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皇上也是为咱们小民着想,多念些书总是好的,就算掏不出学费,也可以求学校减免的,就是……”
沉默没持续太久,汉子们纷纷出声劝着,这帮人原来是应天府天子脚下的贫下中农,其中几个还是某家权贵的佃户。不过今天他们来这座被称为“请愿钟楼”的地方敲钟,倒不是因为挨了权贵们的欺负。
大明的权贵们在应天府都是规规矩矩的,这里有立宪议会,有宪法法院大理寺,还有那么多没事都会找事来写的报纸,谁要是敢横行不法,不是找不痛快吗?到时候皇帝老子想不挥泪斩马谡都不行了。实际上在过去几年,被朱皇帝“斩”了的马谡也不是一个两个,而且眼下大明还有一个规矩,就是一旦革职夺爵,就永不叙永,没有什么戴罪立功的事情!真是哭都哭不出来。
所以应天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大明汉地来说,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就是这人民生活数一数二的应天,同样有读不起书或不愿意读书的穷人存在。
听得同伴这些话,这位因为年纪大被人称为老张头的老汉怒吼道:“读书读书,这等事体是我们穷苦人家能供的?就算供出来又怎么样?能中得秀才做得官吗?那都是要十年寒窗。还要脑袋瓜子好使才行的。我们这样的人家。早早让娃娃去学门手艺才是正理。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啊!”
老头子说得的确是正理!朱皇帝推动的四年义务教育对大明寻常百姓而言真没什么用处。读四年小学也考不上秀才,想要继续读下去,那个费用可就不是小老百姓能承担的了。虽然大明大多数的中学和大学还有专科学院都有奖学金制度,但那都是给天才学霸们准备的,和99%的平民子弟无缘。
所以有人就附和道:“是啊,还是老爷子说得对,读书无用,还是学手艺要紧。我家那娃今年已经九岁了,正是拜师傅的时候,都已经说好了要拜县里面的柳大厨为师的,现在竟然出了个什么义务教育,愣要抓去读四年书,等读完了书都十三岁了……要去学手艺都出师了!这不是在耽误事情吗?”
老张头连连点头:“是这个理啊,咱们的娃娃们要认字儿也不用上什么小学,到村里面酸秀才的私塾学个一两年不就行了?又不考科举,要那么多学问还能当饭吃?”
又有人嚷嚷道:“就算想要考秀才,也要去读高价的公学书院才行啊。咱们村里的财主不都把娃娃送去读什么皇城公学的?”
马上有人纠正道:“什么皇城公学,是溧水县城公学!价钱贵着呢。一年要20块钱的学费!”
“20块钱,那是读书还是烧钱?”
“20块算什么,还有一年200块钱学费的江宁书院和非贵族不取的皇城公学呢!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咱们这2块钱的义务教育教出的学生能和他们比?我看纯粹是瞎折腾!”
“是啊,这书读了没用。”
“还不如早点学手艺。”
“都是那些书呆子官老爷在瞎折腾……这样的书咱们不能让娃娃们去读。”
“所以得让皇上知道才行,只能请愿!”
“对,只能请愿,我们去敲钟,向皇上请愿!”
钟楼下面吵嚷声不断,这些贫下中农们踌躇了一阵子,终于鼓起勇气向那座专门用来给寻常老百姓敲钟陈情鸣冤的钟楼走了过去。
他们原来都是些不想让孩子读书的家长,是因为对刚刚颁布的钦定义务教育法不满,而壮着胆子从应天府下的溧水县到南京城来敲钟请愿的。
说起这事儿来吧,道理好像还真在这些老农手中。朱皇帝推动的义务教育,好像还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首先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读书为什么?第一是识得几个文字,第二就是一个做官的机会!别说什么官本位思想不好,自打科举制度开始实行以来,学而优则仕早就深入人心了。
可是朱皇帝拿出来的四年义务教育能让学生达到考科举的程度吗?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大明的科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再是过去读几本四书五经就能过关的,还需要一定的新学和法学知识才比较容易考中。
所以在江南这种文风鼎盛的地方,真正有意考取功名的青年,一般都是去读各种五花八门的私立“书院”或“公学”根据钦定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私立学校只要经过教育部门的认证,也可以向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不过原则上它们提供的教育水平必须高于或等于公立学校,因为公立小学提供的是最最基本的教育。而这些高水平的学校自然都是高收费的,比普通的公立小学贵上10倍乃至100倍的都有。里面的学生当然也非富即贵,都是大明帝国的二代目们……
要让仅仅接受了四年小学教育的平民子弟去和这些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二代目们进行“公平”的科举考试,根本就是在寻小老百姓的开心。所以绝大部分的江南百姓,对于四年小学义务教育都是不大认同的。
其次,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也让江南的百姓们感到困难。虽然只有区区两块银元,但那也是一石上好白米的价钱!如果家里面只有一个男孩也就算了,要有三四个一块儿上学,这压力可就真大了。种一亩地才能收多少白米?而且收上来的白米也不都是自己的,还得交田赋、留种子、还利钱,还要扣除各种各样的种地成本,最后才是自己的。说是粒粒皆辛苦真是不为过,他们怎么舍得拿出来之不易的米粮,让孩子们去接受没有用处的义务教育呢?
至于减免的事情,那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申请就能下来的。大明朝廷喜欢搞一刀切,很多事情都有硬性标准。想要减免学费,户籍在农村的父母或祖父母不能拥有土地;户籍在城市的则不能拥有房产,不能租赁月租金在2元以上的房屋。
这一刀切下来,真正的穷人倒是能享受这样的减免,可那些还算不得太穷苦的中下阶层,可就要因为教育费用而致贫了,这让他们如何不怨恨?
“咚咚咚咚……”
清脆的钟声刺破了重重宫禁,传到朱济世办公的谨身殿时,已经有些隐约模糊了。
“皇上,有人在敲钟。”军师翁同的耳朵倒是够尖,听见了钟声立马就向皇帝汇报。倒也没有露出什么惊讶的表情,因为这个“请愿钟”是隔三差五就会被人敲上几下的,大多数都是鸣冤叫屈的,朱皇帝一般不大过问,直接发大理寺处理。
“哦,又有人在鸣冤了?在钟,让人走一趟,去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儿。”朱济世皱了下眉,不过却没有停下手中的毛笔,他正在给叶赫那拉兰儿写信,和她说满人头汉的事情。
这件事情朱皇帝已经拿到朝堂上去议论过来,群臣都觉得是好事儿这个是朱皇帝以德服人的结果,叫什么中华既安,四夷臣服,是很值得大吹大擂的。于是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朱皇帝也就勉为其难的答应了。还给奕}赐了个金姓,给叶赫那拉赐了叶姓。(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1026章 读书无用论 求月票
紫禁城谨身殿,左宗棠和罗泽南分立左右,正低垂着头,眯着眼睛,一言不发地听着一群头戴毡帽的老农民在唠唠叨叨的向大明天子诉苦。
“今年老天不照应,雨水偏少,虫子又多,一亩田少收了这么几斗谷子,虽然粜米的价钱也比往年高了一些,但还是压得我们这些小民透不过气,临到年尾又出了义务教育这么个坏事情……”
朱皇帝高高端坐在龙椅之上,心里那个生气啊。义务教育是坏事情,合着大字不认得一个当文盲就是好事情?为了这个义务教育,自己可没少跟左宗棠、罗泽南两个抠门大仙斗争,好不容易才东挪西凑弄到了一大笔教育经费,可以在应天、上海、广州三府还有兰芳、东北等地先上马搞义务教育,结果还不落个好!
“义务教育怎么就是坏事情了?”朱皇帝的嗓门好像快刀裁纸一般冷厉。
下面跪着的老头登就是一激灵,也不敢抬头看皇上,心里更是有些后悔,不该听了某些人的话带一帮乡亲跑来南京敲钟请愿,不过事到如今,也只得抖着声回道:“回……回万岁爷的话,咱们寻常小民,识得几个字儿,会写自己的名儿就可以了,读太多书真没有用……”
“皇上,我等寻常小民又不考科举,读书真是没有用。”另一个敲钟请愿的农民差不多是哀求着道,“一个义务教育就是四年,要8块钱,还耽误了学手艺的功夫。”
“皇上。种田人可怜。您就行行好。免了义务教育吧。”
“是啊,免了义务教育,我们又不要娃娃做官。”
读书就是为做官,不想做官就不读书了?朱济世看了看左宗棠,左宗棠皱着眉头一言不发。皇帝又将目光投向罗泽南,他还兼着宣教部尚书,义务教育的时候该着他管,所以推不掉。只好上前一步,俯身一礼,道:“皇上,臣觉得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听到“从长计议”四字,朱济世轻轻叹了口气,目光在几个请愿的农民身上四下游动,一时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敢到南京城敲请愿钟向皇帝老子陈情肯定是有进步的,可是请愿的目的却是反对义务教育……这个皇帝还真不好做!
“你们的请愿,朕已经知道了,潘祖荫。你送他们离开紫禁城吧。”朱皇帝叹了口气,大手一挥。就让御书房大臣潘祖荫送客。
农民们当然不敢不走,虽然请愿没有结果,但他们走到这一步,的确已经尽力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了。而且皇帝老子似乎龙颜不悦,可别一会儿翻脸让锦衣卫上来拿人!一想到传说中暗无天日的锦衣卫诏狱,老张头就不由一哆嗦,脚下的步子也快了些,似乎想早点讨论这龙潭虎穴一样的紫禁城。现在想想之前自己怎么有胆子去敲钟,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啊!
“读书无用,好一个无用!”朱济世气呼呼地看着左宗棠,“左相,你是读书人,你觉得这些升斗小民读点书可有用处?”
“皇上,臣觉得升斗小民读些书对他们自己或许没有大用,但是对国家是有用的。”左宗棠道,“这些升斗小民乃是为我大明富强兴盛而读书。”
听了左宗棠的话,朱皇帝感同身受地点点头,就是这么回事啊!近代资本主义强国都是公民国家,而人民的公民意识,皆由教育而来!义务教育要灌输给国民的,就是这种公民意识,而且还要在长达四年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给他们灌输军国民思想,这是寻常私塾所无法承担的责任。那些私塾教出来佼佼者的不是书呆子就是官迷,要么就是左宗棠、罗泽南、翁同这样的“帝王师”……而且现在大明大部分的平民百姓也没有就读私塾的条件,大明男子的识字率顶天就是20%,比日本和朝鲜都要低,整个一文盲国家!
历史上的德国可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后来居上,就是因为普鲁士自菲特烈大帝时代开始的义务教育啊!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大明帝国能不在义务教育方面加把劲儿?一个文盲国家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大潮中的领头羊?
另外,义务教育对个人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通过义务教育学生们学会遵守纪律,会学会最基本的军事操列,这是他们在日后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和士兵的基础。而且公立小学的教育在将来是可以同实学中学接轨的那里培养的是服务于近代大机器工业的技术工人,没有一点西学功底,就识得几个方块字的半文盲根本没有办法掌握复杂的机器工业技术,就是能掌握,也是事倍工半。更重要的是,普遍的义务教育能让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贫儿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知道如何去寻求幸福!
“但是现在应天、上海、广州地方上面对于义务教育的反对声音却是渐渐大起来了……”罗泽南这个时候却忽然插话道。“对于反对的意见,朝廷还是需要考虑再三的。”
“反对的声音?朕在报纸上怎么没有看到?”
报纸上其实早就有关于义务教育的辩论了,不过不是反对义务教育能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都是大知识分子,怎么都不好意思说读书无用论的。他们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方向是义务教育的收费。他们认为虽然圣人讲过有教无类,但那个是自愿的,如果不自愿,而且还要强制,那就有劳役的性质在里面了。这当然也不是不能实行,但是却不应该收费,哪儿有非自愿服役还要交钱的,这算哪门子玩意儿!
“皇上,现在有不少人反对义务教育收费,其实就是在反对义务教育!”罗泽南到底是老奸巨猾,看问题的确一针见血,特别是在对儒生士大夫的行事方式比朱皇帝要了解太多了。
“是吗?”朱济世皱眉,“免费义务教育也是大势所趋,只是目前大明没有实行的财力。”
实际上朱皇帝在后世也是教育产业化的受害者,家里面为了供他读大学,可一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所以,他对眼下大明义务教育还要收2块钱也是很不满意的。
但是大明帝国是一个拥有四亿几千万人口的落后的农业国!不是大不列颠那样富裕的,人口仅两三千万的工业强国……实际上工业化的英国现在也没有免费义务教育,大明帝国哪里有这样的财力?
可别以为在全中国实行4年义务教育是花费不了几个钱的小事儿。现在大明帝国的人口虽然只有45亿也不少了!不过因为人均预期寿命还不到四十岁,所以大明帝国是个相当年轻的国家,处于学龄的男童估计多达三千万!如果每人免除2块钱学费,那就六千万银元!
6000万可真不是一笔小数目,历史上的这个时候,大清帝国一年的财入还不知道有没有6000万呢!
而今,大明帝国一年的财入,中央加地方也不过勉勉强强到3亿,而大不列颠这样的世界头号工业国一年的财入,也只有一亿英镑出头,相当于银元就是三亿几千万和英国一比,大明的税收实在是不少了,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0%的煤,铁产量比大明多5倍,纺织工业起码比大明强大10倍,财入也不过比大明多一些。
因而大明帝国在短期内想要大幅增加财政收入是根本不大现实的,所以要用大明财政来为大明的义务教育全埋单也就是妄想了事实上,大明财政并不是一毛不拔,仅仅是部分地区的义务教育试点,大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就高达上千万元一年,如果义务教育要在全国推广,每年需要花费的教育经费(并不都是用于义务教育)将达6000万元之巨,已经占大明财政总收入的20%。
再要增加,实在是超过大明财政的承受能力了!
而要省着点花钱办教育却又不大可行,虽然现在的大明国内有不少乡村塾师一年也就十块八块的收入。但那是乡绅开给塾师的工钱,不是大明朝廷开给小学老师的工资这两者是由本质区别的,前者略等于是在花自己的钱,当然能压就压了,后者是地方教育部门花国家的钱,手松一点是正常的。
≈n
sp;而且大明皇帝开给日本拥兵多少薪俸?即使不打仗,在明军中服役的日本武士每个月也能拿到最少5元钱,另外还有50斤上好的白米或面粉,如果在苦寒之地服役还能得到几斤酱菜、腌牛肉和牛油,一年还能有两身衣裳一双靴子四双布鞋,过年还有双饷,林林总总加起来平均也有十块八块一个月。给大明的祖国花朵们当老师,总不能少于这个数吧?现在大明的文官都是科举出身,又是本地人当本地官,未来的那些小学老师,多半就是这些地方文官的同乡同窗甚至是老师,他们怎么可能开出太低的工资呢?反正也不用他们自己往外摸银元不是?(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1027章 义务教育:对与错 求月票
“皇上,您也觉得报纸上反对义务教育收费的观点是对的吧?”身为宣教部尚书的罗泽南苦苦一笑,这些日子因为义务教育收费的事情,他可是没少挨批。
罗泽南苦笑道:“实际上,臣也觉得他们的文章很道理,是占着个理字,咱们要对义务教育收费是错的。升斗小民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2块银元就是一石白米啊!而且还是城里面的价钱,乡下粜米的价钱顶多就是七八百个小铜板一石谷子。2块银元可要三石谷子啊!一亩上田哪怕是风调雨顺,扣去各种成本税赋,一年也未必能尽得三石谷子……”
用一亩上田供一个孩子读书……这个对眼下东北集体农庄的庄户来说不算什么,他们人均有土地20亩,学费就是再贵一倍也有人去学。对南洋种橡胶的移民来说更不是个事儿,他们一个月都有七八块的收入,而且绝大部分移民都没有孩子的单身汉,有家有口的多是事业有成之辈,望子成龙都来不及,怎么肯让他们的孩子当文盲?他们大概只会嫌2元钱的学费实在太低,实在不足以保证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吧?
对上海、应天、广州的工人阶级来说,2块钱的学费虽然不便宜,但是也能拿得出,现在通行的普工工资是2元一个月,女工是1元半,童工1元,还管两顿伙食,年底还有双薪。至于那些有手艺的技术工人,一个月赚到二三十元的也大有人在!虽然他们未必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但还是会服从王法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