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朱平安如实想道。
听到张经说他对自己的练兵之道有些好奇了,朱平安趁机上前一步拱手请缨道,“大人,还请给下官一个机会,下官一定不会令大人失望。”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朱大人,统兵练兵不仅要高屋建瓴,懂的战略、兵略、战术,还要懂的细枝末节,如何定行伍,兵士需要什么兵械,随身携带什么口粮,如何安营扎寨,如何放哨,这些都要一清二楚才行,不然,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鲜活的例子。”
张经虽然有一分意动,但是却仍然没有松口,一脸严肃的对朱平安说道。
“关于民团行伍,下官计划每十人为一小队,即伍也,置立木腰牌各一面。四伍一哨,即大队也,腰牌一面。每官方色腰牌一面。各内应开姓名,另图牌式於前。仍查军律,参酌人情,定立军法若干款,紧要者印油於牌阴;稍缓者并前令通刊为一部。如一队之长,须知十人内某贫某富,某强某弱,某在某往;一呼之间,一名不遗;一见之间,逐名俱识。大而百人之长,千人之总,各以此考之,足辨兵士情意、教练之勤惰也。务使人有管鲍之知,方可望其同心戮力之战......”
“关于兵械,下官窃以为火器至关重要......”
......
朱平安在张经话音落后,针对张经提的的细枝末节,一一详略得当的讲了出来。
朱平安研究了这么多的兵法,尤其是着重研究了最贴切这个时代、最适合练兵、最讲究细枝末节的戚继光的两部兵书(目前,戚继光还在带兵的早期阶段,这些经验总结还没有形成,还没有动笔写这两部兵书),对张经提问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不仅回答的游刃有余,而且超级细节。
张经饶是定力深厚,但听着朱平安的讲述,也忍不住惊讶的挑起了眉毛,万万没想到朱平安不仅是知兵这么简单,竟然对于统兵练兵的细枝末节都知之甚详,对于这些一般将领都不一定掌握的细节问题,朱平安不仅回答的面面俱到,而且操作性还超级强,完完全可以记录下来直接用了。
如果不是知道朱平安的身份,张经甚至都怀疑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未及弱冠的文官,而是一个资历深厚的将军了,甚至一个资深将军都不一定能总结到如此程度。
“朱大人,你欲提领民兵几何?”张经问道。
“回大人,下官计划千人。”朱平安如实回答道。
“一千人啊,粮饷、军备、消耗......这五千两银子可远远不够啊。”
张经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
“回大人,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五千两银子,民团就可以组织起来了。后期,开荒种田、拉赞助、以战养兵......办法总比困难多。”
朱平安自信的回道。
“好一个办法总比困难多。”张经闻言,赞赏的看着朱平安点了点头,然后转身回到书桌前,提起毛笔饱蘸笔墨,俯身写了一张批条,取出官印扣在了上面,交给了朱平安,“朱大人去库房支取粮饷吧。”
“多谢大人。”朱平安欣喜不已,接过批条,连连向张经拱手道谢。
“希望朱大人不要让本官失望。”张经摆了摆手,一脸严肃的说道。
“下官一定不负大人所望。”朱平安一脸认真的回道。
有了张经的批条,朱平安很顺利的就在兵部库房支取了五千两粮饷。
事实证明,朱平安将刘大刀他们带来是明智的,因为兵部库房支取的这五千两银子不仅有银锭还有铜钱,一大箱子银锭,三大箱子铜钱,整整装了一马车,泥土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辙。朱平安他们都没有坐的空了,只能步行,当然,有也不能坐,马拉着这一车的银钱,都是马力的极限了。
有了这五千两银子,民团就可以组织起来了。回去可以着人去联系妖女他爹了,带着信物以及同行凭证,让他爹将接受招安的土匪带过来了。
同时,自己这边也可以着手申请兵营驻地了,采购粮草、军械等等......
在回程的路上,朱平安在心里开始计划了起来。
“贤侄,贤侄........”
在朱平安心里计划民团的时候,听到身后传来一阵熟悉的呼唤。
朱平安扭头就看到了走的气喘吁吁的临淮侯李庭竹,他提着官服,一身肥肉不住颤抖。
“呵呵,还真是贤侄啊。方才我在后面瞧着你走出兵部的背影,感觉就像你。试着喊了一声,没想到还真是贤侄。”临淮侯喘着粗气笑道。
“见过伯父。”朱平安拱手回礼。
“贤侄是来兵部公干?”临淮侯问道。
“回伯父,平安负责整饬兵备,向朝廷申请了粮饷,今日收到了朝廷批复,特来兵部支取。”朱平安如实回道,这又不是机密,没必要隐瞒。
“兵部,呵呵,兵部现在就像是一只貔貅,跟个守财奴似的,想从他们这支取银子,不知有多困难了,我们都督府好几笔银子不知费了好大的劲才支出来......怎么样,你的粮饷支出来了吗?我跟兵部的张郎中有些交情,可以帮你说项一二......”临淮侯对兵部印象颇为不好,贬低了兵部一通后问道。
“支出来了。”朱平安回道。
“兵部就是这样......啊,你支出来了。”临淮侯惊讶不已。
朱平安点了点头。
“那姓张的今天改性子了?!”临淮侯自言自语道。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再献建议
朱平安见临淮侯似乎有话要说,就让刘大刀他们押送粮饷在前面走,自己与临淮侯放缓脚步慢性,落后他们数米远,留出一个谈话的距离。
果然,临淮侯寒暄了几句就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悔没听贤侄之言。”
“伯父指的是?”朱平安不知临淮侯所言何意,轻声问道。
“数日前,你建议我向圣上奏请增造战船,恢复旧额,我没有听你之言。有一次与魏国公小酌时,我提到了此时,没想到被魏国公记住了,他拿着你的建议向圣上奏请了,圣上批准了,昨日我收到邸报才知道这件事。听说,圣上还令人给京城的魏国公府上赏赐了冰例呢。”
临淮侯捶胸顿足的说道,颇为后悔当初没有听朱平安之言,这份成绩和赏赐本该属于自己。如果时间可以重来,自己肯定会采纳朱平安的建议,向圣上上疏。
原来是这事啊。
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朱平安心里还有些高兴......不是幸灾乐祸临淮侯不听自己建议,而是为江口战船增加了高兴,战船增加了,水军的实力增强了,抗倭的力量也就增强了,这对将来剿灭倭寇是个好消息。
“当初小酌时,魏国公听我提了你的建议后,喝酒就有些心不在焉,后面更是匆忙离去,当时我还以为他在为后宅事闹心,现在想来,他就是匆忙回去些奏疏去了。这个窃疏贼。改日我非得登门,找魏国公讨个说法不成。”临淮侯想到当初小酌的情景,连连摇头,懊悔不已。
“伯父,消消火,火大伤肝......”朱平安张了张口,轻声劝慰道。
其实,这件事也不好过多苛责魏国公。虽然他偷偷摸摸上疏,有些不地道,但毕竟建议是你先不要的,你不要的东西,别人要了,不好过多苛责吧。
“这个窃疏贼,还应天守备呢,我非得上门找他讨个说法不可。”临淮侯哼了一声。
应天守备?!
朱平安听了魏国公的话,眼睛不由亮了一下,原来魏国公就是应天守备啊。
如今的应天,最有权势,或者说最有实权的是三个人,一个是参展机务,其实也就是应天兵部尚书,因为应天兵部尚书基本都会兼任这个官职,另一个是镇守太监,还有一个便是应天守备。他们三人共管应天事务,虽说这里面做主的是应天兵部尚书,但其他两人的话语权也不可忽视。
自己负责江浙兵备,肯定少不了和他们打交道。不管怎么说,魏国公这也算是欠了自己一个人情吧,日后打交道的时候,肯定会顺畅一些吧。
临淮侯懊悔了一会后,眯着一双小眼睛看着朱平安,赞赏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贤侄以不到弱冠之年跻身五品,眼界和能力真是令人佩服啊。”
“伯父过奖了,平安愧不敢当,上次不过是适逢其会罢了。”朱平安谦虚道。
“贤侄过谦了。咳咳,当初悔不听贤侄之言啊。不知贤侄关于如今局势,可还有什么好的建议?”临淮侯一双小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朱平安,满怀期待道。

这就是你的来意吧?!听到这里,朱平安总算明白临淮侯的来意了。
“伯父,平安初入官场,有的只是些不成熟的想法,那有什么好的建议。上次是适逢其会......”面对临淮侯的期待目光,朱平安苦笑了一声。
“贤侄,你我伯婿一家,有什么不能说的,你有什么想法尽可道来。”
临淮侯催促道。
额,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自己还能怎么办,朱平安不由苦笑了起来。
不过,临淮侯乃是勋贵,武将世家,有些话通过他们的口传上去,或许比自己这个初入官场的文官更合适。
朱平安抬头看向临淮侯,“伯父,平安确实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请伯父指教。”
“贤侄客气了,但讲无妨,互相学习嘛。”临淮侯微笑着,连声道。
“伯父,如今时局,关乎伯父身份及职责,莫过于倭患一事了。”朱平安轻声道。
“贤侄所言甚是,如今倭患日益严重,山东、江浙、福建等沿海地带,几乎每日都有倭寇侵扰的消息,自我大明立国一来,如今倭患最甚。”
临淮侯点了点头,感叹道。
“伯父如今身为应天左军都督府操江提督兼领水军左卫,江浙、山东、福建等地倭患暂且不提,单说南直隶一带倭患。如今倭寇驻泊江口宝山,据海为险,乘风肆虐南直隶一带。太仓、颍州、徐州以及苏松、淮扬等地皆害倭寇,损失惨重。倭寇自一地流窜一地,因为行政界限限制,各地官军各自为战,难以协调御倭,由此被倭寇所乘利用,形势利则烧杀抢掠,形势不利则流窜至另一地作案,摆脱官军追剿。此消彼长,倭寇日益嚣张,各地损失日益惨重。平安窃以为,应天为根本重地,镇江、京口,为江、淮咽喉;瓜步、仪真,为漕运门户,何不仿照嘉靖八、九年等年例,增设总兵官驻扎镇江或金山卫,整饬江洋,总制淮海,提督海防,并辖苏、松诸府,协调南直隶各地官军。如此一来,南直隶上下一盘棋,步调一致,协同御倭,岂不利哉。伯父以为如何?”
朱平安思考了片刻,轻声的对临淮侯说道。
临淮侯听着听着,一双小眼睛越来越亮,连连点头道,“仿照嘉靖八、九年旧例,增设总兵官,总制淮海,提督海防,并辖苏、松诸府......如此一来,可一改各地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各地兵权,对于御倭,大有裨益啊。因为有旧例可循,也不僭越,贤侄如此提议,大善,大善.......”
这个建议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而且这个建议的含金量比上一次增设兵船的建议要高多了。
临淮侯对朱平安赞不绝口,满意到无以复加。
呵呵,魏国公你能窃疏,还能窃我贤侄吗,过几天要你好看.......
想到过几天后,魏国公看邸报的样子,临淮侯就忍不住咧开了嘴巴。
“到时,总兵之位或有难度,副总兵的位置,伯父努力争取一下,还是蛮有希望的。”
朱平安微微眨了眨眼睛道。
还有后续啊,临淮侯闻言,眼睛更亮了,呼吸也急促了,副总兵啊......
这是一个连环计啊......临淮侯对朱平安这个建议满意到不能再满意了。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满载而归
“贤侄,我军中有一批淘汰的军备,俱堪一用,贤侄若是不嫌弃,尽可拿去。”
临淮侯对朱平安的建议很满意,考虑到朱平安负责整饬兵备,方才从兵部支取的粮饷又不充足,为了感谢朱平安,表示他军中有一批淘汰兵备可以支援。
“多谢伯父支援。”朱平安怎么可能拒绝,第一时间拱手向临淮侯道谢。
“贤侄客气了。还有那个窃疏贼,伯父改日登门,除了臊臊他的老脸,定为贤侄讨得一批合用的好处。”临淮侯微微笑了笑,再次表态道。
“平安的建议能为魏国公采纳,荣幸之至,岂敢讨要好处。”朱平安微笑着摇了摇头。
“贤侄你太厚道了。你不管,这事伯父替你做主了。”临淮侯摆了摆手。
好吧,你是长辈,我说不过你......朱平安面上苦笑,心中热烈鼓掌。
两人约定明日上午,朱平安带人去临淮侯营地领取淘汰兵备。然后,两人便分别了。临淮侯急着回去写奏疏,肥硕的身材走的健步如飞......
第二日上午,朱平安将刘大刀等人都带上,又从提刑按察司衙门征用了十名差役,租用了二十辆马车,浩浩荡荡的去了临淮侯所领的操江水军营地。
“五姑爷您来了,老爷在营地里等您呢。”
管家李贰特地在营地外等着了,远远的看到朱平安,便迎了上来。
“有劳李管家在营地外等候。”朱平安微笑着与李贰打了个招呼。
“姑爷客气了,姑爷请。”李贰笑的一脸灿烂,引着朱平安一行走向军营。
朱平安一边前行,一边观察临淮侯兵营,军营驻扎在江口,一半在江面,一半在江岸,绵延里许,营寨最外围是鹿角,鹿角后树立了栅栏,将营寨围了起来。
临淮侯的军营驻扎的还算有章法,不过也有缺点,营寨扎为一处,这样的话容易被人包了饺子。一般谨慎的将领安营扎寨,都会分两处或者三处扎营,两处扎营形成掎角之势,两座营地互相照应,一个营地受到攻击,另一个营地可以前往支援;三处扎营则形成品字形鼎足之势,一个营地受到攻击,两个营地可以前往支援,三座营地互相配合。
“李爷请......”
营寨辕门外有一队八名卫兵分两列值守,看到李贰领着朱平安一行前来,值守的卫兵们都认识李贰,都抢着向李贰问好,虽然不认识朱平安等人,却也问也不问就打开营门,请李贰及朱平安一行进入军营。
没有验明核对身份,就打开辕门,请自己一行入内......
军纪不行啊。
窥一斑而知全豹,看到辕门前这一幕,朱平安忍不住微微摇了摇头。
军纪不严,治军水平不容乐观啊,朱平安对临淮侯的治军水平表示担忧。
果然,朱平安进了军营,发现营内营帐还算有序,但是兵士却无纪律,场地内正在训练的兵士队列松松垮垮,而不训练的兵士或在营帐间随意走动,或三五成群没有形象的席地而坐、东倒西歪,甚至还有几处空地外围了好多人,哄闹声传的老远,似乎在掷骰子赌博......
李贰引着朱平安一行一路长驱直入,来到了临淮侯的帅帐前,在帅帐前三十米处才遇到了亲兵阻拦。
“李管家,他们是什么人?!”一队亲兵上前问道。
“李秃子,瞎了你的狗眼了,连五姑爷也敢拦。这是咱府上五姑爷,当朝的状元郎,如今正五品江浙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朱平安朱大人,负责整饬兵备,提领***团。老爷请姑爷来营地领取咱们淘汰的军备,协助姑爷整饬民团兵备。”李贰上前骂了一句,给他们介绍朱平安。
“原来是姑爷啊,小的们有眼不识泰山,姑爷见谅,我们这就去通禀老爷。”李秃子等亲兵顿时热情了,派人向帅帐禀告,还帮着推了推马车。
“呵呵,贤侄,你来了。”临淮侯得了禀告后,一脸的笑容的迎出帐外。
“伯父。”朱平安拱手见礼。
“来来,快入帐内,喝杯热茶,暖暖身子。”临淮侯笑着将朱平安引进帐内,入帐前对亲兵吩咐道,“李贰、李秃子,你们把贤侄带来的人都招呼好了。”
朱平安步入帐内,临淮侯给朱平安倒了一杯茶,便着急将一份奏疏拿到朱平安面前。
“贤侄,你看我如此上奏,可乎?”临淮侯问道。
朱平安接过奏疏仔细看了一遍,内容几乎与自己的建议一模一样,遣词造句也无问题,其中也无任何不当之处,遂点了点头,“伯父,奏疏内容并无不当,经过伯父润色,这份奏疏更具有可行性,大善。”
“贤侄,可要署名?”临淮侯问道。
朱平安摇了摇头,“伯父,我还是避嫌的好。”
“好吧。”临淮侯点了点头,于是便签字用印,令人加急送呈京城通政司,同时揭帖送呈内阁。
奏疏事毕,临淮侯令人叫上军需官,带着朱平安一行去了军营库房领取淘汰军备。
军需官打开了一个库房,指着里面的杂乱堆砌的兵服,对朱平安说道,“朱大人,这个库房里有淘汰的兵服一千二百余套,都是寻常兵服,俱堪再用。”
朱平安近前观察,点了点头,这些兵服都是换装的,基本还算完好。
“可有甲胄?”朱平安问道。
“甲胄有是有,只是......”军需官欲言又止。
“贤侄,不是不给你甲胄,只是甲胄都是以前锻造的旧甲,维护保养不善......”临淮侯解释道。
果然,待军需官打开一个存放甲胄的库房,一股霉锈味便从中传了出来,里面的甲胄俱都锈迹斑斑、破破烂烂,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甲胄,几乎每一片甲叶上都有好多个洞。这样的甲胄烂到发指,穿上只是累赘,压根无法护体,故而被临淮侯他们军营弃之如敝履,仍由它们在库房接着破烂......
不过,烂甲也是甲,拉回去可以回炉当废铁,锻造兵刃、甲胄都是可以的。
朱平安也就开口将这些破烂甲胄全都讨要了过来。
接着,军需官又打开了数个库房,朱平安从中接收了六百根长矛,五百把战刀以及两百张长弓。令朱平安欣喜的是,在一个库房角落里,朱平安还找到了三百把火铳。
“哦,这些烧火棍不合我们水军适用,装填麻烦不说,一泛潮就哑了,不如弓箭合同。”
临淮侯对火铳很是不屑。
有火器不用真是暴殄天物!见状,朱平安毫不客气的将这三百把火铳讨要了过来。
这一趟满载而归。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挑选驻地
临淮侯营地里淘汰的军备,朱平安几乎如数全部接受,二十辆马车拉了两趟才拉完。
饷银已经到位了,又有了这一批军备,团练的物质基础已经差不多了。
妖女若男他爹来信,招降进展的还算顺利,已经招降了两个山寨,加上他们自己,接受招降的山贼人数已经差不多有六百人左右了。
朱平安计划团练人数为一千,有这六百山贼做基础,再征召、遴选一批青壮就可以了。
物质基础可以了,人也差不多了,自己再申请一块营地,团练就可以开始了。
所以,朱平安回到江浙提刑按察司衙门后,就向臬台大人汇报了团练的准备情况,然后开口申请团练驻地,准备驻地一定下来就传信妖女若男他爹,令他带着招降的山贼去驻地,正是开启团练序幕。
“不错,子厚你准备的很快,出乎了本官的意料。不错,很不错。”臬台大人一边听着朱平安的汇报,一边捋着胡须满意的点了点头,听到朱平安招降了六百山贼后,臬台大人有些担心的说道,“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山贼多是亡命之徒,匪性难改,不易管理,子厚团练止千人,招降的山贼就占了大半,如此怕是有隐患吧......”
“臬台大人,下官会以森严军纪约束这些山贼,若有违反,严惩不贷!”
朱平安一脸坚定的回道。
这是朱平安计划之中的事情,这些山贼编入团练之后,朱平安第一件事以及贯彻始终的事便是将军纪和服从灌注到这些山贼骨子里面去。
一定要锻造出来一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团练。
臬台大人闻言,微微点了点头,“子厚,尽管放手施为,不用姑息。”
“遵命。”朱平安拱手。
“关于团练驻地的话,子厚你觉的金山县如何?”臬台大人问道。
金山县?!
朱平安最近一直在研究江浙的地形图,这金山县自不陌生。金山县就位于应天西南六十余里处,距离应天不近也不远,算是应天的卫星县城。
金山县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勺”形,它之所以名为金山县,就是因为其境内东南有一座小山发现了金矿,因金矿而得名金山县。不过,金山县的金山早就在明初的时候就开采完了,现在成了一座荒山了。
其实团练驻地并不挑地方,基本上有个面积足够的落脚地就可以。
金山县作为团练驻地,并无不可。
另外,一般领导问你什么什么怎么样的时候,其实领导心里面已经认定那什么什么了。
所以,朱平安在臬台大人问后,便拱手道,“金山县距离适中,三面环山,很是适合作为团练驻地。”
“好,那就将驻地定在金山县吧。金山县虽然属于应天府,不过属于我们提刑司代管的分巡道内,在金山县整饬兵备也不无不可。而且,正如子厚所言,金山县距离适中,若是团练有变,应天可出兵助子厚掌控局势,若是应天有情况,子厚也可以率团练支援。另外,金山县距离苏淞也不算太远,若是苏淞情势危急,子厚也可率团练支援。”
1...583584585586587...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