新汉时期,其实不然,因为此时的文章,在流行趋势上,本就有着一定的划分,从东西两汉时的赋,朝着骈文转变,对文章的对仗辞藻等,有着较为普遍的认知标准。
这一点,从陈止的两篇文章上就能看得出来。
无论是《师说还是《六国论,其实都是后世的传世文章,但陈止却没有直接拿出来用,而是结合时代特点,在加入自身理解的同时,还按照此时人们所喜好的文体,加以拓展和深化,这其实就是对文章好坏量化标准的利用。
而对于王衍郭凡这等文章大家而言,一辈子和文章打交道,更有教书育人的经历,不光能看出文章好坏,更能一口气说出其中的关键,进行分析。
所以,这边孙特的文章一被读过,五位大家就都纷纷点头,明显都有了看法。
孙特本来正期待着听听大家的品评,作为大头阵的,他身上担负着不小的担子,期待迎来一个开门红。
所以,他的这篇文章,乃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连书院的几位师长,都在其中给予了不小的指点和帮助,为的就是一炮而红,将南山书院的气焰给压下去。
只是,不等大家出声,倒是陶涯先来询问他了。
面对询问,若是在这品评正式开始之前,或许孙特也不会当一回事,更不见得有心思回答,可随着之前几个环节的进行,现场的气氛非常肃穆,充满了仪式感,整个品评会都显得重要很多,孙特亦不敢放肆,所以一听陶涯问起来,也就回答起来。
这文章,是我在为学之时,得师长允许,入了守拙书院的藏经阁,在其中看到了前人事迹,有感而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心要写下来了,直到三天前,正好碰上干了太乐令的提议,回去之后,正好想到这个念头,遂成此文!
他这话一说,这院中观礼的众人,不少人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没想到竟是用了这几天的时间写出来的。
这话未必是真的,但我听此文,心中颇多感慨,笔锋老辣而直接,倒也和这孙特的性子相合。
我比较喜欢他的这篇文章,其实里面有一部分,你们注意到没有,和陈太乐的《六国论之言,很是相似,不知道是否是从中得到了借鉴。
众人的交谈,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文章和孙特这个人的上面,实际上,今日到场的众人,有着种种不同的目的,很少是真心要过来品鉴文章的,但奇怪的是,随着整个品评会过程的安排和进行,这些人本来的目的虽然没忘,但也逐步投入到品评会之中了。
不光是院中之人在讨论,就连那屋舍之中,正在旁听的太乐署从官们,也是津津有味,而且听着听着,那董续还忍不住道:这么一听,这个孙特虽然性子有些刻薄,但他的文章写的还真不错,短短时间就能写出这般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