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春闺秘录:厂公太撩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平白兄

    仔细算来,四妃之位全部空悬,年轻的美人良人渐无。如此,宫中怎么会不冷清呢

    温弦歌而知雅意,听得永昭帝这么说,邵世善自然心领神会。

    ——他也迫切需要一个在永昭帝面前表现的机会。

    自贤妃事败之后,有许多事情也渐渐明朗,有关邵家京郊农庄的疫情,也让永昭帝起了疑心。

    他虽然没有问邵世善的罪,但是敲打了其一番,将邵家两个旁支子弟送进了牢中。

    这令邵世善心惊不已,在令族中子弟谨言慎行的同时,他也苦心想着有什么办法能讨皇上欢心。

    现在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怎么能够放过

    非但不能放过,还要大张旗鼓,将声势弄至最大!

    于是,在早朝之上,邵世善出列奏言道:“皇上,臣有事启奏!绵延皇嗣乃国朝千秋之基,关系甚大。皇上千秋鼎盛,故而臣建议在国朝举行采选,择贤良淑德者进宫,以充盈后宫、绵延皇嗣。”

    邵世善此言,着实让朝官惊愕至极。

    他们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永昭帝,随即低头屏气,半句话都不敢说。

    皇上脸容枯瘦,眼睛深深陷了下去,身体也瘦骨嶙峋,黄袍穿在身上,肩胛处都突了出来……

    唯有一双眼睛目光熠熠,看着不像生病之人。

    纵如此,“千秋鼎盛”这四个字,用来形容皇上怎么都不合适,大概也只有邵大人能说出这样的话了。

    睁眼说瞎话,这些朝官也只敢腹诽了。

    大采选,这……合适吗

    既然邵世善已经出列奏言了,依附于他的官员自然出言附议。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官员出列,皆言皇上春秋鼎盛,皇嗣繁衍十分重要,大采选正是最迫切需要,云云

    大采选虽然劳师动众,但是皇上上一次大采选还是刚登基不久,时隔二十多年,再举办一次也无可厚非。

    而且,现在后宫妃嫔的确不多,敏妃、贤妃、淑妃都死了,的确要有一些新人加入宫中了。

    那些不是邵世善这一系的官员,之所以出言附议,自然也有他们的考虑。

    采选意味着后宫会增加妃嫔,也就是说家族中有姑娘被选为妃嫔,其所在的家族也会有变化。

    前朝后宫密切相关,宫中妃嫔的增减,也会影响前朝的权力变化。

    这对一些家族和官员来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谁不想当外戚呢

    万一,出了个贤妃那样深得皇上宠爱与信任的妃子,那么这个家族也

    就一飞冲天了。

    当然,他们对自己家族所出的姑娘十分有信心,绝对不会出现贤妃那样李代桃僵的事情。

    因此,对于大采选这个奏言,朝官出现了一面倒的情况,大部分都赞成大采选。

    御史台和拥有封驳之权的门下省都没有官员反对,此事最后是怎样的结果就很明显了。

    大采选一事虽然在朝堂上提出,此乃礼部的职责,但此事同样需报韦皇后,需韦皇后加盖懿旨才行。

    邵世善的孙女是十皇子妃,明面上邵世善就是站在韦皇后这一边的,实际上其也和韦皇后往来密切。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请立储君
    汪印最为关心的这个事情,也可以说是整个国朝最为关心的事情,那就是册立储君。

    太子被废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新的太子迟迟未立,朝官们心中都有了请立太子的意思。

    早在郑重刚被废的时候,朝官们就觉得应当尽快册立新储君,却被永昭帝借故敲打了一番,此事便搁置下来了。

    现在贤妃事已了,新一年也到来,有不少朝官便按捺不住了,朝堂便出现了请立太子的风向。

    永昭帝有暗卫和缇事厂来刺探消息,当然很快就知道了这风向。

    和上一次勃然大怒不同,这一次永昭帝却没有什么表示。

    有时候,没有表示就代表着默认,朝官们敏锐地察觉到皇上的心思,自然伺机而动。

    国朝册立储君当然有礼制规矩,只是历代帝王都不会按照礼制规矩来行事。

    大安朝的几代帝王,有以贤能立储君的,有以年长为储君的,也有以皇后所出为储君的。

    当然,少不了以喜好立储君的。

    到了永昭帝这里,他刚登基的时候为了稳固皇位、安定民心,故而早早就立了最年长的皇子为储君——当时韦皇后还没有诞皇子。

    及至二十多年后,最年长的郑重才能平平、野心昭昭,最后落得了被废的下场。

    永昭帝的皇子不少,除了废太子郑重之外,还有成年的五皇子、九皇子、十皇子,此外还有年纪较小的十八皇子、十九皇子和二十一皇子。

    那几个成年的皇子,这些年来的表现的确很一般,在永昭帝看来是才能平庸之辈,也不得其喜欢。

    除了这几个成年皇子的母族姻亲之外,其它朝官都觉得他们被册立为太子的希望十分渺茫。

    他们更为看好的,是更为年轻的皇子们。

    准确地说,他们看好十八皇子和二十一皇子。

    十八皇子乃皇后所出,有承恩公府等等势力的支持;而二十一皇子,则是皇上最为喜欢的皇子,背后还有汪印和缇事厂的支持。

    并且,这两个皇子年纪相差不大。

    朝官们都认为,如无意外的话,太子当从这两人中出。

    在早些时候,在贤妃还没有事发之前,他们觉得十九皇子也有机会争一争的。

    毕竟,十九皇子养在了贤妃名下,而贤妃最得皇上喜好和信任。——这一年多来,皇上时常将十九皇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就可见一斑。

    可惜,贤妃事败,十九皇子母族势力微弱,自然就没有了希望。

    朝官们虽然都有请立太子之心,却没有一个人在早朝之上启奏,还没有将此事摆到明面上来。

    仿佛,他们在等待更为合适的时机,又或者,他们在等待最先启奏的那个人。

    从龙之功谁都想获得,但当中的巨大风险,又让朝官们畏惧止步。

    稍有不慎,便是倾家灭族的事情,不得不审慎再三。

    汪印和叶绥也时常就此事而商讨。

    “半令,朝中有这样的风向,倒使得大采选没有那么瞩目了。”叶绥这样道,为汪印添上了茶。

    大采选同样关系着朝堂权力格局的改变,但是比起册立储君来,所需要的时间太漫长了。

    朝堂瞬息万变,且这不是新君初立之际,朝官们没有那样的耐心,他们也不敢冒那么大的险。

    如此漫长的时间,他们等不起。

    况且,现在皇上这样的年纪和身体……册立储君就在当下了,这才是权力更替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

    叶绥记得,太子郑重被废之后,朝中也兴过一次请立储君的风向,但跟她和二十一皇子都没有什么关系。

    前世这个时候的他们,实在太弱太弱了,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倚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请立储君
    汪印最为关心的这个事情,也可以说是整个国朝最为关心的事情,那就是册立储君。

    太子被废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新的太子迟迟未立,朝官们心中都有了请立太子的意思。

    早在郑重刚被废的时候,朝官们就觉得应当尽快册立新储君,却被永昭帝借故敲打了一番,此事便搁置下来了。

    现在贤妃事已了,新一年也到来,有不少朝官便按捺不住了,朝堂便出现了请立太子的风向。

    永昭帝有暗卫和缇事厂来刺探消息,当然很快就知道了这风向。

    和上一次勃然大怒不同,这一次永昭帝却没有什么表示。

    有时候,没有表示就代表着默认,朝官们敏锐地察觉到皇上的心思,自然伺机而动。

    国朝册立储君当然有礼制规矩,只是历代帝王都不会按照礼制规矩来行事。

    大安朝的几代帝王,有以贤能立储君的,有以年长为储君的,也有以皇后所出为储君的。

    当然,少不了以喜好立储君的。

    到了永昭帝这里,他刚登基的时候为了稳固皇位、安定民心,故而早早就立了最年长的皇子为储君——当时韦皇后还没有诞皇子。

    及至二十多年后,最年长的郑重才能平平、野心昭昭,最后落得了被废的下场。

    永昭帝的皇子不少,除了废太子郑重之外,还有成年的五皇子、九皇子、十皇子,此外还有年纪较小的十八皇子、十九皇子和二十一皇子。

    那几个成年的皇子,这些年来的表现的确很一般,在永昭帝看来是才能平庸之辈,也不得其喜欢。

    除了这几个成年皇子的母族姻亲之外,其它朝官都觉得他们被册立为太子的希望十分渺茫。

    他们更为看好的,是更为年轻的皇子们。

    准确地说,他们看好十八皇子和二十一皇子。

    十八皇子乃皇后所出,有承恩公府等等势力的支持;而二十一皇子,则是皇上最为喜欢的皇子,背后还有汪印和缇事厂的支持。

    并且,这两个皇子年纪相差不大。

    朝官们都认为,如无意外的话,太子当从这两人中出。

    在早些时候,在贤妃还没有事发之前,他们觉得十九皇子也有机会争一争的。

    毕竟,十九皇子养在了贤妃名下,而贤妃最得皇上喜好和信任。——这一年多来,皇上时常将十九皇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就可见一斑。

    可惜,贤妃事败,十九皇子母族势力微弱,自然就没有了希望。

    朝官们虽然都有请立太子之心,却没有一个人在早朝之上启奏,还没有将此事摆到明面上来。

    仿佛,他们在等待更为合适的时机,又或者,他们在等待最先启奏的那个人。

    从龙之功谁都想获得,但当中的巨大风险,又让朝官们畏惧止步。

    稍有不慎,便是倾家灭族的事情,不得不审慎再三。

    汪印和叶绥也时常就此事而商讨。

    “半令,朝中有这样的风向,倒使得大采选没有那么瞩目了。”叶绥这样道,为汪印添上了茶。

    大采选同样关系着朝堂权力格局的改变,但是比起册立储君来,所需要的时间太漫长了。

    朝堂瞬息万变,且这不是新君初立之际,朝官们没有那样的耐心,他们也不敢冒那么大的险。

    如此漫长的时间,他们等不起。

    况且,现在皇上这样的年纪和身体……册立储君就在当下了,这才是权力更替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

    叶绥记得,太子郑重被废之后,朝中也兴过一次请立储君的风向,但跟她和二十一皇子都没有什么关系。

    前世这个时候的他们,实在太弱太弱了,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倚



【夫妇】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皆动
    皇上已经撑不了多久,皇权的更替就在眼下,所有官员都会不由自主被卷进其中。

    区别在于,对有些官员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有些官员来说,则是一场大灾难。

    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这种没有人能够避免的风浪,必须早作准备。

    何况,还是汪印这样的人。

    手握缇事厂的势力、娶了纯妃胞妹,就算他说无心参与皇权更替,谁会相信谁又敢相信

    汪印自己也不相信,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心思是什么,更清楚自己要去做什么。

    在册立太子这个事情上,叶绥和汪印很早之前就已经商量过,彼此已有共识。

    ——他们带着郑云回前去江南道,虽然是受纯妃所托,但也有一丝那样的心思。

    在正云回刚出生的时候,叶绥曾想过,这一世她的小外甥是不是还会成为太宁帝。

    帝王虽然是天下至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帝王太难为了,尤其是要做一个贤能的帝王,太难了。

    上,自然无需,但是下要对得起朝臣和百姓,这就得殚精竭虑,一刻都不能松懈。

    前一世的太宁帝身体病弱,又经历了太多苦难,即便成为帝王,也少有开心的时候。

    这一生她见到健康白胖的小外甥,只想着他能健康喜乐,当不当皇帝都是次要的。

    但是叶绥现在不这么想了,九年的时间过去了,她能看到的比九年前多太多了。

    譬如,在永昭帝的数个皇子之中,只有她的小外甥更为适合大安朝的皇帝。

    几个平庸的成年皇子自然就不用多说了,年幼的皇子之间,就算撇除个人情感,她还是会选择云儿。

    十九皇子行事极端,从其刺杀贤妃一事就能看出来,一国之君行事极端,就很容易酿成暴政;

    皇后所出的十八皇子……没有什么缺点,也没有什么优点,除了是皇后所出的皇子这个特点之外,其余便寂寂无闻。

    大安朝明面上强盛至极,然而内乱早已滋生,江南道大洪灾、江南卫士兵暴动,便已经显露迹象。

    倘若十八皇子成为帝王,能够带领大安朝走向哪里呢

    旁的不说,只说十八皇子背后的韦皇后和承恩公府,怕只恨不得将大安朝收归囊中吧。
1...292293294295296...4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