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颂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圣诞稻草人

    可宫外的一些秘密,却跟宦官们无关。”

    王曾、李迪二人齐齐皱起了眉头,看向了寇季。

    李迪沉声问道“你想说什么”

    寇季认真的道“诸如床弩、重弩等军械的制作法子被泄露,可跟宦官没有关系。而是一些官员们,在著书立说的时候,为了确保著出的书的可信度,特地的赶到了各大衙门,亲自观摩,甚至亲自插手制作了那些床弩、重弩。

    然后回到府上以后,再把这些东西写到了书里,发卖出去。

    最后传的天下皆知。”

    王曾皱眉道“你的意思是,朝廷那么多秘密被传扬出去,是因为那些官员著书立说的原由”

    寇季摊开手,一脸愕然的道“这不是很明显吗就拿汴京城里最有名的哪一本东京游记来说,里面详细的描绘了汴京城内酒肆、脚店、青楼、教坊、学馆、衙门等等地方的位置。

    除此以外,还有各城门、各水门处驻兵的人数,换岗的时间,隶属的军司,十分详细。”

    “只不过是一本普通的游记”

    “不不不那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

    寇季盯着王曾、李迪二人,认真的道“若是有一日,有贼人对汴京城有异心,就能借此摸清楚汴京城的兵力部署情况,找出汴京城内兵力的薄弱点”

    王曾、李迪二人闻言,脸色有些难看。

    王曾、李迪二人依照寇季所说的细想了一下,发现贼人很容易借着东京游记发现汴京城里布防的虚实。

    可著书立说,已经成了满朝文武的一种扬名的习惯,也是满朝文武青史留名的一大途径。

    他们二人也时常著书立说。

    甚至,在他们书里,也写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满朝文武,包括他们二人,从来没有人把著书立说,当成是一个泄密的事情。

    满朝文武在著书立说的时候,也从没有想过,他们著出的书籍,很有可能泄露大宋重要的秘密。

    若不是寇季刻意提起此事,王曾、李迪二人,恐怕都不会往这方面想。

    “我大宋拥兵百万,拱卫京师的兵马有数十万,贼人哪有那么容易图谋京师的”

    王曾冷哼了一声,说道。

    寇季脸上挤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对着王曾笑了笑,却没有说话。

    有些事情他没办法告诉王曾。

    比如,王曾眼中别人不容易图谋的京师,会在百年以后,被人攻破。

    整个京师,会沦为一片屠宰场。

    那些帝王勋贵的陵、墓,会被一一挖开,暴尸荒野。

    里面的金银财宝会被洗劫一空。

    棺椁会成为贼人们养马的食槽。

    王曾盯着寇季脸上的笑容多看了几眼,心里突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的不舒服。

    他在寇季的笑容中,看到了一些无奈。

    显然,寇季不太看好,大宋拥有的百万兵马。

    “老夫三人回头会商讨一下此事此事你别参与,那些官员们闹起来,可不是你能对付的。”

    王曾皱着眉头,低声说了一句,不再搭理寇季。

    寇季也没有再凑上去,自讨没趣。

    此后,三人再也没有言语,一直注视着王云升赶着耕牛在耕田。

    由于出宫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午时,所以直到日落西山的时候,王云升只耕了四亩的田。

    当他大汗淋漓的驱着耕牛,拉着犁具到了赵祯身边,向赵祯报讯的时候。

    赵祯亲自扶起了施礼的王云升,并且用陈琳的拂尘,帮王云升弹掉了身上沾染上的泥土,又用汗巾,亲手帮王云升擦汗。

    王云升激动的拽着赵祯的手,大声哭嚎,说出了无数表忠心的话。

    “臣等为官家贺”

    寇准领头,带着文武大臣们,齐齐向赵祯施礼。

    赵祯拉着王云升,对文武大臣们朗声道“自从朕登基以来,收到的祥瑞,不计其数。但唯有王爱卿献上的祥瑞,才是真的祥瑞。

    在朕眼里,能利国利民的东西,才是算得上是祥瑞。

    那些奇珍异兽,献给了朕,只会摆在宫里、藏在内库内,与国无用,与百姓无用。

    算什么祥瑞

    以后,朝野上下,需要以王爱卿为谏,多多献上与国、与民有用的东西。

    朕一定会不吝赏赐。”

    赵祯发表完了感慨。

    文武大臣们齐齐躬身应答了一声。

    赵祯又对寇准道“寇太师,王爱卿,还有工部诸多官员,一起创出了这两种利国利民的祥瑞,当重赏。”

    寇准微微拱手,道“老臣一定酌情重赏工部上下官员。”

    赵祯点点头,又道“两种新犁具的推行,就有劳寇太师操心了。”

    寇准再次拱手,“老臣遵旨。”

    赵祯吩咐完了寇准,目光又落在了两种新的犁具上,幽幽的道“陈琳”

    “老奴在”

    “这两种犁具,带回宫里,好生的照看,待到了明年祭祖的时候,朕要带着它们去太庙。”

    赵祯此话一出。

    在场的文武大臣们,一脸惊愕。

    寇准、李迪、王曾三人下意识皱起了眉头,却没有开口。

    但有人忍不住,走了出来,对赵祯拱手道“官家此举不妥”

    赵祯瞥向他,淡淡的道“如此利国利民的利器,诞生在了朕的手里,朕难道不应该告知祖宗吗”

    那人拱手道“官家,新的两种犁具固然好但还不足以进太庙”

    赵祯眉头微微一挑,沉声道“朕若是非要带它们进入太庙呢”

    那人正色道“官家若是硬要带它们进太庙,臣自然不敢阻拦。只是此举传出去以后,难免会被天下间的百姓诟病。

    为了官家的圣名,臣还是希望官家不要带它们进太庙。”

    赵祯闻言,背负双手,淡淡的一笑道“朕尚未亲政,有何圣名就算是有,那百姓们也会看在朕年幼的份上,不予朕计较。”

    文武大臣们闻言,愣愣的抬起头,盯着赵祯。

    不等有人再开口,赵祯甩了甩袖子,迈步上了龙撵,吩咐了一声,“回宫”

    御龙直护卫着赵祯,往汴京城内走去。

    文武大臣们却留在原地,一脸的愕然。

    “官家”

    “挺好”

    “怎么会挺好的官家不听我等劝诫,将来必定会惹出大祸。”

    “哼官家若是事事都听你们的,那还是官家吗”

    “”

    文武大臣们对赵祯表现出来的叛逆反应不一。

    有人觉得不妥。

    有人却觉得,帝王就该如此。

    王曾、李迪二人皱着眉头,侧头看见了寇季满脸笑意,王曾沉声问道“看你的反应,似乎很喜欢看见官家现在这个样子”

    寇季淡然笑道“官家现在这样,不好吗”

    李迪客观的评价道“有好,也有坏”

    李迪并没有细说。

    但是寇季、王曾二人皆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

    赵祯若是虚心纳谏,那自然是一件好事。只是一味的听满朝文武的,缺了决断的力量,那很容易被奸人蒙蔽。

    赵祯有了主见,也是一件好事,以后遇事自然不会被人蒙蔽,必然会有自己的主张。但若是一意孤行的去做某些与国无益的事情,反而会成为国朝的祸端。

    寇季轻笑道“我希望官家有点主见有主见的官家,才是真正的九五至尊。没有主见的官家,恐怕会沦为”

    寇季的话还没说完,就见王曾瞪起了眼,喝斥道“禁声官家岂是你我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的”

    寇季哭笑不得的摇摇头。

    王曾撇撇嘴,冷哼道“老夫三人也不是那种贪恋权位的人,更不是那种喜欢把所有事情都掌控在手里的人。”

    王曾此话一出,寇季就知道王曾误会了。

    很明显,他刚才那句话,让王曾错误的以为,他在暗中指责王曾三人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所以王曾才出声解释。

    寇季摇头一笑,也没去澄清这个误会。

    李迪长叹了一声,道“此事就不要再提了说一说官家要把两种新的犁具带进太庙的事情。”

    寇季沉吟道“我觉得官家此举不错。官家若是把新的犁具带进了太庙,天下间有手艺的人,知道了此事以后,必定会纷纷献上自己手里的技艺。

    到时候,说不定能发现很多利国利民的东西。”

    王曾盯着寇季,质问道“这就是你的目的”

    李迪也看向了寇季。

    寇季摇头一笑道“我献上犁具,只是为了打破三司封锁瑞圣庄上的锻铁作坊铁料的困境,可从没有想过其他的。

    而且,官家刚才说要带着新的犁具去太庙,明显是临时起意,跟我无关。”

    王曾哼哼了一声,没有再多言。

    算是相信了寇季的话。

    李迪盯着寇季感慨道“小子,你可知道,楚王好细腰,宫娥皆饿死官家此举若是传到了民间,民间的百姓们,恐怕会纷纷去学手艺。

    届时,许许多多杂七杂八的手艺,就会献进宫。

    与国有用的恐怕没几个。

    朝廷为此,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财力。”

    王曾在一旁补充道“更重要的是,一些家贫的读书的苗子,说不定会被家人逼着,放弃读书,去学手艺。”

    寇季侧目看着二人,愣愣的道“官家只是重视了一下匠人和匠人的技艺而已,又没有拔高匠人们的地位。最大的坏处就是,很有可能会涌现出一批哗众取宠的人。

    但真正有本事的人,也会脱颖而出,为国为民出力。

    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可怕”

    王曾、李迪二人刚要张口反驳,就听寇季继续道“朝廷若是不愿意派遣官员安置那些前来汴京城的匠人,完全可以交给我工部。

    我工部可以不花朝廷一分一毫,把那些匠人们安置的妥妥当当。

    至于那些家中贫寒的读书的苗子,会不会被家人逼着去学手艺,那跟官家可没关系。

    官家只是重视了一下匠人,又没有拔高匠人们的地位,也没有说给匠人们授官。

    他们要是真的创出了利国利民的东西,官家赏赐一些钱财而已。

    那比得上读书、科举

    那些家中贫寒的读书人,家中真的有心供他读书,绝对不可能轻易放弃。

    家中半途让他们放弃读书,去学手艺,恐怕跟官家重视匠人无关。

    而是他们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供给他们读书。

    纵然没有官家重视匠人这件事,他们家中的人也会让他们去种田、又或者谋一些差事去做。”

    寇季说完这一席话,瞥向了脸色有些不好看的王曾、李迪二人一眼,幽幽的又补充了一句,“这件事本质上是因为穷,跟官家可没有多少关系”




第0391章 有没有人问过他们?(今晚一更,明天恢复正常更新)
    王曾、李迪二人被怼的有些说不出话。

    王曾恶狠狠的瞪了寇季一眼,甩着袖子离开了皇庄。

    李迪盯着寇季,哭笑不得的道“你还真会替官家辩解”

    寇季笑眯眯的道“食君之禄,为君解忧”

    李迪瞪起眼,假装恼怒的道“小心变成了一个谗臣”

    寇季脸上的笑容不变,依旧笑眯眯的道“您觉得小子会吗”

    李迪闻言,脸上恼怒的神色有些绷不住,哭笑不得的指了指寇季。

    寇季性情如何,李迪很了解。

    寇季偶尔会进谗言,忽悠着官家赵祯依照着他的心思做事。

    但寇季却从没有借着进谗言,为自己牟利。

    反而会借着进谗言的机会,努力的为朝廷、为百姓做事。

    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寇季绝不会成为一个谗臣。

    至于他向官家进谗言的事情,完全可以当成是一种处事的智慧看待。

    很多时候,良臣、谗臣,仅仅在一念之间。

    借着进谗言,帮着朝廷牟利,帮着百姓牟利,那就是良臣。

1...315316317318319...7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