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代汉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晓梦鱼
张政这次的机构改革受益最大的实际上是张政侍从室的人员,他们都是张政亲自挑选的一些优秀的年青人,跟随张政这几年中一半是工作,另一半是在学习,张政经常对侍从的工作进行辅导,几年下来这些人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张政觉得这次让他们承担起更加繁重的工作,当然他们的地位也一下子升高到了汉国的顶峰。
“走,咱们一起去看望一下范增范老先生,看他愿意不愿意出山掌管门下省。”张政见有关机构改革的事与元芳商议的差不多了,急火火的准备开始落实了。
张政觉得范增是掌管门下省的最佳人选,范增的聪明才智是大家所公认的,别看范增年岁大了办事却十分耿直,有话不会藏着掖着,是一个好的提建议的人选。另外范增在大汉和谐医院做完手术之后,身体越来越好,人也精神了起来,在不久前还和张政一起去了垓下的战场,张政觉得把范增拉出来再干几年活没有问题。
从垓下回来之后范增有点儿消沉,眼看着项羽死在自己的眼前却没有能力去救,这让范增心中很难过。
范增看到张政和元芳一起到了自己的住处,急忙上前施礼道:“大王在百忙之中光临,真是令寒舍蓬荜生辉。”
“先生不必客气,我这次来是专程请您出山的。”双方一通客气之后进入了正题,张政向范增详细讲解了有关“三省六部制”的构想,并且说明要请范增出任门下省的官长的想法。
范增听了张政的话十分激动:“承蒙大王委以重用,臣定全力为大王效劳。”
范增以前是项羽的人与张政为敌,鸿门宴的时候还差一点儿杀了张政,与项羽闹翻之后能够得到张政的收留觉得已经不错了。现在张政以汉国最高一级的大臣的位置相请,范增当然愿意去任职了。范
第二百三十二章 发薪水的日子
张政为了使汉国的机构改革能够稳妥的进行,事先将改革方案以征求意见的名义在官吏中传播。这个改革方案很快就成了官吏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今天是汉国官吏发薪水的日子,每个衙门里的官员都喜气洋洋。
“咱们大王就是贴心,薪水每个月一发,这可比秦时一年一发,还扣扣索索的发不全强多了。”一个曾经在秦朝任过职,上了年纪的官吏说道。
“那是当然,咱家大王是那秦王能比的吗。现在咱们的薪水可比秦朝时高了不少。这个月的薪水发了又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了。”其他的官吏随声附和着。
“你们不知道,这按月发薪水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敢花,钱花光了几天就又到下月发薪的日子了。当年一年一发薪水看着挺多,可不敢花呀,这一年之中谁知道会遇到什么用钱的事,所以整年都过的紧紧张张,最终也没有攒下钱。”上岁数的官员发着感慨。
“官长,您那里一年一发薪水,是不是要拉着车去领。”一个官场的新人好奇的问道。
“那时发薪发的是粮食,官大的人家当然要派车来拉来的,那些有资格佩带官印的长吏每年的官轶要有三四百石的粮食,你说人家不用车拉怎么弄回家。可惜我当初官小职微,领的粟米本来就不多,又舍不得花钱找人运,就只能一趟一趟的自己背回家了。”年长的官吏发着感慨。
“什么时候我发的薪水也要用车拉才好啊。”年青人的语气充满了向往。
“这个你就别想了,现在咱们发薪水都是发的汉国纸币,根本就不发粟米,要是发给一车纸币你也就不来上班了。”官吏们的笑声里充满了欢乐。
“明天就是休沐日了,终于可以不用工作,好好的在家休息一天了,这六天下来都累成狗了。要是能够和有的诸侯国一样五天一个休沐日就太好了。”一个官吏动了动僵硬的脖子说道。
“不好乱说。”立即有人出来反对了,“大王命人给每个衙门都建了浴室,你们每天都可以在衙门沐浴更衣,根本不需要回家才沐浴,五日一休沐根本就没有必要。大王规定七日一休沐是与上天相契合的。大王讲,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日曜日就是我们休沐的日子,月曜日是上班的第一天,火曜日是第二天,然后是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新一轮休沐了,这叫做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这个我们清楚,大王受过神仙点化,规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深意的。”在汉国什么事只要说是汉国决定的就变得神圣了起来。没有人敢进行反驳。
“大王提过要求我们官吏‘人要精神’,人要是洗的干干净净就自然精神了。以前我还不习惯,还想大王建那么多浴室干什么,有那些钱还不如给我们涨薪水呢。可是经常沐浴人就精神了许多,走到街上气势都不同了,路人见了我一个个都十分客气。现在却是每日里如果不沐浴就不舒服了。”
众人明白在大街上受人尊敬多半中因为官员的身份,但不可否认,如果衣着光鲜,收拾的干干净净确实会被人高看一眼。
“你们看了那‘三省六部制’的机构改革方案了吗
第二百二十三章 身份证
自从有了自己的汉王宫之后,张政总感觉将王宫建成办公住宿一体的场所是大臣们的阴谋,就如同强令公司老总要常住公司总部一样,老总有再多的钱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秦汉这个时代还好,大王还可以提着刀四处征战,到了后世皇宫的围墙越建越高大,皇帝想出一次宫都要受到大臣们的抨击。有些皇帝一辈子都没有出过紫禁城那么一小块地方,跟囚犯比也就是吃的好,有妇人。想想也是很凄惨。
张政决心不能让大臣们的阴谋得逞,大王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绝不能混在一起。等到有钱了张政一定要为汉国新建一个办公地点,让汉王宫成为张政自己的家,大臣们该到什么地方办公去到什么地方办公。
“大王回来了,大王辛苦了。”王后凌云悦声对张政说道。
“不必客气。”张政努力辨别凌云声音中是不是有别的意思。这些天张政每天都忙到很晚,新娶的王后都没时间陪。还好凌云的话很像是正常的意思。
“大王,根据情报分析,齐王韩信正在招募新兵,准备训练出一支新军,然后进攻我们,新兵训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汉国暂时还是安全的。”凌云好不容易见到张政,急忙把最想说的话说给张政听。
张政有点儿头大,他不怕韩信,而是后悔自己把挺好的媳妇给培养成了工作狂。
“这个不急,可以以后再说。”张政想尽快结束这个话题。
“最近我们抓了好几个齐国的奸细。”凌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急。
“韩信用兵是推崇知己知彼的,肯定要派出大量的奸细到汉国为将来的进攻作准备。但是汉国这几年来一直发展与各国的商品交换,各国的商贾人来人往,很难识别哪一个是奸细,他们化了装混到民众之中就更难查找了。”向敌国派探子这种事每个将领都会干的,张政派出去的汉国探子现在可以说遍天下了。
“这确实是个难题,要抓紧想个办法才好。”凌云本身就管着情报,知道每一份情报有多么重要。所以对奸细的渗透很是敏感。
“过两天要想个办法,不能让齐国的奸细活动的这么猖狂。”张政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发生战争时要尽量的散布战场迷雾,不能让齐国奸细来去这么容易。
休沐日结束了,张政还在一直思考着齐国奸细的问题。
长期以来张政没有发现合适的反间谍的人才,汉国的国家安全部门也没有系统的建立起来,所以抓奸细的事还得靠元芳、李左车、丁勇等老人。
“要不在各地设立关卡,发现有人到处游荡的立即抓捕。”丁勇想到的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加强盘查是必要的,可怎么识别是汉国百姓还是从外边来的奸细就困难了。”李左车觉得光设立关卡还不够。
元芳想了想说道:“要不咱们恢复秦国的‘验’‘传’制度。”
在秦国原本是有着十分完善的人口管理的法律和制度的。
秦王希望秦国的百姓要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种田、作工,想要出门旅行就要有身份证明。这个身份证明就是“验”“传”。制定这个制度的就是伟大的商鞅。商鞅自己在准备逃离秦国时由于跑的太匆忙,忘了带身份证明而无法投宿,最后才被抓的。说明这个制度还是十分有用的。
汉国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秦国大部
第二百三十四章 保甲制度
张政决定推出汉国版的,为了防伪在上加入了人的指纹信息。
丁勇怕仅凭十个指头纹路的区别,有重复的从而被人冒用。
“这个你不用担心,用这种方法要几千万人之中才有可能出两个重复的。再加上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几乎就没有重复的可能。”张政开心的说道。这是一个数学问题,是经后世认真计算过而且还曾经被实际应用的办法,所以张政才不担心在这个方面出问题。
“想要实行这个制度就要求对百姓的户籍掌握的十分准确。这需要下很大的力气。”秦末时期各国对人口都很重视,有着详细的户口登记制度,当初张政攻入咸阳,第一件事就是掌握了秦国的户籍档案,从而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对于汉国这样一个新兴起的不断吸纳外来人口的国家,想要弄清每一户人口的情况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所以我们要推行保甲制度,每十户为一保,每十保为一甲,让民众主动的为我们提供信息,互相监督互相担保,官吏们只要进行相应的登记就行了。”保甲制度虽然在历史上名声很不好,但对加强人口控制却很有效。一个制度的好坏不在制度本身,而是要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执行方法。在秦末人员的流动性并不大,人们的自主心理并不强,所以张政通过保甲控制人们的行动并不会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是不是和连坐制度有些相似。”元芳问道。元芳等人对连坐制度并不陌生,秦法规定了许多知情不举进行连坐的处罚规定。这也成为了秦法严苛的一个重要证据。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秦法连坐中知情不举的规定,只有知情不举才会受到处罚。并不是如后世灭九族那种仅因为亲属关系就砍头。
“保甲制度虽然包括连坐的内容,更多的是互助互帮的内容。平常在保甲中还要抽调人员进行训练,应对一般土匪的骚扰应该没有问题。”张政解释道。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可以在汉国推广。”张政关于和保甲制度的建议得到了元芳等人一致的认可,经过仔细研究完善之后决定在汉国推广。
大王布置了新工作,汉国上下又忙碌了起来,工厂日夜赶工生产制造的铁片,造纸厂成批的生产出用于户口登记用的帐册。
汉国的官场迎来了机构改革的大喜事,张政等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底层的官员表现的更加兴奋,新增加的职位使得大部分人都得到了提升,许多新人被招募了进来,汉国的政府机构完善了起来,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升官的喜悦过后汉国的官吏们迎来了户口登记的艰巨任务。
“镇长,这次可够我们忙一阵子了。把全镇的人口都登记完,光写字就能把我们的手腕累折。”一个新招募的书吏一边从车上卸下登记户口的簿册,一边向镇长抱怨着。
为了将保甲制度与郡县制衔接,张政设立了乡镇一级的政府机构,镇长成为了汉国最低一级的政府官员。
“你没事偷着乐吧,这是大王发明了纸,要是象以前一样都用竹简,你就不是累的手腕断的问题,而是连腰都会累断了。”镇长坐在旁边看着文吏们忙碌。他不久前还是被别人指使跑来跑去的小吏,现在也可以对别人指手画脚了,所以
第二百三十五章 针锋相对
户口登记工作一开始进行的很顺利,百姓自己就跑过来把相关内容登记的清清楚楚。就在镇长美滋滋的想着完成任务得到奖励时,他手下的文吏急火火的跑回来汇报:“镇长不好了。派出去登记户口的人被打了。”
“不要慌,慢慢说发生了什么事。”镇长也被吓了一跳。
原来是镇里的文吏带着人逐村的设立保甲登记户口,一切进行的还很顺利。这也主要得益于汉王张政这几年来努力的减轻百姓的负担。拼命的通过商业和工厂来赚钱维持军队和政府的运转,百姓对汉国的官吏还是比较认可的。可是到了一个较大的村子工作却受到了阻碍。
村子里的一户人家以前是燕国的贵族,占有了村子一大半的土地,根本没有将去登记户口的文吏放在眼里,不但不让文吏核查人口,反而将人打了出来。
“走,带我过去看看。”镇长的官虽然不大,却也是这一片的最高领导,出了事情一定要解决,等到县衙来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
到了地方,只见一座高大的庄院耸立在眼前,大门紧闭给人一种拒人千里的感觉。
镇长看了看跟随自己而来的六个手下,心里多少有了点儿根。
“上前叫门。”镇长下令。
文吏上前用力的拍打着大门。
哐当一声大门打开了,一群农奴跑出来气势汹汹的站在门口,一个管家模样的人走到前面怒喝道:“敲什么敲,敲坏了你们赔的起吗”
“我是本镇镇长,带领这里的官吏到这里登记人口,请你们配合,并交出刚才打人的凶手。”镇长看到站在那里的十几个恶怒不免有点儿心虚。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又不能扭头回去。
“你小小一个镇长猖狂什么,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这是阳渔县县长的家,还没有追究你们擅闯之罪,你竟敢到这里来要人。”管家趾高气扬的说道。
镇长心想这次大意了,在镇里当官他当然知道哪家主人在朝中为官,哪些人势力大。可惜镇长以为这是大王的政策,越是朝中为官的人越应当配合。却在这里栽了跟头。
“我再说一遍,我们是镇里的官吏,在执行公务,不要阻拦,否则后果自负。”镇长觉得自己做的没错,而且当着这么多人也不能退缩。
“我不管你是什么人,没有我家老爷的话谁也休想走进院门一步。”管家站在道路中间拧眉瞪眼的说道。
“官差办案谁敢挡”镇长也来了火气,抬腿向着门内走去。后边的小吏赶忙跟了上去。
管家一愣,他还没见过这么硬气的小官,虎假虎威装装样子还行,真的对官员下手,管家还是不敢的,腿就有点儿发软,脚底下一点儿点儿向旁边移动。
“都给我站住,这里容不得你们撒野。”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公子从门内走了出来。
“见过公子。”镇长看到来人有二十多岁,面色白晰,皮肤细腻,一看就是长期养尊处优的人物,知道定是这家的主人。跟奴才叫板和面对主人是不一样的。镇长不想把事情弄的太僵,所以先上前施礼。
“家父与你同朝为官,我们会协助你们工作的,
第二百三十六章 是与非
被一个小小的镇长堵了家门贵公子命人将来人打了出去,他并未觉得这是什么严重的事,人已经打出去了,大门也关上了,那个芝麻绿豆的官,虽然是一镇之长,在百姓眼里可能算个人物,在贵族眼中根本算不了什么,要不是天变了,现在是汉国了,公子连话都懒得跟这些人说。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命人给家主阳渔县的县长写了信汇说了一下家里的情况,希望能够给家中作主。
“开门,开门。”院子的大门被砸的山响,公子一愣,那个镇长胆子竟然如此之大,还敢在外边砸门。
小镇长的胆子其实不大,光他和他手下那几个人,真不敢再往院子里冲,而这时镇长却来了援军。
原来镇长在来之前就已经派人向上级求援,县里派来了一小队士兵前来援助。
“镇长在这里休息啊今天的阳光还不错。”带兵前来的什长和镇长是熟人,见镇长的样子知道一定是吃了瘪,故意开口调侃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