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奋斗在开元盛世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匹夫带刀

    具体方式,加盟。

    老规矩,店铺所得,七成归谢直三位创始人,剩下三成,归于诚,至于他是自家经营,还是找其他人合股,那就是他自己的事儿了,谢直不管,谢直等人只负责提供相关的标准化支持,标准化的服务培训啊,标准化的用具采购啊等等。

    至于七成这个比例高不高当然高了,后世谁敢这么盘剥加盟商,分分钟把你的品牌给你晾那!

    但是,在大唐,就这一份,你爱加盟不加盟!要不怎么说垄断这行好挣钱呢!

    事实上,这也是谢直三人准备在大唐开设连锁酒店的主要方式——加盟为主,自营为辅!

    所以呢,今天不但是儒家三号店开业的日子,也是儒家连锁第一家加盟店开业的日子,谢直作为大股东,肯定要和其他两个创始人一同到河阴县为于诚站台啊。

    开业的热闹自然不用多说了,出乎谢直的预料,河阴儒家还特意从洛阳城请了戏班子唱戏,也不知道是诚心还是无意,魏家班,曲目《谢公案之夜审杨七》!

    谢直顿时一阵无语,坐在台下看这出戏,看着“自己”在台上嬉笑怒骂,嗯,有点羞耻,又有点虚荣……

    就在此时,于诚来了。

    在他身边,还带着一位中年商贾。

    于诚介绍,这哥们姓何,本是一位粮商,就是于诚还没有发迹之前,帮忙做账房那家粮行的东家,经营河阴县儒家,也是两人合股,于诚拿了一成干股,负责官面上的事情,老何拿剩下两成,负责经营。

    谢直点头,我说你于诚浓眉大眼、一看就特正直,想不起来请魏家班呢,看来《夜审杨七》这出戏,一定是这位老何安排的呗。

    老何见到谢直三人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客气,甚至有些谦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按照河阴县儒家来说,大家是合作伙伴,从于诚那里论的话,大家是朋友,但是,单单以身份来说的话,谢直是官,他不过是一介商贾而已,能跟谢直站着说话,就算是不错了,大唐就是这种风气,多说无益。

    谢直虽然改变不了这种风气,不过可以对老何客气一点,说什么都是好好好是是是,就连老何壮着胆子提出来,日后可能前往洛阳行商,请谢直多加照应,谢直也是含笑点头,还是那句话,只要你不作奸犯科,我这个县尉是保护你的,不是压迫你的。

    老何自然大喜过望,深深感觉入股河阴县儒家,值,钱能挣多少,无所谓,能够和新任河南县尉搭上关系,这就行。

    就这样,老何曲意逢迎,谢直刻意结交,一行人自然宾主尽欢。

    中午过后,谢直本来想走,却不料被于诚死活给拖住了,你好不容易来一趟,这就走,那哪行啊

    谢直无奈,只得在儒家三号店留宿一晚。

    这一个晚上倒是没有发生什么,倒是魏家班的班主魏三找上了门。

    “见过少府。”

    谢直一笑,这位魏三魏班主本是和杜甫同行前往洛阳的,在积润驿杜甫被冤枉的时候,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仗义出面,一力保证杜甫不是什么杀人凶手,也是个义气之人。

    “老魏,你我也算是贫贱之交,何必这么客气,还是如同原来一样才好,别称呼什么少府了,直接叫我三郎即可……”

    魏班主是跑惯了江湖的人,怎么可能如此放肆,人家跟你客气一句,你就当真嘿,当初的那点情义,三下两下就消磨干净了,那不成傻子了吗眼看着谢直就要一飞冲天,他万万不会如此不智,不过呢,少府这个称呼,还真透着点疏远,想了一想,开口说道:

    “既然少府看顾故人,魏三也就僭越了,日后还是称呼三公子吧……”

    谢直听了,也就无奈点头了,自从他选官河南县尉之后,这种事情不知道碰上多少了,除了谢家自己人,几乎所有外人见面,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如何称呼,一开始他也觉得麻烦,后来,就渐渐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了。

    以前没穿越之前,看古代的文献也好,看古时背景的小说也罢,两人见面,仅仅确定称呼这件事就得倒腾半天,说不定水个一章两千字什么的,神烦!

    结果自己穿越之后,也碰到了这种情况,依旧神烦,总想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正题。

    后来发现了,真不行。

    确定称呼,就是在确定两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关系,就可以确定两人共事时候相互之间的尺寸。

    比如。

    称呼谢直少府的,这是关系偏远的人,谢直如果和他共事,公事公办即可。

    称呼谢直三公子的,这是关系不远不近的,如果共事,公事公办之余,如果谢直心情好或者想起了什么,就可以多多少少向他的方向倾斜一点。

    称呼谢直三郎的,这是自己人,不是亲戚就是好友,真要是在一起共事,谢直的立场和他的立场基本一样,反正不能让自己人吃亏不是

    就像这位魏家班的魏三班主,称呼少府,远了,称呼三郎,又近了,他也知道有以前的那段香火情,如果真有事情求到谢直的头上,谢直也会多多少少地帮他一把,但是呢,这种帮助的限制又很多,自然不会想帮助杜甫甚至帮助谢家自己人那样尽心尽力,这就是眼前魏三和谢直之间的关系,相应的,称呼谢直“三公子”,正合适。

    确定了称呼,也就确定了关系,这就该说正事了。

    “三公子,在下有个不情之请……我想问问三公子那日敲响登闻鼓之后,在金銮殿上的相关细节……”

    “你问这个干啥”

    “实不相瞒,我魏家班之所以能够在洛阳城声名鹊起,主要是因为《夜审杨七》,这是借了三公子的东风啊,我就想……我就想……以三公子为原型,排演新的剧目,干脆整成个系列剧目吧,名字就叫《谢公案》……

    第二出,已经找好了,就是三公子连续三告杨家那事,名字就叫《三上告》,如今正在加急排演,不日就能上演……

    然后第三出呢,我想排演《登闻鼓》,但是这其中众多细节,非是我一个小小百戏班子能够摸清的,这不才来麻烦三公子了吗……”

    谢直听了,顿时一阵无语,你是从《夜审杨七》尝到了甜头,准备一直吃下去了呗你这是拿我当甘蔗了咱就不能换个羊薅毛吗

    有心拒绝,却突然心中一动。

    “告诉你也无妨,甚至日后再有合适的案子,也可是让你改编……

    不过,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无论你排演出哪出戏,都要在儒家连锁演够了十场,具体的费用,正常走……

    第二个,日后你离开儒家连锁去其他地方演戏,无论到了哪里,帮我打听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一个月回传一次相应的信息,如果期间产生了什么费用,谢某酌情给你报销……”

    魏三顿时一愣,第一个条件好理解,这第二个……

    谢直哈哈一笑。

    “当官不自由,自有不当官啊。

    谢某选官河南县尉,三四年时间不得离开洛阳一步,也难以见识我大唐的锦绣河山呐……

    正好,你们魏家班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要是外地有什么消息,传给我,也一解谢某向往之所思……”

    魏三听了,嗯,明白了,原来谢三郎也想游历天下啊,只不过当了河南县尉,没办法开阔眼界了……行,这个好办……

    他却不知道,他这一点头,是掉进了多大的一个坑里……




第233章 一共仨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奋斗在开元盛世 ”查找最新章节!

    开元二十三年,三月十六,谢直正是走马上任。

    到了河南县衙,受到了热情的接待,罗县令,以堂堂一县之尊,竟然亲自在二门内相迎。

    老熟人么,这点排面还是有的,就以谢直在洛阳这大半年折腾的这些事,除了金銮殿上敲登闻鼓,哪一件不是人家罗县令配合的,夜审杨七,三告杨家,就连刚到洛阳崭露头角的积润驿查案,要是没有人家罗县令默许,谁知道他汜水谢直是何许人也

    现在人家又这么给面子,咱也得把面子给足了不是。

    连道“不敢”、“惶恐”,说着就要大礼参拜,罗县令一把掺住,愣是没让谢直拜下去。

    “三郎,你我乃是故人,何必如此虚礼

    前几日听闻是你谢三郎选官了河南县尉,罗某当真是欣喜异常啊……

    好了,闲话不必多说,咱们进门再叙,也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县衙的情况……”

    谢直顺势就和罗县令进了县衙二堂。

    又是一番客气之后,两人这才落座,罗县令给谢直来介绍河南县。

    河南县自然是京县了。

    按照大唐的规定,县,也是分等级的,一共五级,京县、畿县、上县、中县、下县。

    县的整体等级高了,相关人员的官品自然也高。

    就像河南县,不但每一个职位的品级比普通县职要高,而且编制数量更多。

    县令一人,正五品上。

    县丞二人,从七品上。

    主薄二人,从八品上。

    县尉六人,从八品下。

    欸,等会!

    谢直一听就惊了,县尉有六个!卧槽,哪来这么老些人呢!

    罗县令闻言就是一声苦笑,实话跟你说吧,我这上任也有一年了,就没见过他们!

    谢直顿时目瞪口呆,什么情况这是!

    原来,大唐朝的县衙设置,也仿照了朝堂上的设置,朝堂尚书省不是有六部吗,县衙就有六房,和六部一一对应,而京县作为大唐首都才能设置的县,在编制上有很大的倾斜,具体而言,光县尉就来了六个,分别管理县中六房的具体事务。

    谢直就有点又不明白了,据他所知,县尉这种职位,不应该是公安局长吗,主管一地司法刑狱就得了,怎么还管着其他事情呢。

    罗县令却摇头,县尉这个职位,按照大唐的官方解释,其职位的主要职责,“亲理庶务,分判诸曹”,可没说仅仅管理司法刑狱,也就是一般的县衙编制有限,只有一个县尉,这才让他管理刑狱司法这种比较重要的事情,久而久之,才造成了县尉只管刑狱司法的错觉,事实上,县尉之所以被尊称为“少府”,就是因为他是直面县中各项具体事务的,实权仅次于县令罢了。

    谢直听了,不由得点头,行,今天算是长见识了。

    “但不知其他同僚何在谢某初来乍到,正要拜访诸位前辈一二。”

    罗县令一摇头,没告诉你吗,我都没见过!

    为啥!

    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大唐在京县设置的编制不少,其初衷是希望这些县尉能够精诚合作,把首善之地管理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人一多,事就多,相互之间还带着点争斗,时间一长,这帮子县尉净打架玩了,谁也不实实在在地干工作了。

    这咋办

    朝堂之上也不知道哪位才子给出了个主意,要不,咱就安排点不管事的去吧,他既然不愿意管事,自然也没有啥利益诉求,没有了利益诉求,自然也不会龙争虎斗,省得把好好的县衙弄的乌烟瘴气的……至于工作,不是有县令吗……

    结果,河南县县尉,除了专管刑狱司法的那一位,剩下的,全都给了权贵子弟,不是皇亲国戚就是那个王爷的子孙,人家,根本不上班!

    除了县尉,县丞这样的县令二把手,也是这样处理。

    谢直木然地点了点头,好吧,我特么以为吃空饷这种事,只能出现在军队里面,谁承想县衙里面吃空饷都吃得这么明目张胆……

    罗县令也是一声长叹,仔细算算,河南县有品级的官员,十一个,上班的,一共仨——一个县令,一个主薄,剩下的,就是刚刚到任的谢直了。

    也就是没有品级的吏员们都配制齐全,要不然的话,罗县令还真不知道这工作怎么开展呢。

    按照规定,河南县吏员如下:

    司功佐三人,司功史六人。

    司仓佐四人,司仓史八人。

    ……

    司兵佐三人,司兵史六人。

    司法佐五人,司法史十人。

    典狱十四人。

    问事八人。

    白直十八人。

    罗县令很明确地告诉谢直,县衙六房,兵房、法房,都归他管,典狱、白直,也都是他的手下。

    谢直一算,好家伙,怪不得说县尉是“少府”,县衙之中的吏员,有一半都是他手下直属人马。

    司法佐、司兵佐都不用说了,六房文吏。

    典狱也不必多言,牢头,狱卒。

    白直,这个名字听着生,其实就是县衙的衙役。

    至于十八人……这也太少了。

    “不瞒县尊,谢某选官之前,曾经在吏部侍郎席大人面前夸下海口,要在两个月之内廓清我河南县地面,这区区十八名衙役,实在是太少了……”

    罗县令看了他一眼。

    “三郎莫要玩笑,白直十八人是朝廷定员,谁人也不能增删一二。

    况且,十八人也不算少了,非有大事,白直不会出动,平日里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自有各坊武侯铺处理……”

    谢直一听,明白了,感情这县衙的衙役,是刑警队,除非大案要案,平日里根本不出动,罗县令所说的武侯铺,就是后世的派出所了,小事,他们就给办了……要是这么一算的话,一个县,刑警队有十八个人,虽然不多,也不算少了,勉强够用吧。

    “既然如此,三郎也不便多说什么……但不知主薄何在,三郎要拜见一二”

    罗县令一摇头,拜见不了。

    “非是梁主薄崖岸自高,不愿与三郎相见,实在是他最近异常繁忙,实在没有空闲……”
1...101102103104105...2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