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日新说313

    就算曹操退兵了,袁绍很大可能,也不会退兵。

    可面前的老成稳健的年轻人,竟然不担心这件最紧要的事情,也不试探自己对袁绍的态度,反而孜孜不倦地在追求关于三辅的利益。

    难道他不知道,一旦失了河内郡,则三河之地也要危矣,怕是他关西三州没有夺取,就先栽在袁绍的手中了。

    不过,曹操想了想,面前的阎行不太像是利令智昏之人,于是他斟酌了一下,还是开口笑道:

    “彦明无需担忧,正所谓名正言顺,你讨伐叛逆,收复关中,也是为了扶助天子,中兴汉室。既然你我两家誓扶汉室,那你说的这些事情,孤绝不会去掣肘干涉。”

    “只不过,嘿嘿,彦明是不是也应该担忧一下河内的兵事”

    作为始作俑者的曹操,在谈起袁绍出兵这桩事情来,毫无愧色,反而是对阎行变得颇为同情,只是他心中也难抑得意。

    他可不想眼前的年轻人这么快就折在袁绍的手中,最好的结果,是能够维持目前河内两家对峙的僵局,耗尽河东的元气,将河北大军死死拖在河内郡。

    见到曹操说起拨动整个关东局势、促成今日情形的河内争夺战,阎行也莫名地笑了,他抬头看见已经到了近前的御帐的金色穹顶,转脸对曹操笑道:

    “曹公,河内之事,等见了天子,你就明白了。”

    久思不解,却得到了阎行莫名其妙的回答,曹操心中咯噔一下,也敏锐地感到了一丝不妙,但他还是不改神色,哈哈一笑,就将内心的波动直接掩饰过去了。

    御帐就在眼前,兖州兵马要和河东人马都要留在外围守护,进帐的阎行、曹操各自只带几名文武心腹。

    在天子的御帐外,是由被重新启用的董承主持迎接曹、阎,董承已经被天子封为车骑将军,阎行对此不置可否,但也承诺,会将刘表派来雒阳城的两千兵马拨给董承统领,不过这些要在曹操奉迎天子之后。

    董承见到阎行,笑容有些僵硬,但还是强笑着迎了上来。

    五大三粗的董承虽然变成了外戚,但是却依旧保留着军汉的本色,幸好一同迎接的还有侍中刘艾、丁冲等人,从旁指点,总算没有失礼之处。

    众人在帐外都解下了兵器,脱下了靴履,就像是在上朝觐见天子一样,整个过程都要一丝不苟,阎行也没有再说什么“甲胄在身,请以军礼见”的话来,而刚刚还谈笑不羁的曹操也严肃起来,态度更是谦卑,他仔细整理着自己的须发衣甲,生怕在君前有丝毫的失仪出错。

    &




第503章 阎彦明借势退敌(下)
    这边曹操不顾威仪,挤眉弄眼,丑态毕露。

    可孔融一听到是出使河北、讯叱袁绍,身上那股大无畏的名士气势瞬间就迸发出来了。

    想到可以前往河北面刺仇人,索还妻儿,他像一只骄傲的斗鸡一样,无视曹操的手势目光,气势汹汹地出列受命,并向天子承诺,一定要不辱使命、不避斧钺,当面训斥袁绍,若袁绍不能够遵从诏令,依旧心怀不轨,那孔融就要当堂与袁绍拼了,他拼死也要为国除奸。

    曹操眼见事情无可避免,眉头紧皱,却也只能够作罢,只是心中思绪乱糟糟的,远不如之前在御帐外和阎行打趣那么畅快了。

    帐中议政还在继续。

    第四桩政事,是追赠病死的杨琦、遇刺的沮俊等朝臣,加封慰藉他们的家眷,第五桩政事是商议将司隶校尉部改为司州,第六桩政事是命骠骑将军阎行督领司、雍、凉三州,减去录尚书事职务,第七桩政事是恢复一些汉家旧制

    曹操听到后面都已经听不下去了,心情糟糕透了,待到君臣商议完这些事情,参拜告退后,他带着随从文武,直接找上了同样告退出帐的骠骑将军阎行。

    “彦明,今日之事,你可隐瞒得好深啊!”

    想到不久前,阎行出奏遣使训斥袁绍,立即就引来一批大臣附议的情形,曹操不由恨得牙痒痒的。

    他很清楚,孔融抵达河北之后,袁绍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以往袁绍对外昭告天子遭受董卓、李傕、阎行等一班西凉军将校、乱国武人的挟持,诏书不可奉,关东州郡应该联合起来清君侧、护社稷的借口已经不管用了,因为天子名义上已经转到了兖州的手中,而兖州是关东州郡,曹操更是袁绍“党人”中的一员干将,对外,河北和兖州一向都是站在同一阵营的。

    关东、关西也不再是互相攻讦对峙的势力,为了逢迎天子,曹操和阎行都必须互相承认,这样一来,之前被孤立的阎行就可以通过曹操逢迎天子一事,借用曹操的势,转手一拨,调转矛头,将原本是关东盟主的袁绍彻底孤立了起来。

    袁绍要么就不要曹操这个盟友,悍然与关西、关东势力同时撕破脸皮,要么就得暂时收兵,做出服从朝廷天子的态度,并且上书自陈,为自己那些“罪行”进行辩解。

    否则,袁绍那伟岸的盟主形象、偌大的忠臣家声,就要在裸的事实面前崩塌了。

    可想而知,被舆论逼到角落的袁绍,若能化解,事后一定会对自己极度恼怒。

    当然这桩事情,对曹操也不是毫无益处的,至少这封诏书,可以让雄踞河北的袁绍屈服于自己奉迎的朝廷的权威。

    而重塑汉室的权威,这是每一股奉迎天子的势力在对外时的理智选择。

    阎行不过是趁机搭上了曹操的势头罢了。

    “这桩重塑汉室权威、得罪人的事情曹公是迟早要做,那就不如今日让行先帮曹公给做成了,反正在下在袁绍口中,也是董贼余逆、挟持天子、意图窃国的武人,也不担心这一次了。”

    曹操闻言脸色沉了下来,阎行这俨然是在学进帐前的自己,那一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作态啊,这若是帮自己,那就不该是这个时候向邺城遣使了。

    被占了便宜,还见到阎行这副卖乖的模样,曹操拂袖不悦,作势就要转身离开,只是走了几步之后,他又突然掉头,转身回来,眼睛盯着阎行,气势汹汹问道:

    “借孤之势,退了河北兵马之后,彦明下一步意欲何为”

    “西进,收复关中。”阎行展颜一笑,坦然相告。

    “好,孤也要护卫天子、移驾东归,就是不知道何时可以再见了”

    “呵呵,短则三年,长则五载,行与曹公,总会见到的!”

    “三年五载哈哈哈,关中残破、韩马猖獗,还是以五年为期吧!”

    曹操指着阎行,畅快大笑,又恢复了之前那副佻易戏言的模样。他在御帐之外,远眺着远空西斜的日头,再看看河东人马、兖州兵卒,还有身边年轻的阎行,他一时来了兴致,抚须长吟,兴致勃勃地说道:

    “孤自幼好音律,登高望远,必赋新诗。今日得以觐见天子,又见了彦明这样的英年才俊,可谓幸甚,胸中块垒,唯歌一曲,可以咏志啊!”

    说完之后,曹操不顾他人在场,低头踱步,就像是沉浸在创作的海洋一样,不顾威仪,手舞脚蹈,眯着眼睛吟诵起来。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班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这副手舞脚蹈,眯着眼睛吟诵的模样或引来旁人的侧目,或引起身边人的惊诧,但是曹操却依旧沉醉其中,浑然不觉。

    身处其中的阎行内心同样震惊,用心倾听,曹操的诗句是斟酌过的,应该是平日的灵感佳句积累到一定程度,正好赶上这个重要时刻,就在曹操胸中一同迸发出来的。

    现实主义者的狡诈酷烈此刻在曹操的身上淡去,理想主义者的浪漫色彩则闪现斑斓。

    曹操虽是党人,但与经书传家的袁绍不同,他好音律,幸倡优,擅工书法,行事也与恪守礼法的士人大有不同。

    此时听他的诗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将今日所感,心中向往的一个理想治世通过诗句娓娓道来,虽然阎行粗鄙,不擅长儒家经典,可对曹操的诗句还是能够大致听懂的,这



第504章 孔文举出使扬威
    经过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后,十九日,天子遣使河北,曹军奉迎天子百官等一众车骑人马启程东归,迁都许县。

    阎行兑现了来时入宫对天子的承诺,将荆州派来的兵马、工匠民伕都拨给车骑将军董承,以增强少年天子的实力。

    河东也没有扣留任何宫人奴婢、百官家眷,连同宫中的礼器、乐器、御品、珍宝、符信、图书、卷宗,一同交付给曹军。

    曹操这次倒是没有再来和阎行话别,他接到天子所在的金根车,再派人前来告辞后,就统帅大军,车骑逶迤,浩浩荡荡地大规模撤走。

    接下来的几日,兖州兵信守之前对阎行的承诺,以鸿沟为界,将成皋以东的河南地作为缓冲,全军退出河南地,相继返回豫州、兖州。

    在这个期间,阎行驻军荥阳,接收了曹军留下的五万石军粮,等斥候确认了兖州兵全部退出了河南地之后,就让翟郝、魏铉留兵驻守荥阳、敖仓,自己统帅五千歩骑启程赶回雒阳。

    兖州兵已退,天子也派遣使者前往邺城,接下来就看袁绍如何应对了。

    阎行相信,不出意外的话,袁绍此时已经陷入到了舆论困境之中。

    河北,邺城。

    事实证明,朝廷将孔融征为将作大匠,出使河北,是真的选对人了。

    孔融轻车持节,带着天子的诏书,兼程跋涉,风尘仆仆地用最快速度赶到了邺城。

    袁绍已经提前得知了曹操奉迎天子的消息,也得到了一些天子遣使的风声,因此又打算故技重施,称病不见朝廷使者。

    但是孔融忠直刚烈,又岂是能够任由袁绍无视朝廷威仪之人,他在城中驿馆等了一整天,都等不到袁绍的接见后,次日一早立马让随从备好车驾,不顾驿馆接待官吏的阻拦,奋勇冲出了驿馆,直接驱驰在了邺城城中的街道上。

    孔融令人撤去帷幕,一手扶着车轼,一手举着诏书,昂然立于车上,背后是天子的节杖,名士的风气彰显无遗,他向街道上的行人大声疾呼。

    内容即是,雒阳残破,为中兴汉室,大汉天子的法驾已经驶出了成皋,朝廷将东徙许都,关东州郡无不振奋,万民归心,云合景从,如今天子派遣将作大匠孔融前来河北,抚慰河北州郡,晓喻冀幽士民,从权乃慰,不从乃溃,朝廷广宣恩信,班扬符赏,特此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律令。

    这番义正言辞的使臣辞令,加上孔融的名士的大来头,顿时惊动了邺城的不少人,以至于万人空巷,纷纷奔走相传,争相要观看天子使者的威仪。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袁绍的口中,袁绍顿时大急,立马下令将领张郃、高览,率领府中三百大戟士,火速出动,去将那些围观使臣的邺城士民驱散,将孔融挟持回驿馆去。

    可没想到事情却越闹越大,张郃、高览率领大戟士冲到了大街上,一面阻隔邺城士民,一面想要将孔融送回驿馆去,孔融胸中一大股怒气还未宣泄,此时见到袁绍竟然派兵前来,顿时怒发冲冠,破口大骂张郃、高览。

    “负甲持兵,当道阻拦天子使臣,尔等竖子,是要犯上作乱耶”

    孔融的唾液沫子都碰到了近前的高览脸上,高览勃然大怒,就要拔出佩剑,将孔融拉下车,没想到还没动手,却被跟在后面的张郃一把死死拽住。

    “此人乃是当世名士,又是朝廷使臣,今日众目睽睽,若是伤了他,张、高二姓族矣!”

    张郃的话点醒了高览,张郃为人颇有城府,这事情他比高览看得要明白,面前这桩棘手的事情办不妥,他们最多就是回到袁绍府邸被训斥一番,可若是动了欲作死斗的孔融,当众伤了、杀了朝廷使臣,那他们二人就不仅性命不保,还会牵连到了族人。

    高览想到动了孔融的后果,顿时也吓得冒出冷汗,当即只能够先隔开、驱赶围观的邺城士民,面对孔融厉声呵斥,却只能够装作瞎子聋子,任凭孔融将他们这些精兵强将骂的狗血淋头。

    孔融也看出了他们投鼠忌器,想要先赶走邺城士民再下手,顿时又是高举着诏书,仰天长啸,声振屋瓦,呵斥张郃、高览的险恶用心。

    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河北,岂无一二男儿,为国除奸耶”相激,煽动围观的邺城士民对抗袁军的大戟士。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本朝虽崇儒重教,但也存有先秦任侠之风,加上孔融用忠君大义感召,顿时就有邺城的士民、游侠儿和袁军的大戟士冲突起来。

    孔融趁此机会,下令车夫驾车冲开大戟士的包围,继续游街宣告,他今日就是要让阖城上下知道,汉家天子不可轻,忤逆之心不可存,让躲在府中称病不见的袁绍知道,汉家忠臣义士的铁骨铮铮,又岂是他袁家小儿,派出几百甲兵,就能够打断的!

    事情闹到这一步,张郃和高览也知道,这桩事情已经不是他们能够处理得了的,连忙派出大戟士,火急火燎地赶回袁绍府邸



如此更新的原因说明
    各位书友,我思前想后,觉得为了大家都好,就一口气连发6章,将整个关东局势,阎、曹、袁三家的博弈过程和汉室天子的作用写到尾声,除了补这两天的章节外,还要补上个月的两更,最后剩下两更,就当作22、23号的章节提前发了,24号再恢复正文更新。

    这个博弈过程我在创作过程中是比较满意的,22号,23号我会写一篇作品相关,梳理历史上迎天子的权谋脉络,和制作一张三家博弈图表、几张相关战役地图,24号写完三家的博弈结果后,剧情就进入攻略关西的阶段,敬请期待!

    有人问我近况,坦白讲,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内心是比较压抑的,因为创作的过程感觉就像是个妓女一样,不管有没有灵感,都必须持续输出,这跟妓女有没有感觉,都要躺倒床上被输出一样压抑。

    另外,如果在过程中我卖力地搔首弄姿的话,可能许多人也不想懂个中情调,就想我按照主流市场,躺倒床上一动不动让他们爽就行了,不给就是拉仇恨,就是不爽。我觉得,整个过程其实是个双向的选择,没必要互相看不起,也没有必要恶言相向,市场和资本已经培养了足够多的模板和套路,也夭折了不少非主流的创作,不需要再有某一位痛心疾首,跳出来针对非主流的创作了。

    这大概就是一些读者常问的此书为什么不火的原因。如果以后写完这部小说,我有机会再创作一部西汉末年的小说的话,那也许我会更好把握地主流和非主流之间的关系,写一部更趋于雅俗共赏、能够实现作者和作品价值的小说。

    最后,如果说觉得我的小说是沉重的、是压抑的,已经影响到你的观感、破坏了你的心情,那我只能说万分抱歉,这不是我的本意,我本质上还是快乐的,并且能够享
1...168169170171172...2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