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朝之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左宗棠哪里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当下就道:“那就由臣下亲自走一趟山西。”

    朱济世点点头,“那就快去快回。这一次顶好能从山西迁出50万人!现在东北、西北和东西伯利亚可都还空旷着呢。”

    左宗棠得了个去山西的差事,便和罗泽南一块儿从紫禁城出来,连忙回到内阁府衙门去布置自己离开后的政务。

    而内阁府衙门这里。其实已经坐了不少人。

    常大淳、叶名琛、彭玉麟,还有其他几个尚书、侍郎,还有新上任的顺天府尹李续宾和刚刚从四川被调回中央,预备要担任吏部尚书的刘蓉都在这里。

    七八个人坐在内阁府衙门的会议室里,见到左宗棠和罗泽南进来,方才还在热烈讨论着有人敲请愿钟反对义务教育的事情,现在一下子,都停止议论,纷纷起身向两位相爷行礼了。

    常大淳拱了拱手。便问:“皇上那边怎么说?”

    这几位都是重臣,当然消息灵通。有人敲钟请愿反对义务教育的事情,自然早就知道了。他们现在聚集在这里。就是等左宗棠、罗泽南回来后商量对策。

    一个义务教育牵扯到至少6000万银元的公帑,而且还不是一次性拨付6000万,而是每年都要安排6000万银元的预算。这样大的事情,不管中央还是地方,都瞪大眼睛瞧着,这些重臣当然更不例外了。

    左宗棠答道:“皇上的决心很大,义务教育是一定要办的,不过在具体的执行上可能要从长计议,毕竟现在最要紧的还是山西的蝗灾,刚才皇上还让我亲自走一趟山西。”

    左宗棠说罢,常大淳等人,俱都变得疑惑起来。

    这次的蝗灾要搁在过去满清的时候的确是天大的事情,出去一个中堂负责督办赈济也是应该的。可是对本朝而言,就算山西全省绝收又能算什么大事儿?辽宁、吉林、黑龙江、北兴安、东黑龙江、滨海和交州七省的粮食产量至少抵得上十个山西。不说多得吃不完,但也绝对是府库充盈。赈灾根本就是小事,想来还是利用灾情扩大移民规模更要紧一些,可这事儿应该让殖民地部尚书苗沛霖去办才对啊。怎么让左宗棠出大远门呢?

    “苗雨三可要出京?”常大淳连忙又问。

    “苗雨三不出去。”左宗棠端坐下来,脸上似笑非笑,看了常大淳一眼,“老王爷,议会那边,都这么议论义务教育?”

    常大淳叹了一声,摇头道:“这等费钱不讨好的事体,议会那些人又怎么会赞成?有那6000万闲钱还不如用来修铁路呢,好歹还能带动沿途商业。要老夫来说这义务教育也是瞎折腾,顶好让这一阵钟给敲没了。”

    左宗棠颔首点头:“折腾是不假,但是也不是一阵钟能敲没有的。皇上……罢了,不说这些了。”

    左宗棠又看了看彭玉麟,“雪琴,刘慕文已经请辞西伯利亚开发公司总经理了,这个差事你能接下来吗?”

    彭玉麟的辽宁总兵已经任满,正回京候补。朱济世知道这人有点本事,想让他去当七河巡抚或是西伯利亚开发公司总经理。后者原是刘鹏的差事,不过刘鹏总是有些柔弱,难当这种需要杀伐之心的大任。所以在西伯利亚开发公司组建工作结束后,他就向朱济世请辞了。

    彭玉麟答道:“下官必不辱命。”

    左宗棠笑了笑,道:“以雪琴的本事一定能当好西伯利亚公司的总经理,不如这次便和我一块儿出京去山西,怎么都要在山西给你征募10万移民。”

    彭玉麟大喜,一拱手,“多谢相爷栽培。”

    左宗棠摆摆手,“都是自己人,我不栽培你还能栽培谁?我湘湖的将来,还是要靠你我一起出力的的。”

    这样的话,左宗棠说过不止一次,他现在是将彭玉麟当成湘湖一党的第四号人物在培养。现在湘湖派的三号人物常大淳已经老迈,退隐不过时间问题,罗泽南眼看也是50岁的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生点病就不能做事了,至于曾国藩兄弟,素为左宗棠所不喜,到是这个出身于左宗棠门下的彭玉麟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将来必能当大任。

    罗泽南也道:“西伯利亚也只有让雪琴这样的大将过去才能搞好,刘慕文充其量是个奸商,如何能担次大任?我看还是早些去皇室财团吧。”

    刘鹏虽然是很早就追随朱济世的老臣,但的确有些文不成武不就,最

    拿手的大概还是做生意。

    左宗棠抚案道:“皇上可不会舍得让刘慕文离开政界的。他虽然没有什么大能耐,但办事也算勤勉,而且又听话,还不大结党,用起来放心啊。”

    他深吸一口气,脸色沉重:“而且他的商人出身,在以往可能会成为仕途的累赘,可是在今朝,却是一种助力啊。往昔我中华都是天子和士大夫共天下,而今上却是和绅商共天下的。绅高一尺,商就要高一丈,虽然刘慕文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济世同学会的那些年轻人已经渐渐起来了,往后的朝堂必有他们的一大块立足之地。”

    众人闻言,都面色沉凝起来了,政坛上的起落是不怕资历浅,就怕没后台。济世同学会的后台就是朱皇帝!而且他们那些人自成一体,思维模式和老官僚们格格不入,很难被吸收同化。如果是一个两个陆陆续续进入政坛也就罢了,总有办法让他们吃苦头。可现在这些人是好几千好几千的往外冒,又不立即进入官场,而是在商行、工厂、裁判庭、律师楼、医院和教育界发展,不断积累着人脉、财富、经验和阅历,等到将来什么时候杀进政坛,可就要锐不可当了。

    罗泽南沉吟片刻,低声道:“这一次的义务教育会成为济世一系的机会?”

    左宗棠吐了口气:“机会,是个机会!不仅是济世一系的,还是天下士绅的,皇上要行义务教育,必然要启用地方缙绅……要不然这事儿没有可能成功。但是缙绅势力一涨,皇上一定又会扶植商家以图抗衡。这义务教育虽然利国利民,但是背后的利益和牵扯到的问题太乱了!皇上才叫我出京办事去啊!”(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1030章 劣绅、奸商、选举 上
    左宗棠的政治嗅觉自是没有话说,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稳居大明首辅之位那么多年,而且揽了那么大的权。不过他揽的都是文治之权,却没有怎么染指兵权,所以权力再大,也不会威胁到朱皇帝。而威胁不到皇帝的首辅,当然是可以官运长久的。他知道,自己即便被朱济世打发出京办事,也不会在回来以后丢了宰辅的位置——纵观眼下的大明政坛,可以取代自己的人只有两个,一是延平王郑洪,二是刚刚封了桂林郡王的韩四。两人虽是赳赳武夫,但却是有这个能力和威望坐稳首辅位置的。只是延平王功成想身退,至于韩四嘛……西域还离不开他镇场子。

    思索了半晌之后,左宗棠还是决定以静制动,且看朱皇帝怎么搞定义务教育,这缙绅豪门的刁钻,左宗棠自是再清楚不过。他这次去山西,也少不了要为这些人头疼的。

    而此时,谨身殿内,朱济世正捧着一堆报纸在一张张看着。也许和这个时代报纸的读者大多属于有财力送孩子们去就读私立学校的中上阶层有关,义务教育的问题并不大受他们关注,还不如山西的蝗灾,西域的西清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吸引眼球。

    而为数不多的评论文章,都和罗泽南说的一样,尽是一些看起来挺正确,但是绝对无法实现的主张,反对的矛头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和收费,按照上面的观点,既然义务教育是强制的。那就不应该收费。如果要收费。就不应该强制……总之,一个收费的义务教育比没有义务教育似乎还不如!

    潘祖荫又捧着一堆报纸走到了朱皇帝身边,把报纸放在御案上:“皇上,这是应天府、上海府的地方报纸,上面也有不少关于义务教育的文章。意思也都差不多,都对义务教育收费颇有微词。”

    朱济世脸色冷漠,淡淡地道:“朕也知道义务教育收费是不对的,但是不收费的义务教育。朕给不了!在钟,你说说看,这收费的义务教育和没有义务教育比起来,是哪个比较好?”

    潘祖荫笑道:“当然是有比没有好了。”

    有比没有好!朱皇帝也是这么认为的,哪怕一个被士绅支配的义务教育,也比没有义务教育好。

    但是涉及到五六千万教育经费支配权,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学校长、副校长和老师职位的大事。朱皇帝当然不能只听罗泽南一面之词就决定了——谁不知道罗泽南所属的湘湖一派的根底是士绅,他向着士绅一点也不奇怪。

    而朱皇帝的国策就是促使士绅阶级转变,当然不能让这些士绅在义务教育上面捞太多,更不能让他们借着大办教育的东风进一步扩大他们在乡间的权势。

    因而此刻。湘湖一派的政敌,殖民地部尚书苗沛霖。工商促进总会会长郑洪和西伯利亚开发公司总经理刘鹏等三人,都正襟危坐在朱大皇帝对面。此外,一脸大胡子的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正拧着眉头坐在朱皇帝身边,浑身充满着一股泰西大贤的气息——他其实才是今天的正角,什么义务教育,什么公民社会,什么宪政议会,都是从泰西传来的,在东方这里哪儿有这些啊?现在遇到问题,当然找这位泰西大贤解惑了。

    “罗丞相的方法显然是唯一可行的,政治永远充满着交易和妥协。但是……”

    恩格斯的心绪似乎有些恍惚,自从朝鲜考察回来以后,他就开始思考如何防止官僚代替原有的剥削阶级,继续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问题了——朝鲜似乎正面临着这样的前景,原有的剥削阶级被打倒了,而取代他们的朱朝官员虽然并不拥有资产(土地),但是仍然从农民的辛苦劳作中拿走了40%的剩余价值,而且恩格斯认为他们在未来肯定会拿走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为朱氏朝鲜根本没有监督这些官员的办法,没有议会也没有新闻自由,只能依靠朱氏朝鲜官僚机构中的监察院去监督官员,这几乎就是让官员自己监督自己……这根本不是办法!

    “我想,权力必须要有制约!必须要有监督!”

    恩格斯收摄心神,接着说道:“中国目前已经隐约形成了两个既对立又合作的阶级——资产阶级和士绅地主阶级。中国的政治生活,就是围绕这两个阶级的斗争和妥协展开的。之前的反清复明战争,就是资产阶级(只有一个资产阶级就是朱济世)和一部分士绅地主阶级联合,打倒士绅地主阶级顽固派的革命斗争。纵观欧洲各国的革命,欧洲资产阶级和欧洲的贵族地主阶级通常是既斗争又妥协的,真正完全排除土地贵族形成资产阶级单独专政的国家几乎是没有的。而欧洲的宪政和代议制,就是这种既斗争又妥协最后形成制约的产物。”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上纲上线了!

    不过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贵族或是土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一直是存在激烈斗争和密切勾结的。在有的时候,是资产阶级消灭大部分土地贵族;在有些情况下,又是两种相互勾结;而在另一些地方,则是新兴资产阶级依附于土地贵族——比如现在的俄罗斯帝国和历史上的中国……而在眼下的大明,在反清复明战争之后,则是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统的土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妥协共治。所谓的资产阶级专政,其实就是资产阶级领导下的专政。

    恩大神顿了一下,又建议道:“皇帝陛下,在大明帝国恢复之初,您就制定了宪法并且引入了议会。但是直到今天,在大明都没有出现过一场真正的选举。议员们都是由少数大资本家推选,而非由更广泛的纳税人投票选举产生,因而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议会关注的问题也仅仅是如何征税和官商友谊……或者说,现在大明的议会只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权力也太小,没有真正起到议会的作用。”

    是的,大明帝国有宪法,有议会,当然也有人模狗样的议员,但是从来没有举行过一场投票选举。大明各级议会的议员,都是由少数纳税大户也就是大资产阶级推举的,起到的作用只是让大纳税人可以参与政治,可以有一个和官僚讨价还价的砝码,以便更好地勾结在一起。

    之所以会这样,当然是朱济世的实用主义政治有关,他当年在广东开设议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征税,议会就是一个摊派税收和讨价还价的地方。到了现在,虽然大明商税征收已经日益规范,成立了许多由议会和政府共管的税务部门,又从西方搬了不少收税的办法过来。但是议会的主要功能,还是讨论怎么收税。

    至于议会对官员的监督作用,似乎还不如报纸,只要地方官和大资本家搞好关系,不要太过分捞到他们头上,那就没有什么被议会弹劾的可能。倒是那些怪话很多的报纸,时不时会揪出几个脏官……

    “皇帝陛下,”恩大神微微皱眉,似乎在斟酌着用词,“我想您应该研究过西方国家的选举吧?您在英国的那几年,正是英国人民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的**期啊!”

    “普选权?”朱济世立即露出了警惕的表情,普选权代表的是民主自由,可不是个好东西!

    “不,不是普选权,而是扩大选举人的范围,让更多的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与到投票和选举活动之中。这样他们就能负担起监督和鞭策议会的责任,这样一来,议会也会拥有更大的权力,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家也会加速产生,从而让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1031章 劣绅、奸商、选举 下
    这个……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呃,大神的话怎么可能没有道理!

    朱济世反复思考着,现在大明的文官主要由科举产生,而考上科举的大部分人都是士绅地主阶级的一员。也就是说,大明的文官是由士绅地主组成的,代表的自然也是士绅地主的根本利益!

    而大明的资本家和新式知识分子,在过去的近10年时间中,则在不断壮大。如果单就财力和对税赋的贡献论。资产阶级已经超过了士绅地主。现在大明每年的近3亿税收中,来自土地的田赋只有12亿,而各种工商业税收的总和却高达18亿,如果考虑到皇室财团一年高达几千万元的净利润和由其支配的巨额资产财富,可以说,工商已经是大明立国之本了。

    但是工商资本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如果不考虑朱济世这个皇帝的话,是远远比不上士绅地主的。因为士绅地主的本职不是经营土地,而是考试做官,他们这些人在26岁之前,是一门心思求官当官,而且数量也远远多过资本家特别是大资本家。光是已经当了文官的士绅,总数就不下40万!靠数量很少的大资产阶级是根本没有办法和他们形成平衡的。

    同样,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上,也大多拿这些文臣士绅没有办法,才有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说法。

    想到这里,朱济世深吸口气:“弗里德里希,谢谢你能抽空来为我解惑,对于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的。”

    恩格斯微微一笑。站了起来。“陛下,我的建议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什么事情,请允许我先告辞,皇室财团的工作可是非常繁忙的。”

    “好的,就这样吧。”朱济世起身将导师送出了谨身殿,不过却没有让苗沛霖等人离开。今天的讨论,看来还没有结束呢。

    “老郑。苗雨三,你们怎么看?”投票选举的事情,兹事体大,朱济世当然需要广泛征求意见,不可草率行事。

    郑洪听到朱济世点自己的名,知道躲不过去,只好笑了笑道:“皇上,臣觉着……义务教育的事情没有那么难办,您圣心独裁,一道旨意下去。谁敢不服?那些摇笔杆子的人都是没有什么骨气的穷酸,抓几个起来。不行就杀一儆百,保管没有人敢再鸡蛋里面挑骨头。

    另外,产业促进总会和下面的几个商会还可以掏钱多办一些实学中学,以供小学毕业生学习些高超的手艺,现在咱们大明最缺的就是机器工业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工资可比寻常手艺人高多了。”

    郑王爷回避了选举,只谈如何推进义务教育,还提出了兴办实学中学的问题,其实实学中学和普通中学,早就是义务教育计划的补充部分,要不然计划中的教育经费也不会高达6000万元这笔钱并不都是用于四年义务制小学的,还包括小学毕业生的后续培养和教育,根据计划,大约有20%的义务制小学毕业生应该可以升学继续学习技术和知识。

    教育部估计,如果全国每年能有800万人从四年义务制的小学中毕业,那就有160万人能够升入各种中学和实学中学就读。这个数字莫说是在1856年,就是在150多年后,看着也不太少了。由此便可见大明帝国眼下的人口压力有多大了!这计划中要从四年义务制小学毕业的800万人,仅仅是男童,而且不包括那些家里有钱可以上私立学校的娃娃……
1...794795796797798...13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