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冠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雨落未敢愁

    很快他便明白,这个方法虽然好,但恐怕是不能推广实行的。

    因为现在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是足够‘优秀’的了。

    即便是不够优秀,有这个世家,有朝廷官吏,乃至于宗王在,都必不可能让这所谓的明经制实行的。

    再者说,这主公想出来的办法,再如何选人,最后还是要选到世家的人。

    世家的士子,比之寒门的士子,还是要优秀太多太多了。

    因此。

    在张宾看来,王生的想法虽然很好,但却是不实用的。

    “明经准备一个时辰,之后诸位挑选经问大义十条,写明左伯纸上,有优者,则可在次日再接受第二个考验,未过者领二百钱归去。”

    说完这句话,张宾旋即退出大院。

    而张宾的话一说完,大院中顿时一片哗然。

    明经。

    十问

    这种考校,他们是之前没有想过的。

    其中很多人心中,以为王生要考察的是清谈之辨,亦或者是三玄之问,毕竟广元侯最善于清谈,又有鬼神之辨。

    最不济,应该也是考校诗赋文才,如此,怎么变成明经了

    这时代真正习明经的,原本就不多,尤其他们这些寒门,一个个削破了脑袋往里面钻,更是如此了。

    “诸位,还是快些看罢,选十问经义,一刻钟后可是要各自入房间撰写了。”

    刘勇在这个时候适时提醒。

    这些寒门士子恍然大悟,当即去木板看经义。

    木板是巨大的木板,上面誊写着各种经义内容。

    《礼记》、《春秋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有看过些许书籍的,当然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

    好在周易也在其中,也让众人心中微微舒了一口气。

    最不济者,也可选《周易》。

    也有一些水平极低的人,如今看到如此多平时都见不到的书籍,眼中当即就露出求知的模样,恨不得当场将这上面撰写的所有内容都吸纳进脑海里面。

    这个时代,书籍可是珍贵事物。

    也是世家为何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世家垄断了知识。

    “一刻钟到。”

    刘勇一声呼,那些士子当即在刘勇的指挥下,到大院的各个房间写出自己的见解。

    便是有些极想要看书的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在得到广元侯的认可与这些书籍之间,很显然是得到广元侯的认可更加重要了。

    若是得到了广元侯的认可,这些书籍还会差

    铛

    一声钟响,开始计时了。

    金谷园高楼上,可以将安置上百寒门士子的大院尽收眼中。

    此时的王生便站在这高处上。

    明经明经。

    可惜在这个时候,科举制没有土壤,不然的话,比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学历史的,自然没有如常人一般对科举制有偏见。

    实际上,科举制是利大于弊的。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这个制度开始初衷的改变察举制的劣势支出,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




第十五章 刀山火海
    刘勇将众寒门士子的经帖呈上,王生与张宾则是坐下观之。

    只是这上千份经帖数目实在是太多了。

    这若是他与张宾两人而已,岂不是头都要炸掉了。

    王生看着张宾,说道:“看来,你我还得再请几个人过来了。”

    张宾轻轻点头,此时他手上已经拿起一页左伯纸,放在手上轻轻看了起来。

    但是,这左伯纸上的内容张宾还未看完,只是看了几个呼吸。

    他的脸庞就红润起来了。

    “当真是胡言乱语,寒门之人,是少有俊才之人的。”

    “是何文章先生居然如此愤怒,且与我观之。”

    能够让张宾如此生气,恐怕这人写的东西,得是有多难看。

    张宾将经帖递到王生手上,王生打开经帖,细细一看。

    《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於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於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於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於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这个观点,像是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论,加之春秋大一统。

    不过,写得是不差的。

    就是...

    有些熟悉。

    这洋洋洒洒数千言,语句通顺,道理深刻。

    张宾不至于如此生气罢了。

    王生再看了一眼,突然愣了一下。

    他突然知道张宾为何会如此生气了,自己为何会对这些内容如此熟悉了。

    这就是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的原文。

    这...

    在这个时候,王生心中也不知是何感受了。

    “哼!”

    张宾先是冷哼一声,继而说道:“主公现在应该是明白在下为何如此愤怒了,此等士子,脑中没有些墨水也就罢了,居然还做窃贼,偷他人之言,实在可耻。”

    王生看了写这篇经帖人的名字。

    傅青。

    名字倒是不差。

    “我看先生也莫要如此生气,消消火气,这士子中,有优者,自然就有劣者,何故生气,埋汰自己的身子。”

    “是。”

    张宾虽然应诺,但脸上到脖子都还是红的,显然,这气还是没消的。

    “如此多经帖,我等两人难观之,刘勇。”

    “属下在。”

    “你派几个人,去卫阶府邸,杜蕤府邸,江统府邸,王导府邸....将这些人请来罢。”

    这种工作,须有水平的人才能做。

    最不济者,也要对经学有些涉猎才是。

    此时的经学虽然被郑玄何宴等人重击过,魏晋经学进入中衰时期,但在士子中,还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尤其是前面的杜预是一个十足的春秋迷。

    因此研习经学者,大有人在。

    “诺。”

    刘勇领命而去。

    王生则与张宾继续浏览后面的经帖。

    让王生颇为气恼的是,张宾对他之言语,似乎非虚。

    寒门士子中,稍微有些水平的,似乎没有多少。

    前面那个傅青的,还能将汉书中董仲舒传的内容完完整整的写出来,后面的人,便是想要抄写,对这些内容也只是写的零零碎碎的,不成文章。

    有的更是连大意都不通。

    甚至还有许多错别字。

    换在后世,那就得是通假字了。

    更有甚至,有些人的字迹,实在难以辨认,恐怕很少用毛笔书写的。

    这也很好解释,毕竟纸笔在这个时代可是很昂贵的事物,这些寒门士子用不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这个正常,到王生这里,就让他格外的难受了。

    王生十分难受,张宾则像是一个即将火山喷发的火山一般。

    看完一个经帖,就要口吐芬芳一句,怒气值也加了十。

    最后索性不看了。

    “这士子写的经帖文赋,大义不同,胡编乱造,左公可曾说过此等话公羊可曾说过此类话语简直岂有此理,见之,简直辱我眼目,气煞我也。”

    也难怪。

    张宾寻常看的,都是好文章,一时间见到如此文章,自然是喷火的。

    当然,王生多少也是有些理解这些人的。

    这些人恐怕是第一次接受王生这样的考校,发挥不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如果确实是大才的话,自然不会出现什么发挥不好的问题了。

    张宾是在闭目养神了,王生则是继续看下去。

    看了十多篇,王生观看经帖的速度也快上许多了。

    刚开始的时候看第一篇,那是得看上整整一刻钟不止,再后来一篇,时间又缩短了。

    不过第三篇可能是王生看得最长的了。

    因为上面的通假字实在是太多了。

    不过之后,王生的速度,来了一个飙升。

    通假字太多的,王生都是一目十行的,除非看到他眼前一亮的文字,才会停止。

    终于。

    看了接近五十篇之后终于稍稍有一个看得过去的了。

    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

    这是《公羊春秋》的三世论。

    “三世说”在本质的规定性上是循环论的。但在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范围内,又存在着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个“进化”的序列。

    而这个家伙更是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确乎是有些实力的。

    此时张宾正在气头上,王生便将此篇送上。

    “先生,看看此篇如何。”

    张宾睁开双眼,接过王生手上的经帖,仔细阅览起来。

    刚开始,还是觉得一般般,但越看下去。

    张宾的眼睛便越亮。

    “此文倒是与何休注解的《春秋公羊传》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可是看过何公注解的原因,不过,便是看过,恐怕也是有些才干的。”

    到现在,张宾总算是肯定了一个人。
1...257258259260261...4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