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在进士取出来后,只给个文散官(阶官)而不派差遣,而是送进辟雍学宫接受实证主义再教育。学两年经世致用之学。虽然辟雍学宫的经世致用之学根本不能和云台学宫相比,而且两年时间也太短了。
但是苏辙等人还是相信,经过再教育的进士,还是可以获得一些实干才能的。
陶节夫奏道:只要进士们愿意学,辟雍学宫就能教。为了鼓励进士学习,陛下可以在进士们学成后举行一场殿试,考核进士们的经世之学即可。
赵佶低头想了一下,是将殿试放到进士们从辟雍学宫学成后吗?
正是。
那怎么定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呢?
礼部试后可以先不定。陶节夫道,一律授从九品将仕郎。待两年后根据殿试结果,再定几甲几名,殿试上佳者还可以转官授优差。
把殿试摆到进士从辟雍学宫学成后,也是苏辙和陶节夫反复商量后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个殿试押着,那帮进士肯不肯学就不好说了。
那右榜进士呢?赵佶问,都改成伎术官?
右榜进士所学的,本来就是伎术官的学问。苏辙插话道,现在让他们做伎术官只是正本清源。
将右榜进士改成伎术官是两府定议的结论,代表的是全体宰执的一致意见!
这下赵佶也有点为难了。
伎术官是官人中最底层的存在,而且升迁很难。对于普通的匠人而言,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可是实证学派的能力怎么样,赵佶再清楚不过了。他自己也是实证学派的一员啊!
把人家贬成伎术官,这个不妥吧?
赵佶摇了摇头,此事容朕考虑一下。
考虑一下的意思,就是要等武好古回京和他商量。
苏辙知道武好古能忽悠,连忙给面色蜡黄,病得快不行的赵挺之打了个眼色。
赵挺之咳嗽了几声,颤颤巍巍从杌子上要起立,赵佶忙摆摆手:赵卿,坐着说吧。
谢陛下。赵挺之道:老臣觉得,右榜进士虽然是伎术官的料,但是也不能以寻常的伎术官视之。毕竟云台学宫的生员们所授之学的难度,花费的时间和学费,都不在三大军学之下。而且如今的军事,仿佛也离不开云台生员。这一次的于阗大捷,居首功的就是炸开石头城墙的云台学宫营造院生员罗冈。而且军将所穿之甲,所骑之马,所用之械,也都离不开伎术。所以右榜进士应该授武官阶,做伎术官的事情。升迁以及官俸等各项,都和武官相同。
赵挺之的建议也是早就商量好的。能把右榜进士打成伎术官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退而其次,将他们变成武官。而不是现在这样,可以允文允武。
之所以由赵挺之说这话,则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明诚,媳妇李清照,都是实证派的大学者。
这还差不多,赵佶皱眉想了片刻,不过也不要提什么伎术官以后右榜进士授武官衔,做伎术官的事情,一应待遇,都和武官相同。
陛下圣名!
崇政殿中的众臣立马齐声唱喝。这帮都是官场老油条了,自然知道要进二退一,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想要一棍子把右榜进士打死是不可能的,蔡京蔡卞已经吃过苦头了,苏辙张商英他们当然要吸取教训。
他们的目标本来就是把右榜进士变成做技术的武官,这样他们就比左榜进士低一等了。
而武官的晋升,则是被文官掌握的!如果是带兵打仗的武官,自有前线的帅司替他们争取,有功不赏,前线的将士撂了挑子算谁的?所以兵部和枢密院不敢卡着他们。可是在后方做技术的武官,呵呵,如果兵部和枢密院要卡他们,那就一辈子都是个小使臣了
文臣的打算,赵佶其实也是知道的。他已经是一个拥有九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皇帝了,还会不知道一帮文臣的心思?
不过他也懒得去问,这事儿该让武好古去头疼异论相搅嘛!下面的臣子狗咬狗了,他这个皇帝才能逍遥自在。
今年才是大观元年,下一科会师得到大观三年。赵佶思索着道,还有一年多可以改革辟雍学宫,一定得好好改两年时间要学会经世致用可不大容易啊!
臣一定竭尽全力,必不负陛下所托。
赵佶点点头,科举改革的事情,先就这样定了。反正一年多以后才是会试。如果辟雍学宫改革不成,再想办法吧。
武好古上了奏章,朔方军和西军的改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赵佶这个时候又拿起了武好古在离开灵州前上的奏章,内容是关于改编新军的,河北禁军的整理和新军编练,他一力承担。不过河东京畿京东京西等处的禁军,也需要编练整理。武好古建议挑选朝中能臣分担,以期改革尽快完成。这样北地一旦有事,就可以挥军进取燕云了。诸卿以为如何?
武好古开始反击了!
殿中的文官马上就明白武好古是什么意思了?河北军这个烂摊子他去收拾,但是别处的烂摊子他就不管了,你们这些朝廷中的能臣也该站出来替国家办点正事儿啊!
请记住本书域名:。手机版网址:
第934章 好大一盘棋 下
崇政殿召对之后,宰辅们就又回到政事堂中,开始讨论武好古出给他们的难题。
西军朔方军的整理总算是大局已定,朝廷又多了十一将精锐,还有四千骑士,武崇道还是有功劳的。苏辙高坐于正位之上,手中捧着个茶碗,侃侃而谈。既然有功,还是得酌情奖赏。
和武好古一起整理西军的还有一个陕西转运使苏迟,他可是苏辙的大公子!有了这份功劳,宣麻拜相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苏辙现在说武好古的好话,就等于在夸儿子。
升任他做河北五路宣抚使也算是奖赏了吧?张商英抿了口云雾香茶,如果还嫌不够,可以上奏天子,给武崇道一个节度留后吧。
他顿了顿,又道:也亏得咱们这些宰辅恁般看重他一个武人,他却一点不领情,尽给咱们出难题。
其实他们这帮宰执对武好古也还算客气,就武好古干的那点事儿,按照一个大宋武官的标准来看,可以说跋扈到了极点。被逮去御史台喝鸡汤都不能叫冤枉的!扣个谋反的罪名,都不能算莫须有了!
可是苏辙张商英他们也就是打压,并没有想把武好古打死,而且还给了他一个看上去很大的河北宣抚使当。而武好古也不知道感恩,反过来又给政事堂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如果韩琦韩魏王泉下有知,一定会埋怨这一届文官无能的!
不过苏辙却不打算把整军的事情往外推。
苏辙摇了摇头:整军的事情,也不能都仰赖武人,此事本就应该由各路帅司和漕臣负责。各路总军机不过是帅司的幕僚,如果由总军机承担整军之责成了惯例,那总军机岂不是要架空帅司了?本朝可没有这样的规矩!
苏相公的意思是咱们应该接下武崇道抛出的难题?邓洵武摇摇头道,可是河东京畿京东京西等地的禁军可不比西军,更不能和朔方军相比,要怎么整理?
咳咳!赵挺之咳嗽了几声,他武崇道能接河北的烂摊子,我们就不能找人接了河东京畿京东京西的摊子?我们如果不能接,那么他也有可能推了河北宣抚。
武好古如果推了河北宣抚,赵佶肯定不会让他呆家吃老米的,说不定又得回京当都军机整天呆在官家身边妖言蛊惑,与国于民都是有害的。
可是谁能接了河东京畿京东京西的摊子?当过兵部尚书的刘逵道,东军可不比西军,就连武崇道自己,当日都不敢动开封禁军,而是另起炉灶练了18000模范新军。
开封府的模范新军和陕西新军朔方新军的编制稍有不同,每个将都少一个骑兵营,只有4500战兵,4个将就是18000战兵。
算上这4个将,陕西的6个将,朔方的5个将,现在大宋已经有了15个将的新军,另外还有7000多名骑士,能战的兵力总共有80000余人,其实也相当不少了。
赵挺之叹道:武崇道整军的手段也够利索的,西军四十余将愣是裁撤整编成了六个将即便算上朔方的五个将中也吸收了不少西军的军将,也只剩下十一个将了。他能在陕西办到的事情,咱们就不能在河东和京畿周围办到吗?
刘逵摇摇头:不算折家军,河东现在有十二个将,京畿周围加河北三十七个将,东南六路还有十三将,总共六十二个将,军额不下三十万!另外还有不系将禁军十余万,大多也散在河东河北京畿京东京西等处。如果都要按照陕西的标准给地,一万万亩都不一定够哪儿有那么多官田可以给?
赵挺之笑道:一定要给地?
刘逵摇摇头,给地都不一定能裁掉这四十多万禁军!这些人一年吃掉两三千万的粮饷,十个里面倒有八个在军营之外还有营生!200亩地怎么可能把他们打发了?
而且,这四十多万禁军里面还有不少武官和小武臣呢!带兵的官哪个不是油水丰厚?又是吃空额,又是占役兵,个个吃得肚圆肠肥的。
吃空额的事情,东军西军都是有的。不过东军的情况更加严重,不是吃个两成三成的空额,而是起码吃到一半!账面上四十多万禁军,实际上能有二十万就不错了。
而这二十万禁军中,大部分都有各自的营生,不过是轮流应卯糊弄事儿。而应卯的禁军也不等于在营里面练兵,而是会被军官们驱使着去搞经营,称为占役。真正能打的,也不知道能不能有一万?
赵挺之只是笑着,可武崇道会有办法的!既然他有办法,那咱们照做不就行了?
苏辙也猜想武好古会有办法,他看了病怏怏的赵挺之一眼,又转到张商英身上:天觉,整军的事情的确不可尽付武人。既然陕西朔方已经有了先例,河北也很快就要开始了。河东京畿京东京西以及东南六路只管照办吧。
子由兄所言甚是,不过用什么人去整军还需仔细斟酌。张商英思索了一下,开封禁军先缓缓,京畿驻军,事关重大,两府也不宜插手。不过河东是重镇,将来若有北伐之日,必有河东一路。应该有个稳重有韬略的文臣去担任宣抚。
那谁可以出镇河东呢?苏辙问。
国子监祭酒陶子礼如何?张商英道,再让王正臣出任河东四路总军机,应该就可确保无虞了。
现在朝中能将兵的文官也快没谁了,吕惠卿老的不行,又总也入不了政事堂,气得提举宫观去了。钟傅转了武资,现在是开封新军的都指挥使,也不算文官了。找来找去,也只有陶节夫和张叔夜比较合适,而张叔夜现在要管着都军机司,根本走不开。唯一能去河东宣抚的,也只有陶节夫了。
苏辙摸了摸胡须道:陶子礼和王正臣同行,应该可以确保无虞了。现在就看武崇道有什么锦囊妙计了?
崇道兄,你真能整得了河北那帮大爷兵?
大郎,这差事可不好接啊!
老师,您在好好想想
开封府城外,接官亭内,出城迎接武好古的苏适潘孝庵和张择端等人,都在好言规劝武好古。
苏适现在是提举界河商市公事,他是借着押送生女真贡马的机会来开封府的现在生女真部落联盟和界河商市之间还保持着联络,每年都会通过界河商市进行朝贡和贸易。朝贡主要是贡马,其实也没几匹女真马,质量也比不上界河三代马四代马。不过却能堂而皇之的从赵佶那里骗到大量的回赐,经手的米友仁赵钟哥和苏适也都能骗到转官,真个儿是皆大欢喜。
潘孝庵的官职也按部就班在往上升,现在以横行官阶的四方馆使出任了太府寺少卿这可是个替赵佶管私房钱的肥缺啊!
张择端也有了官职,以东头供奉官出任了青城学宫绘画博士,同时还在继续经营花魁行。虽然官不大,但是在开封府的官场士林里面也算朋友遍布,消息是非常灵通的。
听了几日的劝告,武好古只是苦苦地一笑,举起茶碗饮了一口云雾茶。整不整得了,都是一任宣帅,有甚不好的?总五路官军,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大郎,潘孝庵闻言一愣,看着武好古,你不打算整军了?若如此,这五路宣帅倒也可做得了。
一点不整也不行啊!武好古摇了摇头,他知道潘孝庵和苏适都是替人来摸底的。
他看着潘孝庵和苏辙,某家是臣,官家是君,君要臣去整理河北军,做臣子的能什么都不做吗?
大郎,潘孝庵眉头皱了起来,那就还是要整理河北军?
多少整一点吧。武好古笑着,来日北伐燕云时,河北军必是主力,总要有些能撑门面的兵马吧?某的要求也不高,有三将精兵就够用了。
这话越说越离谱了!潘孝庵心说:三将精兵撑死了15000,再加上三四千骑士,再加一点效用士,能有三万精兵就顶天了。这么一点兵就敢打燕云了?
武好古接着道:河北禁军账面上不过十一二万,三个将不过15000战兵,算上辅兵也就20000上下,这个要求不高吧?若是能给某这个面子,来日北伐,大家都可以沾光。
他这是要通过潘孝庵向掌握着河北禁军捞油水的将门传话儿。他去河北也不多整,就整出三个将,余下的还是大家伙发财的地盘。
而且大家只要给个面子,来日北伐燕云时,武好古就带着大家伙儿一起立功。
剩下的十万河北禁军呢?潘孝庵道,还是老样子?
编成二十个将如何?武好古道,这二十个将怎么编,都军机司不管,河北宣抚司也不管,就由四路帅司总管钤辖自己去编。这样总行了吧?
第935章 好大的画饼 上
就在武好古武大军机入京的当晚。在开封府城西的潘家园大宅当中,七八人在此间旧宅的一处内书房内,一边喝茶,一边密密而议起来了。
潘家园是潘孝庵他们家的祖宅,是从太祖年间传下来的,到如今早就破旧不堪,并没有潘家的贵人在里面长住。不过因为宅子的花园很大,景色也非常不错,就成了一群将门亲贵聚会玩耍的去处。
当然了,大宋的将门亲贵也不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废物。他们和八旗子弟是不一样的,八旗子弟是因为国家政策规定,不许经商做买卖,所以养成了彻底的废物。而大宋的这般将门子可是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什么艺术家资本家文学家,也有不少勉强还能带兵打仗的主儿。
既然大家不是废物,平时聚在一起,自然就要商量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儿了,通常是和买卖有关。
比如开封府又有土地要唱卖了,大家伙应该出个什么价呢?又比如,酒中仙的独食吃了那么多年,是不是该公开一下配方了?有钱应该大家赚才对啊!还有就是三佛齐市舶司和南心岛商市是怎么回事儿?怎么就一年给100万缗的税金?上交100万,自己兜里装了多少?怎么都要有500万吧?这三佛齐海峡的钱怎么会恁般好赚
不过今天却是个例外。
此刻正潘家老宅内书房当中人物,无一不是各家将门里的要紧人物。就是那种当官掌权的主儿,不是出面做资本家管理生意的人物。大家都是一身舒适的便装,也没人伺候。书房里面摆了茶点,伺候的人都辇到了院子外面。十几个人随意散坐,捧着茶碗低低的谈论着些什么。
坐在上首位子上的有一老一肥两位。老的那位,正是当日和高俅武好古一起在银夏奋战的老军事家王恩。他现在是三衙管军中领衔殿前都指挥使,阶官是武信军节度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