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之狂潮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再次等候
荆建皱着眉,似乎很心不甘情不愿,过了好一会儿,才长叹一声:那好吧,我愿意放弃蓝星网剩余的股份。
气氛为之一松,只要荆建放弃蓝星网的争夺,那就解决的最大的难题。
随后当然是荆建开出自己的条件:现在王安电脑的股价是612美元,而我认为蓝星网的股价应该在200至300美元之间比较合适。两个方案:或者每股200美元现金,或者1股换50股王安电脑。随后荆建就向王烈做了个自己选择的手势。
图穷匕见,科威尔意味深长的看了荆建一眼,心中感叹:后生可畏!
这其实是个变种的毒丸计划。一般来说,毒丸计划是某家上市公司遭遇恶意收购,一旦对方超过某条临界线,比如说20,那么这家上市公司就自动激发条款,以现有股价一半以下的价格,很优惠的增配给除了恶意收购方以外的所有股东。造成股权稀释收购成本大增,吓阻对方的恶意收购行动。
但这里需要注意,原则上来说,所有股东的权益应该相等,不可能一方能优惠,而另一方不能优惠。那么这里优惠的钱又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来自上市公司自己的补贴。也就是说,把自己所有的现金全部花完,甚至欠了一屁股的债,如果你想恶意收购,那就放马过来买我这个烂摊子呀?
然而当时的蓝星网并不存在实行毒丸计划的条件,因为他的盈利很低,现金流很少,根本无法给原有股东优惠。于是荆建就开始了一次次的炒作,具体过程就不重复了,前文都有,就逐渐的把股价炒到了100美元以上。
随后就是一直让外界误判,利用王烈和科威尔对付荆建的种种手段,全都被转化为蓝星网即将易手的假象,使得股价进一步的升高,最后甚至超过了180美元。
而在这个时候,蓝星网其实已经变成毒丸了。如果王烈放弃,荆建正好保住了蓝星网;如果王烈继续收购,那就喂给他那颗毒丸。与此同时,荆建又悄悄的放出30美元每股员工内部股的消息,于是一下子就吸引了大量的沽空盘。
而这时候的王烈已经是骑虎难下,尤其是股东大会后,荆建居然全盘放弃,索性把蓝星网的控股权让给了王烈,这就使得王烈不得不继续收购。甚至最后王安电脑华山一条道般提出了收购要约。
之后的故事就不重复了,所有人像牵线木偶般被一步步的引到了今天的会议上。
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荆建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花钱;
其次不仅没花钱,而且通过期板和套现能够获得四亿多美元的现金;
第三点就相当重要。一般的毒丸计划,如果恶意收购方觉得得不偿失,他们能够停止收购。而这一次,王烈的王安电脑已经变得不得不收购,就算是一大盆毒丸,他也只能捏着鼻子吃下去;
而第四点呢?发现没有,现在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王安电脑现在的市值是8亿多美元,而蓝星网居然被抬高到起码50亿美元?居然是王安电脑并购蓝星网,怎么看,这个并购案就显得相当滑稽;
至于第五点,同样相当重要。由于王安电脑现金不足,又因为伯尼尔的破产,他们已经无法动用现金收购,只能通过换股。而这一换?可以计算一下:王烈48亿王安电脑(以8亿美元市值计算)加8亿蓝星网(以50亿市值计算);荆建20亿蓝星网?懂了吗?荆建已经成为了合并后新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尤其是荆建手中还有4亿多的现金,而各大金融机构很愿意提供大笔的过桥贷款,根本不需要多少时间,荆建就能够轻松的超过29亿美元的绝对控股权。
还有一点同样相当有趣,这样一交换,荆建蓝星网的那些没有投票权的股份居然洗白了?居然变成了有投票权的王安电脑股份?这真是先送给你,然后你的连皮带肉全部把你吞下去!
想到这里,科威尔露出微笑:我原则上同意布兰布尔的方案。怎么说,他自己手中的蓝星网股票就有了保证。
濑广文郎肯定立刻同意,连艾伦都点头赞同,能把王安电脑掌握在盟友荆建的手中,等于变相消灭了王安电脑这个死敌。
到最后,连陈伯都长叹一声:哎——!具体方案你们自己去谈。合适的话,我们这里没有问题。
王烈已经惊呆住了。他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局面?不是自己刚获得蓝星网的控股权吗?
墙倒众人推!
(本卷完)
第745章公司易名
天空下着暴雨,仿佛整座城市都在暴风雨中飘零。波士顿的街头行人稀少,偶尔出现几个身影,在空旷的道路上来去匆忙。
一栋爬满蔓藤的古老庄园门口,荆建坐着车从庄园里驶出。望着车窗外密集的雨点,他对身边的史密斯摇头抱怨:天气预报不是说飓风过去了吗?
史密斯笑道:波士顿热情好客,所以想要让您多留几天。
哈哈哈
与这场自然界的飓风不同,股市的飓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首先是周四的股市,上午停牌半天宣布放出5蓝星网股份的消息,下午股价就大跌52,这场荆建一手导演的疯狂终于告一段落。
一时之间,幸存下来的投机者弹冠相庆,而死掉的哭天抢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股价的剧烈变动中,损失超过55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股价上涨之前蓝星网加上王安电脑的总市值。实在是太刺激了,分分钟钟有人爆仓,这让人很怀念未来中国股市的涨跌停板。
随后的几个交易日,蓝星网的股价依然稳步下跌,一直到320美元左右,终于到达了近期的支撑位。而到了此时,王安电脑和蓝星网同时发布公告:蓝星网接受王安电脑提出的1:40换股方案。换股结束后,王氏家族以194成为合并后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荆建和冰山网络分别以162和159成为了第二和第三大股东。然而在事实上。荆建的实际控股权已经远超王氏家族。
合并后上市的第一天,王安电脑(还未改名,暂时还是这个公司名)的股价上涨8,达到703美元,市场期待着再次见到一场收购大战。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王氏家族已经通过中间人联系到荆建,他们希望把自己手中的股票全部转让给荆建,并且要求全部用现金支付,换句话说,王氏家族完全放弃了王安电脑这家上市公司?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让荆建同样是相当意外。他还摩拳擦掌准备再大干一场,没想到王氏家族居然举白旗投降了?而且投降的相当干脆?
直到与王氏家族的代表接触以后,荆建才终于知道,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怎么意外。
在前世的历史上,虽然占有王安电脑的绝对控股权,但王氏家族一直遵循着王安先生的遗志,让爱德华?米勒担任公司的董事长,直至公司申请破产,都没有改变这一决定,更没有把公司交还到王烈的手中。而且到最后,在1999年5月,王安公司被荷兰计算机服务公司getronicsnv宣布以20亿美元收购,而当时的ceo宣布今后将会抛弃ang品牌。
由此可见,失去了王安老先生这个主心骨,王氏家族本身对亲自经营好公司就没有信心,并且对无论是王安电脑这家公司,还是ang这个品牌,他们也没有什么很深厚的感情,绝不是什么非卖品。
需要注意的是,王氏家族并非只有几个人,而是王安老先生的一大批亲朋好友。所以从总体来看,原先60的控股权似乎很多,但事实上,其实分散在那些亲朋好友的手中。因此王烈这次收购蓝星网,他们可以全体支持,而且成功以后,甚至可以支持王烈重掌合并后的公司。但你再一次的失败了?那就对不起了,一边玩泥巴去吧!
事实上也是如此,包括这次与荆建见面的那几位王氏家族的代表,其中就已经没有了王烈。换句话说,王氏家族已经对王烈彻底丧失信心,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一个快乐的二世祖去吧!
其实这就是个人选择问题。
打个比方:有家价值100万的公司,有其他公司出200万收购。而这家公司的老板或者为了面子;或者为了权力,可以对公司里几百名员工指手画脚;或者为了事业;甚至为了自己一手创办公司的情怀,拒绝这样的收购。这当然能够理解。
但也有老板一听200万,居然能赚100万?他毫不犹豫的就卖了。什么面子权利事业情怀?能当饭吃吗?还不如拿到一大笔在家养老跳跳广场舞呢。有这样选择的人同样相当的多。
无疑,王氏家族就是后一者,他们的态度很现实——求财不求气。既然王烈不争气,那我们就索性找个好价钱把公司给卖了。
结果证明,王氏家族的决定相当理智。简单的谈判以后,荆建就以146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王氏家族手中所有的股份。相对前世历史,99年整个公司才卖了20亿美元,王氏家族到手才12亿美元左右,应该说,他们确实做了笔好生意。而荆建也不算亏,起码减少了一大笔收购股票的成本。
不过在卖掉股份的同时,王氏家族还附加了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希望荆建同样买走那些华人家族手中的股份。最后荆建做出让步,以2亿美元现金和3亿两年期的可转股债券买下了那些股份。如此一来,荆建直接间接拥有王安电脑637的股份,轻松获得公司的绝对控股权。
顺便说一句,在这次收购战中,双方可以说都是赢家,无非是多赢少赢的问题。而这就是残酷的真相——真正亏钱的就是那些想投机发财的股民。
而另一个条件就是爱德华?米勒,王氏家族希望能保留他的董事长一职,起码希望荆建辞退他的时候,给予爱德华?米勒足够的补偿。
不得不说,王氏家族还是很具有华人美德的。低调知趣知进退很有人情味。
对此,荆建的回答就是与米勒面见交谈后决定。因此在离开王氏家族庄园后,荆建就顶着暴雨,来到了波士顿的王安大楼。
米勒已经获得消息,他亲自来到楼下迎接:您好,布兰布尔先生,欢迎您成为王安电脑的老板!
您好。荆建笑着握了握手。看了看四周,这个曾经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居然已经落到自己手中,荆建满意的点点头,该起个新名字了,就叫esky(来源于儿子荆天的名字,以后就用中文译名易凯)吧!
第746章全面转型
米勒五十出头,正处在事业型男人的黄金年龄。把荆建迎进自己的办公室,米勒开口问道:布兰布尔,祝贺你打了一场漂亮的收购战。不过我有个疑问,你怎么会对王安电脑感兴趣呢?
荆建没有直接回答米勒的问题,他反问道:米勒,能否介绍一下,现在易凯的情况怎么样?
米勒开始介绍起易凯的情况。有些确实没变,公司在不断的裁员中,其中就包括钱伯斯。而钱伯斯在亲手裁减了4000名员工后,主动提交了辞职书。目前公司留下的员工总数是13400多人,已经比高峰期少了一半还要多。
此外,今年一到七月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114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亏损为1400万美元,大幅下降了近九成。不过这样的亏损下降是很难持久的,主要是依靠不断的裁员。另外,债务控制依然较好,对外欠债稳定维持在13亿美元左右。而且在一开始的大甩卖以后,公司的非现金资产基本没有继续抛售。由此可见,米勒这位亏损企业经营专家还是做出了不少的成绩。
于是荆建又问道:米勒,你认为公司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吃老本。米勒立刻说出了答案,公司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开发不出新的盈利增长点。如此下去,早晚会有支撑不下去的那一天。布兰布尔,其实乔治的方向还是正确的,如果掌握住蓝星网这个新的销售渠道,就能为公司的产品大大降低成本。
嗯嗯。应该说,易凯的情况还是在意料之中。其实荆建仔细分析过,原王安电脑留下了太多的不良资产。然而这些不良资产又相当宝贵,如果真的盘活,完全可以说是一座聚宝盆。
比方说,电脑的显示器硬盘内存,甚至鼠标键盘等,几乎所有的零配件,原王安电脑全都有自己的专利,或者买下了专利授权。根本就不需要外购,他就能独立生产出各型号的大中小型电脑。
又比方说,原王安电脑拥有大批的业内人才。钱伯斯就不说了,光王安实验室里的计算机专家就能够让各大高科技公司流口水。而且他们在计算机各个领域都有研究,甚至研究程度全都处在一流行列。之所以会慢慢落后,无非是王安实验室是独立研究,王安老先生想要全部吃独食。而竞争对手ib在惨败之下全部资源共享,采取了开放政策,团结培养了一批pc兼容设备厂商,而这些厂商就成了ib松散而有力的联盟。
也就是说,原王安电脑是一个打全世界的节奏。就算最终失败,那也是虽败犹荣。可见当年的实力有多么雄厚?
荆建再次把自己原先的预想琢磨了一遍,发觉没什么问题,就开口吩咐道:米勒,有两件事希望你马上执行。
哦?您说。
第一件就是冻结大规模裁员。告诉每一名员工,易凯未来将会有美好前景,公司希望和所有员工一起共同发展。
这没问题。其实在内心里,米勒同样不怎么喜欢大裁员。毕竟人心惶惶,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效率。
第二件就是卖了王安实验室。我已经与比尔盖茨联系过,ib很有兴趣。你尽可能谈个好价钱,并且起码保留下所有专利的使用权。如果ib不行,你分割卖了也行。我希望能尽快。
哦?米勒大为惊讶,如果没有了王安实验室,那王安易凯等于少了核心。确实如此,对原王安电脑来说,王安实验室几乎占所有资产的半壁江山。虽然卖了的话,起码能获得三四亿美元,但你能想象贝尔公司卖了贝尔实验室,杜邦公司卖了杜邦实验室吗?
荆建笑着解释说:我不想再出现什么负面舆论,更不想再去参加什么听证会。
米勒想了想,点点头表示理解。王安电脑的产品大量在美国政府和军队里使用,这情况比蓝星网都要严重的多,如果以后真被有心人掀起风浪,真的会引起相当相当多的麻烦。
还有一点荆建没有说,其实收购了王安电脑以后,intel联盟已经对荆建有些警惕心理。一家曾经的业界龙头,一家现在的门户网站龙头,合并以后,很难说没有挑战intel联盟的野心。
良心话,荆建真的没有那种野心,目前的他也根本没想过要得罪intel联盟。因此索性就把王安实验室给卖了,让外界放一百个心。
这时候的米勒已经明白,荆建是准备让易凯全面转型。于是他就问道:布兰布尔,你对易凯的未来有什么战略规划?
主要以下几点,原有王安电脑的业务尽可能维持。蓝星网的经营战略和团队不变。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见米勒点点头,荆建继续说道:马上开展起pc直销业务。以半年为单位,不断的推出新产品,不需要高端,低成本低价抢占市场。
戴尔模式?米勒疑惑的看了荆建一眼。
对,就是戴尔模式,而且全部工厂尽可能向中国大陆转移,用最便宜的人工成本,给用户最便宜的商品。
戴尔模式,知道的人应该很多。而且这套模式很适合pc的销售。满足个人用户的定制,并且在价格上很有竞争力。事实上,这家在1984年创办的公司,已经在1988年上市。而现在戴尔公司的销量逐年递增,在前世的历史上,明年1991年其销售额将达到8亿美元,而到了1992年,销量更是一跃达到了惊人的20亿美元。
这正是个人pc大规模普及的时代,此时介入到此行业,将会搭上顺风车,顺利的拓展易凯的业务。尤其是pc的更新换代特别的快,分销商模式并不怎么适合。而直销模式,既能有效的降低价格,又能让用户挑选自己满意的机型,因此未来将会成为pc销售的主流。这可以想想我们国家的当年,有多少人的第一台电脑就是拼装机呀?
第747章三个战略方向(上)
荆建敬了烟,见米勒摆摆手,就抽出一根自己点上:虽然我们准备卖掉王安实验室,但自己的实验室依然需要保留,该有的研究项目需要加强,重要的研究人员同样不能放弃。之前的王安实验室缺点就是大而全,什么都去研究,可是什么都不精,造成相当的浪费,甚至把公司都拖垮到破产边缘,以后绝不能这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