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坐在船上赏赏风景喝酒弹琴吟诗做画,旅途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
比起陆路,要快捷一倍不止。
秦琅经大瘐岭时,梅关的漫山梅花还没有绽放,倒是有些遗憾,不过商道上络绎不绝的车马商货,还是让他大感欣慰,尤其是登高远眺,能看到山峦起伏之间,有许多新开辟的屯庄田地,百姓们正在田里辛苦的展开春耕,而山中也不时能看到青烟,那是伐木烧炭的,开山烧窑的,开矿冶铁等的,梅关路的开通,也带去着这片偏僻的山区,成了新兴之地。
越过大瘐岭,进入赣州,便收到了长安那边新来的快讯。
高士廉被免去右仆射之职,长孙无忌免去其检校左仆射之职,魏征免去侍中之职,王珪免去中书令之职,萧瑀免去·····
一连串的宰相去职消息,把秦琅都吓了一跳,还以为李世民死了爹,突然就疯了。
不过继续看到后面,倒是松了口气。
也不完全算是罢相。
房玄龄、长孙无忌、秦琅、高士廉四人,皆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魏征、王珪、温彦博、杨师道皆加特进,参预朝政。
李世民重新调整了宰相班子的分工。
梁国公房玄龄仍然为尚书左仆射,加封太子太师,司空。
温彦博出任尚书右仆射。
杨师道出任中书令,王珪改任侍中。
然后国舅爷长孙无忌以开府仪司三司、司徒的身份,知中书省事。
魏征进封郑国公,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
齐国公秦琼进封太保,许国公高士廉改封申国公,进封太尉,知吏部事。
陈国公吏部尚书侯君集拜青海道宣抚经略使。
卫国公秦琅加司空兼知兵部事······
人事调整相当大。
其中最让秦琅惊讶的还是温彦博和杨师道这两人又被李世民拎上来了,这两位是世家门阀和代表,一个是河东温氏,一个是弘农杨氏,之前都当过贞观朝宰相,他们当宰相时最大的政治主张,就是推行羁糜政策,尤其是对北方的突厥人,坚持全面羁糜政策,给突厥人划地盘,让他们自治。
那时温彦博是中书令,杨师道是侍中,不过这两人温彦博虽有才华,河东温氏三杰那是相当有名的,武德朝更是深得李渊信任倚重。但杨师道这位太上皇的女婿就很草包了,名门大阀嫡系,但才能很一般,虽说也曾有公正的名声,可肚里没什么干货。
想不到,当初灰溜溜下台的两人,时隔几年,居然又进政事堂了,温成右仆射,杨成中书令了。
中书令那可是政事堂权力调整后,大唐权力最大的机构,其长官中书令也取代左仆射成了宰相之首。
现在居然授给了杨师道?
不过长孙无忌的头衔也有意思,以开府仪同三司、司徒身份,知中书省事,这中书省以后到底谁说了算?





贞观俗人 第935章 暗藏玄机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杨师道是中书令,但官阶是特进,长孙无忌的官阶比他却高一级,是开府仪同三司,而且这知中书省事很有意思,这不是正式官职,是个差事,类似于主持中书省工作。
有了中书令了,还要个知中书省事干什么?
给杨师道安排个婆婆?
魏征也是这样的安排,原来的秘书监、侍中职都免了,改成进封太子太师,加郑国公,知门下省事了。
侍中这个正式官职没了,可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继续在政事堂参预朝政,那王珪从中书令改为侍中也就显得尴尬了。
侯君集这个吏部尚书调去河西了,高士廉这位右仆射调来主持吏部工作,看着两人一个是外放,一个是贬调降职,但高士廉明明又进封为三公之首太尉了。
连秦琼这位战神也再次晋级,从三公之首,晋级三师之末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秦琅在之前检校过司空,这次正式授司空,仍升回了开府仪同三司的一品阶,还兼管兵部?
总让人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搞不清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不是很清楚朝局,秦琅都会误以为是不是太上皇崩了后,长安发生政变了。
拿着信秦琅陷入沉思,仔细分析这纸面上的点滴信息。
表面上看,好像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王珪魏征这些皇帝亲信重臣似乎被旁落了,但细看又不是这么回事。
长孙无忌免去原来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职,但却改为知中书省事,这是实际主持中书省大局了,连已经正任中书令的杨师道,也得在他的主持下工作啊。
同样道理,魏征免去侍中之职,但却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
左看右看,似乎真正在这次调整中失了权的,好像也就是萧瑀,可萧瑀却是调去了御史台,接张亮的班,任御史大夫了。
按新制,御史大夫和翰林院大学士是不再入政事堂为相的,这两位虽不入政事堂,却也有内相之称。
如此一来,好像也就是吏部尚书侯君集、御史大夫张亮,还有兵部尚书尉迟恭受了影响,纷纷外调他职,可侯君集三人都是出任一道之宣抚,这是帅职,虽是临时性的使职,却是比都督刺史更重要的任命。
你说杨师道、温彦博咸鱼翻身了吧,但杨师道这个中书令头上又放了个长孙无忌,更别说尚书省有房玄龄这个皇帝第一心腹在。
怎么看,这两人复相,也不像是有给他们大展卷脚的机会。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值此太上皇新崩国丧之际,皇帝这样的一道重大人事调整,到底是出于何意?
太保秦琼、
太尉高士廉、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司空秦琅,
太子太师魏征,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王珪。
秦琅也知道李世民喜欢折腾宰相,这方面都跟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有的一比,没事就要调整一下宰相,这里换一下,那里动一下,隔三差五不折腾一下,就浑身不舒服。
好在李世民虽然喜欢折腾宰相,但调来调去其实都是那几个老面孔,在贞观朝当宰相,不进出个三五回政事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得皇帝重用。
被罢免停职那是常事,但一般也很快就能复相,更不会如汉朝的宰相一样经常被迫自杀。
李世民爱折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琅也清楚李世民其实是通过不断的微操调整,来达到他控制政事堂,掌控宰相们的一种策略,而且还挺有效的。
但是现在这个节点上,太上皇刚死,你又开始折腾了,而且这回不是微操,根本就是大整了。
这又是弄的哪一出?
几天后,秦琅进入吉州庐陵,再次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信,看完后终于有些明白了。
原来,太上皇驾崩,还带走了吐谷浑可汗慕容顺,这位也叫慕容顺光的吐谷浑可汗,一生也是坎坷,年少入隋都长安为质,一呆就是十几年,后来杨广灭掉吐谷浑,打的可汗伏允仓惶逃窜进沙漠,杨广便册封慕容顺做新可汗,派兵送他回去,让他取代他老子。
结果久在长安的慕容顺,本身又是和亲汉家公主生的儿子,在吐谷浑国内根本没半点根基威望,况且老子伏允还在呢。
所以他刚进入吐谷浑境内,就被吐谷浑人攻击了,最后只得狼狈又逃回长安。
等到隋末大乱,关中称帝的李渊想要对付陇右的薛举父子,于是送慕容顺回青海,拉拢伏允,一起夹击薛举。
这个联盟没持续多久,吐谷浑便又开始袭击大唐陇右河西边境了,直到李世民称帝后,忍无可忍,秦琅更是战神降世,直接把伏允这老狐狸彻底挑杀,吐谷浑灭。
可伏允被杀后,温彦博杨师道等坚持要对吐谷浑推行羁糜政策,要保持其国,认为如当年隋一样直接吞并改为州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最后皇帝采纳。
于是册封慕容顺为大汗,又加封他为西平郡王。
青海于是平静下来。
但是这几年,吐谷浑人其实一直很不服气,最后慢慢的把这怨气都归到了慕容顺的身上,认为他无能,认为他不配继承大汗之位,认为他根本就是唐人的走狗。
于是就在太上皇驾崩那天,日月合朔,遥远的西北青海湖畔,发生了一场兵变,慕容顺被他的侍卫杀死,兵变后,控制了伏俟城的吐谷浑将领,立即宣布拥护尊王慕容承为新大汗,并且要收复被大唐割走的河湟谷地等地区,同时要把唐人驻扎在吐谷浑的兵马赶走·····
吐谷浑要变天。
这是吐谷浑兵败后积蓄几年的怨气,也是与吐谷浑被击败归附大唐后,这几年发展的很不顺有关,以往吐谷浑人若是遇到天灾疫病啥的,那就去抢东边,抢唐人,找补回来。
可现在吐谷浑没法抢唐人了,日子难过起来,尤其是对于尊王等一批人来说,他们其实一直都不服大唐,只是以前无奈。
而现在他们暗里勾搭上了吐蕃这个南边高原上的新兴强部,他们听信了吐蕃使者的鼓动,认为不能忍受大唐的欺压,必须得站起来反抗,大声说不。
于是乎,青海湖边阴谋展开,而向来无能的慕容顺根本就没有发觉,直到他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吐谷浑变天,且刚好处于太上皇驾崩的节骨眼上,消息传回长安,也是让李世民很是头痛。
国丧期间,自然不能动刀兵。
因此最后思来想去,李世民把向来主张羁糜政策的杨师道、温彦博又拎进了政事堂,同时把在青海呆过的心腹侯君集派过去做宣抚使,先安抚一下吐谷浑人。
另一方面,又派尉迟恭驻河西,张亮驻陇右,做好防御准备。
两手操作,以防万一。
不到万不得已,李世民现在不能跟吐谷浑这些浑人开打。
所以积极释放信号。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释放下信号,并不是真正的要重用杨温二人,要不然,也用不着还搞个长孙无忌知中书省事,魏征知门下省事这种骚操作了。
而秦琅兼知兵部,这也是一个强烈信号。
秦琅是啥人,那是曾经一人独灭吐谷浑的狠人,皇帝亲口称赞为大唐之霍去病的战神啊,当初可就是他带领陇右道军,杀入吐谷浑,转战数千里,最后甚至槊挑伏允老儿的。
这位兼知兵部,那就是告诉吐谷浑那些家伙,轻点跳,再闹腾,放秦琅了。
你怕不怕?
要不是国丧期间,秦琅估计李世民可能真的要直接放侯君集了,毕竟如今不比当初,现在大唐已经放眼四顾,举世无敌,就一个吐谷浑跳什么?
况且还是个已经被击败过,打死打残了的死狗,现在还乱吠,直接踢死算了。
秦琅也只能感叹一声,这世上的铁头娃还是太多,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啊。
吐谷浑你安心的放牧不好吗?
非要跟大唐扳手腕,就你那小身子骨,扳啥啊。
他对于吐蕃在后面的卑劣行为倒没什么大的反应,吐蕃现在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松赞干布在高原上平定了叛乱,年轻气盛着呢,此时正是一股子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觉得全世界也就那样,天老大我老二,大唐又算老几。
我跟你们好声好气的求娶个公主,你还总瞧不起我们,那我就打到你们肯为止。
尤其是薛延陀和大唐的联姻谈成,更是给了吐蕃人不好的信号,他们还真以为大唐是被薛延陀人的武力给吓服的,于是决定也来效仿。
直接挑动吐谷浑内乱,既能驱虎吞狼,还能来个坐山观虎斗,等到吐谷浑利完用,到时再来个黄雀在后,把吐谷浑给拿下,成为他们挑战中土大唐的校场。
算盘那是打的一个精。
吐蕃和大唐都没把对方放眼里,大唐是根本瞧不起吐蕃,太遥远太偏僻,跟那极东北的流鬼国、夜叉国啥的有什么区别?
而吐蕃人则轻视了大唐,认为大唐也就跟南边的泥婆罗一样,泥婆罗也很强啊,但我们跟他们展示一下吐蕃战士的强悍,他们国王不就立马把公主送来和亲了吗?
所以对付大唐,也得这样!
你个嘚嘚啊,啥也不是,秦琅不屑的笑了起来。




贞观俗人 第936章 龙兄虎弟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其实哪用的着这么复杂啊,直接让三郎你去青海湖边转一圈,啥事都解决了。那些吐谷浑蛮子,就是欠揍,揍的还不够狠,还不够疼。”
张超发表着自己的建议。
秦琅听了只是一笑,吐谷浑人会不明白这些吗?不,他们太明白了,可是他们仍然还敢勾结吐蕃人搞这些,就是因为不甘心不服气。想当年五胡乱华,鲜卑慕容家那也曾在东北风光过一时的,也曾逐鹿中原。
慕容家的那些人一个赛一个的猛,在那时代可是有名的天王团。
他们攻城掠地,一次次的亡国又复国,在百余年里,前后建立了五个燕国,慕容廆、慕容皝、慕容垂、慕容恪、慕容德,哪一个在当时不是纵横一时。就算慕容宝、慕容超、慕容盛等弱一些,可也是强横一时的。
慕容氏的由来,据说是当年一个叫莫护跋的部落首领,戴了一顶步摇冠的帽子,步摇的发音在鲜卑语里与慕容接近,于是这些后来靠近中原文明的部落蛮,就干脆给自己以这帽子为姓,也算是顺应潮流。
慕容属于鲜卑一支,也是辽东鲜卑三支之一,辽东三鲜卑还有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曹魏时,司马懿伐公孙渊,莫护跋从征有功,被封为王,后来其孙慕容涉归因战功卓著,进封为鲜卑大单于。
慕容涉归死后,慕容瘣被叔叔陷害,逃到辽东汉人家中避难。后来他几个叔叔内斗,他得以重新回到辽东,终于坐上了大单于的位置,而慕容部,后来也正是在慕容廆的带领下,真正的奠定慕容氏的燕王朝。
吐谷浑的开拓者慕容吐谷浑也正是慕容涉归的庶长子,也是慕容廆的异母兄。
西晋八王之乱后,天下动荡,东晋偏安一隅。
南匈奴贵族刘渊建立匈奴汉国,让刘邦为自己祖宗。而氐人首领李雄在四川建立了成汉国,远在西北的凉州也开始自称王。
慕容廆就是在这种混乱背景下,开始带领着辽东的慕容部征战各部,他们将宇文部赶出辽东,放逐漠北,兼并了许多小部落,一统辽东。
这时匈奴汉国,分裂成了前赵和后赵,与东晋连年大战,慕容氏趁机接收了大量躲避战乱的汉族士人、百姓,他们仿制汉例,订立官制,设立学府,放弃游牧生活,向农耕转变,积极主动融合汉化。
慕容廆在位四十九年,生九个,个个英雄了得。
在慕容廆死后,九子相争,慕容氏爆发了激烈的内乱,最后,慕容皝将那些对手一个个消灭,自封为燕王,慕容氏政权正式建立。
慕容皝称王后先联合后赵扫荡鲜卑段氏,灭亡段氏后又与后赵关系破裂,导致两国交战,也正是在这场战斗中,慕容皝的儿子慕容恪以两千骑兵斩首后赵五万军,这一年慕容恪才十五岁,而当时统领后赵军的将领,却是后来称为武悼天王,发出屠胡令的冉闵。
多年以后,自立冉魏的武悼天王,也正是死在慕容恪的骑兵铁蹄之下。
大败后赵的慕容皝,紧接着又举兵东进,大举讨伐高句丽,打的高句丽国王高钊弃城逃跑,慕容皝直接把高钊的祖坟都刨了,把高钊父亲的尸骨都带回了燕都龙城收藏。
半年后,高钊跑到龙城负荆请罪,跪地称臣。
等到慕容皝去世,太子继位,在其兄弟慕容恪的辅佐下,燕国更是无人可挡。
冉魏和后赵进行着连年拉锯式的血战,辽东之虎慕容氏燕军在慕容恪率领下南下,刚灭掉后赵的冉闵,来不及舔伤口,就被慕容恪的步骑结合一路直接攻到了都城。
缺粮的冉闵在战场上被慕容恪生擒,押送龙城斩首,燕国顺利接收了后赵、冉魏的地盘,而东晋,却从始至终在看戏。
慕容儁占据了半个北方,拥有河北山东全境,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等大部地区,于是正式称帝。
此时前秦也接收了凉州,与前燕、东晋正式形成三分天下局面。
三足鼎立给大地带来了短暂的一段平静岁月,但很快慕容儁去世,年幼的太子继位,有叔父慕容恪辅政,倒也安稳了几天,七年后,可慕容恪也很快病逝。
慕容氏的天塌了。
慕容家再次爆发内乱,本来慕容恪再三嘱咐要重用的慕容垂被迫带领儿子们出走前秦。
慕容垂父子本来是慕容恪那半天边塌了之后,唯一还能支撑前燕的半边天,他们这一走,于是前燕的天彻底塌了。
天塌地陷。
仅三年后,前秦王猛便率领前秦军,在慕容垂的带领下攻破了前燕国都龙城,皇帝被俘,慕容评出逃高句丽,结果还被高句丽王抓起来押送前秦长安,盛极一时的前秦帝国,就此覆灭。
前燕灭亡,苻坚把四十万户鲜卑全部迁入中原,还封官晋爵。
不久后,苻坚淝水大败,八十万大军却被八万东晋北府军击败,慕容垂只身北上复国,很快就招集几万人马,与前秦太子苻丕对峙邺城。
前燕末代皇帝的弟弟,前秦北地长史慕容泓也起兵复国,他的兄弟慕容冲也举兵响应。
一年后,慕容垂攻破邺城,再复燕国,建都中山,史称后燕。
而慕容泓等建立的西燕,则在关中地区烧杀抢掠,搞的前秦是民不聊生,鸡飞狗跳,也一定程度上声援了后燕,让慕容垂在河北稳定发展。
慕容家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到处开枝散叶,从辽东到河北,从河东到中原,再到淮南江东,关中陇右河西。
而吐谷浑这一支,说来也十分有历史了,他们其实早在前燕建立之前,就已经西迁了。吐谷浑,也叫慕容吐谷浑,他是慕容廆的庶长兄。因为兄弟猜忌,最后吐谷浑负气远走。
他们一路迁移,却没有立足之地,最终到了陇右之西的青海一带,在羌人的地盘落了脚,并经历了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后,征服了当地的羌氐部族,建立了一个吐谷浑汗国。
可以说,慕容氏在慕容廆兄弟开始,便已经真正走出了辽东,一代代的征战,这些人的骨子里刻满了不屈的意志。
慕容家从不缺猛士,他们家起起落落,建立了好几个燕国,灭了再复。
一个燕国倒下,总有无数慕容氏站起来。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五燕齐飞,最后反倒是当年那支西迁的吐谷浑,硬是熬过了五代十国,熬过了南北朝,甚至在一统天下的隋打击下也活了下来,最终近到了唐。
伏允死了,慕容顺降了。
可更多的慕容氏却不甘愿就这么服输了。
就算是当年鲜卑别部秃发部拓跋氏,后来建立起北魏,可慕容氏也都从没服过,想当年,拓跋氏给慕容放马都没资格。
在他们眼里,北周隋唐,那都是拓跋鲜卑的延续,杨隋李唐都有鲜卑血脉在,因此他们一样打心底里瞧不起秃发部的后人。
想当年我们纵横天下的时候,你们算哪根葱。
吐谷浑这个国家,虽说是以羌氐为主体,却又由鲜卑慕容氏统领的游牧国家,但早深深铬印上了慕容氏族的特性。
这份骨子里的桀骜,再搭上尊王个人的野心,以及慕容承的软弱,慕容家那天生喜欢内讧的基因于是又发作了。
慕容顺死的其实并不意外,当年杨广送他回去当大汗,他就被手下造过反,如今被杀,也是自己没能力的表现。
吐谷浑是谁?
在慕容氏中地位其实是很尊贵的,因为吐谷浑是慕容涉归的庶长子,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慕容廆,正是那位建立起前燕王朝的强人。
慕容廆因为年轻的时候,叔父抢夺大单于位,所以后来虽然重回部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单于封号,但却也养成了猜疑不信任人的性格,所以面对同父异母,且能力很突出的庶长兄吐谷浑时,很为难。
兄弟俩生了嫌隙,后来慕容廆借二部牧马相斗之事向兄弟发难,质问兄长,父亲当年逝世前都把家分好了,你为什么就不能走远点,非要留在这里,搞的两部牧马相斗受伤?
吐谷浑被兄弟的话气到了,于是不顾众人劝阻,负气出走,只带了父亲当初分给他的一千七百帐部众,他走时也放出了狠话,当离汝万里。
日称一顿,顿八十里。
后来慕容廆有些后悔,便又派叔父去追,但慕容吐谷浑却不肯回去,且真的一路向西,非要远离慕容廆万里之遥,永远不再往来。
他们越过草原,翻过大漠,渡过黄河,直到青海湖边才停了下来。
吐谷浑七十多岁去逝,死前曾给儿孙们留下遗言,勿以慕容氏自居,永远别再跟辽东的慕容氏联系。
所以后来他的子孙,干脆就是吐谷浑的名字做为新的族群名字,后来建立汗国后,还为国号。
吐谷浑的子孙也确实做到了不管慕容家后来如何折腾,始终不跟他们掺合一起,所以什么前燕辉煌,后燕雄起,西燕荒唐之类的,他们也只是冷眼旁观。
慕容廆和他的子孙们曾风光过,但吐谷浑的子孙却在青海立足几百年了。
吐谷浑的子孙们骨子里是桀骜且自豪的,他们比慕容廆的子孙更坚韧。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1...489490491492493...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