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之狂潮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再次等候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由于苏联准备从东欧大规模的撤军,以往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储存在东欧基地里的海量物资都需要处理。一部分重要物资当然撤回苏联国内,但有些不轻不重的物资就鸡肋了,运回去不合算,留下又便宜了那批东欧白眼狼。
而且在阿富汗战争后,苏联由上至下对苏军进行了某种集体抹黑,很类似越南战争时期欧美的反战思潮一样,这对苏联官兵的士气打击简直是毁灭性的。要知道,美国好歹还有好莱坞吹嘘美国大兵拯救全人类,苏联甚至连这个都没有。
因此苏军处处受到歧视,虽然没有像解体后那样,连工资都得不到保证,但以往苏军优先的待遇瞬间一落千丈。举个例:撤回到苏联国内的苏军,他们连营房都没及时安排,居然被安置在马棚中居住?这你敢信吗?
结果不言而喻,苏军军纪雪崩似的滑落,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权钱交易。幸好此时苏联还未解体,还剩下最后一块遮羞布,因此在表面上,与荆建的这场交易还算是公正,平均吨位超过万吨(不包括那些渔船),平均船龄在十年左右的这批船,打包给荆建的价格是五亿卢布出头(以此时卢布牌价折算美元的话,就是三亿美元多)。
另外,安德烈他们将另外组织一批20艘左右,船龄在五年以下的新船投入到荆建旗下。这回不需要钱,仅仅是成立一家新的船运公司,名叫纽带,而苏联外贸银行将作为苏方代表占其中的30股份。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前面的那批船是安德烈他们能内部处理掉的,而后一批是实在无法处理的,于是索性就成立纽带船运公司,对外宣扬中苏美友好(安德烈坚持要加上美国,因为股东之一的标准物流是美国公司),对内也给出了一个过硬的理由。
荆建其实并不在乎安德烈等人是怎么操作。他高兴的是贷款终于有着落了,并且一部分得到了有效的投资。毕竟此时的苏联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也就是这些船能拿来就用。
肯特,我承认,我们有麻烦了,贷款的额度我们甚至连一半都没用到。荆建玩笑了一句。
确实,相比较于那笔庞大的贷款,这样的大手笔也就变成了毛毛雨。有趣的是,上次那个一揽子协议中,虽然汽车厂项目已经终结,但苏联方面其他那些化肥有色金属什么的依然给了荆建出口额度,因此全部加在一起,这笔贷款总算用掉了七亿多卢布,谢天谢地,总算接近一半了。
肯特笑道:先生,那就再买船?我听伊里采夫说,价格方面其实还能优惠。他都抱怨您出手太豪爽了。
此时世界上海运市场依然疲软,因此荆建的买价算是相当公道。当然,不仅是价格公道,私底下还给了安德烈100万美元,其他的关系人500多万美元。这甚至让安德烈等人都不怎么好意思,因此在这笔交易中,还顺带奉送了不少物资,并且还签订了波兰东德三个军民两用码头30年的租借合同。
荆建笑着摇摇头:这以后再说。
这次决定买船,无非就是救急。从经济型角度来说,苏联这些货船的效率都太低,而且使用成本很高,并不是很合算。当然,短期内建立一支庞大的商船队,目前也就仅此一家了。另外,过几年这些前苏联的商船全都是废铁,还怕无处去买吗?未来还有艘废铁,买着买着居然变成辽宁号了。
而且那批物资的出口额度批准,就给了荆建新的希望。这些紧俏物资转手就能变现,可以说是多多益善。因此荆建就安排安德烈发动自己的关系,看看有没有什么增加的可能?
荆建吩咐道:那几个码头问男爵阁下有没有兴趣?我们可以合股,可以放弃控股权。
像这样的租借合同其实很不正规。道理上说,这是苏军在东欧各国的军事基地,如果苏军撤离,应该无偿归还给东欧国家。然而现在谁还管未来?都不知道明天怎么样呢,先拿现金,谁会鸟东欧那几个白眼狼?苏联方面卖了也就卖了。荆建这边买了也就买了。因此未来想让这几个合同生效,还是需要荣格男爵那样的地头蛇。要不然,只需要一个合同官司,就能搞的人头大。
见肯特点头答应,荆建继续吩咐道:那些渔船补给船什么的先送到弗索亚,我另有安排。与香港的骷髅海联络,我们之前购买的那些商船
到最后,荆建发觉最适合的居然是买船,他算是和交通工具扛上了。当然,船队早晚需要建设,这次也是恰逢其会。
还有一点令荆建比较郁闷——怎么尽快的把这笔贷款花完?真的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投资。如果实在不行,也只有继续买船了。
可没想到的是,荆建正绞尽脑汁怎么花这些卢布呢,让他花钱的人却主动找上了门
第650章震惊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荆建突然接到了诺娜的电话:亲爱的布兰布尔,怎么回事?一段时间没联系,怎么听说你已经终止那个汽车厂项目啦?
是吗?正是拍摄间隙,荆建懒散的躺在躺椅上,亲爱的诺娜,火星的风景怎么样?是否抓到了外星人?
电话里响起了一阵轻笑声:好吧好吧,我道歉。我承认,你们中国政府的提议让我们许多人心动,我们内部也有些争议。但我个人是倾向你的,所以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荆建之所以会那么干脆的放弃,就是因为苏联官员的某种思维很类似于中国官员。他们比较信任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反而对商业信誉不怎么讲究。
其实荆建并不在意某一次失败,商业案流产的原因本来就千奇百怪,而且失败率向来就居高不下,计较的过来吗?本来荆建已经准备就这样含糊过去,默默的退出,起码谁也没得罪。不过既然诺娜已经找上门,荆建索性就表明态度:诺娜,我不想计较是什么原因,我看到的只是结果。承诺给你们的一亿美元我会继续给,互惠的贸易同样会继续执行。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吧!我只能表达深深的遗憾。
电话里安静了一会儿,诺娜似乎在斟酌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她说道:难道就没有挽回的余地吗?虽然对我们苏联来说,您的一亿美元只是杯水车薪,但我们相当重视与您的友谊。
荆建露出笑容。确实,对苏联这个红色帝国来说,一亿美元的数字确实能说忽略不计。然而此时苏联的经济已经到崩溃边缘,真实历史上,90年,也就是今年,gnp下降了24,而1991年则下降了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在1990年急剧下降了21,在1991年估计下降了25,政府预算赤字持续上升,通胀膨胀亦完全失去了控制。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已经是无力回天。
此外,苏联还有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1200亿美元外债?相对于那些债务来说,荆建的那笔钱确实是九牛一毛,然而他的那个一揽子协议,却能够盘活苏联相当部分的上下游产业,并且还能够源源不断的带来外汇收入。从某方面来说,不仅荆建能赚钱,而且对苏联的经济同样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提振。嗯,理论上就是这样,如果苏联未来不解体的话。
我也相当重视与您的友谊。荆建对诺娜口花花了一句,诺娜,这么说吧!我不想隐瞒我的想法,同样知道自己的分量。既然两国政府已经有所选择,我就老老实实的退出。感谢你今天的电话,也希望你以后常来玩。
可是诺娜显得很犹豫,可是我们还是希望与您合作呀?
说实话,此时荆建心中的震惊已经是难以形容。仿佛有种这世界不真实的感觉。他实在无法想通,就算换作自己,那也绝对是与中国政府直接合作好吧?这与安德烈那边的贷款还不一样,贷款可以说安德烈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这样的一揽子协议,决策者肯定是一群人,肯定会开会讨论,他们与自己又是无亲无故,难道都集体吃了脑残片吗?
对不起,诺娜,我有些不明白您的意思?带着疑惑,荆建询问道。
电话那头的诺娜其实已经是俏脸通红,心中是腹诽不已。确实,在一开始的时候,中苏两国政府合作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优势实在太明显了,荆建能拿出的,中国方面基本都能拿出,而且苏联方面的股权还能大幅度的提升。
可是渐渐的,就出现了一些反对声,而且反对声变得越来越响亮,我们直指问题的核心——国有企业!
无疑,如果是直接合资,这家企业的模式肯定是国企模式。然而这时候苏联国内的思潮已经是乱的一塌糊涂,由于苏联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不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很简单的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因而就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经济改革思路,其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有制关系疏远,职工没有主人翁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道路。
于是在争论中,有些反对者就提出:苏联的国企模式已经出现问题,难道中国同志手里就有灵丹妙药吗?而且从中国那边传来的消息,中国的那些国企大工厂同样是普遍的大面积亏损,难道两个亏损企业合资在一起,就能够立刻的扭亏为盈吗?
从表面上看,我们手中的股份似乎多了不少。但我想请教,如果出现亏损,难道我们为了一句轻飘飘的中苏友好,就继续注资吗?如果没完没了,我们不是自找包袱吗?好,如果我们不继续注资,那结果将更糟糕。工厂破产,我们什么都得不到,而中方起码也得到了设备和厂房。这样的投资,我看还不如用在国内呢。
我们需要的是自由经济,关上门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失败了。我们情愿和资本家合作,情愿手中的股份少一些,起码他会悉心经营这家工厂,保证这个项目的成功。
也许这样的言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就是一场彻底的笑话。其实企业的经营状况优劣与否,与国有私有什么的并没多大关系,关键是先进的管理制度和不断的创新精神。
好吧!经济学上的问题可以争论。但只要有些基本常识,也绝不会说这样的话——情愿给资本家让利,也不愿意与国有企业合作吧?
然而在当时的苏联,甚至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内,多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已经转而信仰西方式的自由资本主义。因此出现如此奇葩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651章婉拒
上面的人可以今天一个主张,明天一个意见,但放在诺娜身上就很尴尬了。她确实不怎么懂商业和经济,也确实是坚决执行领导的指令。可前几天还把荆建抛弃在一边,今天却主动求他回心转意?无论如何,这也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
荆建听着诺娜含含糊糊的解释,倒没往心里去。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那些苏联决策者的奇葩脑洞,诺娜也不可能向他明说啊?实在是这想法太诡异些了。
然而无论外面怎么千变万化,荆建都有了自己的决定:诺娜,没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吧?没有汽车厂,现在不是合资了海运公司?我个人合作的态度不变,对你个人的友谊呵呵,也绝不会变?
可是汽车厂是个工业项目!诺娜就有些着急。工业项目,尤其是重工业项目,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效应是极大的。而海运公司就算做到船王,无非就是个运输服务业,顶天就是多买几艘船。因此这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对商人来说,可以哪个盈利大,就投资哪个行业,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对国家来说,重工业投资一亿和服务业投资一亿,效果完全是截然不同的。
亲爱的荆建似乎觉得很为难,可是我的钱花光了呀?
花光了?诺娜大吃一惊,她完全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个理由,不是刚给你放贷了16亿卢布吗?
小姑娘,我拿到贷款后,难道就存在银行吃利息吗?当然需要投资喽?比如向你们买了个船队。
可你不是还剩下了八亿多么吗?
拜托,你们汽车厂全套项目需要117亿,这个缺口谁补给我?
那你可以用美元投资呀?我们又不会嫌弃。
荆建哭笑不得:这话你就说晚了呀?本来为了汽车厂项目,我的资金已经准备充分。可是后来突然终止,我不可能一直等着啊?所以都投资到其他项目中去了。
荆建的话倒不是撒谎,他在石化厂汽车厂项目相继流产后,确实战略大转移四处投资。而且现在身边已经没有多少现金流,一部分是备用金,一部分是平田银行未动用的贷款额度,一部分是准备海湾战争时的期货炒作资金。虽然在东德银行里还有十五六亿东德马克,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要等到今年七月才会出台两德货币统一协议,现在根本就无法动用。当然,荆建身边人民币确实很不少,但苏联方面也看不上啊?
你可以再向我们申请贷款呀?诺娜就提了个很幼稚的建议,只要能拿出抵押,我相信那3亿多卢布的缺口应该没问题吧?
天哪。荆建已经彻底败了,我要考虑自己的财务风险,也拿不出足够的抵押。如果强行贷款,风险将不可控。诺娜,这对你我都不是件好事吧?
到最后,荆建还是婉拒了诺娜。没有勉强的必要,步子大了扯到了蛋。
而且最重要的原因还不是这个,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你是机械部的谈判代表,原先踢开荆建后,可以多分百分之十几的股份,现在你居然华丽的转身回来啦?难道我们就少拿那百分之十几吗?
许多时候,代表国家真的可以不讲道理,他绝不会说什么原先这就应该是你的,无非是踢开你后我们分到的,现在就是原物归还。他只会说几十亿的大项目,百分之十几就是好几亿凭什么给你个人?挟洋自重云云。好吧,再说下去,那就和汉奸差不多了。
说到这里,应该明白荆建的顾虑吧?再怎么说,他都不会同意重启项目,更不会通过苏联向中方施压。那样会弄巧成拙,本来就是好心办事,难道赚个坏名声回来吗?除非是机械部主动找自己。好吧,这概率更是微乎其微。苏方已经集体服用脑残片了,难道还期待中方再集体弱智?这又不是在阳光之家玩游戏。
阳春三月,清新怡人的加州阳光。影片已经开拍两周的时间。而国内的消息果然没出什么意外,根本没有人联系赵新。
反而是于筑给荆建打了个电话,含含糊糊说了些抱歉的意思。石化厂项目同样是彻底没戏。不过还没几天,杰顿那里倒是有了个意外,说中方核准在江浙沪地区修建200家加油站项目
说实话,荆建就差点儿乐喷了。也许那是政府觉得不好意思,就给了自己一个安慰奖。可是怎么有种自己想要的不来,没想到的却送上门的赶脚?加油站真没什么技术含量,而且是明明白白送自己钱。
没啥客气,那就笑纳吧!荆建立刻大笔一挥,批准了这项总投资达到四亿六千万人民币的项目。
此时的荆建并不知道,石化厂项目确实暂时搁浅了。反而是表面平静的汽车厂项目已经在国内炸开了锅。而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刚刚开到黑兰市海域外的那两艘勘探船
排水量3000吨的海洋石油703号船上,工程人员正在总工程师乐三诚的指挥下做着准备工作。终于地震仪和其他勘探设备调式完毕,船尾已经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缆,并且由浮标使其平衡,并保持一定深度。乐三诚再次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就准备开始正式勘探。
可就在这时,船长已经等的有些不耐烦,他在驾驶舱门口大喊:三成!都准备好了吗?
马上!乐三诚高举着右手,口中却骂骂咧咧,出发前不是查过外国资料,这片海域欧美国家都勘探过好几回了。咱们基本是白费劲。幸好,咱们船上的人还能活动活动,309他们就等着天天啃咸菜吧!
乐三诚的话引来一阵笑声。船长摇头笑骂:你这张嘴啊!如果收敛些,早该去坐办公室了。对乐三诚的脾气,船长他们都很熟悉。虽然嘴比较臭,但技术上责任心上都是中海油中一流的好手
第652章狮子大开口
剧烈的爆炸声中,平静的海面上升腾起冲天的浪花。探针在纸上画出道道曲线,记录着人工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以此来探测海底地质构造。而这已经是703号在这片海域上作业的第三天了。
乐三诚一边看着这些天的勘探资料,一边翻阅着船上的一些专业书籍。他叼着烟,双眼布满血丝,一直在喃喃自语:不对啊?这完全不应该啊?
恰好此时,船上的三副闯进了舱室:乐工,啥不对?船长正问你呢,你怎么反复勘探这几条线?再这么下去,咱船上带着的深水炸弹可不怎么够?咱们可是要勘探2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