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录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浪得虚名
所谓冷暖自知,对外宣传是一回事,自己的境况如何又是一回事。
李自成刚逃过黄河时松了口气,虽有损伤,但总觉得战略取胜,得大于失,可以安心经营西安了,何况那会白旺还在长江流域一路高歌呢,所以他对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可乐观没维持多久,白旺覆灭的消息就传到西安,让李自成一众贼首惊讶不已,想白旺在九江能和左良玉酣战数年且每战必胜,那是何其的牛逼哄哄啊,怎么那太监刚去没多久就覆灭了呢。
再一想自己东征时不也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么,最终不也是惨败那太监之手么,想到这里又觉得白旺覆灭是在情理之中了。
白旺覆灭对李自成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这直接导致局势大变,瞬间处于劣势了,而更要命的很快又有坏消息传来,官兵集合大军开拔黄河前线,瞧那阵势要过河进攻了?
本还想着休养生息的李自成不得已赶紧调兵遣将布防黄河,心中讶然,朝廷竟然还有实力继续征伐?他么的当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么?
可自己呢,刚打下西安立国不足半年,根基不稳加上东征之后损兵折将士气低落,却又要忙着赶紧布防应对官兵渡河西进,瞬间压力就如泰山一般压了过来。
然而紧接着又有更坏消息传来,武昌的左良玉出兵攻打荆州!
卧槽!
腹背受敌,李自成不由菊花一紧。
李自成不知道一直坐山观虎斗的左良玉怎么突然发兵猛攻荆州了,但以其号称二十万的大军若真的下狠劲,荆州决然保不住,荆州若失襄阳危也,两处一失便无退路,这边官兵再渡河进攻西安,自己的往哪儿跑?
新疆么?
局势的突然变动,让李自成变得十分被动,一边关注荆襄那边战事一边还要部署黄河防线,这让连西安都没坐稳的他感觉十分吃力,特别是刚经过东征的兵马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厌战情绪,而且士气也极为低迷。
但这种压力对于李自成来说并不是空前的,往年都有过被打的还剩十八骑时候呢,眼下再怎么吃力也是有一亩三分地,可话是如此说,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当年只剩十八骑已没有什么可再失去的了,心态大不同,现在好不容易支持起的铺子哪怕断根柱子都心疼的要死。
就在压力倍增时,突然联系上在保定府大战走失的顾君恩,他带着一支为数不多的溃军还在黄河东岸打游击,且同那边的细作及绿林道联系上了。
从顾君恩那边他得知小太监常宇最近很嘚瑟很招摇,于是便想到了江湖人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行刺常宇,朝廷这年余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就是因为这个太监横空出世,只要干掉他,朝廷便是一盘散沙,虽有将但各自为战谁都不服谁,一盘散沙不足为惧了。
不过很快会坏消息就接踵而来,顾君恩的那支人马被整窝端了,他本人也生死不知,明军在黄河防线戒备更严,且其暗探和细作入境更频繁活动更猖獗,甚至有一股人毫不掩饰行踪,入境之后在几个县境横冲直撞,一路杀进来一路杀出去,简直太猖狂了。
而更让李自成心寒的时,近来月余西安城内突然陷入白色恐怖之中,麾下有不少将领或幕僚遇刺,计划很精密的那种刺杀活动,频繁且精准,要么一击必中,一击不中立刻遁走。
弄得西安城内,军心惶惶。
他当然知道,这是小太监以牙还牙,遣人入境行刺了。
但这才是让他震惊的地方,因为他自以为百姓基础好,绿林道上也都尊他为盟主,但从对方行刺手段来看却都是江湖手法,这说明什么……。
扶明录 第1739章 最好的结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扶明录最新章节!
荆襄被左良玉盯上了,朝廷又在黄河对岸布置大军随时能杀过来,可谓是腹背受敌,眼下局势对李自成已是大不利,但这还只是外部压力。
贼军内部山头林立,说白了就是很多团伙组团打天下,即便现在李自成坐稳了山头的那把交椅,但下边依然是乱糟糟,谁都不服谁,谁都觉得自己功劳大,分配不均匀,天天各种撕逼,精彩不在崇祯帝的朝廷之下,那是相当的不团结。
李自成每日为之头大,每天三把小火,三天一把大火,依然难平诸贼。
所谓物极必反,焦躁到了极度的时候,李自成突然冷静下来,一连数日闭门不出,面壁静思。
他从儿时开始回忆自己这大半生的种种,最终长叹一声,英雄气短。
年轻时,光脚不怕穿鞋的,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所以满腔的豪情壮志,即便受挫也不气馁,再接再厉,那个时候真的是斗志激昂豪情万丈,但眨眼间,人至中年,该有的都有了,还闯下了偌大的江山,但人却变得患得患失,特别害怕失去,害怕再一无所有,害怕再回到从前,年轻的时候的豪情一去不复返。
这个时候他想到的已不是如何再闯再打,而是想着如何守成果。
也就是说见好就收。
不然再打下去又如何,难道还真的能将朝廷给干翻么?
不可能啊,年初兵锋最盛的时,都能被奄奄一息的朝廷又给揍回来,说明对方底蕴极深呀。
再者,继续这般同朝廷消耗下去,便宜的是张献忠。
张献忠入川有天险屏障,易守难攻本就太平,自己若在这儿和朝廷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平白便宜那厮了,甚至他才是最后的赢家。
于是乎他便见宋献策和牛金星召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
两个幕僚左思右想深以为然。
与其在消耗下去确实有害无益,甚至有可能一朝回到解放前,倒不如趁着现在的还能同朝廷一较高下的实力,同他们谈判。
草头王转正,封国西安。
成为大明朝明正言顺的藩王!
三人思谋前后觉得可能极大,毕竟朝廷也是苟延残喘,只需给转个正就能得到一个强大的同盟可以帮他打张献忠打鞑子,何乐而不为呢。
不然的话,就以朝廷现在的实力,打自己都够呛的,哪还有余力应付其他人。
朝廷心里头也明白,即便有十万个不想,但也得点头,他们自然清楚那个利益最大。
随后李自成又着急刘宗敏等大将商议此事,众人议论纷纷不绝,虽觉得一旦被招安了,会处处受掣肘不自由了,但长远看来,这还是个比较善始善终结果。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自从东征之后,虽取得战略性胜利但大顺政权的巅峰也过了,未来数年内都没实力在继续东征了,但这数年内朝廷必然会不遗余力的发兵来攻打,而襄阳和荆州那边的大后方,若左良玉用力,被攻破是早晚的事,那时腹背受敌,危矣!
最终大部分都赞同了,毕竟有话语权的大部分人都如同李自成一样人到中年了,和罗虎马宝那些年轻的将领的想法已大不同,当然他们也考虑到招降之后朝廷会如何的严防,如何分离他们等等,甚至会讨价还价等各种细节,为此众人又商讨出一套应对之策以及底线。
一旦触碰到了底线,便拒绝招安。
即便最终谈不拢,他们也不吃亏,可以趁谈判的这段时间修整兵马布置防务。
随后李自成修书一封,送到黄河对岸李岩的手里让其转交给朝廷。
这便是李自成突然提出和谈接受招安的前因后果。
而这个前因后果并不难猜测,朝堂上的百官多能分析出来,但很多事就是你看破却难以拒绝,接受李自成的投诚确实利大于弊!
这一点,即便是心里头十万个不乐意的崇祯帝也清楚,连骂脏话的常宇也承认。
毕竟打李自成要付出的代价很大,很大,很大。
首先近十万大军的粮饷,且谁也不知道要用多久能攻破黄河防线,攻破了防线不等于兵临西安城下,这其中又不知道经过多少常厮杀才呢个打到城下,攻城又要多久。
再说了攻破西安了呢,李自成依然可以转而他先前的游击战,拖也把你拖死了。
这期间要用时多久,死多少人,需要多少兵马粮草……
可如今的朝廷,百孔千疮却还内忧外患,百姓都没的吃了,粮饷都没得发了。
即便你费劲心里打败了李自成了,可打败不代表就是铲平,即便是铲平李自成,剩下的张献忠呢?
也因此,当李自成要和谈的重磅消息传来,朝堂百官多是赞同的。
但有两个人是坚定的主战派,崇祯帝和常宇。
因为他俩人首先就不可能同意让李自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成王,其次,他俩也不相信李自成真的会老老实实的投降,当然还有其他个人的仇恨私怨。
崇祯帝对李自成的怨恨很深,即便他知道和谈利益最大但在情感上他无法接受和一个祸害自己江山十余年烧了自己祖坟的反贼握手言和,绝不可能。
但见满朝文武十之八九是赞同和谈的,他是又怒又恨却又有担心不已。
若都赞同和谈就自己一意孤行要打,君臣之间又要撕的没完没了,若连常宇都赞同和谈的话,那就更……
还好!
常宇传来一句话,全力备战!
有常宇在背后支持,虽一人,但足以!
崇祯帝吃了定心丸,但也也对外声张,在朝堂上依然没有表态,继续看着朝臣撕逼。
但也不能总是这样撕下去,便召集内阁诸臣,汝等大多赞同和谈,但却不知闯贼是否真心,如何试探?
阁臣各抒己见,但多不现实,比如有的提出让李自成拿出诚意,先将兵马撤出潼关。
潼关是大门,没有点实质性进展的前提下李自成失心疯了会同意啊。
三日之内,诸卿拿出一个实质可行的建议,然后推荐一人前往蒲州同闯贼会面试其虚实。崇祯帝最后撩下了这么句话。
内阁顿感压力倍增,连夜商议对策,很快消息外传一时朝臣多以为皇帝有和谈倾向,不然没必要派人接触闯贼,这显然已将此时提上议程了。
便又引起不小风波,主和和主战的又开始撕逼。
………………
感谢书友的打赏投票。
扶明录 第1740章 你给我过来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扶明录最新章节!
这一次内阁反应极快,三天时间内拿出一整套应对至此,比如闯贼是真心的谈和的情况,当如何讨价还价,如何不着痕迹的分离分化他的势力,假若闯贼是假谈和真拖延,又改如何等等。
而且还选出了谈判小组,以兵部尚书史可法和次辅吴珄为首,前往蒲州同李自成会晤一探真假。
之所以反应这么快,当然是受年前云南叛乱事件的影响,那件事让内阁及朝臣感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所以他们要赶紧证明自己不是废物,这个朝廷没有那个太监也能转。
应对措施和人选都已经确定,万事俱备就等皇帝一声令下了,他们便会立刻出京前往蒲州同李自成接触,当然在这之前要先以书信回复李自成,告知会晤之事。
就在张弓待射时,天空一个炸雷响起,且慢!
常宇回京了。
在得知李自成要和谈的那刻起,常宇其实也是非常意外的,可常宇本身就是个腹黑的家伙,他不相信李自成会真心和谈,也不接受。
就连刚开始的意外也逐渐变成了赞叹,这老贼果真狡猾,以退为进啊,这招本该是我先用的才对呀。
随即又想起了,当时他在太原大战之前诈降阴李自成的事,会不会这老贼惦记呢也想以牙还牙呢。
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个大事,崇祯帝快马寻他,可见朝廷那边已经炸锅了。
于是他便扔下三卫缓行,带着数十亲卫日夜兼程,走凤阳府换马,走徐州府换马,走济南换马,一路狂奔赶至京城。
此时,刚放晴没几日的天空又突然飘起了雪。
入城之后,常宇甚至来不及梳洗换衣服直奔皇宫而去,乾清宫里的崇祯帝闻讯后亲自至殿外迎接“臣,常宇拜见皇上,吾皇金安”。
乾清宫外,崇祯帝快步向前将常宇扶起,见他满脸疲倦内心顿生怜惜:“苦了你了”说着牵着常宇的手往殿内走去:“王承恩,快给他沏壶热茶”又对常宇道:“若非事关紧急,朕也不会催你这般着急……”
“国事为重”常宇笑了笑:“想必朝堂之上已是吵翻天了吧”。
“应该是乐翻天了!”崇祯帝冷哼一声:“十之八九都想着和”说着一指龙案:“喏,那边内阁出的奏议你瞧着去”。
常宇走了过去翻看,正是内阁这几日搞出的一套实施建议,倒有不少可许之处。
“次辅和史大人尚未离京吧?”常宇看了一会合上,然后问了一句,崇祯帝让王承恩给他搬了个椅子坐下:“尚未,正准备遣人知会李岩,让他和闯贼那边通气议定会晤之事”。
常宇笑了笑,崇祯帝看的真切问道:“你是不是也觉得吴珄那些人不堪用?你和闯贼是老对手了,这种事当然是你去最合适了,他们那帮人纸上谈兵只会扯皮能谈出个甚?又能试探出个子丑寅卯来?”
“皇上,您可听说过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常宇轻笑,崇祯帝一怔道:“现在就听到了,这话没错啊,眼下在大明行军打仗无人出你之右,你就是最专业的!这事还非你莫属,他们去纯属搅屎”说着一顿:“你是要打的,你觉得还有必要和闯贼来这一套么?”
“要”常宇回答的很肯定:“无论闯贼和谈是真是假,咱们都和他谈,他想趁机拖延咱们何不将计就计,所以一定要谈,而且刚才皇上也说臣打仗是专业的了,所以这事臣去不了”。
额……崇祯帝一怔,忍不住挑了眉头,不过瞬间就反应过来了。
常宇说行军打仗是他的专业,所以他只负责行军打仗,但若论扯皮撕逼口水战,那朝堂上的随便拉一个都是宗师级别的大佬。
而这次去和闯贼和谈,崇祯帝和常宇的真正目的就是和他扯淡,那自然要派遣扯淡的专家过去。
所以吴珄这帮朝官最合适不过了。
他们扯他们的,常宇则忙该忙的事。
反应过来的崇祯帝乐的哈哈大笑:“此事扰朕半月有余,每日为之气结,你回来不过半刻,朕顿感轻松无比,当真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你就是专业为朕解忧的人”。
随后便问常宇对此事的全面分析,常宇也据实而言说了许多,但总归就一个主旨,不管他真投降还是假投降,都必须弄死他,活着都不能还想当藩王,那是做梦。
这正中崇祯帝下怀,觉得全世界只有常宇最懂他。
正说话间,外边通报太子求见,原来是朱慈烺得知常宇入宫了,在端本宫里纠结了许久终究还是按耐不住让人通报。
崇祯帝因常宇回来心情大好,加之也知道太子和常宇的关系,亦想让他多听听多学学,便让朱慈烺进来了。
“臣,给殿下请安了”朱慈烺刚入殿内,常宇就向前施礼,朱慈烺看到常宇很激动,但也很克制,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就赶紧去给崇祯帝请安。
崇祯帝点头,然后示意他在一旁坐下,这边又问常宇如何将计就计。
常宇轻摇头:“此时正值严冬且粮草不济,非开战最佳时刻,少则也要两个月之后方可,眼下只能明着摆出和谈架势,暗里加紧准备而已”。
崇祯帝沉思半响,微微点头:“既是如此,便让吴珄他们先出京去和闯贼扯皮去了”。
常宇嗯了一声,突又道:“且慢,为何非要让次辅等人去往蒲州呢?”
崇祯帝一怔:“你的意思?”
“何不让闯贼过来,其若真的想和谈,必要先示诚意,让其弃防撤守是决然不行,但若令其入京来见谈,算不上强人所难吧。再者而言,其不过一草寇,朝廷怎可屈膝”。
崇祯帝恍然大悟:“你这是要拿主动权,从一开始就给他还价对吧,且又可辨其真伪,若闯贼不许,便是他心虚”。
常宇微微点头,旁边坐着不说话的朱慈烺嘴角忍不住勾起,偶像就是厉害,脑子转的真快
“满朝文武嚷嚷半月,满脑子都是和,都是谈,却从未有人想过此事,堂堂朝廷竟要屈膝前往千里之外与贼相谋,实乃有辱国体!”崇祯帝冷哼,脸色瞬间就变得铁青。
“有些人,跪的久了就习惯了,膝盖也软了!”常宇苦笑轻叹,这话听的崇祯帝赞叹不已:“闯贼肆虐已久,朝野上下惧之者众,久而久之如你所言,跪久了膝盖软了,却忘了其不过一家贼耳,却甘自降身份迎合贼人行那有辱国体之事”。
人比人气死人,常宇本就得崇祯赏识信任,加上这半月朝臣多半主和很不得他待见,如今见常宇不光和他统一战线而且骨头里这般硬气,高低立判,对一些朝臣愈发憎恶,而对常宇则愈发的喜爱。
扶明录 第1741章 吾儿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扶明录最新章节!
权衡再三崇祯帝决定采取常宇的建议,让闯贼遣人来京以示诚意。
但也没立刻就遣人去传旨,因为这事回头还要先和内阁几个大佬过一下,不然他们又会嚷嚷皇权架空了相权,啥事都不和他们商量,内阁成了摆设,而崇祯帝也有心拿这事再讽刺一下他们。
说着李自成要和谈的事,不知不觉天色已黑雪也大了些,崇祯帝便令王承恩去弄桌家宴,他要好好为常宇洗尘犒劳一番,也可边吃边聊。
能参加皇帝的家宴那是一个无上荣耀的事,历朝历代能得此殊荣的不是皇亲国戚便只有德高望重的重臣了。
而常宇不过是一个太监,说白了就是皇家家奴。
在这之前崇祯帝可是从没请过哪个太监吃家宴的,而常宇也显然不是第一次了。
既是家宴,周皇后自也是参加的,其实她早就得知常宇回京入宫了,急切着想见,但又知此时必在商议国家大事不便相扰,又不能像太子那样去旁听,便一直忍着。
虽是家宴,但有些人还是不能参加的,比如最想见常宇的坤兴公主,因为虽为家宴却要议论国事,她一个公主不便参席。
“吾儿这是吃了多大苦头啊”周皇后入殿后,常宇忙着见礼,可她瞧见常宇这沧桑疲惫的样子顿时心里一酸。
常宇是他家的救命恩人,为了他老朱家风里来雨里去南征北战四处灭火,其忠其苦她一直看在眼里也深为感激,在心里头早将常宇当成儿子一般看待。
这次云南叛乱,常宇研判军情推测若处理不善当会引发难以想象的眼中后果,必须亲往万里之外的云南灭火,这大过年的不说,沿途千山万水还要穿越贼战区凶险至极,周皇后一直都提心吊胆的,左盼右盼终于将其盼了回来,但见其一脸疲色就知道路途之中吃尽了苦头,便再也忍不住了,一句“吾儿”脱口而出,让崇祯帝和太子都有些意外,毕竟这话在这个时代他们这个阶层是有违礼规的,但却也令常宇心里头一暖,丈母娘有心了。
崇祯帝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要问,毕竟刚才聊的仅仅是有关李自成这次搞和谈的事,常宇南下的种种经历他还没来得及问呢,可周皇后一上场就是对常宇各种嘘寒问暖,他也不好这个时候硬聊。
其实崇祯帝对常宇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观,生性多疑的他一开始并没完全信任常宇,那时候之所以将宝都压在常宇身上是因为,那个深陷托梦让他知道再不疯狂一下他老朱家和大明朝就彻底完蛋了。
而渡过闯贼破京之劫后,他对常宇是明里放心暗里戒备,曾叮嘱锦衣卫指挥所吴孟明盯着常宇,直到现在常宇和吴孟明还装作有嫌隙呢。
直到后来,常宇破贼之后再破鞑子,四处征战灭火为其排忧解难,关键时刻还总能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时候,他才放下对常宇的戒备和疑心,对其愈发的信任视为心腹。
但有一点常宇时刻提醒自己,君与臣之间没有绝对的信任。
所以崇祯帝并不排斥周皇后对常宇的亲近,甚至对一个太监喊出吾儿这种话,相反觉得以这种亲情来拴住这个横空出世的天纵之才倒也是个绝好的法子。
周皇后究竟是个有眼力见识大体的人,嘘寒问暖之后,便静静在一旁吃饭,听常宇讲他南下的种种,从如何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武昌如何赚了些外快,荆州那边局势如何,如何再最危急的时候解救了昆明之危,如何拿掉了沐天波的总兵,如何设计让万氏和吾必奎自相残杀最后一起归西,以及石柱攻打重庆的种种。
常宇口才极佳,他知道哪里的剧情该跌宕起伏,哪里该一笔带过,崇祯帝一家三口的情绪都被他拿捏的稳稳的,时而讶然失色,时而赞不绝口,时眉头紧皱。
终了,崇祯帝自是对常宇又是一番夸赞,毕竟常宇此行南下看似是解决吾必奎和沙定洲叛乱,实则是将西南的局势保持在一个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同时已开始布置谋划张献忠了,为将来入川平这个杀人王做准备。
这就常宇效率,做事简单直接快速有效,面面周全且未雨绸缪先人一步,若换做他人现在磨磨唧唧可能都还没到云南呢。
夜深至极时,常宇离开乾清宫,崇祯说给他放个几天假无事不用入宫在家里好好歇息,也算补了个年假。
外边的雪下的更大了,当真是如鹅毛版,站在外边不一会全身就落了厚厚一层,一个小太监撑着伞和王承恩一起将他送到乾清门外。
“王公公,若这几日闲来无事去咱家府上做做喝点酒叙叙旧”常宇微笑道,王承恩连忙说好,揽着常宇的肩膀道:“常公公不在京里头,皇上每日茶饭不思,今儿可是真高兴了呀,对了,听说你们衙门那边又闹腾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