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城上的火铳手,弓箭手居高临下,逐渐压制住了城下的弓手。
    登城的绿营兵失去掩护,被滚石檑木,被煮沸的金汁,被弓箭火铳,打得纷纷从登城梯上坠落,死伤十分惨重。
    一时间,登城的清军接连坠落,伤兵惨嚎不止,士气开始有些低落了。
    远处多铎看着城池,嘴角不自然的扯动,没想到城里的蛮子居然还有点水平,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不过攻城就要死人,多铎沉着脸并不说话,但也没有退兵的意思。
    这对他而言,不过是个热身而已,八旗兵没上,许多招数也没用,可以慢慢玩。
    这时清军士卒推着重型器械,在损失近四成后,终于接近了城墙。
    刘黑子看见一辆攻城塔,被清军推着,像是一尊巨兽一样扑向城池,顿时急声大喊,攻城塔!别让他靠近!
    他刚说完,一名清军就跳上城头,一刀劈死一名护兵,又向刘黑子砍来。
    刘黑子大怒,一脚就将清兵踹得撞到城墙,整个人倒栽下去。
    此时城上炮手已经注意到靠上来的登城塔,附近两门火炮同时轰击,两枚炮弹击中塔身腰部,炮弹穿过塔身,打出几个大洞,不过却没能轰塌,攻城塔还在继续前行。
    这种攻城塔也叫鹅车,下面是用铁皮或者牛皮裹着的洞屋,如同一小屋,底下有四轮,上面是云梯,云梯被包裹在木板中,箭矢难伤,一旦搭上城墙,士卒就能源源不断的登上城墙。
    刘黑子见炮弹没有将攻城塔轰散架,急忙奔出几步,抱起一根长杆,将攻城塔顶住,不让靠近,几个士卒立刻丢出几个火罐,砸在攻城塔上。
    火罐撞上塔身,火油四溅,整个塔身正面,瞬间就被烈火吞没。
    没一会儿,躲在塔里的清兵,纷纷从塔里挤出来,不少人身上还燃烧着火焰,发出痛苦的哀嚎。
    虽说攻城塔正面批了牛皮,不过火油还是流进了里面,将塔身引燃。
    另一边,一辆攻城塔却已经搭上城墙,正当清兵从里面冲出时,守军先扔震天雷,再砸火罐,塔内的清兵立刻又退了出来。
    见此多铎的脸色终于阴沉下来,看得出来,刘顺的准备还是很充分,一时半会儿很难打下来。
    王爷!旁边的清将巴颜见伤亡很大,便想要劝多铎先退兵。
    多铎却一挥手,制止了他,好像知道他要说什么一样。
    多铎一挥手,咬牙切齿道:让孔希贵上!
    此时商丘城下已经是喊杀声震天,清军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不过守军人员也十分充足,并且逐渐打出了防守的经验。
    刘黑子精神不禁一松,可忽然发现城下却出现了一支怪异的兵马,数百清兵头顶着一张大方桌,方桌上铺着一床湿棉布,冲到城墙角下,不知道搞些什么。
    看着这些方桌,还有湿棉被,也不知道鞑子抢了多少人家。
    刘黑子有些疑惑,冒着危险伸出头,往下一看,便见这些方桌聚集在墙根下,桌子底下冒出许多新土和墙砖来。
    刘黑子顿时破口大骂,我操你娘呦,滚石檑木,给老子砸死这帮龟孙~
第533章陈名夏建言三策
    刘黑子向高义欢求援的书信到南阳后不久,季国风就快马赶到了南阳,想要求见高义欢。
    他找到军政府,却被告知高大帅事务繁忙,让他先住下,等候大帅回府后召见。
    刘黑子和几十万归德军民等着季国风搬兵去救,季国风自然坐不住,于是又找到大帅府邸,帅府卫士又说大帅近几日不在帅府,让他去军政府衙门问一问。
    于是季国风又被踢回了军政府衙门,礼曹的参议涂必泓一番虚与委蛇,最后还是让他再等一等。
    季国风让涂必泓告诉他,高大帅在哪里,他自己过去求见,涂必泓却说不清楚,这事得问几位判书。
    季国风又问,那几位判书在哪儿,涂必泓又说这个我也不清楚。
    军政府的官僚作风上来,一手太极打得极好,把季国风气得不行,但他又十分无奈,明知道高义欢避着不见,还得到继续四处求见。
    在季国风欲见高义欢时,高大帅其实就在大帅府邸。
    当初季国风也是高大帅看中的人才,不过却没投靠他,而是跟了刘黑子。
    这次高大帅避而不见,绝对不是因为心眼小,而是他现在根本不可能为了刘黑子,发兵去招惹二十万清军。
    这天大帅府邸,客厅内,高义欢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正展开一封信观看,几大幕僚则坐在两旁,小声的交谈。
    信是何腾蛟所书,讲的是朝廷希望他能出兵,同江北明军夹击南侵的清军。
    南京朝廷知道他只是名义上归顺,实际上是既不听调也不听宣。
    如果朱慈烺直接下令让高义欢出兵,但是高义欢不鸟他,朱慈烺便有点下不来台,所以先让何腾蛟来信,劝说高义欢出兵。
    高义欢看完书信,将信递给坐的最近的陈名夏,笑道,南京想让本帅出兵,救援归德徐州,阻止鞑子南下,不过却什么好处也不愿意给,你们怎么看?
    清军南侵,高义欢敏锐的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所以将几个重要的幕僚,都召集到了南阳,为他出谋划策。
    陈名夏快速将书信看了一边,又递给了鲁义方,其他几人索性起身,围过来一起观看。
    不多时,几人把书信看完,都坐回座位,小声议论一阵。
    梁以樟抱拳道:大帅,卑职以为东虏南下,进攻南京,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出兵救援。
    高义欢微微颔首,鞑子势大,要是占了江南,局势恐难逆转。因此救肯定是要救,但问题在于鞑子二十万雄兵南侵,洛阳郑州还有耿仲明尚可喜虎视眈眈,本帅实力有限,该怎么救呢?
    几名幕僚马上就明白了高义欢的意思,魏武军会出手,但是首先会考虑自身的情况,不会替明朝硬扛。
    现在清军才打到徐州一线,战争刚刚开始,高义欢肯定不会出手。
    陈名夏站起来道:大帅,军政府今岁扩军后,兵力达到二十万,但其中大多是新募之人,或者是降卒,还不能担起大任。大帅能动用的兵马,不会超过十万,而清军却有二十万精锐。卑职以为现在还不是出兵的时机,必须要再等一等才行。
    高义欢沉声道:陈先生以为什么时候才是出兵的时机?
    陈名夏道:现在清军还在徐州一线,没有深入明境,大帅现在出兵的话,就是直接面对二十万清军,卑职以为不仅不能为南京解围,豫南还有可能遭受耿仲明尚可喜的攻击。
    二十万鞑子在徐州一线,又有马军的优势,江北的明军都龟缩起来,高义欢就算率十万人马过去,也没有胜算。
    况且高义欢好不容易喘口气,不用正面硬顶鞑子,怎么可能跑去徐州找揍呢?
    高义欢点了点头,注视着陈名夏,陈名夏则走到墙边挂着的一副地图前,道:大帅,卑职以为帮助南京解围,有三个可行的方案!
    说着他一指地图上淮河的位置,第一个方法,是等清军杀到淮河一线,甚至突破淮河一线时,大帅再出兵包抄徐州。这个时候,清军已经深入明境,连连征战后人马俱乏,且与明军绞杀在一起,大帅包抄徐州,清军首尾不能相顾,必然大败。这一策,卑职以为最为保险,不过对军政府而言,却是无利可图,或许耗费的军资都拿不回来。
    高义欢不可能要徐州,甚至归德都不会要,而南京朝廷比高义欢还穷,何腾蛟写的信中基本没提什么好处。高义欢估计这一是南京朝廷确实穷,二是南京不想给。
    高义欢站起来走到地图前问道:另两策呢?
    大帅,第二策是打豫北!陈名夏指向洛阳郑州一带,这一策同样要等清军深入明境后,大帅在兴兵北上,攻击尚可喜耿仲明,逼迫清军回师救援。这一策的成败要讲究时机,太早出兵,清军没有深入明境,可能造成南京危机解除,我们自己却要面对二十万清军的困境。因此必须要等南侵的清军久战疲乏后再动手,这样清军回师,也不会立刻对付我们。这一策,卑职以为实施起来最简单,最轻松,甚至只需要虚晃一枪,但是问题在于此策很难给清军杀伤,还会将清军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我们身上。
    高义欢眼睛一眯,堂内几位谋士,也都议论起来。
    此策确实轻松,避开清军主力,看准时机虚晃一枪,就能吓清军一跳,实施起来最容易,也不需要太多准备,但缺点就是后遗症太多了。
    陈名夏顿了顿,手指向关中,忽然提起精神道:大帅,卑职的第三策是谋取关中。
    他这话一出,高义欢和堂上众人都有些震惊了,一个个不由得瞪大眼睛看着他。
    陈名夏目光火热的注视高义欢,大帅!清军主力南征,关中只有吴三桂,兵力比较空虚。大帅可以一面虚张声势,摆出要救援南京的架势,把清军的兵力拖在两淮和河南,一面唆使张献忠攻击吴三桂,再联系雍凉的李过高一功,最后看准时机,率领大军杀入关中。这一策,操作起来极为复杂,需要满足许多条件,可以一旦成功,便是关中在手。臣以为此策获利最厚,不过风险同样不小,而且大帅真占据关中,天下局势立变,张献忠和满清都不会善罢甘休!
    后两策可以说都是围魏救赵,只不过前一策只是虚晃一枪,后一策确实要直接夺取关中。
    河南与两淮离得太近,一旦出了问题,清军能快速回援,关中与两淮相聚甚远,且有雄关当道,出了问题后,清军却一时半会儿赶不过来。
    堂内的众人都一下沉默了,高义欢眉头皱成了川字,一时间还真是没法子下决定。
    这需要进行极为细致的推敲,进行多方联络和布局才行。
    另外,南京朝廷能不能扛住,可以打成一个什么样子,也是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陈名夏看着高义欢,一向果断的高大帅,却犹豫了,他被陈名夏的目光看得有些不自在,忙摆手道,陈先生,你让我再想一想!
第534章这道题很难
    天下大事此消彼长。
    这次清军南侵,对于高义欢来说,是危险与机遇并存。
    危险的一面不用多说,高义欢张献忠朱慈烺是天然的统一战线,朱慈烺损失,就是整个统一战线的损失,即便清军没打下南京,只占据江北,清军的实力也是一次巨大的增长。
    清军战力本就胜于各方,兼有马军优势,北方平原上几乎无敌,要是再得两淮之地,那对于各方势力来说,都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如果这次清军实力增强,而高义欢没有把握机会发展的话,那就等于变相的落后于清军了。
    因此高义欢认为在这一战中,他要么能够重创清军,阻止清军向南扩张,消耗清军的军力,要么就让自己的势力,得到增长,做到清军强,老子也强。
    陈名夏给他提出了三条建议,可对于每一条建议,高义欢都不太满意,都各有各的缺陷。
    在几位谋士走后,高义欢便独自在书房内思索起来。
    三条策略中,高义欢比较看重的是,第一条直接发兵徐州,包抄深入两淮的清军,和最后一条谋取关中。
    最不看好的是第二条,虚张声势攻击豫北。
    这条策略看起来最不费劲,不会有什么损失,也确实能够实现逼迫清军回援的目的。
    可是清军回援之后呢?几十万人就盯上你!本来打明朝,现在正好打你。
    这时清军占了两淮不少地,而高义欢却原地踏步,他救了明朝一命,明朝还未必会帮他,因此高义欢不看好第二条。
    其实不管是哪一条,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旦高义欢出兵,搅黄了清军的南侵,清廷立刻就会意识到,想要征服天下,必须要先灭了高义欢这个搅屎棍才行。
    否则清军攻南明,高义欢插一杠子,南征被搅黄,清军攻四川,想必高义欢也要插一杠子,那清军对南方用兵就绕不开高义欢,只有先灭高义欢了。
    这样一来,高义欢可以预见,清军南征后,必然会调转矛头来对付他。
    魏武军将成为清军主要的目标,不会再有喘息之机。
    既然洞见到这一点,那高义欢要么抓住这次机会,在清兵将矛头重新对准他之前,先给清军一个重创,让他没有能力对付自己。
    要么发展壮大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应对此后的危机,而切忌不能原地不动,无所作为。
    这是高义欢看中第一条和第三条策略的原因,不过这两条问题也比较大。
    清军二十万人南下,还有耿仲明尚可喜虎视眈眈,高义欢要包抄清军后路,豫北清军也能包抄他的后路,而高义欢的大军一旦出了豫南的山丘地带,进入豫东平原,便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且明军能否配合他,也是个问题。
    至于要谋取关中,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战前和战后两个方面。
    战前,他首先要考虑明朝能不能撑住,江北明军是否能把清军缠住,要是他刚入关,江北清军就垮了,那玩笑就开大了。这是高义欢最担心的问题,毕竟历史上江北明军,一个多月就全完了。
    其次是能不能让张献忠先同吴三桂打起来,要是不能打起来,高义欢入关就会遭受吴三桂的顽抗,就不能迅速占据关中,一旦清兵增援,或者也给他来一个围魏救赵,那情况就危险了。
    最后,是夺取关中之后,将要面对的问题,这点陈名夏有提,他占据关中后,清军肯定要报复,其次张献忠辛苦一趟,毛都没捞到,肯定不会买账。
    而从地理上讲,高义欢必然会与张献忠走向敌对,让他出多一个敌人,今后的局势将会受到巨大挑战。
    至于夺取关中,高义欢在堵李自成的时候,便留了一手。
    虽说前不久,高义欢听说张献忠占据汉中,贺珍投靠吴三桂后,故意使坏,让出武关,让吴三桂可以安心攻击汉中,把这个直接进入关中的通道,拱手交给了清军,但其实他还有一条入关的捷径,那就是丹江水道。
    高义欢在堵李自成的时候,发现这条水道,能从武关后的丹凤县龙驹寨,直接沿着丹江进入南阳府境内,然后向南注入汉水到襄阳府,同整个长江水系相连。
    高义欢注意到这一点后,便让人毁了商州丹凤县还有龙驹寨,将龙驹寨附近的船只全部焚毁,并让人的在丹江水道沉船,制造暗礁,使得水道无法走船。
    现今丹凤县附近百姓十室九空,再加上高义欢在南阳对关中进行封锁,便没有商队再走丹江,清军防备着武关,对丹江不太注意,整条水道处于荒废的状态,便给了高义欢一个快速杀入关中,包抄潼关和吴三桂后路的可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