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霍光历经汉武、汉废帝、汉昭帝和汉宣帝四朝,恩宠无比,权倾朝野,甚至西汉的昭宣之治,也可以说是他大半功劳,霍光更是堪称权臣之极,可这位在死逝后,霍家却立即惨遭到汉宣帝的彻底清算,霍家被定以谋反罪,族灭。
中国历史上的权臣其实很多,这些权力大到皇帝都要敬畏他们的人,如商之伊尹,周之周公,秦之赵高,西汉之王莽和霍光,东汉的董卓、曹操,魏之司马懿,甚至是蜀之诸葛亮······
再往后,西晋的司马越,东晋的王导、桓温、刘裕。
再北朝的尔朱荣、高欢、宇文泰、宇文护一直到杨坚······
甚至可以说,从西汉以降,几乎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是由那些重臣、大将来完成的,王莽篡汉,曹丕立魏,司马代魏,刘裕登基,宋齐相迭,杨坚代周,甚至是后来的五代相替,黄袍加身等,其实都是权臣篡位。
当然,也有安于高官厚爵,不索九锡,做着无冕之王的如汉朝霍光,魏太傅司马懿,还有如明首辅张居正等,也有觊觎神器的枭雄,如桓玄授九锡,灭东晋称楚帝,但后兵败身死的,也有如隋权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谋叛隋朝自立,亦以失败告终的。
有句话说的好,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恐惧流言日。
到了那种地位,其实很多时候,这人也是多半由不得已了。
诸葛一生为蜀汉,可身为蜀汉丞相,上朝却也要百甲卫士相随。也有人曾经说过,假如王莽还没篡位时就死了,那世人又会如何看待他?或许都会认为他是个圣人,而不是一个篡位的逆臣贼子了。
再又如曹操,假如他的儿子曹丕不篡夺东汉朝廷,那么曹操是不是也就成了一个匡扶大汉的高光宰相?
又或者说假如诸葛亮有一个如曹丕、司马昭那样有能力且有野心的儿子,那在他死后篡位了蜀汉皇位,那诸葛亮的历史评价又是什么?
所以其实当权臣也是风险极高的,走到了那一步,往往要么更进一步,篡位谋朝,黄袍加身,如刘裕啊、陈霸先啊、杨坚啊、高欢、宇文泰等,要么就是能够控住局,如曹操啊司马懿这些牛人,自己继续给儿子打基础,等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时候。
当然,也有没走出那一步的,就如周公、伊尹、霍光、张居正、杨素等这些人,可这些人里,真正能够得到善终的却很少。
霍光权倾朝野,历经四朝,可一死,整个霍家就被清算株除。
杨素更是被逼的有病都不敢吃药。
张居正死后被明神宗抄家,严嵩多十多岁都还被罢职抄家。
至于多尔衮就更别提了,为了个寡妇,连江山都不要,结果最后还落的个无比凄凉的下场。
还有鳌拜,顾命大臣,满朝开国猛将,最后那也是被康熙小皇帝算计杀死的,再有北周的权臣宇文护,也是被侄儿召入宫中所杀。
真正功高震主还能保全的,也就中唐的郭子仪了,异姓封王,尊称尚父,但其实说起来,郭子仪顶多是功高震主,但还并不是权臣。
因为郭子仪只是个带兵武将,从没有在中枢真正的执掌过朝政,甚至都没正经当过宰相,有唐一代的权臣,其实出过很多。
比如说唐玄宗时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以及接他位的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再后来安史之乱时开始起来的唐朝权宦们,李辅国、程元振、俱文珍,仇士良,这些都是确切执掌朝政,甚至都能影响,甚至是控制皇帝的。
至于晚唐时的几位藩镇权臣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就更不用说了,手下兵强马壮,皇帝都怕,朱温后来就直接把晚唐朝廷杀了个一干二净,然后自己篡位代唐自立大梁朝了。
占据关中京西的李茂贞,更是一度是长安唐朝天子的爹一样做威做福。
大唐开国宰相里的裴寂,曾经权柄很重,但还不能说是权臣,长孙无忌倒是确实当了十年权相。
可裴寂和长孙无忌都没好下场,一样的被流放,最后裴寂是死于夷人进犯,长孙无忌是被逼迫自杀。
说到底,还是影响到了皇帝的权威了。
往往改朝换代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权臣,盖多是继承人年幼,老皇帝担忧,于是选了自己最信任的心腹重臣为顾命大臣,遗命托孤,这些顾命大臣一般呢,也确实能力过硬。
但少帝总会长大,汉宣帝、周武帝、唐高宗、明神宗、清康熙等无不如此,只要有能力,最终这君臣之间总是要爆发冲突的。
秦琅有时想的也心惊。
承乾将来会不会也看不顺眼他和长孙无忌这样的师长?
历史告诉秦琅,这很有可能,只要妨碍皇帝权威的,都可能会出问题的,早晚会这样,当年杨素跟杨广那可是夺嫡创业的好搭档,最后不也出问题了。
对于那些年轻的天子来说,当他们的理念跟这些执政的辅臣起冲突后,他们可能最大的想法,就是马上把这些老家伙扫除掉,好一展拳脚了。
别说什么亲情之类的,霍光是宣帝的岳父,尤其还是霍光废除了废帝,册立了宣帝,这才让宣帝有机会当了皇帝。
再比如说北周武皇帝宇文邕,宇文护是他亲叔叔啊,在当时南北朝三国大战的时候,他爹英年早逝,留下儿子们年幼,若不是他叔叔宇文护监国摄政,宇文家又怎么可能保的住北周这份基业?早让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其它家族给抢去了。
但宇文邕被宇文护扶立,却也一直在暗暗里谋划干掉宇文护,隐忍多年,最后等宇文护打了大败仗后,召他入宫,带身边的亲信侍卫一拥而上把他刺杀掉了。
霍光生前宣帝一直不敢有半点动作,可等他一死,宣帝都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依然要株除霍家。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明神宗也一样,张居正死后,清算抄家。
······
这种残酷,就跟李世民在玄武门跟他大哥建成三弟元吉刀兵相见,在太极宫里跟他爹刀光剑影是一样的。
秦琅动不动就辞职,很不务正业,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直在寻找着退路。
他并不想有朝一日,也成为什么顾命大臣,更不想成为替天子当家的宰辅权臣,那是非常危险的。
长孙无忌这样的狠人,都玩不过,秦琅觉得自己还是千万不要试的好。
有空好好经营下自己的封地,维持下地位是应当的,但千万不要碰触到那块深山区。





贞观俗人 第906章 拒不入朝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花一百多万贯建起卫公堡,耗时数年,有些不符合秦琅低调的风格,过于张扬了。可秦琅却也是想通过这个,向长安的李世民表明自己的心意,自己这人生啊也就那么点追求了,谋一个世封之爵,子孙永镇武安,世代屏藩大唐。
一个边疆藩臣,与一个朝堂权臣,谁更能威胁到皇位?
答案自然是朝中的权臣,不管是王莽还是杨坚,还是曹操或司马家,其实都是在朝堂上先夺取了朝廷的掌控权,架空了皇帝后,才最终走到篡位那一步的。
相反,一个边疆藩臣,想要凭一藩之力,掀翻朝廷,这几乎不可能。
不管是西汉的七国之乱,还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反正都没谁成功过。
秦琅在武安州越是下血本投重金,那么李世民也就越能明白他的想法,说明秦琅就那么点念头。
这样的秦家,相比起什么五姓七家,关陇六姓等对李唐的威胁来说,其实差远了。
反正在李世民的贞观朝,秦琅也不可能成为什么权臣的,他虽然六度拜相,但其实不过是因为李世民用人的习惯,总是要往政事堂里放几个自己夹袋里的心腹亲近之人。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或是他藩邸旧部,或是儿时伙伴好友,又或是亲戚。
这些出身的人虽进政事堂做宰相,可其实并不可能成为首相,而仅是皇帝用来平衡政事堂人事的,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一次性的,不方便自己出面时,提一位出来,然后用过就扔。
政事堂里真正得皇帝依赖,且主持朝政的也只会是那几位,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杜如晦、杜淹已死,温彦博也去相,萧瑀、陈叔达等其实就是经常拎出来做做样的。
至于什么杨师中、韦挺这类的,更只是拿来照顾照顾下那些大门阀的感受,找平衡。
马周、王珪、岑文本这几位,反倒如今也正在晋身皇帝心腹之列。
秦琅完全就是属于亲贵,皇帝自己人,用的时候方便,也不用顾忌,尤其是有时候一些麻烦事,皇帝最喜欢用秦琅、张亮、侯君集他们,顶着皇帝亲信的名头,随意安插,也不用论资排辈,就算干不好,也方便兜着。
不像是马周、戴胄他们这些出身寒门的臣子,别人攻击起来没顾忌。
秦琅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本事是有的,李世民也是清楚并欣赏的,但皇帝依然不会让他真的在政事堂上执政主持,他就是那种先锋,这里调调那里跑跑。
立下功劳,皇帝也是不吝赏赐的,反正他是亲贵那一列的,因此封什么爵位授什么勋职,甚至是给实封什么的,也不会有人有太多非议。
这不像是马周他们,就算封个虚衔的县公爵,都会有一堆人上本反对。
魏征晋封国公,皇帝想给点实封食邑,结果一堆人问,魏征有什么大功于国?能够食国之邑?
堂堂侍中,是如今政事堂排第二的宰相,结果硬是被众人反对而没能得到实封,依然仅得了一个虚封国公爵,食邑五千户也全是虚封。
“三郎这次岭南立这么大功劳,要不了多久就应当召回朝中,再入政事堂执政了吧,是仆射还是中书、门下?”
秦琅瞧了眼张超,这小子倒是个官迷。
跟在身边历练几年,倒也已经很干练了,只是这官迷本色从来没变过,“你是不是想回长安了?若是想,我可以给你安排,你要武职还是文职,都可以替你安排,六品如何?”
“三郎你不回长安吗?这都九月了,朝集使远的从十月中可就开始入京了,咱们远在岭南,不会拖到十一月才动身吧?”
秦琅却只是道,“我今年肯定不会入京朝集的。”
“为何?”
“我从去年年后出京,到现在都转眼九月了,快两年了,但在广州呆的时间还没两个月,这次圣人催我回广府衙门,接下来的事情多着呢。”
“可是你立这么大功?”
“打跑几个蛮子,算什么大功么?”秦琅不以为然的道,其实这恰是现在长安那边朝野对于秦琅在岭南平蛮这件事情的一个看法。
别管传说中蛮子有多厉害,什么几十万蛮部,转战几千里什么的,在关中长安帝都官民们的眼中,南蛮算个甚啊。
也就曾经饮马渭河兵临长安城下的北方草原突厥人,能够让他们觉得是个威胁,或者是西北吐谷浑、党项、西突厥这些啊,觉得兵强马壮,是个劲敌。
至于南蛮,从来就不曾是什么对手好吧。
就算有人说当年秦始皇三征岭南,发五十万大军征讨岭南,前后数十战,在岭南损耗无数钱粮,死伤几十万战士、民夫,可这事也不会有几个真记的的。
大家只会觉得岭南那边的全是一群一乌之众,卫国公秦琅平蛮,那就是去欺负人的。
所以打一千打一万,打十万百万,那都不算功绩,远不如他先前一千兵袭取辽东高句丽卑沙城值得一提呢。
皇帝之前也有意征秦琅回朝,是打算让他去帮忙干薛延陀的,可秦琅拒绝了,认为北方有并州李世绩在,辽东又有牛见虎在,这些都是猛人,打几个胡人用不着他。
何况朝中还有那么多猛将呢。
侯君集现在是吏部尚书,尉迟恭是兵部尚书,张亮是御史大夫,高士廉是左仆射,长孙无忌是右仆射,王珪是中书令,魏征是侍中,马周是中书侍郎,岑文本是翰林院大学士,戴胄是户部尚书,反正政事堂也没他位置。
所以倒不如继续挂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继续在岭南当他的镇南王好了,还能顺便打理打理下秦家的家业,公私兼顾嘛。
马上冬天了,漠北都下雪了,跑那去吃沙子喝北风受冻有啥好的。
广州多好啊,冬天都不用猫冬。
要是冷点,还能借巡视之名,去海南度啊交州啊度个假到海边沙滩晒个太阳吃个海鲜啥的,不比回去凑那热闹强?
“刚平完蛮乱,三郎不得回去表表功领领赏?”
“还领什么赏?赏都早已经赏过了,我五个儿子一县公四县侯了,还不够吗?长女都特旨恩封县主,赐汤沐地了,还不够?”
张超没料到秦琅居然是这么个反应,“这中间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不知道的,要不然,不应当是这个样的啊。再说,我听说齐国公这次回京后,一直被陛下留在京中,你就不想回去见见?”
秦琅拍了拍张超的肩膀,“咱们就是打了几个蛮子,别总觉得自己好像立了个天大的功劳似的,跑回去显摆什么?惹人妒忌还是惹人嫌?侯君集那狗日的还天天参我呢,说我故意挑起边衅,制造战争,好发战争财,好立功求赏。”
“那和蛮在红河南伪立蛮国,更是让那侯君集兴奋不已,整天上窜下跳的说我如何养贼自重,如何祸害天南呢,所以我现在也懒得回去。”
做为岭南九府经略,这本是个钦差使职,但他现在又还授了广州大都督、广州刺史职,所以秦琅镇守岭南也是应当,何况就因为红河南面的那个伪蛮国还在闹腾,秦琅这个岭南九府宣抚经略相公,就还重担在身,一时没法返京呢。
“你总惦记着回长安做什么?有相好的了?”秦琅笑问。
“我不是想着我阿爷随齐国公从松州回长安了吗,一别好久没见了呢。”
秦琅意外,“还以为你是急着想回京邀功请赏,好满足下官迷念头呢。原来如此,这样,你替我回趟长安,带些土产回京,拿去献敬下我阿爷,还有你阿爷,另外也给平康坊府里送去,此外,咱们府里平时关系好的各家,也都送一份。”
“你真不回长安?”
“不回了。”秦琅摆摆手,转身返回船舱去了。
回到船舱里,打发走了屋里的人,倒是安静起来。
舱外传来海浪的声音。
转眼就到贞观八年的深秋了,其实心里面秦琅倒是挺想回长安了,想念平康府里的玉箫等妾侍,也想念四儿三女。
一离京就是近两年,说不想是假的。
只是他知道现在长安那边有些乱,侯君集一直在攻击他,而侯的攻击一直没停过,这说明皇帝有纵容之意。
为什么会纵容,秦琅猜测估计也是因为皇帝对他的某些行为不满,或者仅是要借侯的手,来敲打敲打下在岭南又立大功的女婿,省的他得意忘形。
君臣分别近两年,但近来因为世封之事,其实爷俩暗里已经交了好几回手了,隐秘而无声,但结果很明显,皇帝丈人的手腕更高超,而且眼光也很老辣,一眼就看透了他的小心思,并坚决的打压回来了,不过也给了他两甜枣安慰。
也许正因此,所以皇帝才故意纵容侯君集的攻击行为,就是给他提个醒,敲打一下他。
君臣最近密信往来频繁,对于在唐对外贸易之事也在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于海贸这件事情谈的很深,并且有一些明显的分歧,秦琅是海上贸易的坚定推动者和支持者,如今沿海有新兴的海贸势力在不断崛起。
李世民无疑也已经感受到了,所以对这支新兴的势力,还在观望犹豫,却也坚持要严格把这些控制在掌握之中的意思。
秦琅是希望稍放宽一些,管的太严,无疑会扼制海贸的咽喉,不利于长远发展。
可秦琅明显感受的到的是,李世民的骨子里还是崇尚关中本位制,更别说大陆本位了,海洋贸易虽利润可观,但李世民一直只是将其视做是财税的一个补充而已。
可现在东南海贸真来越欣荣,却是在让关中本位制受到影响了。
秦琅建议是朝廷重点经营东都洛阳,以后朝廷就常在洛阳了,以西京做为陪都,整个大唐的政治、经济重心都顺应时称东移。
但这个提议,却让李世民有些难以接受。




贞观俗人 第907章 将功赎罪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石坪城里。
大战刚过,唐军正分领着土蛮在打扫战场,郑恩养吊着一条胳膊,单手提着把横刀,身后领了十个土蛮团练。
“把这些该死的乌么蛮叛贼脑袋全都砍下来,记得再把左耳割下另收起来。”
“顺便搜一下他们身上,搜获的东西都要上缴归公,不许私藏,莫怪我没有提醒过你们,若是一时起贪念,我大唐军法可是无情的。”
年少的郑恩养经过一场大战,有些狼狈,吊着条胳膊,身上还遍染鲜血,但他提刀说话的样子,却也凭添了几许杀气,那一队土蛮却也没人敢不听。
他自己来到一个魁梧的乌么蛮面前,这家伙十分粗壮,先前交手时差点砍掉了郑恩养一条手臂,若不是身上有铁甲护着,又有土团及时救护,说不定真就要交待在这了。
此时,这个乌么蛮睁大着眼睛死的不能在死,死不瞑目。
郑恩养开始搜索他的尸体,这是以前随着平蛮军打扫战场时做惯了的,倒是手脚熟练。
魁梧蛮子身上一件粗皮牛袍子,脚上都是光着的,腰间一条牛皮带,一支长柄渔叉,一把砍柴刀。
摸了一个遍,却摸出来不少东西,有几样金银首饰,一看就是先前入城后抢掳得来的,应当能值些钱的,最后又摸出一个布包,却是一大包咸鱼干。
估计这玩意就是这蛮子带来的随身干粮了。
那群蛮兵也都如风卷残云般的搜索着,金银首饰、铜钱,甚至是肉干、盐巴、咸鱼等搜出一堆来。
这些蛮子看着这些东西,眼睛都放着光。
有一个家伙凑到郑恩养面前,“弟兄们也挺辛苦的,要不每人留一件?”
郑恩养白了眼这个家伙,“你这想法很危险,被上头发现你可知道后果?砍头以正军法!”
蛮子讪讪的笑了两声,有些无精打彩了,看着这些钱财却不能碰,连搜索的劲头也没了。
郑恩养看了看这些家伙,“这些咸鱼、干肉还有盐巴,大家分一下,也当是补充下体力精神,若是觉得那皮袍子、布衣、鞋子有合身能用的,也可以先拿去用。可是金银钱财和武器这些,一定是要归公的,不过大家也放心,缴获归公之后,老规矩,最后也还是要拿出部份来做功劳赏赐和伤残的抚恤的。”
“大家抓紧时间休息下!”
郑恩养拿了几条鱼干和几条肉干,都有些黑乎乎的,放进嘴里嚼着也硬如柴,但嚼着嚼着倒也有些味道,毕竟拼死拼活累半天,这个时候还真有几分虚脱的感觉,尤其是他年轻,更是饿的快。
这个时候也不管什么黑乎乎还是柴了,坐那猛嚼起来。
其余的蛮子们也很快分完了那些搜出来的食物,一个个就坐在那里吃起来,有的家伙甚至直接拿尸体当成凳子坐。
边嚼着肉干咸鱼,郑恩养一边在思索着。
这次乌么蛮的叛乱突袭确实打了石坪一个措手不及,也暴露出了通海都督府唐军的部署分散,特别是只能对几个重点地区驻防,对于其它地方还是防卫空虚了些。
好在那些保安团、团结营、巡检队等的蛮丁还算能用,就如这次,他们石坪的唐军才二百,但各种蛮兵却很快聚拢了三千以上。
若不是这些蛮丁配合反击,石坪牙城早就失守,他们也不能这么快的杀回来夺回仓城。
只不过严叔说的对,龙湖里的乌么蛮不可能是单独作乱,他们就那么千余户人也没这样的胆子,应当是南边的和蛮要过江了,早就听说和蛮在准备反攻,上面也一再让他们加强警戒。
石坪距离罗盘甸不远,和蛮真要过江来,石坪倒是首当其冲。
抬头。
牙城中那高耸的碉楼上正在燃着烽烟,扭头,城外他们驻守的那碉楼上也一样燃着烽烟。
战斗已经结束,却还燃起了烽烟,这是报警的烽烟。
出门,遇到了严石柱。
“怎么点起烽烟了?”
“突审了一些俘虏,乌么蛮果真是勾结了和蛮,想要来个里应外和的,和蛮要来了!”
老严看着他的胳膊,“怎么样,看过大夫了没,好点吗?”
“军医看过了,也用了药,有甲护着没伤着皮肉,但是伤到了点筋骨,大夫说这胳膊得养两月了,不能用力,好在是左胳膊,倒也不太影响日常。”
老严关心的打量了会,“你小子叫你不要太拼命,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急个啥,你要真被蛮子一渔叉刺死了,我那侄女可就要便宜别人家了。”
郑恩养问,“和蛮真敢打过江来,咱们怎么办,就守在这待援吗?”
老严掏出一根牛肉干扔嘴里嚼着,“不这样还怎样?反正烽烟已经点起来了,接下来肯定是一场大战了。校尉刚传下来命令,让我们加紧帮助清理城中乌么蛮余逆,然后赶回碉中防卫。”
“不去岛上剿了乌么三寨?”
“剿肯定是要剿的,但现在敌情未明,先不急于一时,先把石坪城守好先,待回头还怕没机会收拾那三个寨子?放心吧,到时我们定要把他们连根拔起的,敢叛乱突袭,到时一个不留。”老严眼里露出狠色,“说不得到时正好可以便宜买几个乌么蛮做奴隶了,哈哈哈,我那分的田现在还缺牛少马更差人力呢。”
1...475476477478479...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