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林木儿
可别人能瞒着,苏瑾却不能发瞒着。这事必须得跟他说。
等苏瑾看着黄灿灿的十条小金鱼,先是咽了咽口水,然后这才反应过来,一时间吓的浑身都汗湿了:“……这……你咋收了呢……”
“咋能不收呢”都放我妈那边不是更糟。“藏了……埋了……怎么都好……反正就是饿死,也不能动这东西……”
于是一直坚持不在家里种菜的两人,开始折腾花盆折腾土了。
楼里的人就问了:“这小两口,瞎胡闹嘛这不是!这个时节能种啥”
“有点蒜发芽了,点在土里长蒜苗。”苏瑾这么跟人家说。
“哎呦!”这人就说:“吃蒜苗上我们家掐去啊,瞧瞧你们这弄的……都不够折腾的。”
桂兰还说:“蒜发芽了,放在空碗空盘子里倒上水,也一样长蒜苗。”不用弄这么个花盆,好家伙,两个人都搬不动的那种。
“这都搬回来了,算了。”苏瑾这么敷衍。心说,我可不就是要找这种死活挪不动的家伙什吗!
两人还挺长心眼,先倒上半花盆的土,然后把金条用饼干盒子装了放上去,再倒上土。如今的饼干盒子,都是铁的。放进去,想来问题不大。花盆深,就算里面埋着东西,种点青菜啥的,根系也扎不了那么深的。只要种着东西,就不怎么惹人怀疑。
老太太过了正月十五过来,在他们上班之后过来给两口子看孩子,见了这花盆什么也没问,这叫两口子狠狠的松了一口气。
避着人的时候,老太太就问林雨桐:“是不是范云清过来过”
林雨桐也笑。其实她也猜着了,范云清一走,那两口子就种蒜,弄了个那么夸张的花盆,半点也不符合林晓星的审美,怎么可能就是种蒜呢。必是有猫腻的!
能有什么猫腻
想想也能知道。
她就说老太太:“您就当什么也不知道。”
可不就是当啥也不知道嘛。
老太太住在林晓星那边,跟林雨桐这边还不一样。这边呢,好歹还能隔出只能放一张床留个小过道的小房间出来,晓星那边就不行。苏瑾睡地上,老太太跟晓星带着孩子睡床。可这不是长久的办法。老太太也不可能带着援华住林雨桐这边。先不说孩子半夜要吃奶,就只孩子小,半夜哭闹这一条就不行。没道理叫妞妞两口子跟着受累。
可老太太这么住着,小两口想亲热一下都不方便。短时间的住住没事,等时间长了,天长日久的,叫人家小两口再疏远了。
老太太就想着,等孩子半岁了,好侍弄了,到了周末,她就回林家,给人家两口子腾出点空间出来。结果根本不用等那么长之间,没过多久,晓星没奶水了。奶水越来越少,根本就不够孩子吃。
怎么办呢
老太太带孩子直接带回林家吧。林家那边现在有两只奶羊,孩子现吃现挤现煮,还是比较安全的。天气一暖和,羊奶放的时间长了,孩子吃了也不好。
这是最靠谱的办法了。就这么着吧!
不过是小两口下班吃完饭之后,得去一趟林家,看着孩子睡了才回来。
于是晚上的时间,林雨桐家的自行车就归苏瑾两口子用了。
林晓星就说:“咱们骑的时间,都比姐他们用的时间长。要不,也买一辆吧!”
买
拿啥买
1216 旧日光阴(28)三合一
c_t;?旧日光阴(28)
统购统销, 第一步是测产,然后就是测销。
测产,是得去各地的农村, 对粮食的产量做出一个大概的测算。知道能产多少, 才能知道按照一定的比例,收上来的粮食大概是多少。
而与之相对应的, 就是测销。得知道一个人一天一顿饭大概吃多少。当然了, 这又是因人而异的, 重体力劳动跟轻体力劳动者的饭量是不一样的,大人和孩子又是有差别的。这里面还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到了民族节庆的时候,祭祀一类的活动需要的物资配给,都是要考虑到的。
所以,政策要落实下来之前, 是要做大量的调查的。将来给制定出来的量, 一定是得叫大家接受并信服的。
但是做这个调查,又不能大张旗鼓。为了不叫人心不稳, 这些调查小组都是秘密干活的。就像是现在,一一五只怕是来了一个调查组。这个调查组呢, 应该是只有极少数的干部知道有这么一码事。但对于人家这个调查小组是干的啥话, 他们还真就未必都清楚。当然了, 这也是组织原则, 不说就不能多问, 只要配合就好。而且负责这样的事的领导,级别肯定还都不低。
也就是苗大嫂家的男人是干保卫工作的, 警惕性比一般的食堂大妈高。要不然这么多人,都穿着一样的劳动布工服,乌压压的一片人,谁能看出这人是厂外头的几千号人呢,谁也不能说把全厂的职工给认全了。
现在苗大嫂问了,林雨桐就轻描淡写的说:“苗科长把人给放进来了,那就没问题。你管人家干什么呢”
愣了半天,苗大嫂才有点反应过来了:这一年到头,厂里从来不缺工作小组。不是来实习的,就是来调研的,要不就是验收这项工作那项工作的。也不算是稀奇。也许这个小组,就是想看看如今工人的伙食情况
她是这么理解的。然后对林雨桐不好意思的笑:“那什么……只要没事就好。就怕混进来什么坏分子……”
这点觉悟是好的!
林雨桐夸她,然后就撤了。正是吃饭的时候,自己也得吃饭啊!
如今大家都意识到粮食不好买了,再想多买粮食回来屯着,就不现实了。但常秋云是个举一反三的主儿。这粮食都统购统销了,那布匹油糖这些东西呢
啥东西不是靠庄稼地里种,庄稼地里收呢
不种棉花就没有布,不种花生菜籽芝麻大豆就没有油,没有甘蔗玉米就没有糖。
说到底,这不都是庄稼吗
以后买粮食不容易,买这其他东西估计也不能容易吧。
这是一个道理嘛。
于是,她并没有停下她采购的步伐。人家都急着买粮食,她是抽空就去买布买油买糖。
林雨桐把工资啥的都给她,叫她代为采购。
然后晓星也有样学样,叫苏瑾送去。买吧!买回来总不吃亏吧。孩子不停的长,可不能叫孩子光着屁股跑吧。
而丹阳就发现,家里的柜子跟家里的床下面,好像有个宝藏一般,妈妈老是从那里取,但永远也取不完。
她就问呢:“是连着放着宝藏的山洞吗”
林雨桐心里就叹气:看!就怕这样的!别看孩子小,心里有数着呢。不掩人耳目行吗没有现在这疯狂的采购,再拿出超出定额的东西,人家不起疑心吗连孩子都知道,这东西是越取越少的。
她就点了点孩子的鼻子:“你光看见妈妈往出取了,妈妈往里放的时候,你是没见着。”
就说嘛!
怎么会有取不完的东西呢。
天慢慢冷了,而今年的雪又来的特别早。
丹阳学会赖床了,早上起来窝在被窝里,不是很愿意上托儿所去。她现在不跟着爸妈睡了,一个小隔间里,是她自己的卧室。睡觉也乖,不会乱滚,晚上睡着被子什么样,起来被子还是什么样。
真没都好,就是这早上起床有点难。
她跟四爷换着叫,叫了一遍两遍三遍,她就是假装听不见。
林雨桐就奇怪了:“给你穿的衣服少了吗觉得冷了吗”
不冷!“可我看见雪,就觉得心里冷。”
嗯!你还真会找借口。还心里冷呢知道心长在什么地方吗再说了,人家受冻的孩子怎么不说冷。
隔壁那狗子,穿的可没她一半多,那孩子也没喊冷啊。
林雨桐叫她向别人学习,然后丹阳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学会吐槽了,嘀咕什么:“那是他傻……”
人家孩子才不傻!
大部分孩子可不都那样吗
谁像她似的,棉袄外面套着羊皮小袄子,到了教室都给她舅妈给脱下来,要不然活动不方便。
天冷了,可不光是孩子躲在家里不想出门,就是大人不也一样吗
上班是不得不干的事,可是业余时间呢
业余时间想在家歇着,没门。
这不是又出台扫盲标准了吗完了还要扫盲毕业考试呢。
比如说是工人吧,认字得达到两千个,能阅读个通俗书报,能写两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就算是过关了。像是苗大嫂、桂兰、张宝柱这些人,晚上都别闲着了,带着本子笔,上课去吧。
苗家的铁蛋都上小学了,然后苗大嫂回家做作业,基本跟铁蛋学的是一样的。她还没人家孩子学的快,请教孩子,又常被孩子嫌弃笨。闹的她都不喜欢跟这崽子问了。可她不愿意问,有人愿意啊。桂兰就爱问狗蛋,觉得要是问其他人会被笑话。
当然了,像是林雨桐和四爷这样的,在大家眼里肯定是已经摆脱了文盲阶段了。
但是就不要学习了吗
不是的!
一一五借着苏联专家在,又是以洪刚为首的一部分领导,提出了一个建议。什么建议呢他们建议厂里可以办一个属于自己的职工大学。
这个提议……好像没什么不好吧。
赵平还跟四爷嘀咕说:“老洪这事办的倒好。”
但是很快的,大家就觉得不能这么简单的看待这位洪副厂长了。
因为跟他关系亲密的一些干部,提议由沈云清担任职工大学的校d委书记。
当然了,因为那些过错,大家对范云清都有些偏见。但要论起资历,她又是个老革|命。磕磕绊绊的吧,还真就当上了这个正在筹备期的职工大学的书|记了。
厂里是认真的要办大学的,校址就选在厂区后面那一片没有建设的区域。那一片要是连起来,得有一二百亩,自从那里收容过投奔来的盲|流之后,就建起了围墙,把那一片圈起来了。从那里划一片出来,建学校,是合适的。
但是在建成之前,厂里把文化宫的一层楼都划给职工大学了。
第一批学员,是以这些翻译为主的,由这些苏国专家亲自给授课。
不过,从授课的内容上来看,人家也没敷衍了事。开的课程是从俄语,到高数,再到基础的机械理论。因着第一批学生特殊,开课是在晚上和周末,学期末还要考试,不合格要么补考,要么就得重修一年。
不过人家比较民主,课本发给你们。如果你们很快自学完成,可以申请提前考试。只要考过了,就发给你毕业证书。
除此之外,苏国的专家还联系了他们国内的大学,可以授予第一批学员荣誉学位证书。
那就四爷先去考吧。家里两个人总得有一个抽身管孩子吧。
四爷非常顺利的拿到了毕业证,然后丹阳归他管了。林雨桐一方面得加强俄语学习,一方面得学机械理论。当然了,对于数学好的人来说,只要了解物理的基础理论,其他的问题,都可以引入数学概念解决。
这些专家发现了林雨桐的解题思路之后,就说她:“你……其实更适合搞数学……”
我本来就是搞数学的。
要不是肚子里揣着一个明年就得卸货,我倒是愿意暂时摈弃数学的思维模式去换个方式去学这个新的学科。
1217 旧日光阴(29)三合一
c_t;?旧日光阴(29)
粮本上供应的粮食, 也不全是精米白面这些细粮,粮食的种类很多,到底你能买到哪种, 这个是细化过的。
白面大米杂粮, 各占多大的比例都是有规定的。但也不是全部统一和一成不变的。比如,因为地域的差异种植作物的不同, 供应大米面粉的比例各地就有差异。南方主产大米, 大米的比例在细粮中就稍微高点。而像是林雨桐如今所在的北方, 主要种植的还是小麦。所以面粉占了百分之五十,大米只有百分之三十,杂粮供占了百分之二十。杂粮的种类那么多,至于是哪种那就得看供应哪种了。人家粮站供应啥你就买啥!今儿供应小米你赶上了,就只能买小米。明儿供应红豆他赶上了, 那他就得买红豆。
至于你爱吃小米还是红豆, 谁去管你!要是实在想吃,回去自己交换去。
就这, 只要人家不变一直这么供应,都算是大家的运气。
如果赶上年成不好, 这些比例也是一样会调整的。今年还不错, 细粮的比例高, 要是年成不好, 那只能是粗粮占的比例高了。
每个人就这么多供应,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给老家别想着寄粮食了。
没那条件!
别说往老家寄了,就是家里来个客人吃顿饭, 都供应不起的。谁家的粮食也没富裕的。
林家这边呢林晓星不好意思叫孩子呆在林家了,孩子的吃用这些……怎么办就算是你就是把孩子的口粮送过去,可其实还是谁养孩子谁吃亏。大人肯定都把好的给孩子吃了,总要紧着孩子吃饱的吧。那不好的可不就是大人吃了吗必然是给孩子全吃细粮了,大人拿粗粮凑活。自家的孩子凭啥叫人家跟着受啊!所以,两口子非常坚决的把援华带回家了。
这么大的孩子,也能放在托儿所了。
在托儿所辛甜肯定会多照看两分,瞧着是没什么问题。
所以,干脆的,中午接孩子回家吃饭吧。
因此这双职工家庭就忙啊!
十二点下班,一个人去接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做饭。着急忙活的把饭做好了,一家人吃了。然后一个人收拾碗筷,另一个人送孩子上托儿所。
日子过的跟打仗一样,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夸张。
但要是家里的孩子多了,大的能带小的了,还能轻松一点。
比如桂兰家吧,要分粮本了,她就把她家的丫头小草给从老家接了来了。也得上托儿所 吧,就叫他家狗子带着妹妹一起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