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争斤论两花花帽
早上九点钟的时候,丁世平见李和还没起床,轻轻的敲了敲李和卧室的门,等了几分钟没有反应,他不禁握拳,加点力道,还是没人开门。
他心里一慌,好像感觉到不对,拉开窗帘,见外面的安保一个都不在,打了一个激灵,毫不犹豫的立马后退几步,然后借势往前冲抬起脚,就把门踹开。
一直趴在桌上的李和,一下子被惊醒,猛回头道,你干嘛?
他的嘴上还流着哈喇子。
没事。丁世平见李和无恙,终于松口气,转身带上门出了屋子。
沈道如追过来问丁世平,吓我一跳,没事吧?
没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丁世平也是因为上次莫斯科的事情吓怕了。郭小姐请的安保可以换人了。
休息归休息,可是应该轮休的,不至于外面一个人都不行。
沈道如听到这样说,往门口方向过去,刚来开门,一个人直挺挺的躺了进来。
那个人爬起身,迷迷糊糊的揉了下眼睛,一脸的迷糊不解。
郭冬云穿着一身短裤和睡裙出来,也大概猜到了什么。
她对着那个高个子白人安保说,去通知你的老板,我们的合约到此为止。
sorry。安保没多说什么,踢醒草棵里睡着的几个人,大手一挥,一行人径直开车走人。
李和从浴室出来,一边刷牙一边道,不用那么紧张,好的人选是需要慢慢挑的。
他其实是不以为意的,他的马甲那么多,国内了解他的也就仅限于上层,何况在鸡不拉屎鸟不生蛋的大不列颠。
话是这样说,当天中午,沈道如还是重新安排了一拨人过来。
李和趁着有时间,把自己昨晚的构想,一股脑的向郭冬云和沈道如说了一遍。
对于英伟达这样从来没有听过的公司,郭沈二人,也是无所谓,左右花不了几千钱,只要能满足李和的这股执着劲,他们就算交差。
李和说的兴趣盎然,见这两人的态度,气不打一处来,尽快忙,尽快回家。
一连几天,李和都没甚事,许多事情他插不上手。中途只有老四过来一趟。李和陪着她去伦敦警察局,凭着学校开具的学生信件,登记办理外国人居住登记证。
郭冬云提议给老四办理移民,李和无所谓,只得征询老四的意见,老四想了大半天还是拒绝,她将来是肯定要回国的。
郭冬云又问李和,你为什么不移民,我认为移民后对你的事业发展有利。
改革开放已经有十三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腰包鼓起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移民。选择更好的生活环境,是每一个个体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李和笑着道,我缺钱吗?
沈道如在旁边道,自然不能。
简直开玩笑!
像李和这样的隐形富豪,全世界屈指可数!
最不差的就是钱。
李和淡淡的道,你们要听真话还是假话?
郭冬云道,自然是真话。
李和道,其实也没有为什么,资本无国界,但是商人是有国界的。当我发现地大集团通商金融宝马汽车,甚至四海酒店将成为中国未来商业的代名词,我就不能再移民,中国需要一批500强企业做支撑。因此移民不是大人物做的,是小人物做的,大人物真正有抱负,不能移民。
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拥有了庞大的产业,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个在中国商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就算是中国再不好,他也不会撤离。他是一个中国人,带了一个这样的坏头,很多中国企业家都跟着他跑了
这个坏榜样他不做,很坚决的不做。
所以,他相信,当他发现自己在别人眼中,竟然和那些只顾一己私利的人成了一丘之貉时,一定极难接受。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也好,是某种策略性的表达也好,关系其实不大有几个人的爱国情怀能经得起那么仔细的审视呢?
郭沈二人沉默了,她们想不到平常嘻哈哈的李和,会有这么重的心思。
:又不争气抱歉
613、第一
郭冬云的香港银岛贸易公司联合财务顾问安本资产管理公司正式向ar提交了非约束性收购意向书,收购价为每股555595英镑,如果ar分拆旗下爱康电脑业务,收购意向书的报价则为每股4851英镑,并要求ar提供材料以便对其情况和业绩进行了解和评估。
此时郭冬云已与意大利olivetti集团达成一致,一旦香港银岛贸易收购ar成功,将入股olivetti集团旗下的onitel,携手来运营移动通讯。
这是olivetti集团最后提出的条件,迅速的全产业链扩展,再加上onitel移动通讯这头吞金巨兽,已经使得olivetti不堪重负。
同时,香港银岛贸易公司向美国apple公司以900万美金收购了其持有的20股份。
至于vlsi这家还处于状态的小公司,郭冬云直接是600万美金全资收购。
李和听后,以为是出现了幻觉,这意味着他有可能拿到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
所谓的集成电路,粗暴来说,就是想办法在一个半导体单晶片里面塞进几万个甚至几千万个晶体管二极管器件,使其成为一块拥有特定电路或者系统功能的芯片。
在没有使用集成电路之前,1946年出现在美国的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它的体重达30多吨,占地150多平方,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
利用利用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将一个电子分系统乃至整个电子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完成信息采集处理存储等多种功能。
所以随着技术进步后,各种电子产品的体积也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
1959年首次将集成电路技术推向商用化的飞兆半导体公司,曾经孵化出包括英特尔ad美国国家半导体lsi logiinteilaltera和xilin等等业界众多巨擘。
其中就包括vlsi tehnology在内,全世界拥有特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公司不多,而恰恰包括vlsi。
但是,世上没有常胜的将军。曾经的呼风唤雨,并不代表能成为永久的霸主,之后,半导体行业经过激烈的竞争,除了intel和eory等厂商活的滋润,大部分都是半死不活,vlsi仅仅是昙花一现,连一直做第一把交椅的ne都被挤出了前十。
李和很害怕自己的加入给vlsi带来大变动,vlsi死不死他不在乎,早死晚死他也无所谓,他在乎的是vlsi最后还能不能研发出特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
大股东基本都已经点头同意香港银岛贸易对ar的收购,ar管理层只得表示愿意探讨收购,在各方签署了保密协议之后,向银岛贸易提供了相关材料,并由管理层做了公司情况的介绍。
ar召开了其常规的年度股东大会,一部分中小股东减持要把报价提高到每股62英镑。
但是ar的并购财务顾问巴克莱银行在继续召开的董事会上表示,从财务角度而言,每股591英镑的现金要约价是一个公平的价格。
巴克莱银行出具的公允性意见书平息了大部分人的纷争。
最后并购得以完成的交割条件包括获得股东大会的批准,并且除4500万英镑的股权收购外,银岛贸易还需向ar提供13亿英镑的债务融资。
与索罗斯的金融大战中,全英国甚至全世界都已经清楚银岛贸易有的是钱,ar要是不趁机狮子大开口,才叫没天理。
不出郭冬云等人的意料,李和悉数都同意了,同时他还大方的向创始人和研究员股东,提供了总数不超过10的期权。
继续保持ar基本业务不变,保留现有的管理层,以及对外部芯片设计公司提供授权的商业模式。
但是对于入股onitel,李和持有别样意见。
他不想只做一个小股东,他要求控股,olivetti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拒绝。
他继而提出,可以给onitel提供担保贷款资金,以帮助在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电信并购,并且与odyssey 德国电信法国电信意大利电信沃达丰等电信巨头相竞争。
在他的心目中,最值钱的还是onitel的电信运营许可证,而且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当他从移动通讯突然联想到了一家芬兰。
他后怕不已,差点把这家目前正濒临破产的,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诺基亚给忘记了。
他需要借助onitel的壳子去收购诺基亚。
这么优厚的条件,olivetti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他们以4900万美金,售出了手中70的股票。而olivetti董事长贝那蒂提亲自兼任onitel的总经理。
而李和以其旗下的全资企业拉脱维亚dartz汽车的名义向onitel移动通讯提供了9亿美金的担保贷款,资金由瑞银提供。
从头至尾,都和hina没有关系。
有钱之后,贝那蒂提亲自赶赴了芬兰,他对诺基亚出品的gs手提电话也是非常的感兴趣。
他此去信心满满,因为郭冬云已经向他保证,只要能够收购到诺基亚,多少钱都不是问题。
而ar创始人霍瑟在郭冬云的安排下吞并了vlsi公司,然后与俄罗斯别捷列夫芯片厂签订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协议,并商讨代工协议。
他信心膨胀,胃口大开,被郭冬云安排去美国,没有任何抵触,手里攥着大把的钞票,挥刀霍霍向英伟达!
他对图形处理器的信心比任何人都要大!
李和现在的目标就是把芯片和电信业务做到第一!
芯片业务他不敢保证,毕竟没什么大优势,唯钱多而已。
可是对于电信和电信设备这一块,他是有点企盼的,onitel要是能够收购诺基亚,将是他手里的王牌,而且他还有孙软银这张底牌。
要是将来他有机会遇到任华为,他也不介意把onitel交到任华为手里。
郭冬云忙着,沈道如也不闲着,他这次来之所以主动要跟着李和来,是因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买地买楼。他在地产上尝到甜头以后,越发不肯再放下。
而且这次英镑危机,对他来说,更是难得的抄底机会。
他首次出手就通过房地产经纪商从英国最大保险机构劳埃德保险公司手里以156亿英镑买下了伦敦金融城标志性建筑劳埃德大厦,除了作为增值所用,还作为远大集团在英国分公司的总部。
李和笑着问他,这么大的保险公司,每年的保费应该有三四十十亿美金吧?怎么就把总部卖了?
在世界保险行业中名气最大,信誉最隆,资金最厚历史最久赚钱最多的要数英国的劳埃德保险行了,怎么可能靠卖家当过日子。
沈道如笑着道,他们家最近十年都比较倒霉,开始是1983年,他们承保的客机,有28架出事,这就赔了三亿。第二年,他们又给美国三颗通信卫星做承包,这次更倒霉,卫星发射失败,三颗全部失灵,保额18亿!全赔!两伊战争期间,他们又为进出波斯湾的油轮做报!这次也不轻松,前后赔了近6亿!还有一家什么美国电脑公司电脑失灵,他们也照损失赔四亿!
赔钱买信誉,值。李和倒是有点钦佩了。
他从沈道如手里拿了一份资料,好奇心驱使下倒是认真看了一看。
他最感兴趣的是这家保险公司十分独特的组织架构,因为这家公司它既不属于个人,也不是通常形式的那种股份公司,而是由 430个辛迪加组织组成的,一个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26万多个成员的企业联合体。
614、访客
辛迪加?
李和很喜欢这个霸气侧漏的词,相对于‘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辛迪加逼格挺高的。
同样是垄断,辛迪加在经过多年电视电影漫画影响之下,被宣传为带有犯罪属性的组织,干的是字面意义上瓜分世界的大事,出现的都是大人物。
通常都是正派主角们必须怼上去的神秘大反派。
他很想往脸上贴金说这种架构倒是跟他的企业很相像,但是实际上呢,他不花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是很难做到像劳埃德这样的辛迪加一样精密运转的。
沈道如道,保险行业重视的就是信誉,只要信誉在,他们翻身还是很快的。
李和问,你作为外资收购,而且又是这么巨大的款项,没什么限制吧?英国的外资多不多?
沈道如笑着道,撒切尔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取消外汇管制,对外国直接投资持欢迎和鼓励态度,除了国防工业,基本各个行业都能投资,目前是欧洲地区吸引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光包括卡迪夫利物浦的自由贸易港口就有六个,外资很多,其中美国人是第一位的,占总数的一半,排二三位的是荷兰和法国,最后是日苯。当然,港资也不少,李超人就在这里有港口投资和大批的物业。
日资多吗?
沈道如点点头,这个当然多,尼桑佳能索尼都已经在这里设厂,少说都有130多家,不过主要投资在电视机视听器材和汽车零部件,规模都非常大,占英国工业产量的15左右。
李和没有想到日资在英国会有这么重的影响力,难怪说人家是发达国家,此时中国与其差距就已经很明显了。
至于中国人,除了少数开餐馆的华裔,李和尚未在其它行业见到影子。
哪怕国内想往英国输入日用品陶瓷,也仍然受制于英国对国家陶瓷配额限制,也就是说你一年只能卖这么多进来,多了就不用想。
接下来几天,沈道如见李和默认他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更加的疯狂,他从伦敦到曼彻斯特再到剑桥利物浦,一口气买下了总价7亿的地块物业。
他同时在泰晤士河边的买了一栋原本所属市政的别墅。
这样一来,李和再一次搬家了。
别墅位于伦敦西区,一直是伦敦传统的富人区,旁边就是滑铁卢地铁站。
搬进去之后,除了三个安保,一直都只有李和及其丁世平,至于郭冬云和沈道如,自然是忙得脚不沾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