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朝之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在n季,真正搅动人心的却是报纸。报纸这个东西应该算是朱济世自己带到中国的。他在香港办的大公报当年就是一份强烈鼓动反清的革命刊物。虽然知道报纸宣传的厉害,但是朱皇帝并没有在占据广东之后采取严厉的新闻管制,而是允许一定限度的新闻。迁都应天之后,又在颁布的钦定大明宪法中明文规定了新闻的尺度——不得反对皇帝,不得危害大明国家安全,皇帝有权下谕实现新闻管制。稍后,朱济世又在鸿儒院下设立了新闻司,专门负责新闻审查。他怎么做倒不是在效仿西方的新闻,而是为了获得一个不完全受官僚控制的了解各地情况的通道,眼下的大明到处都是封建官僚,如果再实行严格的新闻管控,皇帝早晚被蒙蔽成瞎子聋子。

    不过在随后的两年中,大明新闻界一直没有给朱皇帝和官府找什么麻烦,甚至歌功颂德的内容占了报纸的主要篇幅——那些大清a教出来的儒生士大夫即使当了报纸编辑,还是非常小心翼翼的。直到敢于仗义执言的清流报的出现,大明报界才开始不断试探朝廷舆论管制的底线,试着批评起了朝廷的某些政策法规。当然,以清流报为代表的一批“批评派”报纸主要的标靶。还是大明*黑暗的官场,毕竟好皇帝被贪官蒙蔽的故事早就入了人心。

    到了光复5年n,随着一批上京请愿的山西名流抵达应天,向朱济世递上了“请调苗党离晋行晋人治晋折”。山西巡抚兼提督凤台郡公苗沛霖这个贪官兼军阀便在一夜之间成了舆论风口浪尖的人物了。

    包括清流报、士子报、正气报、士林通讯一大批自命清流,在读书人中间颇有影响力的报纸,都开始大谈唐季藩镇之祸,或隐喻,或暗指,都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苗沛霖指为大明第一藩镇。清流报评论员白雨先生更是强烈呼吁苗沛霖向奕欣学习,自请入朝。

    “皇上,臣这次也不帮苗雨三说话了,他的事情做得是有些过了。不但死抓着苗家军不放,还让七八万淮人官兵全都入籍山西。摆明是要继续把持山西地方……”

    应天玛丽亚堡,将苗沛霖推荐给朱济世的军师罗则南身子埋在会客厅的真皮沙发里,皱眉如此说道。朝廷上下都知道他和苗沛霖关系很好,如果是贪污*之类的“小事”,他绝对帮苗沛霖说话。但是藩镇什么的。可是历朝历代皇帝老子最忌惮的。这个苗沛霖,的确有些不知进退了。

    而左宗棠和郑洪两位相爷,也都不停点头,似乎在附和罗泽南。且不说左宗棠怎么看藩镇,那郑洪可是大明复国第一功臣,曾经几次外放掌兵,每次办完事都老老实实把兵权交还。然后入朝做官。一个老粗都知道这个道理,苗沛霖居然不晓得。而且现在同样行过军管的四川、河南、山东、北直、云南、贵州、广西等七省,都已经实现了军政分离。地方官的任命权已经回到了朝廷,军官不再兼任地方督抚,地方的巡抚同样不掌兵。只有苗沛霖还是军政一把抓,而且还没有一点放手的意思。

    朱皇帝哪里晓得。历史上的苗沛霖其实就是这么个人,不仅爱权如命,还有一个反复无常的毛病,在太平天国和大清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弄了个身败名裂。不过在这个时空。苗沛霖倒一直是大明忠臣,虽然喜欢揽权,但绝对没有生过什么贰心。

    而在山西士绅请愿反苗的同时,苗沛霖的折子也递了上来,内容不是自请入朝或是要求解除兵权,而是揭发山西士绅图谋不轨,勾结渤海国,企图造反。还拿出晋商走私an油**、军用火药、n钢等管制物品,卖给渤海国和太平天国恭顺王的确凿证据——据说是山西蔚字票号的毛鸿出首揭发的罪行。言之凿凿,倒也不似作伪。

    朱济世捏起苗沛霖的折子,在手里掂量了一下,然后又甩在了茶几上面:“苗沛霖所奏不法晋商种种罪恶,卿等以为如何?”

    他这一问,左宗棠、郑洪、罗泽南三人同时点头,他们都认为晋商当中败类颇多。毕竟八大皇商的前车之鉴就在那里,而且山西士绅领袖祁藻、徐继畲还在为奕}效力。晋商又从蒙古的贸易线路上获益颇丰。他们同奕欣、奕}有些来往一点也不奇怪。

    郑洪哼哼一笑:“皇上,我看他们两边都不是什么好人,an商和an臣在狗咬狗。”

    左宗棠点头道:“此事根底说来也不繁杂,就是一山难容二虎,而这二虎,都不是朝廷想要的。”

    “苗沛霖和那帮an商是不一样的。”朱济世忽然打断道,“朕还是信任他的,晋商走私案可以交给他查处。”

    这句话让左宗棠等三人一愣,让苗沛霖去整晋商?这不是让老鼠去管米缸嘛!这帮山西老坑的家底还不让姓苗的给掏空了!

    朱济世继续道:“凤台郡公都54岁了,还在为国a劳,真是难能可贵,朕又怎好亏待功臣呢?那帮山西士绅竟想离间朕和苗卿君臣,实在可恶。而且我大明宪法明文规定,臣民有迁徙,淮人入籍山西是完全合法的,他们上书反对,完全是无理取闹。朕要驳回他们的请愿。”

    “不过苗沛霖如今的所为,的确不是保全之道,如果换成别的猜忌心重的君王,还不趁机整治他一番?轻则削夺官爵,重则首领不保……朕不希望功臣受宵小构陷,但是三人成虎的道理苗沛霖也该知道。”

    三个大明重臣已经明白了,皇帝老子是想让苗沛霖在山西的士绅an商身上捞一把,然后急流勇退啊。这一手虽然不是光明正大,但是也算对得起功臣,至于那些不法晋商,完全是咎由自取。

    “军师,你走一趟山西,把朕的意思和苗沛霖说清楚,问问他整治完山西士绅豪商以后,他是想当山西巡抚还是想继续督军。如果还想在战场上搏个王爵出来,那就该准备进军甘陕了。”

    朱济世的话才说完,左宗棠忽道:“皇上,苗兵已经不大堪用,若要进兵西北,还是宜用大明n锐。”

    “苗兵不堪用了?”朱济世有些不解,苗沛霖的军队虽然不是朱明嫡系,但是在地方军中还算强悍,到底是打败过太平军n锐的。

    郑洪接过话题道:“苗兵终究不是新式陆军,军官都是淮北豪强,军兴数年,他们的腰包里都揣满了银子,是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了,谁还肯打仗,现在最好能够遣散苗军,让苗雨三做山西巡抚。”

    “原来如此,军师,那就规劝一下苗沛霖。”朱济世点点头,心道,“只怕苗沛霖不愿意放弃兵权,这个老儿一直都以为自己用兵如神的。”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638章 你追我赶 狂求月票
    “快,快,让马车再快一些!”

    长江北岸,沿着大运河修筑的一条自南向北的官道上,四匹骏马正拉着一辆黑色四轮马车疾驰而过。

    马车里面并排坐在两位乘客,其中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人却嫌车子跑得太慢了,不停高声催促。此人留两憋八字胡,一身锦袍,双目迥然有神,一看就知道不是寻常人,他乃是太谷曹家第19代掌门人曹凤翔。

    “轶千兄,用得着这么急吗?这马车都快飞起来了。”坐在曹凤翔身边的正是领衔这次晋绅请愿的山西籍前清举人赵洪猷,他已经被颠了一路,骨头都快散了架了。

    “能不急吗!脑袋就要没有了!”曹凤翔咬咬牙道。

    他们太谷曹家发迹于前明和清朝相交之际,先祖曹三喜在辽东经商,后随清兵入关,为清兵提供军事物资,由此发家。不过曹三喜的身家和影响力还赶不上八大皇商,所以并未列入逆贼传,但是大明朝这边,肯定是个极不受欢迎的人物。因而曹家在东北(东北是太古曹家经营的重点)的商号,在明军复辽之后被全部没收。曹家在东北的族人,也都被划入汉军旗籍,战后作为俘虏罚做苦役,两年半下来,已经有四分之一不堪劳苦而去世了。

    此次曹凤翔跟着晋绅请愿团一起南下应天府,除了正经的请愿之外,还在四下活动,想要在大明朝廷中找到新的靠山,以便让曹家的事业可以在新朝安然无恙发展下去。

    在大把银元开路之下。曹凤翔还真找到一些门路。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人物。都是一些秘书官、副官之类能够把话往上递的角色,甚至还搭上了玛丽亚克莱门蒂娜的心腹女官阿莱德莱。可就在事情看似要有转机的时候,那些大明的贪官污吏们突然转了性子,将所收的礼物统统返还!和满清官员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曹凤翔当时就意识到情况不妙,随后朱皇帝又正式驳回了山西士绅的请愿折子。作为“皇帝喉舌”的大公报上还一连几日登出了“八大皇商”卖国求荣的故事,还暗指这样的商人现在仍然存在!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曹凤翔如何还看不清形势?朱皇帝是要拿晋商开刀杀给全天下那些蠢蠢欲动的士绅豪强们看啊!

    “轶千兄,真有那么严重?”赵洪猷还是不大相信,“不至于吧……皇上真要动你我。你我能离开应天府城?”

    “当然不是在应天动咱们了!”曹凤翔苦苦一笑,“咱们到应天是代表山西士绅请愿,他怎么好动我们?”

    “那你这是……”

    “可皇帝也不会放过咱们山西人的,他是让苗沛霖来当这把杀人的刀子!”

    赵洪猷怔了一下,他和祁宿藻本是想用一个请愿给朱济世收拾苗藩的借口,让朱苗狗咬狗的。现在怎么变成山西士绅去和苗沛霖咬了呢?这苗沛霖可不是什么讲道理的主,要是落在他手里还不如落在锦衣卫手中呢!想到这里他不禁就打了一个寒颤。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苗沛霖是藩镇啊!他一个皇上居然不担心藩镇作乱……”

    曹凤翔闻言就是一声叹息:“还没有想明白?现在皇帝老子要斗的就是士绅!天下士绅都对他的新政不满,他早就想杀鸡儆猴啦!咱们山西这次正好跳出来,不拿咱们当鸡,还能拿谁?”

    “那……那可如何是好?”赵洪猷几乎瘫软在座位上了。他不过是个八股文章考出来的举人,遇到这等事情如何不六神无主?

    “还能怎么办?赶紧回去找祁大人商量。是造反是逃走还是坐以待毙都听祁大人一句话吧!”说着话,曹凤翔又叹了一声,“但愿还来得及!”

    他是知道有电报这个东西的,虽然电报线还没有架到太原,但是北直隶首府保定是有电报局子的!他离开应天府的时候也给曹家在保定的商号发了电报让曹家赶紧将钱财人员送往绥远,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赶在苗沛霖得到朱皇帝电谕之前了。

    ……

    “快,快,快,不能让那个蒙古娘们跑了!”

    “皇上说了,抓不到活的,死的也行!不能让他们跑了……”

    蒙古草原某处,一场你追我赶的追击战,此刻正在上演。追击的一方,人人身穿着黄色棉甲,手持长矛,身背洋枪,好不威风,正是爱新觉罗奕欣的亲领的正黄旗马队的精锐。

    而被追逐的却是一队蒙古骑士,只有十几个人,没有披甲,更没有长矛,不过却是一人双马。其中更有一个衣着鲜艳的女子,胯下一匹枣红色的蒙古军马,走在众人之前,正是朱济世未来的王妃土谢图汗部的郡主奥云塔娜。大概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变故,奥云塔娜早就是花容失色,一脸又惊又怒的表情,还不时回头去看追兵。

    “主子放心,他们追不上的,论起跑马,在草原上没有人能比得上咱们蒙古人!”

    护卫奥云塔娜跑路的一个蒙古汉子大声吼叫着安慰她道。

    “哼!我才不担心那些满狗追上来呢!他们只知道一个劲儿打马,根本不知道要省马力,还穿那么重的棉甲,还拿着长枪,也不嫌重!”

    奥云塔娜有口无心的应着,她当然不担心追兵,他们蒙古人打架的本事早就丢了几百年了,不过逃命跑马的本事还是天下第一的!这蒙古人的“男儿三技”不就是跑马、摔跤、射箭吗?不过在蒙古,同时精通这三技的人可是凤毛麟角,原因就是摔跤、射箭是需要体力的,一般都是大块头比较拿手。但是跑马却不同,块头越大的骑手对马匹的负担也就越重,这马自然跑不动了。所以现在护着奥云塔娜跑路的蒙古人都是瘦子,奥云塔娜本人也不重,而且他们全是轻装,根本没有携带盔甲长矛,只带了食物、马弓和曾国藩赠送的柯尔特手枪。而奕欣的亲卫队都是大块头,又穿着盔甲,拎着长枪,一副要打野战的架势,真不怕把马累死。

    而且跑马并不是一味加速就行的,需要合理利用马匹的体力,大部分情况下是“走马”,比的是长力。一匹蒙古马往往能用较快的速度走上一整天,如果一味打马加速,几个小时就累死了。现在奕欣的那些护卫就是这么在骑马,虽然勉强追了上来,但已经是强弩之末,这马儿跑得比走还慢。

    奥云塔娜现在真正担心的是陷在库伦的父亲车林格尔济。奕欣的军队是前天晚上突然包围土谢图汗王府的,同时被围的还有另外几家汗府、哲布尊丹巴的黄庙,还有大明的监国府。

    不过各府里面都有不少护卫,加在一块儿也有上万人,双方立时就在库伦展开激战。战斗最激烈的是大明监国府一带,守在那里的汉人不熟悉蒙古草原,突围是根本没有希望,只能死守。不过他们有一种威力很大的炸弹,给奕欣的军队造成不小的麻烦。奥云塔娜他们才有机会突围——从库伦城突围并不困难,因为库伦的城墙就是一圈木栅栏,不少地方还是破的,所以不是堵住几个城门就能把人都圈在城内的。当日激战到夜里的时候,各家王府都纷纷开始突围,趁着夜色还真突了出去,可是奥云塔娜和父亲车林格尔济却在突围过程中失散,在事先约定的汇合地点非但没有看到车林格尔济的影子,还遇上了奕欣的追兵。(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639章 就是不舍得权 狂求月票
    肃顺跟白恩铭不同,他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儿子,郑亲王一系出自努尔哈赤的侄子兼养子济尔哈朗,世世代代都是铁帽子王,自然是时时刻刻不忘恢复清室的大志。

    “果然是天不绝我大清,朱逆才得了天下不过数年,就开始忘乎所以,想要同全天下的士大夫为敌了。前次才将西学加入科举,今次又要绝了天下大半士子的上进之路,他这是要自绝于天下士子!是要将天下士子再推回到我大清一方!”

    听得他这番豪言壮语,瓜尔佳元宝苦苦一笑,抓起一个干巴巴的大饼啃了一口,又端起碗白开水就着干大饼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再看他和肃顺两人的装扮,就知道他们现在有多潦倒了。脑袋当然已经剃光了,大牢里面不许留辫子,哪怕有银子交辫子税也不行。丝绸的衣服也没了,都换上的粗布长袍——这是四川乡下落魄书生的标准装扮,短衫是劳动人民的装扮,读书人都是穿长衫的,有几个钱的就穿丝绸长衫,现在还流行起了呢绒长衫,而穿粗布长衫的肯定是那种读死书又考不中功名的落魄书生。

    他们俩之所以会换成这样的装扮,当然是因为几个月的那场牢狱之灾了。虽然他们都一口咬死自己是普通商人,但是脑袋后面的辫子,一口标准的京片子,都已经将他们的身份透入无疑,如果锦衣卫在四川的特务还不知道他们是渤海国的探子,那可真得回家吃老米了。知道了对方的大致身份之后,锦衣卫的刑讯高手没费多大力气就弄明白了肃顺、瓜尔佳元宝等人的真实身份。

    然后四川锦衣卫佥事黄麒英就把肃顺等人在贡院街事件中被捕的消息,密报给了应天的朱皇帝。而朱济世并不想让四川贡院街事件闹得太大,于是就指示黄麒英实事求是,秉公处理。

    不过这个黄飞鸿的老爹也不是什么好鸟!他知道肃顺他们有钱,于是就串通四川总督韩四一起讹他们的银子。让他们出银子买命,最后把肃顺和瓜尔佳元宝存在立信银行账户里面的银子榨去了大半才把他们放走——倒没有杀人灭口,黄大侠和韩四都是江湖出身,都是一诺千金的好汉。而且他们也不担心肃顺和瓜尔佳元宝去军法司举报,这十几个渤海国的探子得了活命的机会还不跑得跟兔子似的?

    可是韩四和黄麒英却没有想到,这两个家伙居然在川边徘徊了好几个月。原来他们已经对库伦方面失去了信心,想去西宁投奕}。而要由四川入青海的道路两条,一条走川北甘南,是要通过太平天国的地面,他们可不敢去;一条则是绕道**再折返向北去青海,肃顺和元宝选得就是这条路。可是走川边去**也不容易,川藏交界处乱得很,一路上面的艰难险阻和上西天取经差不多。

    肃顺他们连柯尔特手枪已经没有了,怎么敢冒冒失失往**闯?于是只能在川边找路子,想跟着跑**买卖的马帮往拉萨去。结果这路子一找就是好几个月,手头的继续已经差不多花光了,可路子还没有找到。却从一份两个月前的清流报上看到了科举将设年龄限制的消息——这个时代消息传播的速度本来就以月为单位的,一张成都版的清流报到了肃顺等人临时落脚的天全县某镇,花上两个月是不足为奇的。

    “这朱逆的天下坏就坏在朱逆是海外天子,终是不接地气,不晓得科举取士的精髓。”

    肃顺得意洋洋的评论道:“科举取士乃是安定天下的根本,将天下的良材汇集于朝廷,使天下的中等之材为八股文章所绊,只剩下一些中下之姿的人物在蹦达,如何能成大事?”
1...967968969970971...13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