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颂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圣诞稻草人
如今有一个大出风头的机会,他自然激动。
风头代表的是什么
名望
钱财
加官进爵
“入宫”
寇季招呼了一声,一行人抬着犁具到了金水桥边上,经过了禁军将士们盘查以后,抬着犁具进了宫。
到了垂拱殿的时候,就看到了文武大臣们几乎全到了,此刻正待在殿内,静静的等着他们。
寇季带着工部的人入了殿,躬身施礼。
“臣等,参见官家,参见太师”
寇准大手一挥,朗声道“不必多礼老夫听闻你们工部造出了新的犁具,比原有的曲辕犁效果更佳”
寇季拱手道“回太师话,我工部确实造出了新犁具。”
寇准摆手道“农桑乃是国之根本,半点都不能马虎。若是真有新的犁具,你工部自然是大功一件。把犁具呈上前,让官家、老夫,还有百官们一起瞧瞧。”
寇季点头答应了一声,让王云升带人抬着犁具到了垂拱殿中。
王云升也没有卖关子,当即掀开了两种犁具上的红绸,露出了两种犁具。
赵祯、寇准,文武大臣的目光,齐齐落在了犁具上。
“新铁打造的”
“铁辕比原有的木辕更耐用”
“两面犁一般人力,恐怕很难拉动”
“”
文武大臣们盯着两种犁具,议论纷纷。
文武大臣们能看出两种犁具中的优点,寇准、王曾、李迪三人,自然也可能看出。
赵祯自然也看出了一些不同。
原由跟皇家的一则规矩有关。
皇家在城外的皇庄内,有那么一片特殊的田地,就是由官家、皇后等人亲自耕种的。
赵祯登基了三年,已经去城外的皇庄上,亲自扶犁,耕种了三年。
当然了,赵祯不可能真的像是耕农一样,一直在田间劳作。
但是每年春种秋收的时候,他是必须要去皇庄里做做样子的。
为的就是告诉天下间的百姓,朝廷很重视农桑。
赵祯虽然看出了工部献上的两种犁具的不同,但是却不知道其优劣性。
还是陈琳在一旁小声的告诉他,那两种犁具中,可以一眼看出来的一些优缺点。
寇准盯着两种犁具,询问道“两种犁具,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
文武大臣们闻言,竖起了耳朵,静静的等着寇季解释。
寇季却没有开口,而是把王云升推到了前面。
王云升在文武大臣们注视下,挺直了腰板,朗声把两种犁具的优劣性,说了一遍。
当听到了王云升讲述,两种新的犁具,可以将原有的曲辕犁一天耕种两亩地的效率,提高到四亩、六亩的时候。
文武大臣们,一脸惊愕。
两种新的犁具,居然提高了两倍、三倍的耕种效率,他们怎么能不吃惊。
两倍、三倍的耕种效率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大宋朝年产的粮食,可以跟着提升两倍、三倍。
大宋朝的良田没有空闲的,可大宋朝荒芜的土地,却多不胜数。
若是朝廷在推行新农具的情况下,允许各地百姓酌情开荒。
那粮食的产粮,一样可以增多。
新的农具不仅会带给百姓们极大的便利,同时也能帮助百姓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开荒。
“不可能”
李谘第一个跳出来质疑。
他倒不是为了刻意的针对寇季。
而是他觉得,王云升把新的犁具吹捧的有些夸张。
提高两倍、三倍的耕种效率。
对于犁具而言,就相当于是一场变革。
问题是,变革那是那么容易产生的。
寇季在李谘质疑的目光中,缓缓走到了两种犁具前,淡然笑道“到底行不行,试过就知道了。”
寇季目光环视百官,笑眯眯的道“事实胜于雄辩”
寇准听到这话,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朗声道“去城外的皇庄试试”
没等其他人有反对的声音,赵祯就跟着点头道“朕也想看看,这新的犁具,能不能达到王爱卿所说的那般效过。”
“去宫外”
当即,垂拱殿里,上至赵祯这个官家,下至文武大臣们,齐齐轻车简从的出了皇宫。
汴京城里的百姓们见到了赵祯坐着龙撵,文武大臣们一个不差的跟在身后,一个个纷纷猜测,朝中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到了城外的皇庄上。
陈琳代替赵祯,去选了一块还没有翻过的良田。
王云升扛着犁具,拉着牛,到了良田边上。
他婉拒了其他人帮忙,亲自帮耕牛套上了两面犁具,赶着耕牛进了良田。
犁头在他的操控下,深深的扎进了泥土里。
良田像是被掀开了一道皮,露出了略显湿润的泥土。
耕牛拉着犁,在良田里不断的来回行走。
不多时。
一片已经被晒的干干硬硬的良田,被翻了一个遍。
赵祯、寇准等人盯着那被翻开的良田,纷纷动容。
一些喜欢著书立说的官员们,当即撤下了一节袖子,从袖口取出了笔袋,在嘴里润湿了笔尖,开始奋笔疾书。
“入地一尺,效率提高了三倍有余当真是国之利器”
王曾蹲在田边,仔细的用手丈量了一下犁头入地的深度,幽幽的感叹了一句。
李迪陪着王曾蹲在田边,看着王云升驱赶着耕牛在田间奔走,长声道“有此利器,我大宋的粮产,必然会提高不少。”
王曾赞同点点头,站起身,走到了寇季身边,疑问道“这两种新的犁具,造价几何”
王曾可不是那种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在新犁具入地以后,他就看出了新犁具的有点。
王云升赶着耕牛,虽然还没有翻过一亩地,但是就王云升目前赶着耕牛翻地的速度而言,一天时间耕六亩地,还不是问题。
新的犁具,不仅耕地效率高,而且入土极深。
单凭着两点,就足以代替以前所有的犁具。
东西是好东西。
只是造价太高,不易推广的话。
那么再好的东西,也无用。
寇季听到了王曾的问话,就猜到了王曾的心思,当即轻笑道“造价不高仅比市面上的曲辕犁贵了那么百十钱。”
王曾闻言,脸上露出一道喜色。
跟随在他身后的李迪,亦是如此。
犁具,那可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而是可以反复使用多年的农具。
一种新的犁具的价格,仅仅比原有的犁具的价格,贵了百十个钱,百姓们也是能接受的。
毕竟,新的犁具为百姓们带来的收益,远超过了百姓们所敷出的那百十个钱。
更重要的是,新的犁具带给百姓们的收益,是可持续性的。
而百姓们所需要敷出的代价,却是一次性的。
“此法献给朝廷我和你祖父,还有李公三人,会想办法从国库里匀出一些钱财,尽快的打造一批新的犁具,下发给各地百姓。顺便将新犁具的制作法子,下发给各府。”
王曾毫不犹豫的对寇季说道。
寇季听了却直摇头。
王曾微微皱起了眉头,“不愿意”
李迪盯着寇季道“难道你是想等朝廷发放了赏赐以后,才肯献上新犁具的做法”
寇季摇头一笑,“您二位可是误会我了。我还没有到那种为了钱财、官爵,出卖良心的地步。我既然拿出了这两种犁具,就是为了让百姓们获益。
只是,新的犁具,想要推广下去,还有一些困难。”
王曾眉头一挑,盯着寇季没有说话。
李迪则冷哼道“有我二人盯着,谁敢在这件事上做手脚活腻味了”
寇季笑道“首先是铁料的问题。新犁具想要耐用,就必须要用新铁料。只是我手上炼制出的新铁料,数量不多,恐怕很难供应我大宋百姓们的需求。”
王曾皱眉看向寇季,“炼制新料,出了岔子”
寇季摇头笑道“那倒没有只是李三司断了我锻铁作坊的铁矿供应。没了铁矿,我锻铁作坊无法炼制出新铁啊。”
李迪皱起了眉头,沉声道“你为何不索性把锻造铁料的法子,也一并献上来由朝廷锻造新的铁料,效率会比你自己小打小闹高不少。”
寇季依旧摇头,道“别的法子能献,锻造新铁料的法子却不能献。”
“为何”
“为何”
王曾问了一句,寇季重复了一句,低声道“虎字军在城西校场上扬威,有一半就是借着新铁料。新铁料的坚硬已经深入人心。
锻铁的法子一旦交给了朝廷,若是被人泄漏了出去。
必然会被周遭的四邻利用。
届时,他们会穿着我们创出的铁料打造的盔甲、兵刃,来对付我们。
我宁愿把锻造新铁料的法子付之一炬,也不会让它们流落到外面去。”
王曾、李迪二人闻言,对视了一眼,心里长叹了一口气。
大宋朝藏不住秘密的事情,不需要寇季提醒,他们也知道。
辽国现在所用的一些兵甲的锻造技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大宋传过去的。
床弩、重弩等大宋倚重的弩的制作方法,辽国也有。
若不是床弩、重弩制作技艺过于繁琐,造价过于高昂,恐怕辽国的兵马,也配备上了重弩、床弩。
辽国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征服了四邻。
论军卒的战斗力,辽国很强横。
可是论富庶。
辽国跟大宋差的可不是一个台阶。
这也是为何辽国总是要征讨大宋的原因。
在辽人眼里,大宋真的非常非常富庶。
富庶到他们睡着了,做梦也会惦记。
大宋可以很奢侈的给所有禁军将士们配备上步人甲。
可辽国却没办法给辽国所有的将士配备上铁甲,甚至连一般的皮甲,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第0390章 本质上是因为穷!(今晚一更……)
大宋守不住秘密的事情,王曾、李迪二人心里都很清楚,所以他们听到寇季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就不再要求寇季把锻造新铁的法子献给朝廷。
王曾重新把目光挪在了正在耕田的王云升身上,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铁料的问题,你不需要担心。回头回到了内庭,老夫会连同你祖父,还有李公,三人一起出具一份手书。
届时,你只需要拿着手书,去三司库房里提铁料即可。”
寇季沉吟道“若是李谘阻拦呢”
王曾收回了目光,落在了寇季身上,淡淡的道“那他这个三司使,就该换个人做。”
王曾的话说的平淡,却充满了毋庸置疑的语气。
寇季面带笑容的点点头。
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特意的提出铁料的问题,就是为了让王曾、李迪、寇准三人出面,去压李谘。
有他三人出手,只要以后的朝堂上不出现大的变故,李谘就永远也别想再截断瑞圣庄上的铁料买卖。
寇季解决了心头的麻烦,想起了刚才王曾的话,脸上的笑意微微收敛了一下,质问道“为何朝廷不制定一些保守秘密的律法”
王曾瞥了寇季一眼,长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
李迪叹气道“朝廷的禁令多不胜数,许多都跟性命有关,可该泄密的,仍旧在泄密,根本拦不住。你越是想护着的秘密,别人越是想窥探。”
王曾看向寇季,补充道“皇宫之中尚且没有秘密可言,你还指望其他”
寇季皱眉道“兴许是因为惩罚不够狠”
李迪摇头道“泄露皇宫的秘密,立斩决,还不狠吗饶是如此,依然有许多不知死活的人,在不断的泄露皇宫的秘密。”
寇季沉吟道“宫里的秘密,大多是那些宦官泄露的,他们大多人无后,无需在乎性命,更不需要担心亲人被牵连,所以可以肆无忌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