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1275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哥是出来打酱油的

    岑家人口不少,依照事先制定的规则,他和几个成了家的儿子,被单独成户,老爹老娘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弟妹自成一家,彼此之间相隔还有些远,位于琼山县的只有他这一家人,由于建设速度最快,已经搬入新家一段时期了。

    他的一儿一女都未满十岁,根据强制教育法的规定,被送入了新近开办的大学堂,同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女一般无二,这样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至今一到晚上,看着眼前的一切,两口子还恍如梦中一般。

    “当家的,官府真的免了咱家所有的租税”

    “那还有假”岑二的心理其实同普通百姓一样,打心眼里都不怎么相信官府,在他们的心目中,那些个高高在上的官员们,翻脸比翻书还快,说的话又有什么用没听过‘官字两个口’么。

    “哥儿姐儿当真上了学堂读书识字还不用花钱学堂还能包两顿饭”

    岑二答不出来,他都不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传说中的神仙日子,也不过是一顿两个馍吧,哪有官府出钱帮着养儿子的道理,可是现在就这么明明白白地发生了,以至于他好几回去学堂看过,确定儿子女儿是真的在读书,而不是被卖去了他处。

    “当家的,你每天作工,当真能挣回那么多粮米还有精盐、白糖、铁器......”

    这才是让他最难理解的,明明干完活了,什么也没给,没有铜钱、没有实物,甚至连一张不甚值钱的纸钞都没有,可是管着工程计量的那位书记,每次在干完活之后都会提醒他,今天的薪酬已经算好,只需审核之后就能入帐,最迟明日就能使用,尽管对方的语气十分平和,并没有寻常小吏那种高高在上,他依然不敢多问一声,一天几何入到哪里如何使用......

    结果到了后来,都快一个月了,自家的那点粮食将要食尽,一家子眼见就要饿肚子,他才忍不住去找本楼的安全员,一位腿脚有些不便的老卒询问,老卒诧异地拉着他的手,将大姆指按在医院那种手柄的中框上,屏幕上显示出他的资料,看着薪酬结余那一栏几个有些奇怪的符号,就连见多识广的老卒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老岑,你这月做了多少工怎得余下这么多。”

    “俺来得晚,啥事不懂,开始在码头上,见他们招工,说是做一日结一日,便就去了,从堆沙子筑路,到后来一个老师傅见俺肯学,教了俺和土的手艺,每日要做上六、七个时辰,活儿倒是越来越轻省了,工地上还包饭,俺和家里婆娘都吃住在外头,只有到了晚间接了孩子,才回到家做一回,就这么挨了一个月,也不知道公家给不给工钱,说是给了却又不知道在哪里,这不实在没有法子了,才来问一声,大兄弟,你说俺这月还有结余”

    岑二生怕他不明白,絮絮叨叨地说了一番话,听得老卒直摇头,指着屏幕上的那一排符号说道:“不是有结余,你根本就没有动嘛,这里不是”

    “俺看不懂,这上面是啥”

    “对了,这我得说你,几次让你们家来人上识字课,你们家两口子一个都不在,怪道不识得。这叫数字,用作数数用的,你一日所得,加了多少,用了多少,俱都在此,往后你去买啥东西,连个价都看不懂、识不得可不是抓瞎“

    “嘿嘿。”岑二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俺只当家中有两个识字的了,俺和婆娘又不考秀才,还识个啥字,有这功夫多做些工不是更好,哪曾想到这么些。”

    “怪道你这一日会有这么多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给丫头攒嫁妆呢。”

    老卒打趣了一句,听得岑二心里头痒痒,正待问个清楚,几个同楼的邻居走过来,好奇地歪头看了一眼,一个二个都是直抽气。

    “岑老二,你家大丫没说人家吧,觉得我家那小子怎么样,年岁相当,再过几年就能办事了,你放心,我家一定会办得风风光光。”

    “得了吧,你家那小子比人家大丫还小上一岁呢,还想攀亲人家可是烈属,怎么着也得配个军属吧,我说岑老二,我家二小子你见过的,不如咱们做一回亲你看如何。”

    “小一




第四十七章 工分
    才不过上了几节晚课,岑二就学会了如何看那些个奇怪的符号,原本不过一种记事的工具,两相映照之下,再强自背下来,灵活运用还谈不上,看懂已经没有多少问题了。

    某一日下了晚课之后,岑二带着自家婆娘一块儿留到了最后,他还想亲自去看一看自己辛苦所得,老卒倒也没有藏私,让他在那个手柄上按按调出了资料,指着最后一行说道:“看到没有,这两个字读作‘余额’,后头的这串数字,就是你这些日子的劳作所得。”

    “1、2、3、4......6,6012,是这个数么,值得多少银钱”岑二喃喃地读出来,这个数字将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你的一日定量是九十吧,照这么算,每日里至少也做到了一百八,如此才会余下这么多,照九十工分合两斤粟米来算,约摸值得一百三十三斤,将近一石半,你说多不多”老卒在那个手柄上按了几下,得到了一个新的数字,而这个数字将原本就吓得不轻的岑二,立时变得目瞪口呆。

    工分是什么他不知道,老卒嘴里的粟米才是通行于世的价值单位,一石半的粟米,他一个人只干了一个月多一点,就赚到了家中。以他家中四口人,两大两小来说,除开官府提供的,在家中最多只需要吃一餐,那就意味着一个月除了吃食还能有一石米的结余,这在平日里换成银钱,那就是一到两缗,两千个大钱啊!

    难怪人家愿意同他结亲,照这个速度下去,等到他家小丫到了婚嫁的年纪,攒下一份丰厚的嫁妆,绝不是什么奢望,他的婆娘见自家男人傻在了当场,忍不住拉拉他的胳膊,用怯怯的语气问了一声:“俺......俺也做了不少日子,可能换米粮”

    等到老卒将这婆娘的资料调出来,这份惊诧就变成了羡慕,女人的定量本就低,一天只有六十工分,而这婆娘做得时间不比自家男人要少,结果算下来又有近一石米的结余,由于他们身为烈属连一分税都不用交,所得就是净值,这两口子简直就是在抢钱,怎不让人艳羡

    “那这些分子,要去哪里换米粮”

    数字再高,也没有实实在在的事物让人心安,岑二的心理正是这个岛上大多数人的正常想法,老卒朝楼外一指。

    “从这里过去三个路口,有一幢大楼,比咱们这种楼要阔些,你从大门口进去,里面是一排排的柜台,看中了什么,去问后头的伙计,他们自会告诉你们该如何换。”

    见两口子喜不自胜地样子,老卒忍不住拖住他们。

    “岑老哥。”不知不觉,他的语气都变了:“俺家就在那边,往后可要多亲近亲近。”

    两口子自是没口子地应下,老卒是半个官面上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好,有什么不肯的,至于人家会有什么心思,那也是以后的事,眼下有什么比换东西更紧要的事呢

    找到老卒所说的大楼并不难,它就位于几个小区当中的位置,楼面上挂着一块硕大的招牌,写着“第一劳动服务社”的字样,而走进去,也确实像老卒所说的,里面是一排排的柜子,不像平日所见的那种木头柜子,全都是亮晶晶透明的,隔着玻璃能清晰地看到里头的样品,而让两口子没有想到的是,这里面的事物,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只是他们想像中的粟米,还包括了各种闻所未闻的事物!

    不过,首先吸引他们的并不是柜台后的东西,而是楼里的人,除了一部分像他们这样子打扮的宋人百姓,在里面观看的还有一群相貌奇特的蕃人,他们的好奇之处,一点都不亚于岑二这些普通百姓。

    “二郎,诸位,请这边来看。”带着他们的并不是叶府二公子叶应有,他自己都是一个参观者,而是一个穿着对襟长衫的掌柜,讲得一口临安官话,语速不紧不慢,正好能让他们这些粗通汉话的蕃人听得明白。

    说话间,掌柜将他们带到了柜台前,这些蕃人看到柜台里的东西,马上就挤了上面,不曾想中间还隔着一层玻璃,顿时就撞作了一团,惹得众人相视而笑。

    “莫急,也莫挤,这可是上好的玻璃,万一给挤碎了,诸位可就回不去了。”掌柜一脸的笑意,说出来的话却毫不客气。

    “万能的真主,真的是玻璃。”

    “如此透亮,几乎看不到瑕疵,你们居然用来当柜面......”

    “少见多怪,外面还有拿来当墙面的,天朝上国,这算得什么”

    叶应有满脸不屑,实则自己心中也是惊异万分,他朝着那个掌柜招招手。

    “孙七,这么大间铺子,所费不菲吧,要不咱俩合计全计,宰宰那帮蕃夷”

    他的声音放得很低,孙七笑容不减地听完,用同样的音量答道:“只怕要让二郎失望了,这里头不收银钱,蕃人没有入籍,只可看看,买是买不成的。”

    “不收银钱”蕃人有没有买卖的资格,叶应有并不在乎,不过这个提示倒是让他吃了一惊。

    &nb



第四十八章 黑市
    “明白了,于是你就央求他用自己的工分去买了,再同你换成银钱。”

    不等叶应有将故事说完,刘禹就猜到了结果,他这么一说,帐子里其余的人也想到了,璟娘忍着笑意却不好说话,因为两边都是至亲,此刻还不知道夫君的意思,万一当众说错了什么,就是个麻烦事。

    “正是,不过某却不曾亏了他,用了整整一锭金子呢。”

    “什么了不得的事物,要用这许多”

    璟娘被阿兄的话给惊到了,她虽然不知道这一锭金子究竟是多少,可哪怕只有一两,也能换到几千钱,倒不是在意这点钱,而是怕他大手大脚惯了,倒时候家里还要落下埋怨。

    “这个么。”叶应有嘿嘿一笑,从袖笼中拿出一个小小的玻璃球:“还真是个好事物。”

    “一锭金子,你就买了这么个劳什子,让嫂嫂看到了,一准又得数落。”

    璟娘从他手里拿过来,这小玻璃球里面不是空的,而是镶嵌在一个银白色的金属座子上,上面还有一道道的钮纹,不由得又好气又好笑。

    “你买它来做什么”刘禹知道小妻子不认识,也不点破。

    “你嫂子生辰将近了,我就在想弄个稀罕事物送与她,正好在那楼里看到了这个,帐子里油灯熏人,烛灯又暗,她日日要备课,眼睛都熬得红了,这个正巧用得上,可不就买了。”

    原来如此,刘禹同璟娘对视了一眼,没想到这个公子哥儿,还有着这么细腻的心思,他娘子与叶家其他女子一样,都去学堂充当了女夫子,在教室里还好,有公用的照明系统,回到了家中,自然就没有那么便利了。

    “这个是灯”璟娘同时也明白了,不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玻璃球能发出多大的光,她可没有多大印象。

    “是,楼里的伙计点给我们看过,好家伙,就这么大一点,点起来贼亮贼亮的,在帐子里用不是正合适”叶应有兴奋地比划了一遍,让刘禹都有些不忍心。

    “这的确是灯珠,不过却不能用在帐子里。”他的话一出口,叶应有就变得张口结舌:“这种灯光系统,是专门用于百姓住的那种楼房,里头所有的线都已经接好,把这个珠子连上去,拉下开关,就能发出亮光,就像楼里的伙计演示的那样子,可是你的帐子里头没有接线,单单一个珠子是用不成的。”

    他没有去解释原理,要这灯珠发出亮光,还得接一台发电机,就为了这么点亮光,不值得。

    不过想要照明,并不是没有办法可想,他招手叫进来一个亲兵,吩咐了一句,亲兵立刻跑了出去,叶应有的神情有些沮丧,璟娘还在不住口地安慰他。

    “嫂嫂知道你的心意,必是欢喜的,你瞅着什么事物合意,同我说一句,不必去求人换。”

    “那怎么好,都是公家的事物,不能从我这里开了口子。”

    大舅哥的这层见识,让他有些刮目相看,想了想刘禹又问道:“你同那人换的时候,可曾看清了需要多少分”

    “瞅了一眼,似乎要五千多分。”叶应有想了想答道。

    “这么多”璟娘有些不敢相信地拿着那个珠子翻来覆去地看,怎么也看不出就这么一个小球,哪怕是玻璃做的,也不会值到一个壮劳力足足干上一个月吧。

    “这还是优惠价呢。”刘禹从她手上接过来,继续说道:“这个灯珠只是个样品,下了单之后,会有人上门去安装,整个屋子大概需要四到六个这种灯珠,再加上配套的开关,还有一个量表,每个月下来,只怕要用到一百五到三百分的费用。”

    经过他的解释,帐中的人才明白叶应有花了一锭金子,从那位百姓手中换来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灯珠,而是一整套照明系统的安装权,除了安装之外,每个月所使用的电量是另外计费的。实际上,在修建那些居民楼的同时,里面的水电管线就已经同步安装到位了,只是百姓们当时并不明白,那些粗细不一的管线倒底有什么作用。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什么是现代化,百姓有着自己的见解,对于生活素质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将会步步提升。而在眼下,虽然知识还没有加以普及,但并不妨碍对于黑科技的使用,电灯就是其中之一,再穷的人对于光明的渴望也是一样的,没有了它,一到夜里就只能去做有限的运动,这就是为什么,越是穷苦的人家,孩子反而越多的缘故。

    刘禹从来就没有想过,将这所有的一切全都白白奉送,后世的扶贫经验告诉他,越是不要钱的东西,越没有人会稀罕,只有让百姓们明白了,一切都得靠双手取得,他们才会一个珍惜,才会不惜生命去保护。

    因此,就算是看上去不必花钱的义务教育,他也不是毫无所得,收获的将会是忠心耿耿的一代新人,这是必要的成本,而不是什么馈赠。

    很快,之前出去的那个亲兵就拿了一个方盒子回来,刘禹从他手中接过来,打开之后,从里头取出一个裹成一团的事物,用手扭了几下,就变成了一根亮银色的管子连接的长方形匣子,另一头是一个黑色的圆座子,他把这个事物放到桌子上,伸手在座子上按了一



第四十九章 结算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根本用不着叶应有去打听,第二日一大早,负责本地民政的通判胡幼黄送来了更为详细的统计数据,只看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刘禹就明白对方下了多大的功夫,而且将事情做在了前头,怕是提早了一个月还不止。

    “......下官到了琼州之后,蒙抚帅和陈府君器重,掌管了一大摊子事,国计民生、经济俗务,那些原本书上的话语,竟是如此的繁琐,让人始料未及,多亏了原来衙中的一帮子老胥吏,才能勉强支撑下来,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

    刘禹默然不语地听着他的讲述,可以这么说,胡幼黄的经历就是他的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做事的是人,要人做事并不是空口白牙一句话的事,更不是拿枪一逼,人家就屁颠屁颠地去干了。他嘴里的那些胥吏,若是没有经历过静江城的那次乱子,哪会有多少积极性,而像荆湖那些人的做法,才是这个时空的不二法则,可惜碰上了李十一这个愣杆子,一下子全都折在了静江城下。

    心服也好、威服也罢,只要他们老老实实做事,刘禹并不在意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小心思,也许这些人还打着’铁打的府衙流水的官,三年一任到时走人’的主意,孰不知这里已经是一个新世界,有着种种他们所无法理解的规则,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那一部分,才能最终活下来。

    “抚帅说得这种事情,至少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那时工分制还未实行,做工的百姓都是当日结算,或是米粮、或是盐糖、也有些兑了铁器回去用的。因为那些事物要比本地所产的好上不少,便有些商人以银钱或是它物与他们换,一来二去,等到岛上百姓日渐增多,银钱不敷使用,又买不到东西,这类勾当便逾演逾烈,不只是那些事物,就是寻常的粟米、鱼羊都成了可换之物,似这般的换物之所,多在一些富人聚居的营区,渐渐成了常例。”

    说到这里,胡幼黄的表情变得有些古怪:“因为金银无甚作用,有些大户人家,便将侍婢的身契文书拿来交换,左右也要吃饭,还能少张口呢。”
1...304305306307308...4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