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教仙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真哪哒香膏
四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一起将目光放在老子身上。这位太清圣人量劫之后就要身合天道,即将是等同于道祖一般的存在,从他口中能知道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事。
似乎感觉到了四圣的目光,老子身上赤光一闪,消失在紫霄宫中。
见老子消失,元始天尊苦笑道:“罢了,罢了,我回昆仑山了。”说着,向紫霄宫外走去。
金鳌岛,罗浮洞。
陈九公面色苍白,就好像失血过多一样。周身紫青二色光芒缭绕,片刻之后睁开双眼。此时脸色仍是一阵惨白,但眼中却是充满了兴奋之色。
陈九公轻声道:“去了一道枷锁,甚好,甚好!”
……
人间,长安。
昔日的太子李弘,被废黜太子之位。就是没有人说,所有人也都知道这位废太子以后的下场将会如何。因为古往今来,凡是废太子,最终只有一条路,就是死路。
经除妖一事,李治受了不小的惊吓,又废了爱子,使李治心里遭受到不小的创伤。身体越来越差,李治连处理政事都力不从心了。
如果有储君在,还能帮着帝王处理政事。但李弘被废,刚被封为太子的李贤还不满三岁。无奈之下,李治只好让武曌帮着他处理政事。
别说,武曌在这方面还真有天赋。将大唐上下大小事宜处理的妥妥当当。李治一见武曌如此能干,也乐得将政事都推给武曌。
因为陈九公的介入,秦后楚代汉,没有了大汉王朝,也就没有了吕后干政,这也就没有人对皇后干政太过重视。不仅如此,大唐文武还称武曌为一代贤后,甚至将她奉在长孙皇后之上。
知道自己是要做人皇的女人,武曌在处理政事的同时,也在暗中揽权。
自妖乱长安之后。佛门势渐衰弱,武当山弥天道君反倒更受人们追捧。短短几年,就发展了无数信徒,这些信徒有平民百姓,也有达官显贵。朝中文武也不少信奉弥天道君的,这些人就是武曌发展自身势力的根基所在。
内有文臣武将相助,外有六耳的无数信徒拥护,武曌在大唐的地位越来越高,竟与李治并称二圣。在李治上朝时,武曌隐于其后垂帘听政。
随着李治的病越来越重,武曌离人皇之位也就越来越近,但此时的武曌。却更加地小心翼翼。她知道,越是这时越容易出事。不光要留心垂死的李治,还要小心自己的次子李贤。
与李弘不同,这李贤乃狴犴转世。与她武曌根本没有母子之情,彼此间还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这李贤为太子储君,是名义上的下任人皇。是武曌的最大竞争对手,武曌怎能不防?
几年来,武曌没少设计对付李贤,但李贤有崆峒印护身,又有佛门相助,次次都能化险为夷。
眼看着李贤越来越大,武曌知道得尽快下手,将其除去。
这日正逢武当山弥天道君座下弟子鸿呉子入长安,为君王诊病。
自六耳“除妖”后,大唐上下对他推崇备至,李治更是如此。三番五次派人往武当山,请弥天道君入长安,但每次都六耳拒绝了。
六耳不拒绝还好,这么一拒绝,倒是更让李治视他为有道全真。今日听说六耳派出门下弟子鸿呉子下山,为自己瞧病,李治大喜,命太子李贤代自己出迎三百里。在李贤临行前,李治特特叮嘱,千万不能得罪了武当山的高人。
当年闹长安的“妖孽”是怎么回事,李贤清楚得很,弥天道君是怎么回事,他心里也明白,但是对李治的话,他不敢不听。皇帝和太子,既是父子,也是君臣。现在他李贤还没有武曌的势力,根本不敢有违圣明。
李贤率领太子六率,将鸿呉子风风光光的请入皇城。进玄武门,过九龙桥,走大道直至太极殿面圣。
鸿呉子来在太极殿合纵,持拂尘打了个稽首,“陛下,贫道稽首了!”
看着鸿呉子如此行礼,满朝文武竟然都没有出言呵斥,或许在他们看来,鸿呉子这样做才是正确的。
李治虽心有不满,但想到这鸿呉子是来给自己看病,也就没有多说,在大殿中赐座,在鸿呉子坐下之后,李治问道:“尊师弥天道君可好?”
鸿呉子淡淡一笑,“劳陛下挂念,老师早成仙道,寿与天齐,无灾无难,甚好,甚好。”
听鸿呉子之言,李治轻叹一声,“朕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疾病缠身,却是羡慕道君无灾无难。”
鸿呉子手中拂尘一晃,起身向武当山方向一揖,然后对李治道:“陛下放心,老师派我来长安之前,早有仙方赐下,正所谓药到病除,只要一副药,陛下之疾即可痊愈。”
李治一听这话,喜得眉飞色舞,任谁旧病缠身,听到这话也会这般。
就在李治高兴时,鸿呉子却给他泼了一盆凉水,“陛下,医病的方子虽有,但那药引子却是难得。”
李治闻言一展帝王雄风,哈哈大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贵为太子,富有四海,一副药引子还不在话下。不知需要什么灵药仙草,仙长尽管道来。”
“回陛下,那药引子是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儿的……心!”(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截教仙 p:///1/1881/ )
第六百六十九章 .截佛人间之争
一石激起千层浪!
鸿呉子的一句话,惊呆了满朝文武,众人的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位仙风道骨的中年道者。就是那些在朝多年,久经宦海的老狐狸,也被鸿呉子的话惊住了。
刚刚一直说自己富有四海的李治,此时也不说话了。他是大唐皇帝不假,也能弄到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儿的心。但是,他不敢!如果这么做了,等他的就是烽烟四起,各路反王揭竿而起,别说自己的性命,就是大唐江山也保不住。
这就大唐国运正盛,一国国运相护,使帝王不至于做出疯狂的事来。
就在大殿中一片死寂之时,一个悦耳又不失威严的声音从李治身后传来,“听人说武当山弥天道君乃有道全真,怎么拿着魔道的法子来糊弄陛下呢?”
此话一出,大殿中文武百官纷纷回过神来,皇后娘娘说的没错,要近万个小儿—无—错—之心入药,这是何等的丧心病狂?绝不是可能是仙家妙方,倒像是妖魔之流所为。
李治也觉得有些诡异,脸色一沉,盯着鸿呉子道:“弥天道君传下的方子,不会真是如此吧?”
鸿呉子知道,只要自己点点头,或是应一声,明儿自己武当山一脉,就会跌落神坛,从国教变成邪教。想到这一切都是自己师叔,也就是隐于龙椅后的女人策划的,鸿呉子心里十分无奈,但面上却是一片风轻云淡,起身向李治躬身一拜,“陛下真明主也!”
“仙长这是……”李治微微一愣,感觉这里面似乎有些什么。
鸿呉子淡淡一笑,应道:“陛下恕罪,家师命贫道入长安时,共传下两个仙方。这两个仙方,不但能为陛下治病。也能让全大唐百姓知道主宰他们命运的,是明主还是昏君!”说到此吃,鸿呉子又向李治一拜,“陛下仁厚,宁可被恶疾缠身,也不愿使百姓受损,实乃千古明君,乃大唐万民之福!”
鸿呉子一番话,说的李治心里美滋滋的。两旁文武也不傻,纷纷向李治送上马屁。将李治捧得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这时,武曌的声音又从龙椅后传出,“弥天道君多虑了,陛下乃仁厚天子,岂会做倒行逆施之事?仙长还是将那医病的方子拿出,好早解陛下病痛。”
鸿呉子微微低头,掩饰住微微抽搐的嘴角,这位师叔的手段也太……但感觉到大殿中所有人目光又一次聚集在自己身上,鸿呉子忙定了定心神。“朝中有贤者,以贤者之心入药,胜过近万小儿之心,药到病除可解陛下恶疾。”
众人闻言。都听明白了,刚才是要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儿的心,现在是要一个人的心。虽说一个人比起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儿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听鸿呉子刚才的话,那贤者在朝,也就是说在众人之中。人的心只有一个。无心则死,满朝文武又有几个能那般忠心,愿掏心为帝王治病?
“这个……”李治听了鸿呉子的话,心里也有些犯嘀咕。的确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逼臣子掏心这事儿,不像是明主该做的。李治乃李世民之子,那李世民号称千古一帝,被异族尊称为天可汗。从李治懂事时起,李世民就是他敬仰的存在,而自己登基后,李治的心愿就是超越自己的父皇,成为大唐最伟大的君王。所以李治这么多年来,特别爱惜羽毛,如果不但万不得已,是绝不会逼臣子挖心的。
又是武曌,每当众人都沉默的时候,都会显示出武曌的不凡。“国有贤者,实乃我大唐之福。朝中有贤者,实乃陛下之福,不知满朝文武,谁能得贤者之名?”
若是往日,众文武都要争一争这贤者之名,但今时不同往日,贤者就意味着要掏心救主,就意味着要搭上性命。
鸿呉子倒是没让他们纠结太久,一直那少年太子,“若论贤者,非太子莫属!”
早在鸿呉子上殿,狴犴就感觉有些不妙,直到鸿呉子说朝中有贤者,唯贤者之心能解君王之患时,狴犴就知道这又是自己那个便宜母后的毒计。贤者,说的不是什么大贤,是他李贤罢了。
人间王朝不同于天庭,人间要有君王更迭,所以天道限制,人皇者,不可成仙得道。那嬴政、项羽倒是例外,只是他们比较特殊,那时正值量劫,天兴巫族,巫族才有人皇出世。但当嬴政、项羽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也都被天道赶下皇位,逐出人间。
为夺人皇之位,狴犴两次转世,虽有前世记忆,但狴犴一直压制着修为,将自己修为压在地仙之下。这样一来,无心必死。
可此时此刻,狴犴能说个不字么?
百善孝为先!
历朝历代,君王无不以孝治天下,在人心中衡量他人好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孝。
眼下武曌就是用孝道来逼狴犴赴死,掏心救父,就是孝。不然,就是不孝。就算李治不怪罪,大唐臣民也不会让一个不孝之辈登上皇位。而让鸿呉子大张旗鼓地入长安,就是要引天下人注目。
“好歹毒的心机。”狴犴暗中向龙椅后望去,心中暗骂。此时狴犴知道自己麻烦大了,掏心必死,不掏心则与皇位无缘。而且还不知道李治的心思,如果李治想活命,自己不掏心,也会被逼着掏心。
就在狴犴危难之时,有玄武门守将进殿禀报,“陛下,弘福寺明安方丈在玄武门外求见。”
“明安?他来作甚?”李治眉头一皱,喃喃自问。自玄奘取经归来,将经书安放在弘福寺大雁塔后,弘福寺就成了人间佛门圣地。太宗皇帝几次下旨册封,使弘福寺成了皇家寺院。那明安方丈更是太宗皇帝亲封的师,有入宫见驾的权利。
虽说经除妖之事后,李治对佛门不怎么相信,刚要拒绝,就听那玄武门守将恭敬地说道:“启奏陛下,那明安法师说是要为陛下医病。”
“哦?又来一个医病的?”李治闻言,眉头一挑。看出些端倪来。瞧了瞧鸿呉子,不禁想到:“佛道之争?”
早年间的佛道之争,影响大唐上下,上至帝王,下至贫民百姓。这话不是夸张,想当年道门扶李渊,佛门助太宗,最后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坐殿,尊奉李渊为太上皇。
今日。鸿呉子前脚刚入宫不久,那明安方丈随后就到,却是让李治想起了佛道之争。不过那明安方丈既然是来给自己瞧病的,李治当然不会将他拒之门外,不管佛道怎么争,能治好自己的病就行。现在鸿呉子说要自己儿子心入药,李治真心舍不得。如果那明安法师能有别的法子,不光能给自己治病,还能保太子一命。何乐而不为呢?
当听说明安法师是来皇上医病的,众人的心思不由得从太子李贤的身上,转移到那还没入殿的明安方丈身上。和李治想的一样,众人想的也是那明安方丈如果有更好的法子。不光能救皇帝陛下的,还能保下太子,岂不是一举两得?
大殿中最高兴的,还属那太子李治。也就是龙子狴犴。刚才的狴犴真是有些万念俱灰,不想下一刻就有明安方丈入宫。狴犴虽不认得那明安方丈,但只要是和尚。对狴犴而言,就是自己人。自己人来,一定是来帮自己的。
一时间,整个大殿内,连武曌和鸿呉子在内的所有人,都满怀期盼地等着那位明安方丈。
鸿呉子轻捋墨髯,面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似乎对佛门从中插上一脚没有半分不满,当真是一派有道全真的样子,让人不由得心生敬佩,特别是文武中一些信徒,更是恨不得扑到鸿呉子身前,听他谆谆教诲。
可如果这些人知道此时鸿呉子想的什么,肯定会惊掉一地下巴。
“师叔真是太厉害了,竟然连这个都能算到,真是最毒……”
不一会儿,就有内侍引着一老僧入殿,只见这老僧白眉垂肩,面容祥和,身披袈裟,手持锡杖,进殿来双手合十,向李治微微一礼。
这老和尚是太宗皇帝册封的法师,刚才众人没怪鸿呉子失礼,现在更不会怪他明安无礼。
李治对这明安方丈抱着很大希望,此时见了他也不废话,直接问道:“法师此来,可是为朕医病的?”
“南无阿弥陀佛!”明安方丈念声佛号,“贫僧此来,有一个医病的方,要献于陛下。”
“哦?既有仙方,何不快快呈上?”
明安方丈摇了摇头,“这方子易得,可方子中有味药引子,却是不易得。”
听明安方丈这句话,李治感觉熟悉,微微一笑,反问道:“可是要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儿的心?”
在众人的注视下,明安方丈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若能得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儿的心,的确可做药引,但陛下乃仁德君主,断不会用此法。”
李治只觉得好笑,冷冷地问道:“既然如此,那法师又要何物作为药引?”
似乎没有听出李治话中的森森寒意,明安方丈念声佛号道:“只要太子之心即可!”
明安方丈说完,就见李治脸色阴沉,声音沙哑地道:“难道非要我儿性命,才能解朕之恶疾?”
帝王一怒,流血千里,天下缟素。见李治震怒,满朝文武无不颤颤兢兢,谁也不敢在此时发出言语。
面对愤怒的李治,明安方丈神色如常,“陛下且听老僧一言。”
“讲。”
“为陛下医病,只需太子之心,并不要太子性命。”
李治怒极反笑,喝道:“树无心可活,人无心必死,你要太子之心,岂不是要太子性命!”
看着怒发皆张的李治,明安方丈双手合十,脸上流出一副悲天悯人之色,“涌泉跃鲤、哭竹生笋……”说到此处,明安紧走几步,来在狴犴身前,向狴犴一拜,“太子若能掏心救父,当为天下第一孝,必为佛祖所眷顾,万不会有性命之忧!”
当明安和尚走到狴犴身旁时,大殿中所有人,也只有武曌和鸿呉子看得分明,从明安身上有一道金光飞入,没入狴犴体内。
明安方丈话音刚落,狴犴一步踏出,撩袍跪倒,向上叩首,“若能去父皇之疾,孩儿何惜此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