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奋斗在开元盛世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匹夫带刀

    谢直既然答应了高主事要看看他侄子高明,自然要好好看看这个孩子。

    说实话,在刚刚答应了高主事的时候,谢直也没怎么当回事,或者说得直白一点,他也没准备真的收这位高明为徒。

    一来是对这孩子不了解,二来是心存疑虑,该怎么说怎么说,高明的亲爹、亲叔叔都是朝廷重犯,甚至高大哥依靠着他的“聪明才智”一手推动了洛阳粮案,甚至在机缘巧合之下,将这种犯罪模式在大唐朝推行天下。

    对于他的独子,谢直能不防备着点吗

    倒不是怕高明长辈的身份给他带来什么麻烦,而是怕者孩子长期在他爹的身边耳濡目染,心中没有了基本的敬畏和规矩,要是这样的话,普普通通过一生倒是还好,至少对大唐没有多少不良影响,就怕谢直亲自教导之后,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谢直原本的想法,就是答应了高主事,让他能够安心上路,然后供养这个孩子长大,等他十五六了,也有了个自己的判断之后,问问他以后想干啥,随便给他安排一条生路也就是了,说句不好听的,以现在谢直的身份地位以及财富,高明到了谢家,也就是家里多爽筷子,算个啥事

    结果,他的想法,变了。

    原因,正是陈思问。

    不是陈思问出身弥勒教的原因,而是李老三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让他突然之间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

    虽然早就知道,在大唐,天子的权力一定是凌驾在律法之上的,但是谢直熟读律疏,自然知道律疏这种的种种规定,历数整个律疏,没有一条是针对皇权的,反倒是皇权的延伸,收到了律法超出规格的保护,皇帝的亲属,那是“议贵”的范围,皇帝用到的东西,但凡损坏,全是“大不敬”……诸如此类,连篇累牍。

    谢直本来以为,这就已经够过分的了,结果没有想到,天子对陈思问的处置,直接超出了他的想象,不经中书门下,一纸中旨,鸩杀朝廷九卿!最过分的,身为大唐监察系统的老大,御史大夫李尚隐,不但把谢直的弹章拦了下来,他自己竟然一点劝诫天子的意思都没有,还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感觉!

    这让从后世现代法律体系中走出来的谢直,相当不适应。

    他这三天的时间,想了很多很多,其他的暂且不提,关于高明的事情,他突然改了主意。

    他还真想收高明为徒,悉心教导,然后看看这孩子以后到底发展如何。

    结果,见了高明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这幅一星半点都藏不住的机灵,谢直的心里面就是一凉。

    不管谢直心里面是咋想的,但是想要收徒,必须就得按照大唐的规矩办事。

    这年头,收徒弟,比生儿子的事儿还多!

    你家生了个儿子,不懂事,你上手就能打,就算是打死了,官府没事也不找你,然后儿子在外面惹了事,人们最多说一句虎父犬子,甚至还能憋出来一句大丈夫纵横天下,难免妻不贤子不孝小。

    说到底,是惋惜,然后是理解,理解你天天在外面奔忙,没空教导儿子,让儿子没学好,可惜了……

    但是,这些事情,要是落在徒弟身上,那可不行!

    别的不说,人家就是一句,你给人家当师父,就应该教好了他,教不好,就是误人子弟。

    这是什么

    这是指责!

    也就是说,你必须把徒弟教好,教不好,那可不仅仅是不合格的问题,那是罪责!

    这么说吧,这年头,对于真正的人物来说,徒弟比儿子都亲!

    儿子,生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脾气秉性,都是天生的。

    徒弟则不然,徒弟有选择的余地,根骨、品行、想法……不管有啥不合适的,大不了不收他当徒弟也就是了,人家求着拜师,你不会拒绝吗当然,如果收了人家当徒弟,自然要负责到底了。

    如果说说得再直白一点,那么一句话基本就能说透了,对于一个师傅或者父亲来说,儿子传承的是血脉,徒弟传承的是衣钵,相对血脉,大唐人更看重衣钵的传承!

    正因为如此,谢直准备收徒的时候,看见高明,愁了。

    再愁也得问问啊。

    “你就是高明已经送别了你叔叔了吗他有什么话说”

    高明倒是个懂礼的孩子,躬身施礼之后才回答谢直的问题。

    “回禀谢御史,家叔父说了,您是我高家的恩人,要是没有您,家父的血海深仇还不能得报,就算家叔父用尽全身解数,恐怕也力不能及,尤其这一次洛阳粮案爆发,要不是您的话,不知道还要迁延多少时日!

    除此之外如果没有您为家叔父美言,恐怕家叔父不仅仅会被判罚流放三千里,就是当场开刀问斩也是应该!

    真到了那时候,莫说家叔父,可能小子也同样受到牵连,最好的情况是阉割入宫,至于其他更是难说……

    所以,家叔父告诉小子,他此行远去三千里,说不定这辈子下来,可能再也与小子没有相见之期了,他已经把小子托付给了谢御史,家叔父告诉小子,以后小子就是谢家人了,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听谢御史的。”

    谢直听了点了点头,高主事交代得清楚,高明复述得明白,最难得是这个小子虽然机灵,却在复述的时候没有丝毫添油加醋,一如高主事临行之前言谈,虽然张口有恩闭口托付的,但是高明丝毫也没有赖上谢直的意思,反而有点惶恐之中带着点期待。

    谢直不由得仔细打量了这孩子一番,刻意沉吟半晌,却见这孩子没有丝毫的不耐,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垂手站在谢直面前,既不因为“谢三炮”刻意营造的威严儿害怕,也没有因为半晌无言的冷淡而失落,仿佛早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听令行事的位置上,谢直不开口、不命令,他就可以见到地老天荒一般。

    谢直一见,大为满意,这是啥这是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难能可贵!

    想了想,谢直还是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万一这孩子是真机灵不是假的呢

    “实不相瞒,你叔叔高主事将你托付给谢某,是动了让你拜师的心思,谢某当时没有直接答应,告诉他,一定要亲自见你一面再说……

    这样吧,你以后就住在我谢家,身份嘛,暂定为我的记名弟子,如果日后谢某动了心思,就正式收你为徒,如果谢某觉得你我没有师徒的缘分,也会教养于你,冲着高主事的委托,别的不敢保证,却也能保你一辈子衣食无忧……”

    高明闻言,一躬到地,正式道谢。

    与此同时。

    两名妙龄少女,被人带入了教坊司,其中年龄较小的那一位,站在教坊司门口,回首一望,露出一张倾国倾城的面庞,目光却遥遥指向了谢府位置,眼神之中,满是复杂……

    一名大汉,走出了河南县的大牢,看看天色,微微眯眼,随即快步出了洛阳城,在城门口同样驻留,回首,同样看向了谢家,只不过,大汉的眼神之中,除了恨意,再无其他……




第359章 少女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奋斗在开元盛世 ”查找最新章节!

    开元二十三年七月十一。

    入秋的时间不长,正是“秋老虎”肆虐之时,洛阳城中依旧烈日炎炎,唯有太阳落山之后,夜风之中偶尔的一丝清凉,才提醒这洛阳城中的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喧闹的开元二十三年的夏天,已经过去了,马上,就是开元二十三年的秋天了。

    在这个仿佛平常的夏天之中,爆发了令人嗔目结舌的洛阳粮案,进而牵扯出整个大唐储备粮食系统的**,震惊了整个天下,不知道有多少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也不知道有多少文人骚客写诗谩骂,同样,也不知道大唐储备粮食系统之中,有多少人头落地!

    一开始,朝廷对洛阳粮案的处置,还是只杀诸恶、不问胁从,但是随着各地常平仓清查工作的完成,越来越大的亏空数字摆上了政事堂的桌案、甚至通过大唐群相的手,转呈到了李老三的龙书案上,处罚的手段也越来越狠厉,尤其是堂堂大唐九卿之一的司农寺老大陈思问,还牵扯到了弥勒教里面,更是让天子勃然大怒,除了首恶陈思问从流放改为赐死之外,常平仓系统之中的一只只硕鼠,也被暴怒的李老三推上了断头台!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

    即便不是常平仓系统的官员,一个个也心有戚戚然。

    他们也在害怕!

    为啥又不是他们在常平仓参与倒卖了粮食,这有啥可怕的

    因为夏粮征收在即!

    以如今的这个局势,一旦夏粮征收不利,填不上常平仓的大窟窿,你知道暴怒之中的李老三会干出来点什么

    为官无能、夺官论罪!

    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了,他们生怕李老三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二话不说,中旨出宫,两三个宦官带着鸩酒找上门来,你说到时候,是喝还是不喝

    不喝

    别闹了,人家陈思问虽然是一个犯官,但是没论罪之前,好歹也是堂堂的大唐九卿,人家都没说不喝,你比人家司农寺卿多个什么,你说不喝就不喝了难道那些宦官就不会硬灌吗!

    事关自家小命,还是谨慎点好……

    所以……

    征粮!

    敢不足额缴纳,嘿,你就当我不敢收拾你是吗!你现在敢少交粮食,你就是想把我往死路上逼啊,那你就是我的仇人!对待仇人还客气个啥!

    总之,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整个二十三年的夏粮征收,简直是一顿鸡飞狗跳,老百姓都没想到那些官员都跟打了鸡血一样,个个如狼似虎的,要是不交粮食,恨不得把你家房子点了那种……

    但是,这些事情,跟洛阳城之中的普通百姓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欸,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要不是洛阳粮案的爆发,也不会引动天下震荡,但是洛阳城作为整个风暴的中心,就是这么风平浪静,尤其是洛阳城里面的普通百姓,甚至觉得日子过得更舒服了……

    粮价稳定,甚至比以前的时候更低了,原来二百文一担,现在,一百六就行,粮商要是敢买一百八,就有百姓敢堵在人家骂奸商,甚至直接骂“黑心的奸商”。

    平常哪里有这样的胆子

    要是在平日里,你敢堵门骂,嘿,人家粮商就敢把事情捅到洛阳粮商总会,人家林会长一声令下,全洛阳城的粮商就敢集体不卖你粮食,你还想吃饭,做梦去吧!

    更有甚者,直接招呼人,把闹事的百姓暴打一顿!

    别以为这种事情粮商干不出来,漕帮在洛阳城的名声不好,为啥还不就是这些为虎作伥的事情干的多了

    正是因为如此,普通洛阳百姓,根本没有到粮商店铺闹事的底气,别说闹事了,说不定哪天在粮商那里,新粮的价格买了陈粮,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了。

    现在可好,你还想用新粮的价钱卖给我陈粮做梦吧你!新粮你不卖成陈粮的价格,就算我们这些百姓给你脸了!黑心的粮商!

    这回洛阳百姓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在这之余,洛阳百姓里面也有明白人啊,前后一想,就知道现在的局面是怎么回事了。

    咱得好好谢谢人家汜水谢三郎啊……

    林会长被斩,所有资产抄没,洛阳粮商总会名存实亡,别说重新推选会长了,就是这帮粮商平常的时候都不敢聚集到一起吃饭喝酒,生怕被人诬陷、与洛阳粮案牵扯上关系。

    漕帮星散。

    何大龙开刀问斩,一众小头目同赴法场,黄泉路上跟着他们帮主作伴去了。

    就连普通的漕帮帮众也落下好,那些忠厚老实得还好,早早地去了脚帮、大车帮卖力气,那些长期作奸犯科的,没有了漕帮的撑腰,只能在洛阳城中小偷小摸地维持生活,结果河南县依旧推行着“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你小偷小摸,行,好办,通济渠挖淤泥去吧……

    这些帮众也是倒了霉了,平常的时候还好,偏偏他们原来的帮主何大龙正在煽动青壮闹事……

    这事可就说不清了,你说我没有参与何大龙煽动的闹事,也得问问人家三法司办案的人员信不信啊你本来就是漕帮帮众,自从何大龙犯事之后,你的日子也不好过,说一点怨气都没有,不可能吧然后何大龙煽动青壮闹事,就是需要的人越多越好,你说你没参与何大龙干吗行了,也别废话了,就为你一个事,但是青壮闹粮,你去了没有吧!去了那还说啥,就是你!

    总之,这些算不得忠厚老实的漕帮帮众,基本一个没跑,全被三法司拿了,或杀或判,基本上,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走出通济渠!

    除了这些人之外,洛阳城其他的小偷小摸,也是一样啊,只不过他们比漕帮的那些人,少了一层漕帮的身份,很多话说了还有人听……即便是这样,也大部分被判罚了徒刑……你还别觉得通济渠挖淤泥苦,这回方便了,一年起,三年顶,干吧,你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到底是干什么活不辛苦……

    洛阳城百姓里面的明白人一算,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哪一个跟人家谢三郎没有关系!

    所以说,现在洛阳百姓卖粮食能这么硬气,全都感谢人家谢三郎!

    明白人这么一分析,洛阳城的百姓一听,是这么回事!他们本来就对原洛阳县尉谢三郎好感无限,要不然的话,也不会弄出万人相送的局面了,现在一听,不愧是为名请命谢三炮,都调任监察御史了,还时时刻刻给咱们洛阳百姓谋求福利,好官!

    这种言论在洛阳城中喧嚣之上,到了最后,甚至有洛阳百姓主动前往谢家,也不进门,到了谢府门前磕了头就走,有人问就是一句,受惠良多,不来感谢,于心不安!

    最过分的,人越来越多!

    知道的,这是洛阳百姓自发来感谢谢三郎,不知道的,还以为谢府改了送子观音庙了……这都成洛阳城之中的一景了……

    这种事,暗说挺犯忌讳的,但是诡异的是,朝堂上一众官员,竟然没有一个多嘴的。

    为啥

    人家也想得明白,不过是愚夫愚妇而已,算得了什么大事,别的不说,过了这段时间也就是了,这要是在金銮殿上去弹劾谢直,嘿,你当人家谢三炮的名字是白叫的老杨家就因为杨铦说过他几句坏话,现在还有活人吗都他么被谢三炮轰碎了!

    所以,没事别惹人家!

    因为人家真要是翻脸了,一般人还真扛不住!

    就在洛阳城这种诡异的气氛之中,平静地很,百姓该过日子就日子,官员们该上朝就上朝,仿佛谢府门口的参拜根本不存在一样。

    好吧,别人家的事情,总归没有自己家的重要,还是吧自己家的日子过好了,最实在!

    所以,洛阳城依旧按照自己的步调,走进了开元二十三年的秋天……
1...200201202203204...2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