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皇崛起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太上老牛
因为商店开到了镇子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以前,往往很多必需品,需要到城市里才能买得到。但欧洲地广人稀,城市的密度很低,往往要走上百里才能有一个城市。不像明朝那边,几十里就有一个繁荣的城镇。所以,这对老百姓而言,生活是很不便的。毕竟,如果步行的话,上百里可能要走一天多。
而如今,马林把自己名下的“北海商会”的商店,开到了了各个镇子上,而且统一调货,品种齐全,就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种商店,很有后世华夏改开前国营商店的风格。当然,马林三申五令,要求售货员必须端正服务态度,不准惹恼客户。
但现在,一个让马林很郁闷的事情摆在眼前,那就是——商店急缺售货员!
一个能认识字,而且能算账的售货员,在这个年代,一般是通过“七年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就像其他工匠那样,那些不识字的少年先和老牌的售货员或店家签订学徒合同,然后,七年时间内,无薪水帮店家干活。而带他的老牌售货员或店家,则有义务在七年内,教会他分辨商品,以及算账记账。
事实上,这种简单的算账记账,小学二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够了。但是,为了学到这一手,学徒需要为师傅白打工七年……而七年时间,小学文化早就能学通学精了,还多一年时间……
但在这个年代,知识就是这么值钱!想要学个简单的算账记账,就要白打工7年!而且,这样的机会还不多,需要去抢!
就像马林手下第一个会算账的科勒,当初就是缠着经常下乡做生意的犹太行商,偷学了算账,成为这个年代的“人才”。要不然,以科勒单薄的身材,马林都不一定肯要他当追随者。
马林举办的这个“织毛衣培训班”,那些小女孩们,会被分派下来的修女们教导背单词、背《圣经》,以及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计算。如果表现不错,但又不足以被挑选去女校进一步进修培养,那么,就可以考虑送去北海商店去充当售货员。
至于原本的男售货员,马林则会把他们调往仓储、物流和搬运等部门。虽然更辛苦点,但马林也没办法,北海国劳动力太少,男人去当清闲的售货员,绝对是巨大的浪费。所以,男人要么种地当兵,要么成为工匠。想坐在柜台后当轻松的售货员?对不起,马爷不答应……
像售货员这种轻松的职业,应当是女人们干的。这样,就能解放出很多男劳力来,去干很多女人干不了的重活……
可以想象下,如果一个镇上有几十个售货员的话,全北海国几百个镇子,全换成女人,就能解放出上万甚至更多的男劳力出来。他们不管是做工匠也好,做物流搬运也罢,总好过在柜台后面混日子。毕竟,整个北海国现在也就三四十万男丁,一下子腾出一两万男丁出来,能干的事太多了。
马林打算,把所有空出来的男售货员,都培养成物流配送人员。他们都是会算账记账的“专业人才”,拿来组建成一个物流配送集团,再合适不过了。
加上,现在马林正在北海国境内大力修建水泥板路。一旦交通全面铺开,这些会算账的前男售货员,就能迅速利用发达的道路系统,很方便地将商品运往各个乡镇,方便人民的生活。
千万别小看物流配送,在后世,因为顺丰等快递公司的大量出现,人们购物不要太方便哦。别看马芸那么牛比,没有强大的物流体系的支撑,所谓网购不过是笑话而已。
当然,马林也没指望北海国的老百姓能享受到后世网购那种快捷的物流体系。毕竟,社会经济还没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且,技术条件也做不到。
但是,将物流体系发展到改开前的那种国营商店体系,还是可以的。虽然没有二十世纪的电报和电话那种很方便的通讯手段,但北海国本土本来就不大,不需要那么先进的通讯手段。而且,北海国有发达的驿站系统,可以快速传递消息。等到驿站系统规模上来了,马林还打算开设邮政系统,向平民开放。
这样一来,加上四通八达的水泥板路,将各类商品运送到各个乡镇,那就简单快捷了。
事实上,马林觉得,后世那么发达的快递体系,其中电动三轮车的功劳绝对是非常大的。别看快件是汽车集中运输的。但是,具体派发,绝对离不开电动三轮车。而外卖体系,也离不开电动自行车的支持。若是外卖小哥没了电动自行车……虽然可以骑摩托,可那就不划算了。毕竟,油价那么高……
所以,后世那发达的物流体系,在派发和送货上门环节,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的普及,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以现在的技术,电动车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力蹬踩的二轮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却是可以搞出来的。
自行车不用讲,方便了人们出行。一旦水泥板路在全国普及开来,骑自行车往来于各地之间就很方便了。
而人力三轮车,对于少量货物的运输,也非常重要。比如你要送几箱货物去几十里地外的小镇,若是动用四轮马车,很不划算。毕竟,马车一动,挽马就要加餐。而马匹一天消耗的粮食,是四五个人份的,成本很高。
若是有了人力三轮车,在中短距离的少量货物运输上,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消耗也低。毕竟,人就算蹬三轮,最多多吃一两碗饭,比养马拉车划算多了。当然,若是长途量大的运输,还是要用到四轮马车的。而乡镇内部和乡镇之间的短距离少量货物的运输,人力三轮车会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马林清楚地记得,在电动三轮车出现之前,那些摆摊赶集的小商贩,基本人手一辆人力三轮车。而且,在出租车普及前,县城里也有非常多的人力三轮车拉客。
所以,马林下达了研发人力三轮车的命令。只要研发成功,就能对社会商品的流通产生很大的促进。而解下这个任务的,并非机械部门,而是那些钟表匠……
第1953章 橡胶轮胎
人力三轮车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无疑是个精密的机器。而这个年代最擅长捣鼓精密机器的,就要数那些钟表匠了。
达芬奇当初就是和这些钟表匠学了几手,在原本历史上捣鼓出了机器狮子,发条驱动的。而人力三轮车的技术含量,绝对不会比那个机器狮子高。
但是,达芬奇现在任务更重,要带着两拨学生去研发柴油机和蒸汽机,还要教一批化工类的大学生。
所以,尽管达芬奇最合适,马林还是没找他研发人力三轮车。毕竟,人家已经忙得脚不沾地了。再去找他忙人力三轮车的事,绝对会把人累死的……
而且,人力三轮车和自行车,马林上辈子都很熟悉。毕竟,家里都有。在电动车兴起前,马林一家人出行,基本都用自行车。而出门运点东西,除了量大会使用手扶拖拉机外,少量物品,基本都是用人力三轮车的。
因为使用自行车和三轮车的时间很长,中间也出过很多问题,修过很多次。所以,马林闭着眼都能想起来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的结构。
因此,他不需要达芬奇这种大佬出马,只要一般的手艺好的钟表匠,就能在他的指导下,把人力三轮车给搞出来。至于他更熟悉一点的自行车,因为没有人力三轮车的意义重大,马林倒是打算先放一放。
而且,等搞出了人力三轮车,自行车也就是一个简单的改动而已,毫无难度。
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链条所需要的机油的供应,以及橡胶轮胎的供应问题了。毕竟,到时候人力三轮车成为普及的交通工具后,车链条所需要的机油以及橡胶轮胎的消耗肯定也比较大。
虽然还没搞,可马林从不担心橡胶轮胎能不能搞出来。他只担心橡胶轮胎的消耗问题,毕竟,在后世,自行车换胎那是常事,橡胶轮胎的消耗量很大。
可是,如今的天然橡胶产量很有限。而新的天然橡胶虽然种植下去了,可却要等六七年才能割胶……所以,马林忽然觉得——天然橡胶的种植需要扩大规模了!不然,一旦人力三轮车搞出来,消耗量会很惊人……
除此之外,链条机油的产量也要提上去。因此,开发石油的步伐也要加快。毕竟,机油也是在石油中提炼出汽油、柴油、煤油后,剩下的那些高沸点的残余物里提炼出来的。
此外,耐磨轮胎技术的研发,也需要提上日程。马林记得,后世汽车轮胎外胎都是加了炭黑的,可以让轮胎耐磨性提高十倍。原本,不掺入炭黑的白色橡胶轮胎,寿命只有8000公里。掺入了炭黑后,寿命提高十倍。
所以,马林还需要下令手下研究如何往白色轮胎外胎中掺入炭黑粉。而且,需要控制好添加的量。这一点,需要很多次的尝试。但知道了原理后,起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此外,马林还会一步到位,直接采用后世流行的子午线轮胎。这样,就少走了太多的弯路。只要加了炭黑的子午线轮胎研究成功,加上天然橡胶产量大大增加,以后北海国的车辆的轮子,将会是橡胶轮胎的天下。
但首先,橡胶的来源要充足……
马林虽然知道合成橡胶,可是,他不懂化学,不知道如何合成橡胶。因此,他只能选择多种植天然橡胶。
在后世,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地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但马林知道,天然橡胶产地之所以是东南亚而不是美洲,是因为天然橡胶用途被人发现的十九世纪时期,美洲大部分国家都独立了,只有东南亚等地还是欧洲殖民地。所以,欧洲人只能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大力发展橡胶种植。而美洲地区,则推广较少。
所以,不是加勒比地区不能种植橡胶,而是橡胶推广种植时,加勒比地区已经有很多国家独立了。或者,就是岛屿面积小,加上劳动力不够,才没有推广橡胶种植。
毕竟,种植天然橡胶和割胶等,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当时的东南亚,马来人很多,还有勤劳的华人移民可用,所以,才发展出了很大规模的橡胶种植业。
如今,马林手里虽然没有勤劳的华工可用。但是,从人口百万的海地岛上掠夺几万劳工出来,去种植天然橡胶还是可以做到的。貌似,后世的海地,曾经也出产过天然橡胶来着。
但马林很忌惮海地岛上的梅毒,所以,他不打算在海地岛上搞橡胶种植,而是打算把所有没有染上梅毒的泰诺人都带离海地岛。然后,任由岛上剩下的梅毒患者自生自灭。等这些梅毒患者都死光了,马林还要等一些年,才会带人回来开发海地岛。
为此,马林已经下达了隔绝令——隔绝一切染上了梅毒病毒的人,不管是欧洲人还是土著人。而拥有大量梅毒患者的岛屿,也会成为暂时被隔绝的地区。
事实上,除了海地岛上的泰诺人梅毒比较流行外,临近的古巴岛东部,也就不少泰诺人部落,有梅毒患者。
因此,马林在下令开发关塔那摩地区的同时,也打算以后派兵清理一下古巴岛东部的泰诺人。一旦发现梅毒携带者,一律隔绝起来,任其自生自灭。最终目的,就是消灭一切梅毒源头。
梅毒传染能力太强,虽然马林知道青霉素可以治疗梅毒,但他认为,最好是消灭梅毒源头,更加省心省事。
而梅毒的源头,也就在海地岛和临近几个岛上。马林打算趁着征服海地岛的机会,派出四五千兵马,加上两千毛公公,对加勒比地区的海岛进行轮番检查,隔绝一切梅毒患者。并用石灰粉等,彻底杀毒,以求消灭掉这种恶疾的病源。
同时,在清查梅毒患者的时候,那些没有染上梅毒的印第安人,也会被带走,去帮马林种植天然橡胶。
如此,也算一举两得。既消灭了梅毒源头,还能带来大量劳动力,帮马林种植天然橡胶。等到以后橡胶轮胎大行其道的时候,也不会出现供应困难的问题。
当然,为了避免土著人灭亡于天花这样的恶疾,马林会先让他们都种上牛痘,以后也就不怕天花了。
此外,马林打算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对前往美洲的欧洲人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避免身患恶疾的欧洲人把传染病带去美洲,引发当地人的灭绝。这样,他就不会缺劳动力了。
而为了避免土著人在家乡拥有主人翁意识,而和殖民当局对抗,马林会想办法把土著们带离他们的家乡,让他们来到外地。这样,他们人生地不熟的,就不容易搞事情了。比如海地岛那些泰诺人,被带到古巴后,很长时间内会变得很老实。而等他们熟悉了当地后,想要不老实,也没机会了。因为,马林不会给他们机会……加上北海国对待土著人并不恶劣,只要能凑合着过,没有人愿意去找死的……
第1954章 欧洲人的“政治正确”
梅毒到底有多可怕?据说,梅毒在15世纪末传入欧洲后,因为长时间搞不清楚来源,所以失去了早期控制扩散的大好机会。然后,整个欧洲就到处是梅毒了。而且,还随着葡萄牙商船,带去了东方的明朝。
不过,说起来也奇怪。虽然梅毒早在正德和嘉靖时期就通过葡萄牙水手带到了明朝。但是,梅毒在古代明清时期的华夏,并未太过泛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传说。
貌似,在华夏,梅毒也就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私密疾病,却很少像欧洲人那般全身溃烂而死的。
所以,马林推测,估计是华人和印第安人同为黄种人,对梅毒病毒的抗性比较强一点。所以,在华夏古代,梅毒花柳之病,被控制在了下半身。而不像欧洲白人那般,脸上都长烂疮。
另外,明清时期,华夏礼法严苛,梅毒只在那些浪荡之徒中传播,所以没有造成全社会的普遍扩散。
而欧洲人自古就比较浪荡些,也没有啥礼法的约束。所以,传播起来极快极广。当然,后世的华夏也学欧美人乱来,艾兹什么的,也开始迅猛传播。
梅毒对欧洲的影响后来到了什么程度呢?马林看过一则资料显示——在20世纪初,有10%的伦敦人,15%的巴黎人,以及20%的美国新兵都患有梅毒。
而20世纪初,伦敦人口超过600万,巴黎人口也超过了300万。至于美国新兵……这个不好说,如果是在一战前,老美新兵数量有限。但若是统计一战时期美军的话,派到欧洲的军队达到200万……嗯,算起来,伦敦有60多万梅毒患者,巴黎有四十几万,老美……大概有40万新兵是梅毒患者吧?这一点不奇怪,老美大兵一向都很色……
这还只是几个大城市或群体,若是整个欧洲,那总数简直不得了……
据说,贝多芬都患过梅毒,因此聋了(不确定)。而尼采、莫泊桑、梵高等文艺圈的大佬,貌似都得过梅毒……可见,娱乐圈混乱,那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不能怪人家艺人……毕竟,祖师爷们就爱乱搞,何况他们那些徒子徒孙?
……
当然,马林不管那些文艺圈的咋样,也不管华夏人是否对梅毒的抵抗力更强。这辈子,他也是个白人啊,明显对梅毒的抗性很低。所以,为了避免危害到自己和自己的后代,马林说不得要狠下心来,封杀掉梅毒这玩意。
为此,马林不得不暂时延缓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开发。而且,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加勒比地区的土著人进行严格的甄别。一旦发现梅毒携带者,一律隔离。
虽然说,对那些加勒比地区的土著人而言,梅毒可能就是一种稍微厉害点的皮肤病。但只要是皮肤病,总有不同的地方。比如,皮肤会和正常人呢不一样。
因此,本着“宁错杀不放过”的原则,马林决定——凡是看到患有皮肤疾病的泰诺人和附近的加勒比土著,不管他是不是梅毒,一律隔离。然后,挑选一个大点的岛屿,把疑似皮肤病患者的土著人都驱赶过去。而且,男女分开安置在不同的岛屿上。
这样一来,就算梅毒对于这些土著人不致死,只要隔离开男女,断绝了他们生育的可能,梅毒也就不会再往后世流传了。
至于纯男人和纯女人的岛上会不会出现什么基佬或姬佬,那就不是马林关心的了。只要他们不出隔离的岛屿,马林也不会管。只要敢登船出海,一律击沉船只,人员击毙,并撒石灰消毒……
这么做,已经算马林菩萨心肠了。换成历史上的各国殖民者,早就开始屠杀了。马林只是将他们隔离,分开男女,已经算是大大的慈悲了。
当然,马林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加勒比地区的开发。比如古巴岛,就是马林需要全力开发的。毕竟,古巴岛自然条件很好,可以产出多种热带作物,供应北海国本土所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