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上之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铜穗
杨肃之所以没有立刻采纳长缨的政略,是因为她总共只落下了五城兵马司这本,没得选择。
而眼下他未有根基,又并不适合先拿五城营开刀……
她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露过面,竟然说放弃就放弃,这事令他近来也有点焦躁。
长缨因着要去堵荣胤,因此上晌去了趟卫所就回来了。
她也不打没把握的仗,唤了两个护卫先去揽翠居守着,荣胤露面了再回来知会她。
进门未久就来了传旨赴宴的太监。长缨很是意外,虽然说她救了杨肃的急,但她品级摆在那里,朝中权贵如云,哪里轮到她
又还不是还顶着凌家表姑娘的身份。
但听说王府的属臣都会进宫,她便又安下这颗心来了。
只要她不是出头橼子,那她无谓在意。不过是注定少不了要硬着头皮见几个熟人罢了。
紫缃听说她要进宫,又紧张起来,但这次不必挑衣裳,长缨品级虽然不顶高,但也有女将规制的朝圣礼服,发钗也需要戴按规制打就,能够发挥的实在有限。
最多也就是腕上镯子与一些小配饰可选,但其实不花心思也没有什么区别吧她又不是以闺秀身份去钓金龟婿的。
午饭后护卫来禀报说荣胤与两名将领果然去了揽翠居吃茶。
长缨遂带着紫缃盈碧前往。
荣胤在楼上雅座,她就找了楼梯下方一张桌子坐下了。
店堂里人客不少,做的也都是非富即贵
第210章 为他担心
荣胤正与五城兵马司两个副指挥使吃茶,门口守着的护卫忽然进来:“沈,沈长缨来了。”
原先京师人都称长缨为沈璎,如今她官身是沈长缨,逐渐地又还是叫这个名字叫顺口了。
荣胤下意识看了眼门口,门当然是关着的,但他仍然目光停留了一瞬,而后转向了同坐的两位。
收眼端了茶,他慢吞吞道:“什么事”
“只说要面见老爷。还说她既然来了就定然要见上一面的。”护卫道。
两位副指挥使开始有点坐不住。“不如末将先告退。”
荣胤没说什么,二人便就起身出去了。
长缨进了门。
荣胤雍容坐在靠窗罗汉床上,相貌依然出色,时隔三年半,跟当初相比竟也没有丝毫改变的样子,体格依旧紧实健硕,裁剪合身的袍服更突显出他的充沛精力。
长缨深深看了眼他,回头示意紫缃出去。
荣胤也打量她,等门掩上,她在他对面坐下来,他重新沏茶,道:“寻我什么事”
“秀秀在你那里过的并不好。”长缨直视他,“我为我当年的疏忽感到后悔。
“如果不是我当时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我不会没有防备到她居然去找了你,以至造成那样的后果,以及如今这样的局面。
“她在荣家受俞氏欺压三年,我不怪你,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立场。
“但是错误是可以纠正的,秀秀我必须要接回府。我不能让她这一辈子毁在你的手上。”
长缨从小叫他三叔,他也总是叫她璎丫头,在长缨心里,他是她的长辈,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会被迫以这种姿态跟他交涉。
现如今让她尊重他,她是尊重不来的,让她私下里也以下级敬称她,她也是做不到的。
但男人显然不同,他们哪怕是纳了自己孙女辈的人为妾,也许一样会像这样泰然自若。
荣胤道:“既成了我的人,哪有那么容易让你带走”
“大将军可以考虑考虑。”长缨道,“我是不在乎飞短流长的,但我若点拨点拨她,荣家后宅被个侍妾闹得天翻地覆,好像也不会有什么面子”
荣胤眉眼莫测,看不出深浅。
“你若要困住她,那恰好给了我一个去都察院告状的理由。
“你虐待侍妾,我不图让你名声受损,也不图让你仕途有损,纯粹只以娘家人的身份想把人接回来,想来都察院也不会太难为我。”
别说侍妾,就是丫鬟下人也是人命,从王法上说,虐待当然是不行的。
若侍妾娘家没人,没人替她们出头是一回事,而若有人去告,自然是不能不受理的。
荣胤扬眉未语。
“或者,你有什么条件也可以说说。”长缨望着他,“就当是我欠了大将军一个人情。”
她的目的只是要回秀秀而已,犯不着跟他较劲,把话撂过头了。
荣胤看她良久,道:“那我要你丢官弃甲,从此出京再也不回来。”
长缨沉脸:“荣胤!”
“不是该叫姐夫”荣胤凉凉望过来。
长缨气极而笑。
“你心里没她,何必留着不放!”
荣胤垂眼添茶,不接话。
……
长缨走出茶楼,门下站了站。
荣胤提出别的条件她都可设法满足,想也知道唯独丢官是不可能的。
但万一他真就软硬不吃怎么办
上了马,她与紫缃道:“回头让少擎查查荣胤软肋!”
回到府里,吴妈在择螃蟹,斗大生猛的一只只,肥美可喜。
“哪来的”
“颂二爷送来的,说是今儿刚好自南边船运过来的。”吴妈道。
长缨一看,除了一篓子螃蟹,还送了几只野味,以及还有几斤月饼。
她算算日子,竟已是七月底了,院子里已经有隐隐桂香,再过些日子,就中秋了。
回来这一个月竟然也还没有去过凌家,如今外头不知多少眼睛盯着,心里也不是滋味。
再听到船运,又不由想到先前挂怀的事情。
杨肃挑了这么一桩差事,少不了又要落个跟前世一样的遭遇。
当然,不管他挑哪桩,杨际都不会让他很好过就是了。
所以说来说去,揽下这事也没有差别。但他遇到杨际捣乱怎么办
前世里杨际就闹了个“天火焚仓”的夭蛾子,结果后来被杨肃调查出完全是他人为的。
燕京夏秋之季雷雨多,此时杨肃又碰上这个时候,京师粮仓装着整
第211章 山怎么还不来就我
长缨早上起来,先让人递了个帖子去宋家。
漕粮的事儿杨肃如今已经揽上身,让他放弃是不可能的,因为得顾忌在朝臣们眼里的形象。
所以这事还是得办,办好的前提是避免祸事发生。
其实从码头运粮到南仓,从头至尾最容易出事的环节是路上。
因为自码头回城,需要经过一条引河,引河水深,而桥梁窄,若有不慎车翻入河,粮食入水再打捞,一则难,二则八月入秋了,天气渐坏,稻谷遇水,若不能遇上接连烈日暴晒,必然会霉变。
但正因为这段危险,杨肃肯定也会加强戒备。
杨际想暗算,只能从别处下手,从前世看来,他显然是算准了途中没有机会而改为下手粮仓。
粮仓重地,重兵把守,按理不会出错。
但杨际偏偏就做成了,可见要么是五军都督府里有有他的人渗透在内,要么是防守有问题。
她纵然不去十王府,这事儿也不见得操作不成。
宋逞回京之后即忙着应付顾廉反过来重掀海运的事,接连几日忙于宫里与内阁之间。
直到杨肃回京,顾家和东宫有了新的重大针对目标,这才使他松了口气,得了闲在家里赏桂吃茶。
接到沈长缨的帖子,他只顿了半刻即让人唤请。
“湖州晤面之后,沈将军别来无恙”
宋逞引着长缨在收拾好的敞轩蒲团上落了座,着人上了茶。
“不如宋大人雅兴,家里两棵桂树,开得十分寂寞。”长缨笑着拉开了气氛。
又拂手闻了闻茶香,继而道:“‘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眼下刚入白露,这应是今年头批白露茶,宋大人看来是陆放翁的知音。”
宋逞盘膝深望她,笑道:“将军竟是个行家。我这茶也算是上对了。”
“惭愧。”长缨道,“顶多是个杂家。各行门道涉足的多,却无一精通。”
说着她品了茶,顺赞了两句。
宋逞含笑执起茶则,道:“将军素有豪气,今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吧”
长缨没有回避。
把盏放下,略沉吟:“晋王前不久揽下了漕粮入仓的差事,不知大人对此有何看法”
宋逞道:“这只是正常的任命。晋王能为朝廷分忧,也是好事。”
“但晋王初入京城,于京师有些事情未必清楚。”长缨道:“漕粮事关民生,我却认为这差事隐患颇大。
“这里有份文书,是我仔细琢磨过南仓防卫之后写就的,想烦请大人帮我个忙,递送给晋王,劝他在漕粮入仓之后,务必留心南仓的守仓将士。”
宋逞接了文书看过,凝眉道:“将军吃定南仓将士有问题”
“谈不上确切把握,但是小心驶得万年船。”长缨微微敛目,“如今这朝局,谁也不知道哪里就会出个夭蛾子。
“漕粮若出了岔子,累及的是京中官户与百姓,实在没有必要。我至少对京师熟,南仓也去过几回,兴许用得上。”
宋逞闻言将文书再看了两遍,又道:“将军既有先见之明,如何不直接面见王爷”
长缨扬唇:“在下人微言轻,又无证据,便是去见了王爷,他也不见得会见我。就算见了,只怕还要防备我几句。
“大人德高望重,拜托您出面转告提醒是再合适不过了。”
她并不想直接去见杨肃。
宋逞是朝中大儒,本身具有威信,只要他提,杨肃无论如何会给他面子。反而比起她去更好些。
宋逞想想,抬眉道:“明日早朝后,我去见见王爷。”
……
&
第212章 他不听话!
杨肃好歹也是历练过多年的,南仓这么明显需要重守的地方,宋逞却特意跑来提点,他不可能不疑惑。
望见拢着手老神在在立着的他,他心思忽而一顿,施礼道:“小王回去之后定当严守包括南仓在内的各个关卡。
“只是恕小王冒昧,大人特意提醒,可是曾有人跟大人进言”
宋逞捋须望着他:“王爷何出此言”
杨肃定望了他片刻,忽而笑了笑,又再深施了个礼:“改日小王再登门拜访!”
出了承天门后杨肃即吩咐佟琪:“赶紧去打听,看她昨日有无去过宋家!”
沈长缨结交宋逞就在不久之前,他怎么可能忘记
宋逞欠着沈长缨的人情,这事儿如果不是宋逞成心接近他,那绝对是沈长缨嘱他转告的!
而宋逞那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主动攀交他呢
反倒是因着与沈长缨结下的那段忘年交而极有可能接受嘱托!
他这里回府更了朝服的当口,佟琪就回来了:“爷!王爷!宋家沈家两边口风都探不到,不过小的问了宋家对面的铺面,是说昨日有个威风凛凛的姑娘驾着马到过宋家!”
杨肃听完这话,一张皱巴俊脸就以罕见的速度舒展开了。
他咬着唇角,又神游了会儿,道:“把南仓那边防守的人再添加一倍!”
……
长缨听到南仓添加了一倍的金林军,知道宋逞的话生了效,也放了心。
隔日又至宋家,带了两缸东郊梅前寺下的活泉水与宋逞煮茶。
宋钧缠着要学武功,长缨教他蹲马步,先练着。
一晃又去了几日,糟粮已经到了好多批。
杨肃猜着是长缨在背后指点江山,此时寻过去,她脸上肯定挂不住,不会承认,索性一门心思先当起差来。
他着佟琪他们亲自押送,每批五十车粮食,每日数批,因车马量大,便都需得在城门关闭之后再凭令牌运送进城。
如意料之中,入秋以来连日天干,城里城外已出现小幅火情好几起,但自前日开始降起秋雨,至今断断续续未有止歇的样子。
而距离漕粮全部运完已不过三两日工夫,大可赶在宫宴之前办妥,这三两日里哪怕是天晴,看上去也不至于就会走水出状况了。
晚饭后正议事,管速来报:“马上下大雨,但还有三批粮食在路上,急需人手,还请王爷示下!”
皇帝专门调集了五百金林军给杨肃办差。途中下雨倒不怕,因为车上会覆油毡。
他道:“还有多少人”
“南仓那边去两百,码头一百,途中一百,可调人马只有一百!”
五十车粮食,天干气爽时一车四人足够,但天要降大雨,难免突发状况,这就难办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