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保不齐还有可能是萧世廉的想法。
当然了,不管是谁的想法,李荩忱都不可能因为萧世略的身份而给他大开方便之门,作为皇家外戚,你想来朕还是可以照拂一下的,但是照拂只是局限在给你一个前往前线的机会,以一个普通的士卒身份,而不是将领。
李靖上下打量了一下萧世略,这家伙看上去有些激动,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仗着自己的身份添乱?
不过既然陛下已经下令了,这些身份就注定在李靖这里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陛下说了,只要自己能够带好现在手下的这些亲卫,到时候陛下就让自己出去领兵,保不齐这萧世略也是陛下给自己的考验,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当即李靖打起来十二分精神:“跟某来,先去把你身上的甲胄换成更加合身的。战场上,叮叮当当成何体统!”
“诺!”萧世略打了一个激灵。
李怜儿登时有些担忧的看向李荩忱,李荩忱对着她比划了一个放心的手势。
李靖李药师,这点儿分寸肯定还是有的。
而萧世略的人生,不知道会不会因此而完全改变?
李荩忱目送着他们的背影
整个历史都已经被自己改的面目全非了。
每个人自然也都不再一样。
“咚咚”的鼓声打破了建康府一如既往地喧闹。
这个时候的建康府正是最热闹的时候,来自于大汉各个地方的商队在忙碌着给建康府中的货栈运送物资,而新鲜上市的瓜果蔬菜和五湖四海中的珍馐也将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集市上,因此整个建康府的人,似乎都在大街上,或是买或是卖,远方的战火并没有完全打乱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在报纸上,大汉军队高歌猛进,更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战事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绝对不至于让建康府的百姓完全乱了方寸。
因此当宫中的鼓声响起的时候,大街上的百姓都有些疑惑的放下手中的东西,陛下这是要做什么?
“禁卫军出行,路人避开!”排头的汉军骑兵驱赶着街道上的人群,负责维持秩序的建康府衙役已经在路边站好。
天街两侧的百姓早就已经习惯了陛下出行时候的种种操作,见怪不怪了,不过陛下毕竟是陛下,人这一辈总共也没有多少得睹天颜的机会,因此百姓还是乌泱泱的聚集在大街小巷中,探着头看向大司马门的方向。
此时,李荩忱已经骑着马通过大司马门,他的身边跟着前来送行的唐亦舜,此时的唐亦舜已经是大汉新任宰辅,而他之前都官尚书的位置则被取消掉。
因为当初顾野王身在宰辅位置上的时候,实际上更像是一个老顾问,只是起到上下传话的作用,而且以顾野王的岁数和精力,也就只能做到这些了。
但是现在唐亦舜走上宰辅的位置,朝廷当然不会让他也当顾问,可是本身都官尚书和宰辅的职责大多数都重合掉了,尤其是在关于六部的管理上,因为剩下的朝廷机构之中,门下省实际上只有一个通事馆,而御史台和太尉府是独立于朝廷文官体系之外的机构,宰辅自然管不到。
因此为了尽可能避免人力资源上的浪费,朝廷保留宰辅居中主持大局,并且撤销掉都官尚书的职位并非不能理解,关键还是朝廷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否则的话朝廷肯定不会这样压榨每个职位能够负责的范畴。
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也应该就是这几年的事情,随着科举考试的进行,朝廷的选贤举能已经完全步入正轨,同时也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证明了在九品中正制之外并非没有路可走,所以再过几年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足够多了,人才问题自然也就不再是朝廷的心病。
第一六六零章 誓师出征
“是陛下,陛下亲自出宫了!”
一名眼尖的远远地就看见了全身披挂的皇帝陛下,那一身不但拉风而且还挺沉的黄金盘龙甲,也就只有大汉的皇帝陛下有资格穿戴了,而皇帝陛下竟然披甲出行,而不是和往常一样乘车,那说明之前人们的猜测是真的了。
大汉天子,即将御驾亲征。
“北地宵小,挑衅皇权;万里烽烟,将士用命;国家生死,承担肩上!”引着骑兵在前面开路的李平朗声吼道,“今日大汉天子御驾亲征,讨伐宵小,平定北方,收复华夏故土,重开大汉山河,沿途百姓,跪接圣驾!”
“沿途百姓,跪接圣驾!”
此时建康府的大街小巷之中已经传了好几天的消息总算是得到了确认,皇帝要出建康府亲自参与到北伐之中了。对于大汉的百姓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短短的几年还不至于让大家忘记皇帝陛下当年百战百胜的威名,建康府夸功的事情都还在绝大多数建康府老人的脑海之中。当年的皇帝,虽然比现在更加青涩,但是已经展露出来了枭雄称霸一方的姿态,而现在的皇帝,即使是几年没有参与到战事之中,当他策马经过的时候,人们依旧能够感受得到他身上的那一股肃杀之气。
这是百战余生的气势。
而同样的气势,几乎经过御街的每一个汉军将士身上都有。
大汉禁卫军,到底是大汉的头等精锐。
而有这样的军队保家卫国,大家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吾皇万岁,万万岁!”
“大汉万岁,万万岁!”
百姓们拜倒山呼。
而李荩忱径直昂首策马,这是他应该享受的祝福。
有资格陪同陛下从大司马门出发、经过御街前往城南校场的终究只是一小部分人,其余大多数的将士已经在城南校场集结。
毕竟李荩忱这是出征,不是阅兵——说到阅兵,他还是比较有兴趣到时候在邺城阅兵的——所以现在他不可能拉着大队人马乌泱泱的从建康府穿城而过,上万人的禁卫军,非得要拉开阵型通过天街的话,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时候呢。
所以当李荩忱抵达校场的时候,禁卫军已经列阵完毕。
一个个方阵从点将台前一直延伸到远方,偌大的校场上已经被人填满,但是没有丝毫的拥挤感,或许是因为这些将士们站的实在是太整齐了,让人并不觉得这一片土地会因为塞不下他们而显得分外拥挤,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有黑压压的军阵,带着肃杀之气,随时准备奔赴沙场。
“将士们!”李荩忱的声音很洪亮,不过终究没有麦克风,能够听到的也就只是最前排的人,不过点将台两侧本来就有巨大的回音壁,李荩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有专人对着回音壁复述,然后让回声传遍整个校场,“大汉已经和周人全面开战,身为禁卫军,你们的主要责任是保护朕,或许感慨于自己没有机会参与这一场国运之战,又或许遗憾自己没有办法建功立业,而现在,朕将率领你们北上,你们将在朕的旗帜下北伐!”
不需要什么前因后果,也不需要什么威逼利诱。
大汉的将士身在军中,早就已经知道自己为什么吃这一份粮,也知道自己为什么每天流汗。
他们枕戈待旦,就等待着这一天。
而如今,这一天已经来临。
“万岁!”山呼声呼啸而来,如惊涛拍岸。
万分的整齐,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的心声。
李荩忱深深吸了一口气:“可敢随朕北伐?!”
“誓死追随陛下,北伐,北伐!”
无数的将士同时举起手中的刀剑。
阳光下,雪亮的刀剑倒映着一张张或许还有些稚嫩的脸庞。
每一双眼睛之中都流露出来绝对坚毅的目光。
以禁卫军这大汉最精锐的军队、追随在皇帝陛下的龙旗下征战,是他们此生的荣耀。
乱世之中的人们,本来就没有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现在李荩忱给了他们这种归属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根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明白自己的姓名之前,还有民族。
大家都是汉人,那么就要夺回汉人的江山,洗雪三百年偏安的耻辱,让大汉这个庞大的帝国重生在这炎黄故土上!
李荩忱霍然抽出自己的佩剑,直指向北方:“北伐!”
“北伐!”无数的将士高呼。
这声音不但在城南的校场上回荡,也在这悠悠秦淮河畔回荡,也在这莽莽钟山下回荡,更在建康府的每一个人心头回荡。
三百年了,在祖逖中流击楫之后,在桓温杀入关中之后,在刘裕荡清河洛之后,在陈庆之七千白袍席卷北方之后,又有人喊出了这震天动地的两个字。
北伐,此时的大汉百姓,已经不是三百年里任何一个朝代的百姓,他们对于这个新的朝代有归属管和认同感,北伐已经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每一个人的期望,大家都期待着和平与统一,都期待着能够让这动荡了三百年的乱世彻底平静下来。
受够了,也是时候了。
而此时的大汉军队,也已经不是三百年里任何一个朝代的军队,他们有着属于军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愿意为守护自己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并为了能够和历史上的那些名臣将相一样名垂青史而浴血厮杀,他们愿意追随着那飘扬在前方的赤色旗帜和冲锋在前的将领们,用奋斗和牺牲来诠释自己对于忠诚和热血的理解。
训练了那么久,也是时候了。
乃至于此时的大汉官员们,来自于天南海北的官员们,都已经在这件事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他们都还年轻,他们不想等待也不想就这样偏安,他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大统一王朝的缔造者。
天不容二主,自然也就不容有两套开国功臣名录。
那要做的,就是战胜那些人,开创一个如同之前的秦汉一样的大一统王朝。
从皇帝到官员,从将士到百姓。
或是因为信念和思想,或是因为利益和功名,大汉上下,空前的团结。
向着北方,无人畏惧。
大汉新元四年四月初五,大汉皇帝李荩忱于建康府誓师出征。
是日,建康府万人空巷,大江之上,樯橹遮天蔽日。
第一六六一章 中流
京口码头,一艘艘体型庞大的战船几乎从京口一直铺到对面的瓜洲渡。
对于李荩忱来说,京口绝对是一个熟悉的地方,当初从瓜洲渡到京口再到建康府,自己第一次参与到了南陈纷乱的内斗当中,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次的内斗中自己把握住了陈叔宝和陈叔陵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能够赢得东宫群臣的青睐,为之后自己得以主导进攻江陵之战以及独自入蜀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现在自己又回来了。
虽然不是从淮北来到江南之后第一次到京口,甚至就在前一段时间李荩忱下江南巡查的时候还曾经来过这里。
但是这一次,他的心态或许是最不一样的一次。
因为从今天这一次开始,自己终于可以抽出剑,指向中原。
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最大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臣领扬州刺史蒋元逊,参见陛下”
“臣户部尚书陈叔慎,参见陛下”
京口前来迎接的文武官员也已经是李荩忱的老熟人。
蒋元逊是京中老人,而陈叔慎更是李荩忱的小舅子。这一次大汉倾国北伐,刚刚疏浚好的江南运河成为了大汉东侧运输粮食和武器装备的大动脉,因此也带动着京口和对岸的广陵一跃变成了大汉东南地区之中最繁华的存在。
实际上当初江南运河开通之后,这些运河沿岸重镇就已经甩掉曾经的包袱主要还是世家带来的包袱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池规模不断扩张,城池内外都已经转变为大大小小的集市和仓库,而城池外面也被大量的工坊所覆盖。
借助运河,这些城镇都迎来了经济上和工业上的大发展。
而现在大汉北伐,这些城镇更是变成了粮食转运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各地州府自然也是抓住机会,搭乘战争的顺风车,让城市规模再度扩大。
因此此时呈现在李荩忱面前的京口,甚至和他上一次前来的时候见到的京口都已经有所不同,几个月的时间也足够发生一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上一次来的时候京口还在大兴土木,而现在城池外围的扩建已经完成,街道上很少能够看到有废弃物和尘土,来往的车辆和船只井然有序。
在大战来临的时候,这个江南重镇也在全力运转。
正是因为京口到瓜洲渡这一线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即使是身为户部尚书的陈叔慎,都已经亲自坐镇京口。
李荩忱甚至有理由怀疑,如果这一场大战持续的时间再长一些的话,京口和广陵这夹江携手的两座城镇,很有可能会取代建康府变成东南最富饶和繁荣的城市,毕竟这本来就是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面,当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广陵一跃取代已经改名江宁的建康府,成为南方最富庶之地。
更不要说作为一个后世人,李荩忱很清楚大运河沿线的晋陵、吴郡这些,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建康府能不能保住自己江南中心的身份,而或者会沦落到和西边的州府们一起玩,那李荩忱自己也不能决定。
毕竟大时代的浪潮下,即使是他自己也只能起到一个因势利导的作用,更何况这个时代的华夏经历的和另一个时空之中的已经完全不一样。
李荩忱倒是并不打算在京口过多停留,他不是来旅行的,是准备北上征战的,不过北上征战的主要食粮,李荩忱还是要亲自看一下的。
伸手让李平不要跟狗皮膏药一样贴着自己,李荩忱又翻身跳到码头上的一条船上,船微微晃动一下,船上的船老大打了一个激灵,赶忙过来搀扶。
李荩忱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朕当初也没有少在船上,这点摇晃还算不得什么。蒋卿家就算了,子敬,可敢下来”
陈叔慎跳到船上,身手敏捷,向着李荩忱拱了拱手,颇有几分“这有啥不敢”的意思。
李荩忱伸手戳了戳船上的米袋,又掀开看了看另外一边堆放的石弹,这些石弹是汉军霹雳车的主要“食粮”“现在江南的粮食还能向北运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