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1979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争斤论两花花帽

    最好的办法是赴美收购一家小银行,作为进入美国的跳板。




538、注意
    黄炳新有自己的想法,他笑着道,李先生,我建议把开发银行交通招商的股权全部变更,然后置于通商金融集团的旗下。这样我们跟高盛合作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李和笑问,这样高盛能同意?

    被我们拒绝之后,没几天史威廉过来找我,这个建议就是他提出的。

    随着中美贸易的发展,在美国开设分行,是势在必行的,不但可以从事经营批发业务,商业存款贷款贸易融资外汇买卖以及其他商业银行业务。

    还将为与中美经贸往来密切相关的中资和当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为从事中美贸易的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以及为美国当地的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和新能源等高科技支柱产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等。

    这是很大的一笔生意。

    同时,通商银行在资本实力资产质量等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也有长足进步,完全有能力在美国开展业务。

    那就再好不过。既然能这样做,李和没有不同意的道理,没什么大问题吧,关系找好没有?

    美国的金融业始终是开放的,要不然美国也不会有数以万计大大小小银行存在。

    70年代后,随着美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以住房信贷需求为主的全新民粹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商业银行的数量在1978年达到最高峰14411家。

    后来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完全一致,甩开膀子抢市场做业务,贪大求全盲目攀比,竞争日益白热化,死了不少,兼并了不少,可依然还是存有上万家。

    所有区开设分行是可行的。

    但是开设银行大门的敞开并不表明在美国开银行就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虽然有高盛帮忙,但是想在美国开设分行,李和也能估计到这个困难程度。

    这跟之前在国内依靠贡献度取得内地拍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最早在海外开分行的是中国银行,但也只有一家纽约分行,主要业务还是侨汇和双边贸易。

    黄炳新肯定的道,我跟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也有过交流,这人有些能力,先后做过美国两位国务卿的助理和秘书。他帮我们推荐了基辛格事务所,说可以帮我们打开在美国的局面。这家事务所里面的人物都非常有影响力,包括前助理国务卿劳伦斯依格保前国家安全顾问布南史考夫特将军。

    美国高官一旦退休,总要捞点外快,而作政治掮客对他们来说,是好的不能再好的职业。

    他们大量活跃在国会和其他政府部门,形成了有美国特色的院外游说团体。

    美国是由成千上万个不同利益集团构成的,每个集团都有权利去通过游说争取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决定。

    掮客则是中间人,所用的手段主要是捐款,资助政客参与竞选或其他政治活动,只要钱没有直接送到政客手中被政客私用,这就是合法的,不是行贿受贿。

    资本与政治的结盟,在美国通过所谓旋转门,就是说,美国政界商界智库人士经常互相转变角色,然后结合得天衣无缝。

    不是什么人都能做掮客,它是要有条件的。基辛格是老牌政治人物,原先的积累下个人脉以及人情政治资源,刚好可以派上用场,可以去商界或智库收取高额回报。

    因此对中国企业来说,寻找有能力的智库和掮客游说美国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必修课。

    所有不管是黄炳新还是于德华沈道如等人,当企业进入稳定状态后,他们每天的任务不是兢兢业业的做发展规划和战略,而是不厌其烦的参加各种酒会和商务会议。

    他们的每个月不是在参加会议就是在参加会议的路上。

    找这个人应该没有问题,不用怕花钱。提到基辛格,李和也没什么激动,对名人他已经麻木,如果他的财产公布出去,他也将是世界第一名人。

    他也没有去见一面的想法,至今不愿意冒头的原因就在于他不擅长跟人打交道,也许是没那种耐心,或者说,这个世界总有比他高一头的人,他不愿意去低头。

    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别人的好,他还不如安心的收租子和分红过日子。

    我会按照你的意思办。黄炳新点点头后,又继续道,李超人在盐田港的业务资金吃紧,他打电话给我,我听那口气有让我们入股的意思。我想让沈先生和他谈。

    他的主营业务还是银行信贷,对于持股,他没多大的兴趣,也不符合银行的业务结构。目前擅长做投资业务的,只有远大投资集团和远大集团,因此他推荐沈道如。

    让沈道如给我打电话。李和没理由放弃入股港口业务的机会,虽然他不懂,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他跟钱没仇,只要是赚钱的机会,他都不放过。

    盐田港好歹后来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不算蚊子腿。

    黄炳新走后,李和到处找寿山,没找到。

    李和问酒店经理,寿老板呢?

    经理回答道,去东莞了。

    不能吧?李和搞不懂。

    说是再新开一家酒店。酒店经理对寿山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但是绝对谈不上喜欢,同行毕竟是冤家,何况这老头居然把四海酒店开的离金鹿酒店这么近,一到晚上,四海酒店那闪闪发光的四个大字,显得太过刺眼。

    这是绝对影响他们金鹿酒店生意的!

    他身为酒店经理,要是以后生意不好,于德华是要找他麻烦的。

    他只能感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虽然和李和近在咫尺,但是这话他不好跟李和说,只能等于德华回来,跟于德华说。

    要不然就是越级报告!

    这是大忌,也是职场中人都该知道的职场潜规则。

    去东莞开酒店?李和倒是没有听寿山提起过。

    只能说这老头闲钱太多,他在捉摸,要不要先弄点分红出来。



539、女工
    赵青是个娘们,瓜田李下的,李和不好去找她,只能带着万良友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溜达。

    万良友没活做,又重新跟在了李和的后面。

    眼前除了三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等高楼大厦,就是广告牌,长城电子,江中草珊瑚,百龙矿泉壶还有繁体字书就的麦当劳。

    1992年的经济指导方针,那便是把经济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

    农业大省讲究高效农业,沿河地区要高效出口,政府要企业的高效性生产,企业要政府的高效政策

    整个中国,几乎无人不谈效益。

    要效益,就得销售产品,要销售产品就得做广告,从大马路到电视台报纸,都是广告,央视的广告额都可以做到五个亿。

    讲究的是金点子,好广告,这比产品本身还要重要。

    最牛逼的是号称矿泉壶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矿物质的人造矿石,集杀菌净化磁化矿化功能于一体的百龙矿泉壶,它堪称是中国广告植入的鼻祖和中国广告界的奇迹,借助中国第一部电视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热播和气功养生的流行,一夜成名,其名声在中国大城市中几乎是家喻户晓。

    百龙矿泉壶标价298元1台,价格并不算低,然而无论是新婚家庭,还是乔迁新居,不买个矿泉壶都不好意思说你潮流。

    在100多个城市,百龙矿泉壶几乎卖疯了,创造了冬天热销凉水壶的市场奇观。,

    众人熟知的一元钱你买不了吃亏,一元钱你买不了上当的台词就是根据百龙的广告词演化来的。

    可谓是人人称赞的金点子。

    全社会都相信一个点子能够救活一个企业一个公关策划能够成全一个产品一个大胆的谋略能够造就一个富翁。

    只是后来的矿泉壶大战,整个行业彻底做死了。

    最显眼的是在深南大道与红岭路的交叉路口上那幅《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巨幅画,300多平方米的宣传画,一个手指便有一人多高。

    在这幅小平画像上,身着浅啡色夹克衫的小平同志目光睿智,神采奕奕,他右手伸向前方,尽显伟人指点江山的雄姿。

    上面还写着小平的讲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6月份竖起来的时候在竖起来立即引起轰动,全世界恐怕没有第二幅街头宣传画会受到如此的关注

    早已成为深圳的著名地标,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至于高楼的身后,除了漂亮的晚霞,再走几步路,不是小河就是成片成片的窝棚,河面上还有不少舢板船。

    蓬勃发展,昂扬生机的深圳,还是没有摆脱渔村的范畴。

    两个人七拐八绕,走着走着,正准备往回走,发现有点迷路。

    有一老太卖菠萝蜜,一个劲说:菠萝蜜,菠萝蜜,菠萝蜜

    李和上前问,大姐,国贸往哪个方向去?

    怕鲁滴?老太太叽里呱啦一阵。

    琼海方言等级考试不及格,李和有点怀疑人生,一个没听懂。他有个同学就是琼海的,听他说话每次都想哭。

    谢谢了啊。李和调头走人。

    不知不觉,他跟万良友居然走进了一片工厂区,以服装厂针织厂居多。只有唯一一条主干道,两侧除厂房宿舍,就是形状各异的农民房,些工厂和一片农田交织在一起,加上天女散花般的招牌,尘土飞扬的货柜车。

    此地乍一看粗糙狰狞,但渐渐地也能感觉到一股朝气,变得顺眼了许多。

    这条盲肠般的道路,并无任何特色的窄巷,显得格外的空旷。

    各厂的宿舍基本上都是在厂区的周围,基本都是那种五六层小楼,每个回廊上都是挂着清一色的工装,偶尔露出其它颜色的衣服,显得就鲜亮。

    李和好奇的朝着宿舍区看了看,此时大概正是午饭的时间,厂区和宿舍来回穿梭不少人,男男女女类同幽灵,形象模糊,双睛通红

    很大都是半大的孩子,李和敢打赌,他们有很多人不满十六岁,那些稚嫩的脸庞,他似乎看见了褶皱。

    趁着宿舍安保的不注意,李和带着万良友窜了进去。

    男工宿舍像密室,小小的房间摆了六张上下床,是住十二个人的,床底下填塞着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地上堆着各种垃圾,顶部吊扇脏污生锈,毛巾滴水,球鞋晒在牙缸旁,被褥揉成团。

    女工宿舍稍微干净一点,可是依然狭窄憋屈。

    居然用童工,真他娘的缺大德了!李和心里一阵难受。

    许多半大孩子端着搪瓷缸,一边吃,一边疑惑的看着咆哮的李和。

    万良友尴尬的道,也不能这么说,总归是给他们一条出路,我十六岁还不是一样入伍。

    这他娘的能一样嘛!李和气氛难掩,这种老板就应该天打雷劈!干他娘的!

    万良友手捂住额头,装作什么都看不见的样子,指着顶楼在晚霞余晖下底下闪闪发光的几个大大的字刻道,你看看那个。

    李和看到那几个大字,瞬间懵了!

    金鹿纺织!

    居然是自家的厂子!

    真他娘的绝了!

    于德华该死!李和有掐死于德华的冲动!

    万良友解释道,相对于别的车子,这里条件已经不错了,何必计较这些,他们不做工还能做什么。

    他是穷苦人出身,自小缺衣少食,在他看来,这些工厂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要是他年轻那会有这种条件,做梦都能笑醒。

    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很多城里人无法想象的苦难。

    这些半大孩子在老家基本没出路,等待着的只有贫穷,除了出来打工还能做什么呢?

    何况一个月挣个三五百块钱,还能补贴家用,解决家庭困境,不失一条出路。

    喂,你们干什么的!

    五六个保安冲过来,把李和及其万良友两个人围住了。

    :要票了!



540、纠察
    一个个比划着电棍,准备随时招呼上去,对于一些单位来说,不管是厂区还是宿舍区,都是严控外来人员的,特别是港资企业的厂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何况小偷小摸的从来没少过,人那么多,他们这些保安是不得不防范的。2us

    李和沉着脸道,喊你们经理过来!

    他现在可以不计较招收童工,因为从某些方面来说,万良友说的是对的,这是这些乡下来的孩子的一些出路。

    他可以禁止童工,但是禁止不了童工产生的社会条件,贫困,幼无所学,都是社会的基本问题。

    但是这种卫生条件,实在让他忍无可忍!

    你谁啊?带头的大个子保安,脸面黝黑,对着李和道,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赶紧走人,不然给你扭送到派出所,你才有地哭呢。

    给老于打电话。李和不喜欢和他们磨叽,只是对万良友道,就说我在他的厂子里。

    在一群保安和半大孩子的眼神,万良友从包里掏出提电话,径直拨通于德华的电话。

    学着正式场合的语气道,于先生,我是万良友,我和李先生在你们厂子里,哪个厂子?金鹿纺织,你安排人过来接待一下吧。恩,就这。

    待于德华在那边说完后,他就挂了电话,然后朝李和点点头。

    李和点着一根烟,坐在台阶上,看着一群围观的半大孩子,你们一个月拿多少?

    一群人看着虎视眈眈的五六个保安,每一个人肯开腔。

    保安们见万良友拿出电话,然后叽里呱啦一阵,对这两个人的身份有点忌惮,不敢乱来,哪怕是围着的,也还是后退了一步,没有了刚才的凶神恶煞。
1...363364365366367...8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