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徐师不亏是徐师,朱平安佩服不已。
“这是朝廷下发的批示公文,子厚拿着去应天兵部列支粮饷就可以了。”
臬台将朝廷批示的公文递给朱平安。
朱平安双手接过批文,扫了一眼,发现申请的一万两粮饷,朝廷只批下来了五千两。
一万两都是自己担心朝廷不批准,压缩了又压缩的结果,五千两也太捉襟见肘了。
“朝廷财政紧张,能批下来五千两已经不错了。一般请示的预算,能批下来一半都算不错了。”臬台看到朱平安的表情,伸手拍了下朱平安的肩膀,接着说道,“子厚,须知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初期带兵经验不足,民团人数不宜太多,以千人为限,这五千两粮饷,也足以支撑一段时间了。”
“大人见教的是。”朱平安微微扯了扯嘴角。
千人?!这点粮饷可不够千人。以戚家军的军饷为例,戚家军一个士兵一年的军饷大约为十八两白银。这五千两白银也就仅仅够277人一年的军饷。
这还仅仅是军饷而已,还没有算兵士的武器甲胄以及日常吃穿住用度。
全都算上,这五千两银子,估计只够一百兵士一年的花销,还得省吃俭用才行。
民团练兵一百?!
玩呢?!
一百人够干什么?!在这倭患日益严重的时期,一百人连个花都翻不起来。
当然,这种情况朱平安早就预料到了,朱平安在等着朝廷批示粮饷,但是并没有将全部都寄托在这个批示上。朝廷批示的粮饷只是大义,有了朝廷的批示,有了朝廷发粮饷,那就表明这个民团是朝廷的民团,不是我朱平安的私兵,这个大义就站住了。粮饷的不足部分,自己再想其他办法就是了,比如拉赞助啊、以战养战啊等等,方法多得是。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今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朱平安心满意足的从臬台大人房间出来,远远的就看到了门外长廊内的楚雄、张楚峰、卓彦三人。从他们那关心的眼神中,朱平安明白,这三个货又拿自己雅赌呢。
这持续了多半个月的赌局,自己这个当事人是不是也该收点提成了。
于是,朱平安嘴角挂着微笑,径直向他们走了过去,与他们打了一个招呼。
“咳咳,朱小兄弟......”
“朱大人......”
毕竟他们拿朱平安作雅赌对象,看到当事人过来,他们不免有几分尴尬。
“呵呵,恭喜你楚大哥,你赢了。”朱平安从怀里掏出朝廷批示公文。
“真的?!粮饷下来了?!”楚雄闻言禁不住欢喜不已,下一秒瞥见朱平安意味深长的微笑,楚雄又禁不住尴尬不已,一双手搓了又搓,“啊?!咳咳,朱小兄弟,我们拿你兵备粮饷雅赌的事,你都知道了?”
“嗯,从你们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了。”朱平安微笑着点了点头。
于是,楚雄的脸色更红了。张楚峰和卓彦也是有些不好意思。
“呵呵,楚大哥、张大人、卓大人,这有什么不好意思,小赌怡情嘛。”
朱平安不以为意的笑了笑。
“哈哈哈,还是朱小兄弟明事理。来,让我们看看,嗯,果然如此,朝廷已于三日前批准了我们衙门的兵备粮饷申请,凭此公文便可去应天兵部支取粮饷五千两。”楚雄听到朱平安的话,放下了心中的尴尬,整个人禁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接过朱平安递来的公文,展开看了一遍,然后像是一只战胜了的大肥鹅一样对张楚峰、卓彦两人念道。
“这么快就批下来了?!”张楚峰、卓彦两人难以置信,伸长了脖子。
“呵呵,白纸黑字红章还能骗你吗?!你们自己看看,是不是这样写的!”楚雄昂首呵呵一笑,将朝廷批示的公文递给张楚峰、卓彦两人,任他们观看。
张楚峰接过公文,看了一遍,又确认了一遍,不得不接受了粮饷已批的事实。
卓彦也看了一遍公文,确认了这个事实,面瘫脸上露出了肉疼的表情。
“哈哈,看完了吧,看完了就把公文还给朱小兄弟。朱小兄弟还要凭公文支取粮饷呢。”楚雄笑着将公文收了回来,还给了朱平安。
“哈哈哈哈,愿赌服输,拿银子吧。你们两个赢了我那么多次,这次总算轮到我开张了。”楚雄哈哈笑着向张楚峰和卓彦伸出了双手,取笑道,“当初我输的时候可是爽快的掏银子了,你们总不会赖账吧?!”
“什么赖账?!楚胖子你瞎说什么呢!不就一百两银子嘛!谁会赖账!”
张楚峰咬着牙从怀里摸出了一张带着体温的百两面额银票,依依不舍的丢给了楚雄。
“我的小宝贝!”楚雄以与他体型不相符的敏捷,接住张楚峰丢过来的银票,用力的亲了银票一口,一张肥脸笑的跟朵向日葵似的。
卓彦一张面瘫脸虽然肉疼不已,不过是个愿赌服输的人,不舍却很爽快的掏出了一张百两银票递给了楚雄,“给,我都还没暖热呢。”
“哈哈,卓老弟就是比某些人爽快。”楚雄一把接过银票,嘴角咧到了后脑勺,“银票你没暖热乎,也不用遗憾,老哥我帮你暖热乎。”
楚雄看着手里的两张百两面额银票,一张肥脸笑靥如花,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就在他自我陶醉的时候,一只手伸了过来,准确无误的抓住了一张银票,然后嗖一下子就将银票拿走了。
谁敢抢我的钱?!
楚雄急了,抬头就看到了朱平安,正拿着银票笑的一脸阳光灿烂。
“楚大哥,我作为你们雅赌对象,相当于庄家,今天又帮你赢了赌局,见面分一半不过分吧。”朱平安笑眯眯的看着楚雄,晃了晃手里的银票,缓缓说道。
“咳咳,咳咳,不过分,不过分。”楚雄一脸肉疼的说道。
“呵呵,楚大哥慷慨解囊,资助衙门兵备粮饷,那小弟就却之不恭了。”
朱平安在楚雄肉疼的目光中,眉开眼笑的将银票收了起来,抱拳道谢。
朱平安打劫楚雄,并无一丝心里负担,一来楚雄财大气粗,这钱又是他赢来的银子,没有一点劳动加成;二来就像朱平安所说,自己作为雅赌对象又致函徐师帮他赢了赌局,这一百两银子是自己应得的分成。
“对对对,资助兵备粮饷,我这是响应臬台大人号召,鼎力相助子厚。”楚雄闻言,连连点头,这个说法我喜欢,然后扭头看向张楚峰和卓彦,嘿嘿笑道,“臬台大人上次在桌上可是号召我们鼎力相助朱小兄弟,我可是将臬台大人的意志贯彻到底了,资助了朱小兄弟一百两银子的兵备粮饷了,呵呵,张兄和卓老弟两个难道就没有表示吗?!”
“死胖子,我的私房钱全都被你赢走了,我倒是想表示,你借我啊?!”张楚峰刚输了一百两银子的巨款,心情正不爽着呢,听到楚雄又要让他赞助银子,顿时脸更黑了,咬牙切齿的冲楚雄一通咆哮。
“可以啊,只要你打借条,想借多少,我借给你多少。”楚雄嘿嘿笑道。
张楚峰不理他了。
“你那一百两银子,就是我贡献的。”卓彦一张面瘫脸淡淡说道。
“卓老弟,你输给我就是我的了,那是我贡献的。”楚雄纠正道。
“哼,死胖子,羊毛还不是出在我和卓大人身上。”张楚峰哼了一声,咬牙切齿道,“你是慷我和卓大人之慨,不止如此,你自己还倒赚一百两。”
说到这,张楚峰忽地眼睛一亮,灵光一闪,然后嘿嘿笑着看向楚雄。
“你干嘛这样看我?”楚雄被张楚峰看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嘿嘿,死胖子,你要是真响应臬台大人号召,你就将另一张百两银票也赞助朱子厚。反正也是你白得的。”张楚峰嘿嘿笑着,极力鼓动道。
“善!”卓彦面瘫脸也有了表情,附和着点了点头,眼睛看向楚雄。
“我......”楚雄攥紧了手里的银票,下意识的往后倒退了一步。
“哎呀,这怎么好意思。”朱平安嘴上虽然这么说,可是一双眸子眨也不眨的盯着楚雄手里的另一张百两银票,就像是瞄准了猎物的饿狼一样。
一时间,三个人,六只眼睛如同聚光灯一样,眨也不眨的盯着楚雄。
“我......正有此意。”
天知道楚雄是如何说出这句话的,天知道他说出这句话时心有多滴血。
“今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朱平安满载而归,回家路上,情不自禁的哼起了小曲。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始料未及
朱平安从“善良”、“乐于助人”的楚雄、张楚峰、卓彦手中,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从楚雄手中得了两百两银子的“赞助”后,径直返回家中,叫上了刘牧、刘大刀、刘大锤以及刘大钢四人,从提刑衙门借了一辆马车,马不停蹄的直奔应天兵部衙门。
事不宜迟,既然已经得到了朝廷批文,那就应该第一时间将朝廷批文变现,从应天兵部衙门支取兵备粮饷,以最快的速度组建民兵团练。
现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团练早一日组建,早一日训练,才能早一日成军,才能在这倭患日益严重的时代早一日发挥作用。
朱平安考虑到兵部衙门支给自己的不一定是银票,很有可能是银子。
五千两银子有多重?!明朝“计量”采用是十六两位一斤,也就是十六进位制,即“百两不用想,六斤零四两,千两不用算,六十二斤半!”,五千两也就是312.5斤。三百多斤呢,朱平安一个人可拿不动这么多银子,所以朱平安叫上刘牧他们四人,帮着搬运兵备饷银以及路途安保。
应天兵部衙门距离提刑按察使司衙门不远,朱平安一行盏茶时间就到了。
“我乃江浙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朱平安,奉命执掌兵备,今收到朝廷批复,特来贵衙支取所批复五千两饷银。”
朱平安一袭五品官服,出示令牌顺利进入兵部衙门,向值守小吏道明来意。
“朱大人,支取五千两饷银兹事重大,非尚书大人不可做主,还请稍后,容我禀明尚书大人。”值守小吏不敢怠慢,立刻向里通传。
“有劳禀明张尚书。”朱平安点了点头。
此时的兵部尚书是张经张大人,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一个受人尊敬的大人物,朱平安在现代了解甚多,对见到这位历史人物,心里面还蛮期待的。按照历史记载,张大人在年初的时候从京城调到应天担任应天户部尚书,三个月前又从应天户部尚书调任应天兵部尚书。
“朱大人,尚书大人有请。”
很快小吏便小跑着返回了,带朱平安前去拜见应天兵部尚书张经。
“下官朱平安拜见张尚书。”朱平安见了张经后,拱手拜见。
这是朱平安第一次见到张经,视野中张经身材魁梧,又带着一股子儒雅气息,这第一眼就给人一种儒将气质和文才武略兼备的印象。
张经在朱平安见礼后,目光如炬的上下打量朱平安,足足看了三秒之多。
我衣着仪表什么问题吗?
朱平安被张经看的都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衣着仪表有什么不当的地方了。
“我听人禀告说,你要支取五千两饷银。”张经足足看了朱平安三秒后,才缓缓开口。
“正是。下官奉命承担江浙提刑按察使司整饬兵备之职,提领民兵,为便于工作开展,特向朝廷申请了一万两兵备饷银,现今朝廷已批复五千两饷银,令下官前来贵衙支取,这是朝廷所批复的公文,还请大人审阅。”
朱平安拱手回禀道,言毕从怀里取出朝廷的批复,双手递呈张经。
“公文不必了,本官这里也有一份。”张经摆了摆手,没有接朱平安递来的批文。
“下官此次便是来支取批复的五千两饷银......”朱平安拱手道。
“朱大人,弱冠否?!”张经没有接朱平安的话,看着朱平安问道。
“下官尚未弱冠。”朱平安如实回道。
“朱大人,可曾将兵否?”张经闻言,又问道。
“下官数月前靖南知县任上,曾两次组织军民守城。”朱平安回道。
“我所言,正式将兵。”张经又补充道。
“那下官未曾正式将兵。”朱平安闻言,如实回道。
“朱大人,欲提领何地民兵?”张经又问道。
“江浙本地。下官已经招.....”朱平安如实回道,接着便要进一步说明自己招降山贼的事。
“那朱大人请回吧。”
张经打断了朱平安的话,面无表情的说道,说着端起了茶杯,以示送客。
什么?!让我回去?!朱平安闻言,不由怔住了,抬头看向张经,“尚书大人意思是?!”
“我的意思应该很清楚了吧,朱大人何必明知故问。”张经面无表情道。
确实,张经的意思确实很清楚,拒绝!朱平安又岂能看不清楚。不过,为什么?!我是奉朝廷批复前来支取银两,朝廷批复在这里都行不通了吗?!
朱平安清楚,但是不接受,抬头看向张经,再度拱手道,“张大人,下官是按朝廷批复前来贵衙支取五千饷银,并非无中生有,还望大人给予方便......”
“本官收到了朝廷批复,但是并未收到朝廷批复的银两,本衙无饷银可供朱大人支取,所以,朱大人请回吧。等到本衙收到朝廷批复的银两,朱大人再来支取吧。”张经目光与朱平安对视,淡淡说道。
呃!
朱平安闻言,深吸了一口气,没想到来应天兵部衙门支取兵备粮饷会遇到阻碍,没想到张经会拒绝自己。没道理啊,这是自己和张经第一次相见,不存在以前得罪过张经的可能。而且,张经也不是严党,甚至张经还反对严党,张经也不可能因为自己得罪了严党,而给自己使绊子啊。另外,自己是奉朝廷批复支取响应,有理有据,合规合法啊。
想不通,真的想不通,朱平安想不通张经为何会如此坚决的拒绝。
“张大人,贵衙为兵部衙门,所代表的便是朝廷。”朱平安目光与张经对视,缓缓说道。
朱平安这么说的意思就是,你们衙门是应天兵部衙门,是陪都兵部衙门,跟京城兵部衙门是同级的,你们代表的就是朝廷,你们衙门里的库银就是朝廷的库银,按照批文,你们衙门直接给我就可以,无需再等待京城兵部衙门按照批复给你们银两。
“朱大人所言极是,不过朝廷财政紧张,我衙不如京城兵部家底厚,财政更是紧张,早已入不敷出,赤字频频,目前并无余银可供朱大人支取。”
张经缓缓道,再一次拒绝了朱平安。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权衡与考较
张经以衙门赤字无余银可供支取为由,再一次拒绝了朱平安的请求。
应天兵部衙门赤字严重、没有库银?!
不是!
张经改任应天兵部尚书后,对于倭患非常关注,积极筹措粮草银两,招募骁勇,为抵御、剿灭倭寇做准备。朱平安来之前特意了解过,兵部衙门之前有库银两万七千两,张经就任后又贷支兵部草场银两万两,支取应天户部粮草银一万两,借用两淮盐银五万两、苏州府浒钞关船料及后湖贓罚银五万余两......林林总总加起来,兵部衙门库银得有二十万左右。自己就支取五千两饷银,怎么可能没有!
有,却不支给自己,那就有问题了。
朱平安微微眯着眼睛,不着痕迹的仔细观察张经,然而毫无发现。也是,张经可不是等闲之辈,文韬武略并雄,又岂能被自己观察出端倪来。
“张大人,如今倭患日益严重,百姓深受其害,平安急需此笔饷银,以便于整饬兵备,提领民团,为抵御倭寇尽一份力。”朱平安再次拱手,言辞恳恳的说道。
“倭患严重,我又何尝不知。”张经回道,“正是因为倭患严重,我部调兵遣将、招募骁勇耗费巨大,故而我部赤字严重,并无余银再支给朱大人了。”
闻言,朱平安总算是明白了,并不是兵部没有库银了,张经要用这些银子调兵遣将、招募骁勇。再联想张经方才问自己的那些问题,大约是觉得自己乳臭未干、又无统兵经验、计划统领的又是民团,民团哪里能比得上卫所官兵以及骁勇新军呢,故而觉的自己这边不靠谱,不值得这五千饷银;在他看来,他调兵遣将、招募骁勇所能发挥的作用,远比自己提领民团,在这个倭患日益严重的时期,有作用的多。
两相权衡。
张经毫不犹豫的就做出了选择,扣住自己的饷银,改为挪用调兵遣将、招募骁勇上。
“张大人,如今的卫所官兵已非同往昔,卫所屯田屡遭侵占,下官调查统计,各卫所实控屯田已不足当初的三成,经济能力大降,导致卫所配置越差,粮饷拖欠扣减已成常态;卫所士兵沦为豪强贵族家奴,不堪虐待,逃兵无数。下官统计了江浙各卫所情况,各卫所官兵平均人数由当初的五千人下降到一千七百人,这人数还有水分,且留下来的卫所士兵老弱病残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几无多少战斗力可言。这样的卫所官兵,调兵遣将过来,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朱平安拱手说道。
张经没有接话,也没有阻止朱平安发言,只是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
见状,朱平安又继续说道,“至于骁勇新军,确实比卫所官兵有战斗力。不过新军乃正规兵士编制,其花费远超民团。按照每个兵士军饷十八两计算,五千两银子之于骁勇新军,只够277人一年的军饷,但这五千两银子已经足够江浙在卫所、新军之外多一个御倭力量——民团了。”
“卫所不堪用,民团就堪用了?!耗费五千两银子,多一个不堪用的民团,与江山百姓又有何益?!”张经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缓缓说道。
“大人,民团就是新军,民团堪不堪用,关键在锤炼。”朱平安回道。
“朱大人也说了民团关键在锤炼,朱大人年未弱冠,又无统兵经验,如何锤炼出堪用之民团?!”张经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毫不客气的说道。
“张大人,下官虽未弱冠也无统兵经验,但有统领民壮的经验。三个月前下官靖南知县任上,倭寇贼首本田平八率三千余倭寇围攻靖南县城,当时县城兵衙不满百,下官组织了两千青壮协助守城,与倭寇激战一日一夜,守住了县城,并斩获倭寇首级七百九十五项,翌日下官又组织民状追击逃亡太平县之倭寇,斩杀倭寇三十一,恢复了被倭寇攻占的太平县城;月初,汪直派麾下叶宗满部倭寇六千余人夜袭靖南,沿海哨堡提前发现倭寇踪迹,下官组织民状严阵以待,倭寇畏而改道......”
朱平安一双眸子与张经对视,拱手将自己在靖南组织民壮的经历讲了出来。
“你的经历我也听人说起过,其中有无水分暂且不谈,守城与练兵统兵截然不同。”
张经微微摇了摇头,并没有因为朱平安举出自己统领民壮取得的成绩而改变决定。
在张经看来,朱平安当时的成绩肯定是有的,但是水分肯定也是有的。而且,练兵统兵与守城是截然不同的,两者的区别很大,守住城不一定能练好兵统好兵。
“大人......”朱平安再度开口。
张经打断了朱平安的话,“朱大人以为练就堪用之兵的关键是什么?”
“下官以为统兵练兵关键在于军纪严明、赏罚分明,严格训练、思想教育。”
朱平安拱手回道。
“军纪严明、赏罚分明,严格训练、思想教育......”张经闻言,不由低声重复了一遍,眼睛为之一亮,再次看向朱平安,目光不与初时同。
张经文韬武略俱全,朱平安回答的如何,他自己是有判断的。这一问,没想到竟发现朱平安居然是个知兵的。
“军纪严明,赏罚分明,严格训练,这三点本官知晓,你所言思想教育为何?!”
张经颇感兴趣的问道,语气也从一开始的生人勿扰、拒人于千里之外,多了一分和善。
“回大人。这是下官从当初组织民壮守城得出的经验,一开始民壮畏惧城外倭寇,有怯逃之意,下官以‘身后就是我们的父母妻儿,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打倒倭寇,保护父母妻儿’等动员鼓舞,民壮们顿时精气神高涨,不再畏惧倭寇,也不再畏惧流血牺牲,勇于守城。于是,下官领悟了,要使百姓无畏,就要让百姓有信仰!让百姓知道,他们是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下官以为练兵统兵亦然,要让兵士有信仰,让他们知道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精气神,一个有信仰有纪律的兵马,就不会成为散兵游勇、乌合之众!”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办法总比困难多
“关于统兵练兵,我常闻锤炼体魄,锤炼纪律,倒是第一次听到锤炼信仰的。不过,一个有信仰的军队,其精气神确实远非乌合之众所能比的。如此思想教育之道,倒也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本官倒是有些好奇了。”
张经听了朱平安对思想教育的解释,饶有兴致的看着朱平安说道。
思想教育可是共和国赢的胜利的一大法宝,绝非令人耳目一新这么简单。
张经虽然注意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但也只是初窥门径刚入门而已。
思想教育的潜能和价值,远超你的想象。
不过,他也是受时代认识的局限,他能认识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已经很了不起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