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刘清泰隶属汉军正红旗,能在孔有德面前说上话,几名绿营将领听了精神一振,连连道谢,似乎真的一下忘记了刚才失败。

    刘清泰其实对自己的命运也没底,多铎说守不到一个月,便要杀他全家,他这一下就被贼军攻破,丢了近万人马,回去会不会被多铎砍头,还真不好说。

    不过他现在顾不上那么多,他担心这些绿营将领见损失惨重,不敢回扬州,选择就地落草把他抛弃,或者杀了投降逆贼,所以先许个诺,好稳住他们。

    南通城东,张名振的大旗出现在东门,宣告这座城池被正式光复。

    这是鲁监国除了浙江的四明山根据地外,唯一在陆地上的城池。

    鲁监国一方,一直想在陆地上有个立足之地,但四明山却始终发展不起来,毕竟此时的山区并没像后世那样有番薯、玉米等作物可以种,吃饭问题解决不了,不饿死就不错,哪有余力向外发展。

    现在拿下南通就不一样了,算上还在高苑军诸部控制下的土地,大概有一府之地,这与隆武政权握有几省之地没法比,但对于摊子小,内部矛盾也小一些的鲁王政权来说,却是可喜可贺的大事。

    城内张贴了安民告示,大军控制局势后,张名振打马进城,他心中有些振奋。

    这时他停在尸横遍野的城门处,这里是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之一,门洞和两侧的街道上,布满了各种姿势的尸体。

    阮进等一众将校前来迎接,他脸上抱着棉布,只露出一只眼睛,血水渗出棉布,还在往下滴。

    他欣喜




第693章 商业的影响
    (首先感谢编辑大人的关照,能有幸上人气连载,其次要感谢书友们的支持,感谢一步步支持到现在的书友,作者第一次写历史,能有目前的成绩已经很意外了,接下来作者会继续加油的。)

    王彦去岁年底举家迁到到武昌,并将行辕设在这九省通衢之地,因而一番大兴土木必然少不了。

    从王彦将消息传来武昌后,何腾蛟就命人开使按着王彦的要求建造国学,武学、五忠军都督府、六部衙门、议政殿、谏台衙门等等,按着藩国的规制来建造,这等于重新回到了明初削藩前的局面,甚至是回到了汉初的宗藩,成为国中之国。

    随着官府在武昌大肆建设,一些敏锐的商人和世家也察觉到随着战线向北推进,版图日益扩大,广京已经不在适合作为明朝的中心,衡阳藩将行辕设在武昌,就已经预示着明朝的政治中心将要随之北移。

    这些商人自然要抓住机会,派人前往武昌买地,买宅,建立分号,有魄力的甚至直接将家族迁来武昌。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商人想要做大就必须要了解政治,依靠官僚,否则上面一个政策就能让偌大的商会瞬时崩塌,而身处朝廷中心,无疑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做到趋利避害,获取利益。

    这些商号和世家的来临,为武昌带来了新的人口,也带来了财富和工作机会,无疑使得武昌的建设,更加繁忙。

    大规模的建造,必然花费众多,王彦本不愿意多花这些银钱,但他现在等于是另起炉灶,有些表面的功夫,还是必须要做一做,否则太过寒碜,也没办法凝聚人心。

    至于银钱怎么来便是原来要上缴给朝廷的赋税,如今以备战的名义全部先集中到武昌。

    广东、湖广等地的税银,不再上缴户部,而是由武昌每年象征性的支付隆武朝廷三十万两白银了事。

    去岁光市舶司的赋税收入已经超过三百万两,隆武朝廷的赋税收入也达到了八百万,远远超过了弘光时期的五百万两。

    这是王彦进行商业改革后的成果,而赋税增长最快的自然是没怎么经历过战乱的广东和湖南,若不是这两块地方未被破坏,隆武朝廷的赋税不可能增长这么快。

    现在王彦将这两地控制起来,隆武朝廷就有些尴尬了,只剩下江西和半个福建,其中郑成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江西还没从战乱的破坏中缓过劲来,这使得隆武的财政急剧缩水,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万两。

    庞天寿急着将王彦撵出朝廷,并不惜牺牲一些利益,但当他目的达到时,却猛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王彦是被撵走了,但是他带来的资源也随之从隆武朝中撤出了。

    隆武朝廷刚宽裕的财政顿时又绷紧起来,庞天寿派人去市舶司要银子,却被忠武营的士卒挡在了外面。

    之后朝廷又下令广东、湖广等地方官府,向朝廷上缴税银,引起了地方上政令的错乱,不少地方官员都还是心向隆武朝廷的,王彦只得下令各地驻军,直接接管府库,把守要道拦截朝廷文书,并准备开始大规模的清洗。

    一些帝党,拥护隆武的官员,对王彦极为失望,纷纷弃官,使得王彦治下诸多地方政务陷入了瘫痪。

    自宋以来,中国在体制上,大体而言都是强中央弱地方,这使得庞天寿形成了惯性思维,以为占据中央后,就可以掌握天下的权利,没能考虑到实际情况。

    这场争斗使得明朝内部人心动荡,隆武朝廷财政崩溃,庞天寿这时后悔,却已是覆水难收,万事俱休,而王彦的日子也不好过,他缺少了大批精通政务的官员。

    这次算是让王彦见识了传统的强大,也让他意识到自身的根基真的很不稳固,但也更加坚信了这次策略大转向的正确性。

    经历了年底和年初的动荡后,时间渐渐到了隆武四年三月,正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的季节。

    衡阳藩国的各项制度也慢慢树立起来,也如初春的苗儿,慢慢成长。

    原来的武昌城内,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已经被人占满,行辕这么多衙门,根本无处安放,而征收民宅又因为地价太高,太费银钱。

    武昌城外,长江北岸,这里规划出来一大片区域,用于官府的诸多建设,一些商号也在此买下土地,建造屋宅,整片区域十分繁忙。

    &n



第694章 再见张煌言
    战马急驰,飞速穿过城门,转过几条街道后,在湖广总督府衙前停下。

    一名士卒忙迎接上,一把抓住战马缰绳,王彦不待停稳,便利索的翻身下马。

    这时从府衙中迎出一人,却是何腾蛟的庶长子何长生。他前些日子刚满十五,行了冠礼,托王朝聘取了个表字文佐,然后又定了陈邦彦的小女儿为亲。

    何文瑞死后,何腾蛟的精力便放在王彦和这个以前不太注意的庶子身上,一心想用不多的时光,将其培养起来,但何长生前十多年都过得比较糊涂,在家中不受重视,也没被培养,秉性基本已经定型。

    “殿下,请跟我来,众位大人都到议事堂了。”何长生有些怯怯的行了一礼。

    王彦对这个二舅子笑了笑,“有劳文佐引路。”

    当即王彦便带着游友轮等人一起跟着进入总督府,路上王彦又与何长生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语,但何长生显然不太开心,说何腾蛟对他太过严厉,他有些吃不消了。

    这前十多年不重视,忽然一下重视起来,提出各种要求,何长生才刚满十五,不适应也很正常。

    到了议事堂外,王彦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有什么苦闷,别人不好说,你可以去王府找你大姐倾诉。”

    说完王彦便拉着下摆,跨过门槛,进了大堂,何腾蛟、陈邦彦、严起恒等人都在。

    众人齐齐起身行礼,“参见殿下!”

    王彦边走向大堂中间的正座,眼光便扫过堂内之人,见站在右边躬身行礼的正是鲁藩的兵部侍郎张煌言。

    王彦在主位坐定,然后挥手道:“诸位都座吧。”

    “谢殿下!”众人与跟着王彦进来的人,便在两侧座好。

    这时王彦便直接进入正题道:“张侍郎,上次两家合力封锁长江,虽然最后被洪承畴击破,但总体而言两家合作还是十分愉快。不知道张侍郎这次前来,可有什么大事?”

    张煌言站起来,行礼躬身,然后说道:“殿下,之前封锁长江,将建夷南北分隔,使南方的米粮无法运到北方,江淮山东因此群雄并起,使得建夷北方糜烂,而今漕运恢复,建夷有了粮草,正纠集大军扑灭两淮山东的义军,好恢复元气。殿下手握数十万雄兵,岂可坐看义民流血,正该趁着建夷尚未平定义军时,发兵攻打江南,不给建夷喘息之机。”

    两淮的情况,王彦并非一概不知,早在一月间时,就陆续有两淮的义军逃入湖北,前不久就有义军首领丁维昌中了清兵埋伏后,领着三百多残兵逃入湖北,此外还有谢迁的使者,这些都让他获取了许多消息。

    这些人大多张口就求王彦发兵救援,张煌言的说法却高级一些,想让王彦发兵,又不想己方身份坐低,似是寻求合作的姿态。

    王彦没有立即答复,因为他并没有做好出兵的准备,他看了看张煌言道:“鲁王是什么意思,已经发兵了吗?”

    这次王彦在武昌建藩,最高兴的怕就是鲁王了,他们明知道隆武朝廷再与满清谈和,却明目张胆的拉王彦去打满清,其中未必没有在王彦与隆武之间再添把火的意思。

    张煌言拱手回道:“鲁王殿下已经发兵,现在正与多铎激战于扬州。现今建夷主力都集结在扬州和淮安两处,西线空虚,殿下正好趁虚而入。请殿下发兵会猎南京,就是鲁王殿下的意思。”

    已经打起来了。

    王彦心中迅速思索,以鲁王的兵力,应该不是清兵的对手,如果他不发兵,鲁王估计要再次饮恨退入大海。

    这些年来,鲁王数次想反攻陆地,最时发起了数万义军,但最



第695章 决定发兵
    豪格居然征服了和硕特蒙古,还要打吐鲁番,看来他目前的战略是向西发展。

    这表示着至少短期内,王彦在西线的压力,将大大减轻,这正符合他的心意,但也并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

    豪格若是强大了,肯定也会生出南侵之心,毕竟相比于西边的沙漠,中原大地更适合人居住,更能引起他的野心。

    王彦想了想对吴晋锡道:“现今豪格还是比较依靠孟乔芳、吴三桂、韩昭宣这些汉臣,但是一旦他征服和硕特、吐鲁番、甚至是叶尔羌汗国后,有这些异族加入进来,或许局面会有所改变。吴大人近期要多派人与韩昭宣等人接触,趁着这些汉臣还说的上话,唆使韩昭宣等人趁着豪格得胜,尽快劝他建号称帝。”

    豪格现在割据川陕,他的矛盾主要还是与多尔衮的矛盾,如果多尔衮下台,或是死了,豪格还是有可能与顺治、布木布泰达成和解,但他要是称了皇帝,那就彻底没有回头路了。

    吴晋锡听了王彦的话,躬身道:“下官知晓了,近期会再派人前往西安。”他停了一下,却又行礼道:“殿下,下官以为豪格即便征服了叶尔羌,内部的汉臣或许并不会失势,那叶尔羌不比蒙古,信奉的并非黄教,与中国与建夷信仰皆不相同,而相比之下,中国与建夷的差异要小于建夷与叶尔羌的差异,下官认为豪格还是需要汉臣替他压制叶尔羌、吐鲁番等外藩。不过豪格内部汉臣的实力过于强大,对于本朝或许并非好事。”

    汉人心中多有天下的情结,眷恋故土,在意自身的身份,是中华还是夷狄。

    现在豪格实力不够,他们现在只求割据,可要是实力一旦壮大后,最先唆使豪格争天下的人,必然是这些汉人,这就像当初洪承畴、冯铨等人最先支持多尔衮攻打弘光朝一样,是一个心理。

    总不能到死的时候,身份居然还是个夷狄小国之臣,那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人。

    王彦懂吴晋锡的意思,时势本就变幻无测,就像他与隆武,当初多么和谐,现在却搞成这样,典型的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但他却不能因为今天,就否认当初拥戴隆武是错误的。

    还有现在的鲁王,与他合作多次,相处还算融洽,但王彦可以预见,一旦鲁王势力做大,多半也是要与他翻脸的。

    这是人性使然,天下间能共患难的多,能共富贵的少,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不管豪格内部的汉臣,今后怎么样,但现在还是值得他去联合的,毕竟大家都想先搞死多尔衮再说。

    王彦想了想,点了点头,“这件事情,孤知晓了。吴大人先按着孤说的去办即可。”

    “下官领命。”吴晋锡行礼后入座。

    王彦又把目光投降余太初,吩咐一句道:“在西安的情报点,要尽快建立起来,豪格政权的一举一动,都要及时禀报。”

    余太初站起来,应道:“诺!”

    王彦挥了挥手,正了正身子,“方才张侍郎的话,诸位也都听了,现在豪格忙于西征,无暇南顾,孤认为可以发兵,诸位以为如何?该做些什么准备?”

    王彦这么说,那就是有意发兵了。

    在座的官员们一阵交头接耳,而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少得了何腾蛟。

    众人还在交谈,他便先力挺王彦一句,“本官觉得机会难得,可以打上一打,至少能夺几个县过来。”他停了下,接着又道:“殿下建藩后与朝廷不和,这几个月来各地人心动荡,正好借这一战,宣誓抗清救国的立场没变,使得地方上迅速安定下来。”

    &



第696章 皇帝亲征
    王彦正思考着,忽然抬头看见堂外的陆士逵,见他像是有事,便让人唤了进来。

    陆士逵疾步进了大堂,给王彦行了一礼,将一封信送呈上,说道:“殿下,广京来的书信,刚送到王府,卑职急忙送来。”

    广京来的书信王彦微微一愣,接过来取出信纸慢慢展开,看了几行,眼睛顿时放大了不少。

    这封信是广东巡抚何刚所写,里面的类容是皇帝已经准备在总兵林察和唐王的护卫下移住赣州,并且朝廷派往北京的使者黄人龙,到了北京便被多尔衮软禁,可副使却悄悄跑了回来,谈判已经彻底破裂。

    信上说庞天寿似乎准备将谈判失败的原因,推脱到他和鲁王当时没有从长江撤兵上,以此他洗脱他的罪责,而皇帝已经决议亲提六师,发兵攻取江南。

    这信上内容十分繁杂,一下透漏出了许多信息,但都是些只言片语,并不清晰,需要时间消化,不过王彦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帝脑羞成怒之下,江南的局势要变得复杂了。

    王彦看完,让亲卫将信拿下去,给何腾蛟等人看一看,他自己也重新思考起来,出兵的问题是不是该缓一缓,才好行成配合。最新最快更新,提供免费阅读

    几位官员看了一遍,过了一会儿,陈邦彦起身说道:“殿下,如果陛下要发兵,那局势就复杂了,咱们是否该联系一下朝廷,以便制定一个统一的计划。”

    此时武昌这边能出两万兵,当人硬要带着长矛大刀就上,那拉出去十多万人都没问题,但战力会大大折扣,这是不智的行为。

    清廷在江南和两淮驻有重兵,他这两万人搅不起什么风雨,但如果朝廷准备发兵,那联合万元吉、金声桓、郑成功,说不定还能搞出一件大事,最大程度上打击满清。

    王彦当即正了正身,然后说道:“发兵一事先放下来,看看朝廷的动向后再作决定,但诸位要把准备做好,大军要随时能动。令外传令襄阳的郝摇旗,让他加强防备,上墉的马进忠也要给本藩打起精神。”
1...168169170171172...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