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圣皇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八月鲤鱼
这倒不是说诸国对大秦并没有多深的忌惮,而是他们对于这个科举仍处在观望之中。
想要看看秦安到底能不能通过这新颖的手段,为自己招揽人才。
万一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科举知道根本就行不通呢
秦安很了解自己的对手们现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他一点都不着急,相反,着急的应该是别人。
科举制度,绝对不会有错,只要能协调好各方势力,不让贵族之人在幕后搅局,此举必定能成功。
而等到诸国见到了科举的好处,反应过来想要跟着学习之际。
实际上真正的人才全都已经聚拢在秦国学宫之中了。
其他国家即便再想要学习,没有那么多经天纬地之才,又有何用
这才是秦安如此着急举办科举的最终目的。
直至深夜时分,秦安终于看完了那三成没有通过科举第一轮的学子资料。
将其全部交给赵告去处理之后,秦安披着星光离宫。
一夜无话,
秦安如往常一般沉浸在修行之中度过。
但这一夜对于许多通过了第一轮面试的学子来说,却是难以入眠的。
许多人都在彻夜准备第二轮的考核。
期待着自己能够脱颖而出。
明日参加考核之辈差不多有两千多人,最终只有一百人能够脱颖而出,可见竞争是有多么激烈。
到底谁能折戟沉沙,谁又能鲤鱼跃龙门,从此成为陪伴在君王身边的人上人,一切,即将揭晓!
......
次日,科举第二轮正式开始。
今日的学宫比昨日更加热闹,学宫外依旧聚集着人山人海。
有人踮起脚尖看向学宫之中的情况,只见此时此刻,一处校场之上,正摆放着数千把桌椅。
每个桌椅之上都有一名学子在奋笔疾书。
来自诸国的饱学之士,当世大贤,作为这科举第二轮的考官。
上首位置端坐的张义则是主考官。
这一次的考题其实很简单,就只有四个字。
治国安邦。
规则是无论以何种学派的思想,甚至是融合学派,写出一片治国安邦的策论。
最终经过张义以及在场所有当世大贤们的评判,择优录取前一百人。
听上去似乎很容易,但实际上却十分艰难。
治
第422章打起来了
就在张义刚刚提起李思这个名字之际,在场诸位大学士一愣,互相看了好久才问道:“哪个是李思”
一开始张义还以为是李思的试卷还没有接受审阅。
但就在这时,一个老眼昏花,身躯佝偻的老者站出来说道:“你说的李思,可是此人”
老者拿出一张试卷,上面还有李思的画像,寥寥几笔,但却极为传神。
张义注意到,其他的试卷中都没有画像,唯独李思的试卷上有。
很明显是他自己画上去的。
这是要干什么,加深考官的印象
张义也没深想,点点头接过试卷看了一眼,片刻后,他的眼睛越来越大,整个人呼吸急促,狠狠一拍大腿!
“好!好!好!”
一连三个好字,充分体现出了张义此刻的激动心情。
他马上看向在场诸位惊讶的大学士们说道:“几位,便定此人为这科举第二轮的头名如何”
此言一出,此前拿出李思试卷的老者当即不乐意了。
他乃是当世大儒,名唤董望,在整个天元大陆都有极高的名望。
此前便是他亲自审阅的李思试卷,并且直接给了一个不合格!
“张俸常,这李思此人一看便是不学无术之辈,让他来参加科举都是有辱斯文,这个头名之位如何能给他”
话罢,董望又取出一张试卷交到张义手中。
“这位孟思儒的文章才堪称经天纬地,实乃栋梁之才,而且此子乃是亚圣之后,名门望族,依老夫只见,头名之位应当是他才对。”
张义皱着眉头低头看了看孟思儒的文章,整个人眉头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
到最后甚至连一篇文章都没看完便气的放了下来。
“大学士所言,义不敢苟同,这孟思儒绝对比不上张义!”
张义的回答斩钉截铁,由不得半点商讨的余地。
而董望此人也是个牛脾气,见状还非要跟张义杠到底了。
“你说李思的文章好,那你告诉我,他好在哪!”
“我是主考官,我说好就是好!”
张义的回答让董望气的胡子都竖起来了,伸手哆哆嗦嗦的指着张义连骂:“不学无术,不学无术!”
“你区区纵横之徒,果然登不上大雅之堂!”
一场学术上的争论,很快便演变成了学派之间的争端了。
董望竟然直指纵横学派难登大雅之堂,试问张义如何能接受的了
要知道他有今日的一切,靠的都是这一身纵横本事,董望区区一个老头,凭什么一次讥讽他
张义平日里虽然放荡不羁一些,但绝对算不上是不学无术。
李思的文章他很喜欢,只是理由目前还
不能说出来,因此情急之下才拿出主考官的位置压人。
只是没想到,如此一来一下子便将火点起来了。
一场纵横学派与儒学的争端,算是就此拉开帷幕。
......
此时的秦安依旧在太玄殿上批阅简章,对各地上报之事进行回复与询问。
而就在他专心致志之际,太玄殿外忽然蹬蹬蹬传来一阵无比急促的脚步声。
“世子,世子不好了!”
秦安猛的抬头,眼中一瞬间精光四射。
来人正是赵告,看他如此紧张的样子,秦安还以为是六国又打过来了呢。
“莫要惊慌,可是那六国来人夜袭”
秦安当即发问,然而赵告闻言之后却有些愣住了。
“六国来袭没有啊。”
这句话让秦安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既然不是六国来袭,什么事让赵告如此惊慌
“启禀世子,学宫那边,张俸常跟大学士们,他们...打起来啦!”
“什么!!”
秦安闻言,一拍桌子便站了起来。
他是万万没想到,那帮子老学究,竟然还会动手
要知道他们可每一个是修士。
“具体因为什么原因”
了解到暂时可能还无人受伤之后,秦安松了一口气随即发问。
第423章定榜
秦安首先拿起了那位传说中的亚圣之后,孟思儒的试卷。
第一眼,秦安便被那工整的字迹,娟秀的排版所吸引了,暗叹此人必定是个极为严谨之辈。
不然不可能处处体现的如此细节。
之后沉下心来阅读,秦安的眉头却是不是微皱。
此人不愧是儒家出身,这一点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气质中便可看出,有着浓重的学派思想在其中。
一直以来,秦安从来都没思考过,到底哪一个学派才是最好的。
事实上历史证明,一切并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这个时间点的。
儒家学派的东西对于掌权之人来说,有利有弊。
儒家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加深中央集权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是他们太霸道了,一旦儒家得势,必定没有其他学派的活路。
在此刻的天元大陆之中,学派之争的严酷程度甚至要胜过国与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而且,一旦儒家得势之后,秦安前世的经验一直都在告诉他。
他们会试图掌控君王,甚至架空君王。
这种事绝对不是作为一个掌权者愿意见到的。
从秦安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诸子百家,他最喜欢墨家,与世无争,脑子里成天装着兼爱非攻这样的童话故事。
闲暇时光也不忘了钻研机关锻造,好掌控,同时有实际作用。
其次喜欢的便是法家,对君王听之任之,永远维护自己的主公。
因为法家之人的权力,全部都来自君王,他们自然会极力维护。
再往后,便是纵横家了。
无他,秦安喜欢不拘一格之人,他一直认为治国不能按部就班,那样太过呆板迂腐,这也是他一直重用张义的原因。
至于儒家在他心中的地位嘛...
恐怕还要继续往后排。
这一次孟思儒的文章,写的花团锦簇,但实际上所谓的治国安邦的方阵,永远没有离开儒家的条条框框。
这证明此人是一个极为虔诚的儒家学派之人。
这样的人未免太过古板迂腐,秦安不喜欢。
面无表情的放下孟思儒的文章,秦安又拿起了李思的试卷。
无论从字迹还是拍板上面来看,比起孟思儒差了不止一个级别。
但是这个内容,却十分吸引秦安。
李思关于治国的策论,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
跟在秦安身后,不惜一切代价完成秦安所下达的每一条指令,便可治国安邦。
这片文章已经不单单是一篇策论那么简单了。
分明是对一篇马屁文章。
通篇肉麻的马屁,用极为华丽的辞藻,宣扬了秦安的种种功绩,
有些连秦安看着都感觉夸的太用力了。
不过这个李思的字里行间,却也并不仅仅是拍马屁那么简单。
他透露出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识时务。
秦安认为张义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才竭力举荐李思的。
这一切,还要从头开始说。
李思为什么不断拍秦安的马屁,为什么他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治国安邦方针
那是因为他看得清局势。
知道现在大秦,谁才是天,谁才是真正的治国安邦之人!
臣子对于秦安来说,永远都只是辅助,帮助他处理一些日常杂事之辈。
秦安从来乾纲独断,而一次次事实也都证明了,秦安的乾纲独断,正带领着大秦走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因此,什么治国安邦之法,不都是秦安一句话吗
是否重用哪一个学派,又是否有打压哪一个学派,同样也都是秦安一句话的事。
所以李思整篇文章并没有提及任何一字自己的学派,他只是看清了事实,愿意做一个真小人,跟在秦安身边鞍前马后,自己好获得一席之地而已。
真小人,要的往往不多。
但是伪君子嘛...就很难说了。
秦安从未见过孟思儒,他不想在没见过面之际便说某一个人是伪君子。
不过孟思儒要的东西可是真的挺多。
从他的文章中秦安甚至已经开出了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苗头。
这件事
第424章殿试
科举第三天,昨日的榜单刚刚放出,便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这其中便有李思在场。
只见许多前来观看放榜之人都是从下到上的在榜单之上搜寻自己的名字。
只有李思是从上到下的搜寻。
因为他很自信,认为自己必定能排名前列。
只是在看了好半晌之后,李思有些紧张了,一共一百名,前面一多半名字过去了,依然没见到他的名字。
紧张的感觉不断充斥心底,本来李思心中的骄傲这一刻被击的粉粹。
他从一开始的认为自己能排名前列,从而鲤鱼跃龙门,变成了现在的只希望通过便好,无论名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