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皇爷爷,宋主想要小梁太后去开封府!

    耶律延禧看完奏章后大声对爷爷说:而且他还不肯把侵占夏国的土地归还。

    耶律洪基眉头深皱,低声道:看来小梁太后真的要降宋了

    皇爷爷,我们可不能让夏国倒向大宋啊!耶律延禧急忙道,请皇爷爷下令进攻雁门关吧!

    为了震慑宋国,这一次耶律洪基的冬捺钵营地迁到了靠近雁门关的桑干河畔。只要一日一夜,大军就能展开对雁门关的攻势。

    莽撞!耶律洪基怒喝了一声,冬捺钵营地才多少兵马?如何能去打雁门关?

    冬捺钵其实就是冬季行宫的意思,护卫行宫的则是辽国的宫帐军,又称宫分军。辽国宫帐或宫分制又名斡鲁朵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加强辽国中央权力的制度。

    根据辽制,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

    也就是说,只要有皇帝即位,就要设置一个宫卫,从州县部族抽调人口,分割土地充实这个宫卫,而且还要设立官府和军队。

    而这个宫卫则是直属于皇帝本人的力量,而且在皇帝死后也不会解散,依旧由下一任皇帝控制这并不是说下一任皇帝不会再为自己设立新的宫帐了。

    通过这个制度,每一任辽国皇帝或皇后(并不是每个皇后都有宫卫)甚至亲王都会建立一个直属于皇室的宫卫,分割旗下部族州县的人口土地。实际上是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办法慢慢削弱部族和州县(主要削弱部族),加强契丹皇家的力量。

    当大辽皇位传到耶律洪基时,辽国先后建立了十一个宫和一个王府。下辖宫分户187万,拥有宫分军91万。

    除了91万宫分军之外,辽国皇帝还掌握着左右皮室军,左右皮室军最初的时候是御帐亲军,人数多达3万。不过随着宫分军人数的增长,皮室军渐渐变成了辽国的边军,屯驻在宋辽边境的要冲和辽国的五京。

    所以护卫耶律洪基的御营亲军都是从十一宫一府的宫分军中挑选的,当然不会把91万人都选来,通常就是1万人左右。此外,还有驻扎西京道的少量皮室军也可以随时调动。总兵力不会超过15万,靠他们去打雁门关,肯定是不行的




第224章 还是和谐好
    除了直属大辽皇帝的十一二万宫分军和皮室军之外,辽国皇帝能够立即动用的部队,还有不到两万人的汉人侍卫亲军。这些侍卫亲军都驻扎在南京道,分为南北衙兵左右羽林兵控鹤兵神武兵雄捷兵骁武兵等八营,全都是由燕云汉人大族子弟组成的精锐。

    此外在东京道还有一支由渤海人组成的精兵,号称渤海都,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称,不过人数很少,只有区区数千。

    当然了,堂堂大辽皇帝也不可能只有十三四万人的军队,就这点人马是无法控制诺大的帝国的。

    在大辽的兵籍账册上,还有部族军和京州乡兵这两大军事组织。

    其中部族兵主要是指比较靠得住的契丹溪人部族,契丹部族有内四部族(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族,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南北王府(五院六院部),奚王六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等大小不一的契丹和溪族部落,以及一些被辽国南北宰相府(辽国南北宰相府和奚王府都是管理部族的地方政权)牢牢控制的各部族。林林总总的大约有三十几个,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部族数量增长并不是因为有多少新的部族效忠大辽皇帝,而是析分原有的部族,增加新的部族。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辽国的皇帝不知什么时候也开始向大宋官家学习,也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当然就要削弱自治的部族。而削弱部族的方式主要三个,一是建宫卫——因为宫分户主要来源就是各个部族,每建一个宫分,都要从各部族割出一些精壮户和土地,而宫卫只有建立,少有解散的。在辽国历史上只有耶律洪基的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宫卫因为叛乱被解散,不过其拥有的宫分户也没有归还各部族,而是分给了其他宫卫。

    因此,每一次建立新的宫卫,都是对辽国部族实力的一次削弱。虽然单次削弱的程度不大,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到了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辽国已经先后建立了十一宫一府的宫卫,宫分户总数达到了十八万三千户。其中至少八万户是取自各个忠于契丹皇室的部族。

    可别小看了这八万户,这可不是中原的农户,而是草原上牧民户。历史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时,麾下不过九十五个千户,也就是九万五千户!

    而在割走从属部族八万户和大量牧场的同时,辽国又采取了析部族的方式,对麾下部族进行拆分,不断成立新的部族,从而达到削弱各部实力的目标。在三十几个效忠辽国的部族中,至少有十多个是通过析部族的方式从别的部族抽调人口割取土地后成立的。

    第三个削弱部族的方式则是频繁征调部族军卫戍边疆和征战。虽然辽国的宫分军数量越来越多,部族实力越来越弱,但是部族的卫戍和征战任务却没有丝毫减轻。辽国的四方边境,除了南京道和西京道同宋朝接壤的边境之外,几乎都是由部族军轮戍。而每有征伐,冲锋陷阵的主力也都是部族军。久而久之,辽国的部族军就面临消耗过大,补充不及的困境。

    与此同时,长期的战争,又让这些部族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化。部族上层通过战争获得赏赐和掠夺战利品致富,而部族底层则因为残酷的战争消耗而人亡财穷。早在辽圣宗年间,忠于大辽的部族贫民就到了需要朝廷救济才能生存的地步了。他们负担兵役的能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人数庞大的宫分军却很被精心保存起来,很少参加苦战激战。而且各宫卫的领地也大都在辽国的核心腹地,水草肥美,也没有敌人威胁,日子过得安逸舒适。战斗力嘛,也就渐渐向大宋禁军看齐了。

    部族越战越弱,而宫分又越养越没用,堂堂大辽国就这样变成了一只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了。

    早在耶律洪基登基之前,他老爹辽兴宗耶律宗真就在两次对西夏的大战中丢人现眼。两次亲征都被西夏打败,其中一次还是趁着夏主元昊之丧兴兵,结果照样吃了败仗在同西夏的战争中,辽军的表现也不比宋军强多少。

    而到了辽道宗洪基执政的晚期,一场北阻卜人的叛乱,又让世人看清了大辽的虚弱。为了镇压北阻卜人,辽国不仅调动了一部分军,还尽最大的努力抽调部族军,连原本部署在生女直土地上的部族军,也都抽调一空,用于北阻卜之战了。

    如果现在大辽还想对大宋开战,哪怕仅仅是一场施加压力的边境冲突,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返回冬捺钵营地的路上,耶律洪基就好像一个帐房先生似的,反复在心里面计算着可以用来吓唬大宋昏君赵煦的军队。

    部族军是没有办法再抽调了,除了镇州建安军的两万凡有征战,不得抽移的部族军,各部精壮都已经用于招讨磨古斯了。

    宫分军和皮室军倒是能抽调出五六万人,不过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可疑的。用他们去攻打宋军的雄关坚城恐怕是输多败少,如果宋军从横山一线调来精锐西军,恐怕都能在野战中摧破宫分军了

    要真的发生这种状况,那无疑就是辽国的灭顶之灾了!

    宫分军不怎么能战,汉军侍卫亲军八营也是差不多几十年没怎么打仗的部队。

    如果遇上同样长期未战大宋河北禁军还不用担心,要是遇上天天和西夏人大战的大宋西军肯定被吊打。

    另外,现在南京道西京道的汉人农民都苦得很,如果没有八营汉人禁军镇压着,没准就揭竿而起了

    至于渤海都倒是能战,东京道比较乱,大大小小的冲突就没停过。

    可是毕竟只有几千人而且,把他们从东京道调走的话,东京道的兵力就太虚了,万一生女直有变,东京道就得乱成一锅粥了。

    至于汉人和渤海人的乡兵,兵籍上数量不少,偶尔也能让他们吓唬一下宋人——耶律洪基之前已经下令南京道西京道的京州兵动员了。

    但是让他们开上战场是不可能的,光是这些叫花子兵离开本乡后的吃饭问题和装备问题,就是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陛下,此图上的女子的确是夏国太后梁氏!

    这时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祖孙二人已经回到了冬捺钵营地,入了宫帐,并且召集了身在营地的大辽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和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以及北府宰相萧兀纳三人议事。

    大辽第一掷骰子高手,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他本是汉人,姓李,赐姓耶律,他的知南枢密院事就掷骰子赢来的)曾经多次出使西夏,认得小梁太后这个疯女人,所以很快就确认图上的女人就是梁氏。

    陛下,梁氏投宋当是为形势所迫,我朝若能迫使宋国休退兵马,一定可以阻止梁氏归宋。

    首先提出意见的北府宰相萧兀纳是耶律延禧的老师,极受耶律洪基的信任,而且也能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他说:若不能迫使宋国退兵,那就必须设法除去小梁太后,同时支持夏主乾顺亲政。

    老师,耶律延禧却不大喜欢曾经全力保护自己免被耶律乙辛加害的老师,总喜欢和老师唱反调,这次也不例外,若除去小梁太后,夏国还有何人可以与宋朝对抗?

    没有了。萧兀纳摇摇头道,梁氏与宋国大战十三年,已经让夏国民尽财穷,便是不除了她,夏国也无力再和宋朝相抗。

    萧兀纳之所以如此主张并不是因为糊涂,而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将阻卜和女直视为大辽的心腹大患。在他看来,辽国是不可能被宋国灭亡,只可能亡在女直和阻卜手中!

    所以宁愿放弃西夏,也不能忽视阻卜和女直的威胁!

    掷骰子高手耶律俨也附和道:大王,如今北阻卜战事迁延,生女直又蠢蠢欲动,我大辽是不能和宋国持久相斗的。若助夏伐宋,国家就有可能陷入灭顶之灾。若逼迫小梁太后,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弭夏国投宋之祸,实是唯一之选。

    他是燕京人,家族产业都在燕云,而且又是汉人,自然不愿意辽宋开战了。而且他也知道,辽国的南京道这些年因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已经到了小民难以聊生的地步,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对大宋的长期战争。

    耶律洪基问:可是要如何除去梁氏?

    大辽皇帝其实早就有了决断,他这个人一向亲宋,而且年纪又大,特别不愿意挑起一场自己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结束的战争。

    陛下,老臣可以带兵数万,以援夏为名走一趟兴庆府。

    请命的是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他是耶律洪基最信任的老臣,年纪比耶律洪基还大一些,今年已经过七十了,不过还是很会和稀泥的。



第225章 后爹
    走一趟兴庆府?

    耶律洪基眉头大皱道:阿思,你就不怕梁氏铤而走险?昔日先帝曾两次伐夏,可都不能取胜啊!

    老臣不怕!耶律阿思摸了摸白胡子,笑道:因为梁氏对宋用兵十三年,非但没有取胜,还失却了横山和天都山,国中民怨沸腾,人心浮动,梁氏权柄摇摇欲坠,不得不投宋以自保。而其国中党项权贵,十之七八都被梁氏所瞒,根本不知其暗通宋朝,否则我朝怎会一无所知?

    因此我大军以援夏而至,梁氏根本不可能发动大军相抗,而仅依靠少数梁氏亲信死党,又不足以取胜。若其不胜,又暴露了投宋的图谋,夏国的党项权贵肯定群起而攻,到时梁氏一门必将死无葬身之所。

    所以老臣以为梁氏必不敢押上全族性命去铤而走险。

    不铤而走险,难道还会坐以待毙?耶律延禧问。

    耶律阿思笑道:老臣以为梁氏不会铤而走险,也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出奔投宋!

    出奔投宋?耶律延禧一愣,那夏国岂不是要变成宋国的定难军了?

    梁氏可以投宋,夏国却不会投宋。耶律阿思笑道,因为夏国自立已经数十年,国中党项权贵早就自在惯了,不到山穷水尽,如何会甘心向宋朝降伏?如今山穷水尽的只是梁氏,并不是夏国啊。

    耶律延禧又问:那梁氏会不会劫持国主乾顺归宋?

    耶律阿思一笑:劫持了又如何?嵬名一族可以当国主的多的是,她若劫走了乾顺,陛下可以再立一个。

    耶律洪基抚掌大笑道:如此甚好!朕只要夏国存在,是不在乎谁来当国主的!

    阿思,朕就命你率宫分军两万,皮室军一万,往救夏国!朕再给你一道密旨,许你鸩杀梁氏,并辅佐乾顺亲政。

    另外,你可遣人将宋国送来的《梁氏写真图先送往兴庆府。再告知梁氏若她肯自行出走而留下乾顺,朕将以公主许配之。到时候,她自可在开封府安享荣华,她儿子照样是夏国国主,我大辽则和夏国情同翁婿。

    大辽老皇帝和耶律阿思还真是一对好君臣,当臣子的会和稀泥,当皇上的一样喜欢和稀泥,君臣二人居然商量出了一个能让大辽西夏大宋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耶律延禧松了口气,其实他也不想和宋国打仗,只是不知道要怎么和稀泥才会提出进攻雁门关的,他问:皇爷爷,大宋那边该如何回应?

    耶律洪基笑了笑:好办,赵煦那昏君不是要小梁太后吗?朕答应了还不行吗?老夫看小梁太后的画像还是颇有姿色的,赵煦若想纳小梁太后为妃,朕可以做个媒这样赵煦就是夏国主乾顺的后爹了,宋夏总该能和平相处了吧?

    能满意吗?

    大宋官家操了西夏的太后,当了西夏国主乾顺的后爹,而乾顺又迎娶辽国的公主做了辽国皇帝的女婿。

    这样辽国皇帝和大宋官家就是亲家了!

    真是民族大和谐啊!

    后后爹?

    赵煦发现自己很有可能要喜当爹的时候,已经是元符二年二月初五了。

    这天早朝之后,赵煦就得知辽国使臣求见,说是刚刚得到了辽主谕旨。于是赵煦就在崇政殿接见辽使,陪同接见的还有宰相章惇,枢密使曾布和枢密院都承旨蔡京。

    原本君臣几个并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他们想象中辽主耶律洪基很有可能做出威慑性的举动,甚至会发兵进攻雁门关。因此在正月间,赵煦就秘密从西军抽调了三万精锐入援河东路。还密令河北东西两路,河东路禁军戒严备战。

    而今天辽使在崇政殿上的通报,让宋朝的几个君臣都大吃了一惊。

    耶律洪基居然要把西夏小梁太后嫁给赵煦,让赵煦做夏主乾顺的后爹认爹这种事情,在五代和宋朝的外交中并不是没有先例的。石敬瑭不就认了契丹爹?可是认爹不等于要把妈送去给人操啊!

    真不知道耶律洪基是怎么想出这个主意的?李元昊那厮要知道他大白高国(西夏)的太后要送去给大宋官家操着玩了,也不知会不会给气活过来?

    脑袋上顶着个大金冠的萧好古扫了一眼大殿里面目瞪口呆的君臣几个,也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使命还得完成啊,他对赵煦说:陛下,我大辽皇帝素来希望三国间可以和睦共处,无奈梁氏太后好斗跋扈,连年开衅大宋,如今也只有请大宋皇帝亲自管教于她了

    怎么管教?

    赵煦心想:难道还吊起来打不成?

    萧好古轻轻叹了口气,又道:我大辽的十万宫帐兵如今已经在去往兴庆府的途中,想来夏国的梁氏太后很快就会自缚入开封府请罪了若是陛下觉得她的姿色还堪入目,就请将其纳入后宫吧。这样大辽大宋和夏国就互为姻亲了。今后一定能和平共处的。

    好像有点道理啊!
1...121122123124125...8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