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父皇,想必您也发现了吧,同样数量的大明王师已经不是东虏的对手了,要想取胜,就必须集结三四倍于东虏的兵力才行。然而东虏总兵力不下十五万,王师集结五十万大军有谈何容易?别说兵马凑不齐,就算是这五十万大军所需的粮草都需要从南洋运来。若没有充足的兵力与粮草,想让早已久战疲惫的王师战胜训练有素的东虏便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便徐达、王阳明、戚少保再世也做不到。”

    辫子明显占据质量优势,明军本来就没啥质量,天雄军被人家团灭,秦军与白杆军都在南方作战,勇卫营还被甩锅爹调到了南都,指望关宁军主动出击……

    找不齐质量的话,那只能一味地追求数量优势,以图用己方的数量优势来抵消掉辫子的质量优势。

    问题在于五十万大军光是一年作战所需的粮食便至少要有两百万石,马匹所需的草料另行计算,军饷亦高达一千三四百万两之巨。

    北方基本上都饱受天灾影响,从南方运来的粮食连吃都不够,就甭想着攒出两百万石军粮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南洋大规模进口。

    “……那该当如何是好?”

    崇祯之前只想着军饷的事情,以为有了充足的饷银,各部就可以主动进攻东虏了,没想过粮草方面的事情,这下直接被逆子怼了个正着。

    “儿臣以为最近三年当须重点防御关内各处大城,王师尚在修整阶段,不宜主动出击迎战东虏。同时积攒军粮,争取每年攒出五十万石,这样待王师大军出击之时,军粮起码可以凑出八成左右。对于兵力问题,儿臣以为,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来可以用譬如飞艇、坦克以及各式枪炮等先进武器来弥补,二来可以聘请外援,譬如倭军助战。儿臣已然与倭国德川大将军达成一致,对方同意出兵五万,在辽东半岛登陆,用以牵制东虏。这样王师便可以获得宝贵的修整时间,在厉兵秣马之后,全力出击关外。”

    想来想去,就这两招可行了,其他招就只能指望其他主角的战斗光环了,王师不但一打一个准,辫子还会主动降低自己的智商。

    坏了!

    中计了!

    什么?

    又中计了?

    唉~!

    还是中计!

    原本屡战屡胜,结果中着中着就团灭了……

    辫子能坚持这么多年,真是苦了他们了!

    “……令倭军助战?你可知我大明抗击倭寇年岁几何?今若引狼入室,造成大祸,你又该当如何?谁来负责?”

    逆子说了两个解决办法,但对于第二个,崇祯是非常反感的,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入侵的事情还历历在目,今这个逆子又将倭寇主动请来,真是利令智昏了。

    “父皇勿忧,儿臣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此番运输倭军的船只均为郑家所有,倭军将在指定区域登陆,并不踏足大明本土,而且时间也有所限制,在入秋之前便会收兵退回倭国,明年夏季之前再行出兵。朝廷仅需负责倭军粮草便可,无需支应军饷,倭军杀死东虏用其尸首兑现赏银,劫掠财物亦可如此。”

    这事都不用你襙心受累,本宫都安排地妥妥的了,你只管吃现成的战果就行了,让你关心的结果就是一塌糊涂,还不如这种先斩后奏更为妥当。

    “……那也……令朝廷颜面扫地!”

    听了这逆子所言,崇祯还挑不出多少弊病,朝廷连饷银都不用出,而且倭军也不会登陆大明本土,这样的条件多多少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嘴上却还担心此事造成的不良影响。

    “启禀父皇,儿臣在之前的朝会上已然将此事的来龙去脉介绍与群臣,群臣没有异议,这才实施。儿臣以为当下形势紧迫,入秋之后,东虏必然会卷土重来,凡事可事急从权。只要不向东虏和亲、赔款、割地、称臣,其他任何能够打击东虏的方法,都可以考虑加以实施!”

    都到这个地步了,你还管好招≈ap;赖招?

    能用就不错了,先苟活过这两年再说吧!

    若是瘟疫可以锤废辫子,某太子也会毫不犹豫加以应用。

    飞艇造得足够多的话,还可以对辫子控制区实施前无古人的战略轰炸!

    “若是珉间反对此事,你又该当如何?”

    崇祯最担心方面,一旦反对声四起,莫说他一个摄政王,便是自己这皇帝恐怕也承受不住潮水般的非议之声。

    “倘若有人反对此事,必然居心叵测,敌视朝廷,不想大明战胜东虏,会千方百计地颠倒黑白。再则东虏在半岛驻扎兵力不多,倭军处于绝对优势,待东虏主力回援,倭军依然劫掠完毕,登船返程。获此大胜乃是朝廷调度有方,不损王师一兵一将,谁也不敢说三道四了!”

    既然辫子可以明火执仗地入关劫掠,那么某太子也可以找点帮手将这个方式还治与人,而且论打劫,倭军可是辫子的“行业前辈”,人家早就开始这么干了。

    “……”

    崇祯被噎得半晌无语,这个逆子居然想出雇佣数万倭寇去进攻东虏的主意,然后还欲坐享其成,真是坏透了。

    但倭寇打了就跑,东虏的战船远逊于郑氏,届时还真是会望洋兴叹,徒呼奈何,说不定的确可以借助倭寇之手获得一场大胜。

    “儿臣还委托汤若望等人,返回西方,招募大量的雇佣兵,前来我大明参战,估计兵力少说也有数千人。儿臣会在王师准备妥当之前,想方设法拖住东虏,待时机成熟,便可实施北伐。”

    只要你敢于冒险,又喜欢银子,更不愿意继续在欧陆享受拖欠军饷的“优厚待遇”,那就可以乘船前往东方淘金。

    一只辫子价值一百两银子,宰掉一个便相当于在欧陆苦干三四年赚的钱了。

    (iishu)是,,,,!




第517章:戒急用忍
    【】(iishu),

    “既然如此,北伐何须十数年之久?十年之内,便可收复辽东失地!”

    崇祯认为若是在兵力与粮饷皆已充足之后,王师定能一战而定,收复失地更本就不需要逆子所说的如此长的时间,这分明是在怯敌而畏惧。

    “儿臣不知父皇以为王师北伐目标何在?是收复失地还是消灭东虏?”

    某太子一听甩锅爹的说辞,就知道这货又开始进入想当然的模式了,二货皇帝对军事方面完全是一窍不通,连半吊子的能力都达不到。

    “失地须收复,东虏更须消灭!”

    崇祯理直气壮地回答了逆子的问题,他认为自己这么说是决计无错的,这不但是他的希望,更是皇兄、父皇、神宗爷爷的夙愿,只是之前没能实现而已。

    “父皇,粮草可以在三年之内筹措妥当,但王师集结五十万大军可是殊为不易,只有在南方剿寇得胜之后,主力方可调至北方集结待命。再者说,朝廷需要准备出大致两千万两银子,作为专用的出兵费用,这是一笔单项开支,绝对不能被挪作他用,以朝廷当下的状况,每年攒四百万两都困难,乐观地说,只恐五年才能凑出这笔钱。父皇可是看过辽东地图?辽南地区还好,以平原为主。但到了多山的辽北地区,大军的战车部队便不易展开,而战车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旦王师在植被茂密的山区遭到埋伏在此的东虏的伏击,难免不会遭遇第二个萨尔浒之役。若想在山区战胜东虏,还需让秦良玉老将军多多招募擅长翻山越岭的土著步兵,起码要达到五万才能确保王师在山区作战的安全。辽北山区拥有众多的山寨堡垒,老酋当年在出兵东虏他部之后,便将其悉数据为己有。若是皇太鸡在辽南败北之后,以此为据点,便会对王师刚刚收复的沈阳、辽阳、抚顺等地造成严重威胁。王师在夏季进剿,在山区推进缓慢,又容易遭遇伏击。冬季大雪封山,王师又将束手无策,朝廷还得养活北伐的数十万大军,每年的开销都得在上千万两以上。即便可以王师不计伤亡代价,能够攻克东虏在辽北山区的众多山寨,东虏依然可以向北退至海西女真的活动地区,譬如亦迷河卫(长春)、塔山卫(哈尔滨)等地,继续负隅顽抗。届时,王师继续北上,补给线便会拉大到两千里之遥,东虏出动大量马卒频繁骚扰我军辎重部队,王师便会首尾难顾了。若是王师仅仅固守辽北,只要主力南撤,东虏便会卷土重来,再次攻陷辽北地区的诸多军事重镇。若是朝廷在辽北地区驻扎三十万大军,光是每年的饷银便会高达一千万两银子,这笔军费对朝廷自然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甩锅爹真是要让某太子再给他上一课,让他明白北伐东虏绝对不是想来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里面的麻烦事多得很呢。

    钱、粮、兵这三样都得凑齐,还要制定较为实际的作战计划,每个步骤都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才行,哪怕只差一项都会影响全局得失。

    最要命的是,皇太鸡与多尔衮又不傻,一旦辫子在野战中失利,便不会死守他们的老窝沈扬了,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将主力撤退到辽北的山区伺机而动。

    明军想要进攻山区,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恐怕五十万大军都难以消灭辫子的主力,搞不好就要重蹈覆辙。

    即便明军还能获胜,辫子也还有两条退路,其一是继续向北撤退,退至黑、吉两地继续负隅顽抗。其二是向东退至面积更大的长白山脉,依托有利地形,偷袭前来进剿的明军。

    对明军来说,顺着这两条路追击辫子都是凶多吉少的事情。

    前一条路的补给线过长,明军辎重部队随时都会遭到辫子游骑兵的袭击,保护不当的话,就等于在给辫子送大礼包了。

    后一条路比前一条路还难走,长白山脉比辽北的山区地形更为复杂,进剿起来堪比噩梦,而明军主力又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在山里驻扎。

    只要几十万大军一撤,辫子必定是死灰复燃,海西女真各部的青壮起码还有上万人,让皇太鸡获得,又能组建起两个旗左右的山地步兵了。

    “……”

    被逆子这么详细一说,崇祯听的感觉自己的头都大了一圈,这些事情是他从未想过,却好像的确存在的问题。

    “儿臣以为收复辽东代价虽高,但所需的时间较短,十年便可以做到。要重创乃至歼灭东虏主力,只怕需要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时间方可做到。因为只要朝廷一日不能完全控制奴尔干司全境,东虏便能以此地为跳板,持续威胁大明辽北地区的安全。儿臣让若干藩王移藩北地,便是要在时机成熟之后,配合王师进攻奴尔干司,实现南北对进的战略部署,最终将东虏主力彻底消灭在奴尔干司境内。”

    辫子如今是进可攻≈ap;退可守,可谓是收放自如,只要绕路进攻畿辅,便可一马平川,横行无忌。打不过明军的话,还能后撤到辽北山区乃至长白山脉,跟明军打游击。

    让他们跑到松嫩平原的话,那明军真就是干瞪眼了,以明军现有的补给能力,出兵松嫩平原就等同于出征西域,几乎就是一次远距离的军事冒险,翻车的几率非常之大。

    辫子想起他小说里所描写的一样愚蠢至极,与明军钢一次便损失惨重,还不思悔改,继续再钢一次,一直被对方活活钢死为止……

    “如此安排势必耗资巨大,朝廷岁入不过两千万两银子,又如何承受得起?”

    崇祯是不希望将收复辽东的战事发展到旷日持久的地步的,只怕他的头发全白了都看不到王师彻底消灭东虏灾患的时候了。

    十年左右的话,崇祯还可以接受,可这逆子张口便说二三十年,这个漫长的时限简直让崇祯比吃了苦瓜还难受。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没多少岁入,实在是支撑不了与东虏的大规模拉锯战,最好可以速战速决,不然不等打败东虏,朝廷就破产了。

    这逆子姑且算是经营有方,生财有道,还给自己介绍了不少大生意可做,但大明终究不能像赵宋那般阔绰,处处支应均要精打细算才行。

    照逆子这个收拾东虏的战略,只怕每年都要投入一千五百万两银子的军费,二十年便是三亿两之多,这让捉襟见肘的朝廷情何以堪?

    “父皇,辽东战事已持续二十年之久,王师每每损兵折将,即便按照每年五百万两银子计算,也已然耗资一亿两之多,加之军械、粮草方面的支应,实际花销只恐远超于此数额。然而随着东虏的屡战屡胜,战线一直被其向南压缩,当下已至锦州一带。儿臣以为皇太鸡今夏未能夺取锦州,明春必定卷土重来,未来两三年,大明都将与东虏拼死争夺锦州地区。故而在朝廷尚未平定南方叛乱之前,都须处于防御态势,这是无法改变的情况。纵览过往,为何朝廷屡次力图收复辽东,却事与愿违,却叫东虏得逞?究其原因,便是没有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更不了解敌情,导致王师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处处受制余人,被动挨打。以萨尔浒之役为例,王师兵力方才十万,刨去吃空饷的部分,实际兵力不过八万,而老酋手中却集结了不下六万人马,王师在兵力上并非出于绝对优势。而萨尔浒一带皆为山地,更容易遭遇伏击,王师非但行动不便,更被分成了四路进发,各路协同不一,战术迥异,主将各怀心思,又怎能实现分进合击之目的?加之王师士卒平时疏于训练,军械已然老旧,战时又贪生怕死,不善硬仗,遭遇强敌便溃不成军,被东虏杀得一败涂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下东虏已拥有红夷大炮上百门,各型其他火炮上千门,总兵力不下十五万,总动员之后,兵力不会低于二十万。王师在未装备先进武器且兵力超过四十万之前,又如何能够战而胜之?在儿臣看来,只有朝廷准备妥当,王师集结完毕,方能出动出击。换言之,我方必须有勇、有谋、有所准备,方能克敌、制胜、收复辽东!当下应以重点防御锦州为首要任务,锦州若失,则宁远与山海关都将直接遭到东虏威胁。待挺过最近三年之后,王师剿灭肆虐南方的流寇,主力调至辽西一线,便一路沿海岸线向北徐徐推进,利用郑家船队的补给能力,摧毁沿岸的东虏城镇良田。另一路则收复东虏不便随时支援的辽东半岛南部地区,随后以此地为跳板,向整个半岛地区挺进。”

    总而言之就是急功近利要不得,这时候追求一蹴而就的结果就是满盘皆输,明军的机动部队就剩下二十万而已,再得瑟一次就彻底没法翻盘了。

    “……如此战术不会被东虏所乘?”

    崇祯稍加思索,也认为这逆子所言不无道理,之前耗资上亿两银子,却将大半个辽东拱手让人,想来都令他无比心痛。

    若是这套耗子三亿两银子的战略能够收复辽东全境,那崇祯也会咬牙认可,只是耗时太长,未来结果如何还是扑朔迷离。

    但至少不能让王师遭遇第二个萨尔浒,不然等关外明军被东虏歼灭,京城便会处于朝不保夕的态势之中了。

    崇祯对军事方面并不精通,对于如何对付东虏,也没什么具体的好办法,既然这逆子说能逆转乾坤,那便姑且一试好了。

    反正他已经快移驾南都了,即便整个北方都变成战场,甚至被东虏侵占大半,大明也能至少可以保全半壁江山。

    “父皇,王师沿海岸线推进的原因就是可以得到郑家舰队的保护,一来可以让舰炮轰击岸上的东虏,二来实在无法力敌的话,也能从海上安然撤退,避免主力被东虏重创。如此王师便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立于不败之地了。大明的全线防御战略只是暂时的,仅需静候三四年,最迟五年,便可迎来转机。而当下正是较劲的关键时刻,容不得犯一丝一毫的错误。军事方面要尽可能地保全各部,避免被东虏歼灭,以图后期大规模反攻时投入作战。财政方面要开源节流,严禁奢靡浪费。对内要多开矿山,同时大力征收盐、粮、茶、铁、糖、酒、布(丝)、瓷等八大税费。对外扩大出口贸易额,将西夷愿意购买的大明特产全部卖出,换取对方手里的银子。儿臣计划在五年之内,将每岁出口总额增加到五千万两银子,十年之内达到一亿两银子。朝廷可以获利百分之十,每年便能从出口贸易中获得至少五百万两银子,往后从海税中获得的收益将会越来越高。”

    矿税是不愁了,但有了海税支持的话,朝廷的岁入还能增加不少,哪怕只多收入一百万两银子,也能造不少武器,养不少士兵。

    “……海商与郑家互相勾结,海税征收极大,朝廷如此行事,最终只恐是水中望月之举!”

    崇祯早就想收海税了,但这个税比盐税、矿税、漕运税还难收上来,郑家就卡在那里,令朝廷如梗在喉。
1...311312313314315...410
猜你喜欢