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颂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圣诞稻草人

    匠人们若是没了激情,如何创造出更多有利于江山社稷的手艺”

    寇准盯着寇季道:“若是给了匠人厚赐,民间许多百姓会纷纷入匠籍,一些读书的苗子,也会转道去学匠术。

    这对朝廷而言,并不是好事。”

    寇季认真的道:“若是没有足够的手艺做支撑,朝廷就不会变强。”

    寇准张口要辩驳,寇季却抢先一步道:“我大宋之所以在辽国连番攻打下,依旧屹立至今,靠的是匠人们创出的步人甲、各型gongnu。”

    寇准瞪眼道:“那是满朝文武的功劳。”

    寇季失笑道:“算功劳吗被人打也是一种功劳的话,那么我情愿不要这种功劳。满朝文武在战争中或许有功劳,但是将士们、以及那些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却是根基。

    根基不稳,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

    “你……”

    寇准有些恼怒。

    寇季打断了他的话,继续说道:“除了兵甲,还有各地的堤坝、道路等,也需要一定的手艺做支撑。汴京城紧邻黄河,黄河年年泛滥,水小时,会淹没开封周遭的村庄,水大的时候,甚至连汴京城也得遭殃。

    而朝廷每年都会拨付一部分的钱粮,构建黄河堤坝。

    可朝廷年年构建,黄河堤坝却年年崩塌。

    朝廷在黄河上花费的钱财,数以千万计算,可至今没有成效。

    其根本愿意,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手艺做支撑,构建的堤坝根本挡不住黄河的洪流冲击。”

    寇准沉声道:“黄河泛滥,由来已久,此前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

    寇季失笑道:“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也解决不了隋以前,谁人想过建立大运河,沟通南北秦昭王以前,谁想过在川府建立都江堰”

    寇准阴沉着脸,沉默不语。

    倒不是说他在有意跟寇季对着干。

    而是他的思想,跟天下读书人的思想一样。

    天底下的读书人都觉得,除了他们以外,其他行业的人都不太重要。

    匠人们在他们眼里更像是工具,想用能用的时候,拿过来用一用,不想用的时候,就丢到一边。

    他们不明白匠人们的重要性,也不明白匠人们对社会的贡献。

    或许只有等到某些技艺失传以后,他们想起来要用的时候,才会重视一下匠人。

    寇准皱眉询问寇季,“你想让朝廷如何赏赐匠人”

    寇季道:“但凡能创出与国有用的手艺的匠人,都应该获得跟进士一样的待遇,赏钱应该给十万贯。”

    “噌!”

    寇准猛然起身,盯着寇季道:“你疯了”

    赵祯也在一旁愣愣的盯着寇季,他觉得寇季也有些疯狂。

    匠人而已,他们再厉害,又怎么能跟进士相提并论

    寇季认真的道:“我没疯!在你们眼里,读书人重要。可在我眼里,高明的匠人远比读书人要重要。天下匠人数十万计,可真正能创出与国有用的手艺的匠人,少之又少。

    天下读书人数以十万计,能考中进士的人,却多达数万。

    相比较而言,那个更珍贵”

    赵祯、寇准皆沉默不语。

    但是寇季的话,他们却不怎么赞成。

    虽说按照寇季的说法对比下来,高明的匠人确实珍贵一些。

    可匠人和读书人是两个阶级的人。

    士农工商,四个阶级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着严苛的等级制度。

    历朝历代也严苛的遵循着这个等级制度,不是谁想打破,就能打破的。

    寇季的做法,就是在打破这种等级制度。

    居于四个等级首位的士人阶级,是不会允许其他三个等级的人跟他们平起平坐的。

    而掌控着天下绝大多数话语权的,就是士人阶级。

    寇准瞪了寇季一眼,道:“你先回府歇着,此事容后再议。”

    寇季张了张嘴想要说话,寇准却不想在搭理他。

    赵祯见此,拉着寇季出了资事堂。

    “寇季,你在跟天下间的读书人为敌!”

    赵祯拉着寇季到了皇宫里的一座偏殿内,认真的说道。

    寇季愣了愣,道:“我没想那么多。”

    赵祯道:“朕知道你想让我大宋多出好多的好东西,朕也知道你这么做是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可这些好东西要是需要拿你的性命来换的话,朕情愿不要。”

    寇季一脸意外的看向赵祯,“官家知道的还挺多”

    赵祯小脸一黑,喃喃道:“其实朕也是一知半解。这些话是李爱卿私底下告诉朕的。他告诉朕,你在万象楼里扑卖一万万贯钱的手艺,是为了大宋好。可你却在为自己招祸。”

    寇季失笑道:“从我入仕起,没少给读书人添堵,也没见谁能把我怎么样。”

    赵祯认真的道:“千万不要小逊天下间的读书人。他们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可怕。”

    寇季再次意外的看向赵祯。

    赵祯干巴巴的道:“这是父皇曾经告诉朕的。”

    寇季笑道:“我这是被官家教训了”

    赵祯噗呲一笑,道:“朕也没想着教训你,朕就是不想看到你惹上麻烦。”

    寇季躬身一礼,道:“臣受教了。”

    赵祯乐呵呵的笑道:“那就好……”

    顿了顿,赵祯又道:“朕近些日在资事堂的时候,看到了许多朝臣弹劾你。朕会帮你说话的。”

    寇季点点头道:“多谢官家。”

    寇季陪着赵祯说了会儿话,离开了皇宫。

    回府的路上,他暗自沉思着。

    他只是想帮毕昇讨一个体面的身份,讨一个高一点的待遇而已。

    却没料到,居然牵扯出了阶级问题。

    这个问题有点太大,大到他目前还没有能力解决。

    回到了府上,待了几日。

    大朝会到了。

    寇季穿戴整齐以后,入宫去参加大朝会。

    在入宫的路上,寇季听到了许多要弹劾他的风声,但是他都没有在意。

    嘴在百官们身上,他又不能堵上百官们的嘴,不让人家说话。

    寇准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他却没有称霸的野心,朝臣们偶尔弹劾他,又或者弹劾寇季,只要不是太过分,他一般都不会怪罪。

    久而久之,百官们也就有点管不住自己的嘴。23




第0313章 以仕途换仕途
    百官们入了垂拱殿。

    上朝的时辰一到,陈琳宣了一声上朝。

    百官们纷纷躬身,恭迎赵祯、寇准二人。

    待到二人坐定以后,百官们开始施礼。

    在赵祯一句平身中,百官们直起身站定。

    陈琳又宣了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百官们开始奏事。

    并没有人开口弹劾寇季。

    大朝会也就大朝会的规矩,最先奏请的,必须是朝野上下最近要的事情,弹劾人的事情,必须挪到最后。

    若是有人在奏请紧要事情之前,出声弹劾人,寇准一定会让殿前卫把人架出去。

    甭管他有理没理,不守规矩就是大错,罢官去职是难免的。

    而且还是没人敢帮忙求情的人。

    大朝会开始后。

    首先开口的是向敏中的四子向传师,他代替向敏中,递上了请求乞骸骨的奏本。

    之所以是向敏中的四子向传师递上奏请,而不是向敏中的长子向传正。

    那是因为向传正没有资格进垂拱殿。

    向家五子当中,有资格进垂拱殿的,只有向敏中的四子向传师和五子向传范。

    向传师递上了奏本,赵祯当庭驳回。

    向传师再三奏请,甚至当庭痛哭流涕,乞求朝廷能准许向敏中颐养天年。

    赵祯才依依不舍的准许的向敏中辞仕。

    并且当庭取了向敏中参知政事的职位,加封其为太尉。

    同时升迁了向家五子,以及向敏中女婿皇甫泌的官职。

    此外,还萌补了向敏中的两个孙儿入仕。

    而作为向敏中的孙女婿,寇季也进了一级。

    晋升为从四品权吏曹侍郎。

    虽说官位上升了,但是寇季的职权其实没有多大变动。

    依旧是吏部第二人。

    寇季升官的途径,原本被寇准、李迪、王曾等人压着,怕他升的太快,到了升无可升的地步。

    可如今向敏中以他的仕途,换取亲眷的仕途,他们压也压不住。

    只能任由寇季升官。

    通过这一系列的晋升,不难看出,向敏中在朝期间,他的儿子们没有晋升,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他的原因。

    向敏中也看出了这个原因,所以才会屡屡请辞。

    赵祯施恩过后,向传师、向传范、寇季三人,代表向府内其他被晋升的人,一起谢过了赵祯隆恩。

    随后,便是参知政事人选的议论。

    由于向敏中在辞仕的时候,推举了李迪出任参知政事。

    所以不需要庭推,朝廷直接采纳了他的推举,任命李迪再次出任参知政事。

    李迪迁任为参知政事,同时仍旧兼任户部尚书。

    在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前,他会稳稳当当的坐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

    若是以前,李迪能兼任户部尚书,兼任到他不愿意再领户部的时候。

    因为以前户部没有权力。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户部在提刑司被罢黜的时候,多多少少抢到了一些权力。

    如今户部也算是有权力的衙门,必然会被很多人盯上。

    相信不久以后,就会有人奏请让李迪让出户部的位置,让其他人上位。

    李迪担任参知政事的事情议论过后。

    朝廷就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的厢军裁撤问题,又讨论了一会儿。

    由于朝廷现后裁撤了北疆、东疆的厢军,边陲厢军裁撤已经成了定局,所以在东南边疆厢军被裁撤的时候,武勋们虽然在挣扎,但没有表现出那么强烈的抵抗**。

    不久以后裁撤西疆厢军的时候,估计武勋们也不会有太大反抗。

    看他们的架势,只要不动禁军、以及边疆以外其他地方的厢军的话,他们不打算在激烈反抗了。

    朝廷设立在边疆的厢军,其实没有多大油水可捞。

    毕竟常年都会有战事发生,边陲的文官们也死死的盯着,偶尔也捞油水,所以他们在边疆的厢军身上,捞不到太多东西。

    舍弃边疆的厢军的油水,对他们而言,虽然痛苦了一些,但并没有伤筋动骨。

    在裁撤东南边陲的厢军问题讨论完了以后。

    有礼部侍郎出班,奏道:“臣弹劾吏部侍郎寇季,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愚弄世人等八条罪状。”

    寇准端坐在御阶上,不咸不淡的问道:“可有凭证”

    礼部侍郎,当即列举出了寇季以出格的试题扰乱秋闱科考、戏耍士林宿老等罪行。

    听完他的叙述,寇季就像是变成了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一样。

    寇准听着毫无反应。

    赵祯却不乐意了,他站起身,掷地有声的道:“此次开封府秋闱科举试题,是朕出的,跟寇季无关。你口中寇季的罪行,皆绕着科举试题为由。

    你这那是在弹劾寇季,分明是借着弹劾寇季,在骂朕。”

    礼部侍郎躬身道:“臣不敢……但寇季扰乱秋闱科举,乃是事实。”

    赵祯沉声道:“你就是在指桑骂槐的弹劾朕。”

    礼部侍郎咬咬牙,道:“官家,开封府秋闱科考试题,究竟是谁所出,众所周知。臣知道官家对寇季亲厚,但官家也不应该替臣子顶过。”

    顿了顿,礼部侍郎拱手道:“臣再弹劾寇季陷害君王一条大罪。”

    赵祯不悦的道:“众所周知朕倒是想问问,除了你,还有谁知道”

    赵祯话音落地,一些品阶不高的官员,以及一些门生故旧在此次秋闱中落榜的官员们,纷纷出声弹劾寇季。
1...236237238239240...7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