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录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浪得虚名
没有!
因为不管是敌还是友,眼下对东厂督军只有眼红没有反对!
人人心里都清楚若没有东厂督军,大明朝早就嗝屁了。
你反对也行,你得有他那本事,否则即便皇帝不把你撕碎了,朝野上下的吐沫都能淹死你。
而下眼下局势还需要东厂继续独揽军权。
闯贼未灭,献贼未死,还有些军阀心怀不测。
所以即便他们对东厂,对常宇太多的怨言和恨意,但对于他掌控军权这个问题上,态度都是统一的。
这个年虽然过的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艰苦,但崇祯帝的心情相对往年却是无比的放松,没了那种随时都火烧眉毛天要塌下来的压迫感和窒息感。
往年这个时候即便是除夕夜他都是焦头烂额,想必之下今年这个年甚至有些无所事事的样子,这主要取决于当下的局势,那个一直袭扰不绝的外辱清狗鞑子,如今在自顾不暇,虽在锦州驻兵袭扰明军筑城建堡,但据祖大寿所报,大雪封山后,不见敌踪,也就是说,在开春之前那边都安宁的很,连袭扰的事都不可能发生。
而两个往年闹得欢腾的家贼,如今一个躲入四川窃安,一个苟且西安,虽还未灭,但眼下老老实实,一个不敢出川一个不敢过河。
还有哪些拥兵自重居心叵测的军阀,之前也是他的心头病,可现在有常宇在,谁敢扯旗!
所以这个年过的舒坦至极,再也不想往年那般,今儿急报谁谁谁造反了,谁谁谁出兵打某城了,哪哪哪又丢了,谁谁谁又吃败仗了,谁谁谁又战死了……
没有,军务上难得的安宁。
余下便是朝政和民生。
朝政上他已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对诸臣不再是唯唯诺诺,加上六部九卿的人事变动,往日那些左右他的势力如今都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了。
剩下的民生便成了主要的政务了。
饥荒,干旱,蝗灾,鼠疫,兵祸,老百姓太穷太苦了。
眼下常宇扛起了军务大旗,他则需要带着诸臣将所有精力投入在如何恢复民生,如何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上面。
一转眼,正月十五都过去了,平定云南叛乱的消息早过来了,但常宇还没回来,崇祯帝知道他一时半会也回不来,好在眼下也没有什么紧急事需要他去灭火,便由着他歇口气,不用紧赶慢赶的回来。
而这些许天,崇祯帝也是经常便服出宫,微服私访走遍京城大街小巷甚至还去城里外的难民营,去了那草棚里取了暖,还喝了一晚稀粥。
然后又带着太子去了城西的兵工所和军医院以及在建的皇家学堂。
再一晃,正月都过去了,常宇还没回来,太子朱慈烺很是着急,可崇祯帝却很沉得住气,该来之时必会来。
但最沉不住气的则是坤兴公主,时不时的问她的太子哥哥:“常宇莫不是溜了吧”。
“他为何要溜走?”朱慈烺很是诧异。
“嫌咱家事多呗”朱媺娖翘嘴,朱慈烺一怔之下哈哈大笑:“确实辛苦他了”。
然后两人通过巩永固找到锦衣卫指挥吴孟明打听常宇啥时回来?
这事得去问东厂的人啊,去找春祥,吴孟明如此回复,可巩永固眉头一挑:“山高水远东厂的也不知晓啊,这才来问你的呀”。
“东厂都不知道,吾又怎么可能知道呢?”吴孟明其实知道巩永固为什么来问他,因为常宇在南边用的人都是锦衣卫的,但他确实也不知道常宇如今在何处。
来了,来了!
不是常宇来了。
正月初六那天,有锦衣卫快马入京送来了黄河总督李岩的折子。
崇祯帝看后大惊,急忙召见内阁诸臣商议,而后令东厂和锦衣卫立即遣人同去召常宇入京。
何事让崇祯帝和内阁如此大惊,立刻召王牌消防员入京,难不成是西安的李自成有大动作?
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折子来自李岩,而李岩现在是黄河总督,黄河前线的主帅,他的折子必须是和李自成有关,很多人第一时间猜测,或许是李自成出其不意,趁着冬日黄河冰封先下手为强,发动了进攻!
不过很快这个猜测就被否定了!
李自成并未发兵渡河进攻,而是,求和,求封!
李自成写了一封信让李岩转交给崇祯帝,长篇大论且言辞诚恳,大概意思就是搞了这么多年,弄得民不聊生有伤天和于心不忍,不如就此握手言和,你封我为王,我为你尽忠效力去打张献忠却守边疆打鞑子都行……
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议论不休,有人觉得可行,毕竟打了这么多年劳民伤财都把大明折腾成什么样了,老百姓都苦成什么样子,再继续和他打下去又要消耗多少国力又要死多少人,若他愿意投诚,便可以少死多少将士和百姓,也可以节省不计其数的粮饷,还能换一个前锋去打张献忠甚至守边关,而这一切只需要封个王给他而已。
虽然要的有点大,可毕竟人家有那个实力了,再说,劳民伤财打下他也还要给有功将士封个侯呢,兵不刃血的自个投降封个王,给他就是了,不过一个头衔罢了。
但也有人坚决反对,贼就是贼岂能拨正,若开此列,往后效仿不绝。且狼子野心不足信,即便他真的投降了也未必会真效力,何况谁能保证他就是真的投降,或许是拖延时间罢了。
一时间,满朝吵个不休,人人都想看崇祯帝表态,但从头到尾崇祯帝都没有任何表态。
常宇不回,他坚决不表态。
扶明录 第1736章 谈或打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扶明录最新章节!
李自成求和封王的消息就像一个重磅炸弹扔进了朝堂,打破了一个多月的宁静,给百官注入了足够的鸡血让他们暂时忘记云南平乱被崇祯帝狠狠羞辱的事,为这件事毫无底线的开撕。
朝堂上分为三派,一方主和一方反对,还有一方看热闹。
主和有主和的理由,认为受降可使生灵免遭涂炭为朝廷节省大笔开支,如今的朝廷吃饭都是问题了还要继续穷兵黩武么?
而反对的一方也同样有足够的理由,狼子野心贼性不该,有前车之鉴万不可受降,当趁现在优势一举将其铲灭……
朝堂吵翻了天,龙椅上那位只是面无表情的托腮,没有任何表态。
很快,争吵由朝堂扩大到了朝野,不只百官在议论在争辩,当消息外传之后整个京城的文人士子平民百姓甚至走卒小贩也都加入了争辩。
争论不休,没完没了,内阁几个大佬坐不住了,他们的职责就是为皇帝分忧,然而此时他们摸不准皇帝脉不知皇帝的心思也不敢贸然表态,然而任由此时这般无效争论下去也不是办法,岂不是又成了一个云南平叛事件。
那件事对于他们这种内阁大臣已算是极度羞辱和耻辱了,但凡要点脸的也不能再让重演一遍,所以他们决定找皇帝摊牌,必须赶快尽快拿定注意,最不济也得先给拿床贼回个信稳住他啊。
于是乾清门上,李邦华,吴珄几人摊牌了:“陛下以为何?”
崇祯帝反问:“诸卿以为何?”
几人面面相觑,最终吴珄先开口:“臣以为,若闯贼真心投诚倒也可议”
崇祯帝嘴一瞥:“自大明开国以来诸卿可曾见过活着的外姓王”。
确实,明朝封王的不少,徐达,常遇春,沐英等等以及很多皇亲国戚都被封过王,but,都是追赠!
“他可以开价,咱们可以回价呀”李邦华插了句话,崇祯帝头一偏看向他:“首辅亦认可其降么?”
李邦华轻摇头:“心中尚未落定,此番便是同皇上讨论来着”。
“可万一他不同意回价,咬定一口价呢”崇祯帝冷笑,吴珄赶紧道:“便可先依他,而后寻个由头再废了则是”。
“朝廷可立既可废,那他则可降亦可再反,这种事前车之鉴可不少啊,献贼就反复几次,他俩一丘之貉,降而再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哪又何必费这番周折呢,徒被其拖延了时间和时机”不得不说崇祯帝还保持着清醒。
“废他王,授其侯,其理应不会为了降爵再反……”吴珄话没说完就被崇祯帝打断:“为何不会,你降他一级,他便认为你还会一降再降终废为民,再有反心又有何难,且不说他岂能轻易相信朝廷就会放过他,没瞧着他说要为朕打献贼,打鞑子么,那是要保留兵马,依然要拥兵自重在西安为王,那朕何必要给他这个草头王转正!”
见崇祯帝有些激动,李邦华连忙安抚:“皇上,臣等只是讨论此事,并非赞同受降此贼。但如吴大人所言,若闯贼真心投诚,苍生可免战火对朝廷来说总归是利大于弊,至于他开他的价,咱们回咱们的价,若能达成共识最好,谈不拢再打也不迟,反正现在一时半会尚不能开战,便趁这空挡和他谈谈便是”。
“说来说去汝等心里头实则是想同他和谈”崇祯帝冷哼一声,李邦华几人赶紧道:“实则是和则利大于弊!”
“朕,岂不知和则利大于弊,但如何能确定那闯贼是真心投降?”
“这便要派人去同那闯贼接洽,当以让他拿出些诚意,比如撤出黄河防线”吴珄赶紧道。
“遣何人去,李岩?”崇祯挑眉。
吴珄摇头:“岩曾为贼,不当,且不够分量”。
“次辅可有人选?还是卿前去?”
吴珄看了一眼李邦华,然后舔了下嘴唇道:“据闻常公公在太原大战前就曾诈降见过闯贼一面,且这一年来闯贼在其手下吃尽了苦头……常公公智谋双全没人比他更合适了”。
哼!崇祯帝一声冷哼:“闲时常阉,用时常公公,常宇也是血肉之躯不是铁打的人,这一年来南征北战四处灭火可曾有半日偷闲,就如同年前你们在朝堂扯皮,他却已跋山涉水去了万里之外的昆明,连个除夕都不知道在哪个荒山野岭里过的,眼下这还没沾家呢,又被你们惦记上了!”
“皇上”李邦华和吴珄见崇祯帝越说越激动,便要解释,可崇祯帝早已不是往日的他了,火一上来根本压不住:“是不是朝廷若无常宇,便无可用之人了,整个大明都要靠他一人独撑了,若是如此朕养着你们作甚,不如独养他一人,留着汝等素餐尸位恶心自己么”
说完拂袖而去。
李邦华几人羞愧不已,拂袖击案,耻辱啊,耻辱啊……
回到乾清宫的崇祯帝已久怒气难平,怒骂群臣无能,王承恩在旁边一直安抚着,他其实明白崇祯帝生这么大气并非因为阁臣无能将常宇当拉磨的驴往废了的用,实则是生气阁臣对李自成求和的态度。
虽然李邦华等人口口声声的说并非赞同求和,但明显倾向于和谈或者说本就赞同只是没正式表态罢了。
这才是崇祯帝最为气愤的事。
家贼尤为可恨,大明如今的破落全拜家贼所赐,若不是这学多年的折腾将朝廷拖入泥潭,何至于又被外敌那般欺辱……
何况李自成当初打下凤阳府的时候还烧了他祖坟!
这是崇祯帝至死不能原谅的。
他做梦都想弄死这些家贼,他恨不得喝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血,眼下终于在常宇的力挽狂澜下有了正面刚的能力,且有弄死他的实力时,你们这帮食君之禄不为君分忧的货色尽然同意和谈?
绝不可能!
可气归起,恨归恨,崇祯帝还是保持最后的理智,他心里也清楚,和谈的利益最大!可他真的想打,想打死李自成,所以他要听听常宇的意见,这个时候只有常宇的意见他才能听进去。
只因为他知道常宇对家贼也十分痛恨,即便他赞同和谈,或许还藏着阴招,他必不能让闯贼逍遥自在的活着的。
扶明录 第1637章 不和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扶明录最新章节!
可是常宇此时不知身在何处,虽然锦衣卫和东厂出动很快就会联系上他,但一去一回怎么也得十来天吧。
十来天等的起。
崇祯帝走出乾清宫,站在廊檐下看着夜空之下又飘起了雪花,闯贼无论真降还是假降自然也等的起,别说十天半月了,便是半年他都等的起,甚至巴不得等上个十年八载呢。
皇帝大发雷霆将内阁大佬骂了个狗血喷头,这无疑传递出一个信息:皇帝不想和谈,至少是反感和谈。
但这依然不影响百官继续撕逼争辩,明朝的朝堂还是很民主的,允许有反对派也允许你撕逼,不是一言堂,有时候皇帝拍板落定的事都不好使,而且还有些人特别喜欢和皇帝反着来,甚至以挨板子被罚为荣。
更何况这件事确实以和利益最大,所以叫嚣和谈的人不在少数。
但李邦华等几个大佬也开始闭嘴不言了,没有和皇帝达成共识也绝对不表态,但什么时候能和皇帝达成共识,他们知道要等大太监回来,他才是最关键且能左右皇帝想法的人,而且他们坚信常宇会从最大利益考虑的,不会冒失的和皇帝站在一个阵线,抛去个人喜恶,他们对常宇在大局方面的抉择还是很认同的。
一眨眼九天过去了,京城朝野上下还在议论不休的时候,锦衣卫快马入京,而后吴孟明急忙入宫求见:常宇顺江而下已近南京,得知李自成求和封王之事,就先让锦衣卫捎了句话给过来:“全力备战!”
崇祯帝听完这话后,蹭的就站了起来,紧握双拳来回踱步:“知朕者,常宇也”。
“皇上,臣也是赞同开打的,如今咱们势大,常公公部署数月之久岂能半途而废,当趁此机会永绝后患”吴孟明赶紧道。
崇祯帝嘿嘿一笑:“卿乃朕之股肱之臣,自当与朕一条心”说罢又道:“常宇理应不只这一句话吧”吴孟明轻咳一声:“听那来报之人说,常公公当时听了闯贼要求和封王之事,忍不住秽语……:去他骂了隔壁的,凭他还封王,封个王八!”
哈哈哈哈,崇祯帝大笑:“骂得好,骂得好,甚得朕意!”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话说常宇从石柱离开之后,顺江出川,发现荆州还在李自成手中,左良玉攻了数月并未破城,且因过年还停止攻伐。
不重要!
常宇本也没指望左良玉会真的出力打荆,这货本来就是做样子给他看的而已。
看破不说破,大家还是好朋友,除非常宇现在横渡黄河将李自成在西安干趴,这边左良玉不出一个月比能攻破荆州!
这个时候的左良玉虽被常宇以势压人低了头,但其贼心依然不死,就想看看局势如何发展,是否还有机会,若常宇破了李自成收复西安,那机会就渺茫了,虽不服也得忍着了。
可若常宇渡河受挫,那他的机会就来了,朝廷本就没几口气了,又新败,此时不起事何时起?
但现在常宇和李自成没打起来之前,他不敢也绝对不会冲动滴,所以还是听令装模做样打荆州。
出川后的第七天,左良玉在武昌又见到了李慕仙和姬际可,这次不要银子不要马,借船走水路。
左良玉当然不缺船,对东厂卫也不小气,一挥手就给了上百条船,于是常宇一行在武昌乘船顺流之下,当然这个时候左良玉依然不知道那个让他惧怕的大太监就在队伍中。
船至九江时,队伍休整一日,而后顺流至于安庆又休整一日,再走一日突然发现,沃妮马,江水结冰了。
只得上岸,但这里地形可比四川那边好太多了,完全可以放马狂奔的那种,却在这个时候收到了李自成要求和封王的消息。
当时常宇就忍不住爆粗口了,去你骂了隔壁的!
当真有些事天注定,该来的总归要来的。
历史上,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就射信入城,唱过了这样的一段戏,你封我为真的王,在西安立国,我立刻退兵且将来为你所用,帮你平乱帮你打鞑子。
可是即使在那种情况下,崇祯帝毅然果断的拒绝了,滚你麻痹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崇祯帝断然拒绝了呢,现在的我们无从得知,只能胡乱推测,或许如先前所说的那般他对家贼恨之入骨,或者是自尊心太强,他并不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他认为兵临城下被迫议和是一种耻辱!又或许他觉得北京城高墙厚兵还不少,李自成没可能打进来,鞑子那么厉害都打不进来,你能行?
于是他拒绝了。
然后大明朝就亡国了。
有没有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老蒋时期是不是民国版的明末,我党的路线和李自成一模一样不说,老蒋就是崇祯帝,局势同样的内忧外患。
老蒋同样恨伟人入骨,剿其心比之抗日还甚。
更相似的一点就是国共合作。
只是老蒋同意了,迫于朝野舆论压力,但也是表面合作而已,事实上某方面一直在保持实力,为内战做准备。
但崇祯帝拒绝了。在兵临城下时拒绝了。
假若历史上他同意了,会不会和老蒋下场一样呢。
李自成真的会帮他打张献忠打清兵么?
你们猜吧。
常宇也无从得知崇祯帝当时因为什么而拒绝了李自成的和谈,但他却知道崇祯帝现在拒绝李自成的理由,至少知道一个,那就是有了底气。
若要加一个那就是对家贼的恨!
他当然也知道和谈对朝廷利益最大,可他依然决定要打,没有理由,朝廷不是天庭,你放下屠刀就让你立地成佛。有的贼将可以受降,但有的不行,何况你这个大贼首,更何况现在局面,朝廷并不需要非和谈才行,可打可以不打,那就选择打。
如果非要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替历史上的崇祯帝出口恶气!
不受降,照死打。
而且这还是基于李自成真心想投降的前提,可常宇才不相信他是真的想和谈,理由也很简单,他也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还有西安这个都城,还有黄河这个天险,还有荆襄大后方根据地。
也是可打可不打,所以断然不会真的因为什么不忍荼毒生灵而突然良心发现不打了。
鬼信你,若真这样你他么的还会造反啊。
这些年你杀了多少人了,因为你造反又死了多少人,用炮灰填坑时也没见你心软过。
所以常宇断定李自成只不过是行拖延之际,他虽还没到山穷水尽时,但这段时间显然也不好过,说白了就是还没准备好。
扶明录 第1738章 李自成的失落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扶明录最新章节!
李自成作为明末最大的枭雄,其实是个有大魄力的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他起兵开始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曾最凄惨的时候仅剩十八骑!
这若是放在一般人身上或许早就心灰意冷从此隐于山林去了。但他却没有就此沉寂,投奔其他贼寇甘愿做小弟从头再来,而后慢慢壮大起来。
可以说其起兵这十数年来,虽攻城掠地却也狼狈的很,真正势如破竹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而今终于打下一片江山,和明廷,献贼三方鼎立,面对他,明廷也只能节节败退变得狼狈不堪了。
取荆襄为根据地,然后进占西安立国,而后东征一度打到北京城大门外,可谓是如日中天,后虽被常宇击退黄河西岸,但未伤根本,为何会突然求和呢?
如常宇所料那般,张献忠现在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东征之前确实如日中天,遇佛杀佛,谁都挡不住。
渡黄河之后亦如此,但止步太原。
太原之战是这两三年遭受最强烈的反击,最终自己大败止步太原,但这场大败仅伤皮毛罢了,随后他沿着刘芳亮的路线走东路杀到保定府,在那儿和异兵突起的常宇进行了数场激战,最终狼狈而逃,而这个时候最多也只算割掉他几块肉未伤筋骨。
真正让他刻骨铭心的还是高杰三只鬣狗千里撕咬。
常宇的狮虎虽猛,但仅伤其肌肤消耗掉的多是降兵也就是原来的官兵以及炮灰,但鬣狗掏裆,手段阴险狠毒,一路撕咬千里让李自成损兵折将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对军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虽然撤回西安后李自成的幕僚班子都在疯狂吹嘘其战略上的成功,比如这一次东征攻破朝廷十余州府破了数十个城,给朝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打击,令其短时间无力袭扰西安,这样他们便可趁机稳定政权,这也是其发起东征的主要目的。
其二,以降兵和炮灰消耗掉了官兵很多力量,也为自己清洗掉了这些累赘,真正的嫡系正规兵马并未遭受多大损伤。
其三,则掠夺了大量的财富物资。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算是一种胜利。
但其损兵折将也是不争的事实,麾下一批重要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可是人皆尽知,特别是李岩此时都贵为大明柱国,黄河总督,如郝摇旗,刘体纯等亦为明廷的先锋猛将。
还有其当真折损的只是皮毛么,他确实用降兵和炮火来消耗官兵的力量,但在后期的战场及千里逃亡途中,其精锐被那三只鬣狗重击的可不只一次两次。其麾下最精锐的马宝和罗虎的队伍都遭到重溃。
再说其掠夺的财富,三省十余州府数十县的财富确实不少,但在渡黄河之西后所剩还余几何?高杰刘泽清,刘良佐三人分的那么多都是粑粑么。
所以他所谓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实则只是宣传用语用来糊弄普通百姓及自我安慰罢了,实在仅有第一条成立: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即东征的最初目的完成了。
祸害了这么多地方,留下那么多烂摊子,弄得那么多百姓家破人亡十户九空,确实对明廷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也确实无暇短时间内收拾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